基督教環境倫理的歷史演變與當下責任

2020-12-04 基督時報

為防失聯

摘 要

基督徒參與環保正是在為自己過去所犯罪的一種極好的贖罪方式。……當你在這個世界上一天,你就必須履行上帝所賦予你的管理世界的責任。

文 | 李道南

今年開始,伴隨著環境危機而來的垃圾分類成為熱搜,人們茶餘飯後談論的都是關於垃圾分類的新聞和知識,關於垃圾分類的段子更是鋪天蓋地,這一方面說明大家對垃圾分類的關注,另一方面也說明大家面對垃圾強制分類的不習慣,人們喜歡談論的只是新聞和新鮮事物。

雖然環境汙染的後果通過新聞各種媒體早已普及多年,但是因為事不關己,總認為環境汙染的後果離自己太過遙遠,因此關注而不需行動的觀念,一旦碰上政府的強制行動,還是有點猝不及防。

縱觀環境的問題歷史,幾乎這和人類的活動有關,人類從一開始自主活動,就面臨著與自然世界之間關係的倫理問題,但是在環境問題出現危機之前,人類尋找的都是向自然索取的藉口。

直到環境問題進入人類的視野,才引起人們對過去環境倫理的反思。

20世紀中期,有美國學者發文稱,基督教倫理應該為環境問題負責,因為聖經創世紀的觀點是上帝讓我們「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創世記 1:28 和合本)正是出於此,這位美國學者才說,基督教是以人類為中心的宗教。

縱觀基督教的教義和神學歷史,那些教父們,無不是在發揮「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這句話中的人的主體和中心思想。

儘管基督教從一開始,就刻意批判和有意撇棄「人本思想」,尤其是到了後期改革宗,更是對人本思想嗤之以鼻。但是對人本的批判恰是對人本中心的最好掩蓋。

表面看來,基督教對人本的批判,是要回到神本上去。但是回到神本,是回歸了上帝的主權,在世俗世界與信仰世界的二元區分背景下,對待世界又回到了肆無忌憚的人本中來。

簡要來說,基督教在關於人本和神本的分野中,邏輯恰是回歸上帝主權,人又是世界的主人,因為世界和神是分離的,因此不屬於世界的人也就無需對世界負責了。

古希臘哲學家普羅泰戈拉有句名言說「人是萬物的尺度」,這開啟了海德格爾所說的人的「自法」性時代,也就是人是世界的主體,為自己立法。這一思想同樣被基督教教義繼承。

奧古斯丁在《懺悔錄》中說,人是僅次於上帝的存在,因此在世界的存在序列中,人是處於頂端的,那麼人對待世界的其它動物和植物顯然也就是主人和主宰的身份和態度了。

在《上帝之城》中,奧古斯丁表達了這一思想:「我們雖然耳聽到『不可殺生』,但若從這誡命推論說砍伐一棵樹也是不道德的,則這是我們不認同的。……我們不贊同這種瘋狂的觀點。『不可殺生』這誡命不適用於植物,因為植物本身並沒有感覺,這點可同樣套用到那些沒有理性的動物身上……,因為若與我們相比,動物是沒有理性的。因此,按照造物主那公正的安排,動物的生與死都必須供我們使用。」

同樣,後來的託馬斯阿奎那也繼承並發揮了這一觀點,託馬斯看來,上帝創造的世界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有著一個等級順序,顯然頂端的是上帝天使,人緊隨其後,排在世界其它存在的上面,這就決定了人類對自然世界的主權,「這個等級體系的頂峰是天使,是非物質的存在,天使之下是人類,是物質和精神的結合物,人類之下是動物,動物之下是植物,最低級的存在是物質四元素,火、氣、水、土。」

所以自然世界的一切都是為了人類而存在,「人殺掉植物來餵飼動物,以及殺掉動物來供自己食用,都是被允許的,並且這按照神所安排的秩序。」

既然人對世界有著主宰的特權,那麼顯然環境問題人就不應該為之負責了。

同樣對於環境問題,一些傳統基要信徒有著與他們類似的觀點。在建基於二元論的基礎上,一些傳統基督教認為基督徒只是世界的客旅,他真正的家鄉在天堂,因此這個世界越是墮落,那麼離他們抵達彼岸的日期就越近,因此,世界的環境問題固然是個問題,但是正是世界的墮落才拉近了他們與彼岸的距離。

因此面對世界的環境問題,他們採取的是冷漠和袖手旁觀,甚至極端的還是在加速世界的沒落。

然而,如果說世界的環境問題與基督教教義有關,基督教要為環境問題負責的話,那麼那些沒有信仰基督教的地區是不是就沒有環境問題呢? 顯然不是。

在中國歷史上,今天的黃土高原曾經也是葉繁綠茂,但是由於人們的不限制砍伐,而導致水土流失。今天的應縣木塔,據說就是砍光了一座山頭的森林建造而成,在歷史上,因為人們的不限制砍伐和取沙造成黃河決堤的事件也屢有發生。

在非洲有些地方,因為狩獵,所有的大型動物被滅絕,造成生態失衡的案例也不勝枚舉。

顯然,環境問題不單單是基督教教義問題,那些沒有信仰基督教的地區也同樣承擔著環境問題的後果。在環境問題的根源上,基督教並不特殊,它和其它宗教一樣都是人凌駕世界之上的一種藉口。

那麼誰為環境問題負責,顯然是以人為中心的自戀主義。

人為了論證自己對世界的掌控,尋找了很多藉口,包括宗教的、哲學的、自然科學的等,他們把世界當做自己取之不竭的倉庫,而為自己不負責而尋找理由。

自身無節制的欲望,讓世界處於一種危險的境界,把自己與世界進行區分的人類自我中心主義,固然代表著人類的成長與獨立,但是現在這種成長的代價正在以牙還牙地還給人類。

不論在全球氣溫還是降雨、乾旱上,人類正在承受著自己曾經因為無節制地索取而產生的後果。

上帝創世紀時給予人類的責任是管理世界,這種管理的責任,直到環境問題進入人類的事業,成為制約人類生活和發展的障礙時,才被人們意識到。

管理的含義,顯然不是佔有和主宰,在上帝所創造的世界上,一切原本都是好的,但是人類犯罪,其它動物植物並沒有犯罪,因此並沒有帶來世界的敗壞,反而正是人類的自我為中心的罪,才破壞了世界生態平衡,世界的問題人類自身應該擔負主要的責任。

重新思考人類與上帝的關係,思考上帝給予人類的責任和角色,才能認識自己,也才能知道自己在當下的責任。

那麼基督徒要不要參與環保,顯然要的。

基督徒參與環保正是在為自己過去所犯罪的一種極好的贖罪方式。你可以不愛這個世界,你可以離開這個世界,但是當你在這個世界上一天,你就必須履行上帝所賦予你的管理世界的責任。

回到人與上帝的關係上,要明白我們並不是這個世界的中心,我們要讓世界變得更美好,回到上帝創造之初的那種「一切都是好的」狀態,這才是基督徒當下應當做的。

為防止失聯

關注基督時代備用號

相關焦點

  • 講座回顧 | 工程倫理的責任向度
    2019年4月5日,北京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張恆力老師來到南京大學哲學系,以「工程倫理的責任向度」為題進行學術講座。講座由劉鵬副教授主持。我系周理乾老師、部分研究生,上海交通大學杜嚴勇教授,南京農業大學劉戰雄老師參加講座。
  • 關於環境倫理的思考
    由於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差異,地區及國家利益的不同,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影響著人與自然關係的和諧與協調發展。從全球角度出發,人與自然關係的和諧發展離不開人與人關係的正確處理,需要加強國際合作。  環境倫理的作用與規範  倫理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相互關係規範的總和。
  • 發展中國家環境倫理問題研究
    環境與發展是當代國際社會關注的重大問題。解決環境與發展之間的矛盾,必須要有正確的環境倫理思想作為指導。西方環境倫理思想對全球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在發生一定的影響。但是,西方的各種生態哲學體系主要是面對西方的具體情況,適應西方的社會體制,在西方的歷史文化基礎上提出來的。雖然它在全球生活中具有廣泛的價值意義,但不可避免地帶有明顯的「西方中心主義」色彩。
  • 科學研究與社會責任——科研倫理問題面面觀
    著名智庫美國蘭德公司(RAND)此前發布《科學研究中的倫理》報告認為,科學研究應遵循社會責任、規避利益衝突、知情同意、誠信正直、不歧視、不剝削、保護隱私等共同的倫理原則,而科研倫理又存在地區差異和文化差異,「倫理傾銷」隱患需要認真應對。
  • 為什麼說要想讀懂康德、黑格爾的書,需要深入了解基督教?
    康德、黑格爾的思想,是希臘哲學和基督教碰撞、融合的產物。要想真正讀懂康德、黑格爾,需要深入了解希臘哲學和基督教文化,兩者缺一不可。下面看一下基督教和康德、黑格爾的關係。康德、黑格爾可以代表基督教現代化的兩個典型:康德是信仰和倫理派,黑格爾是理性主義。基督教信仰和希臘理性的關係始終貫穿基督教神學、哲學的歷史。西方中世紀思想以及近現代哲學,都想回答這個問題。
  • 環境倫理與和諧社會
    因此,我們要想建設和諧社會,就必須特別注意人與自然和諧的問題,建立資源節約型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保護好我們的生態環境。環境倫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精神保障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我們就必須選擇汙染少、能耗低的經濟發展模式;制定更加完善的環境保護法規,建立一支高效的環保執法隊伍;我們還應倡導對環境友好的生活方式。
  • 當代西方休閒倫理研究:歷史、焦點與問題
    西方休閒倫理的歷史演變休閒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體現人性自由選擇的生活方式,它與實現人的自我價值和人之為人的「價值的永恆性」密切相關。休閒內含著人的某種價值取向和倫理標準。休閒倫理,就是人們在從事與休閒相關的一系列活動時應遵守的價值秩序和行為準則。
  •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文新譯本譯者感言
    它避免專門的研究,試圖提供關於某一整個歷史時期或者文化區域的一種綜合化的描述。例如,T.蒙森關於古羅馬,J.布克哈特關於義大利文藝復興,E.特勒爾奇關於基督教的歷史研究。卡爾伯格明確地指出這個詞並不意指「世界歷史」(world history)。
  • 生命共同體:中國環境倫理的新理念
    這一重要論述,喚醒了人類尊重自然、關愛生命的意識和情感,喻示了人與自然關係的倫理考量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深遠影響,開啟了新一輪在環境倫理語境中對自然價值觀、理想人格、美德倫理、公平正義的探討,為推進綠色發展和美麗中國建設提供了行動指南。
  • 慈善學人 21世紀時代課題:慈善倫理的價值觀導引研究
    從「親親」之愛到路人之愛——儒家「親親」思想與現代慈善倫理通約的可能性進路[J].江海學刊,2012(1):208-213.[19]夏明月,彭柏林.論儒家的公益慈善倫理思想[J].倫理學研究,2012(3):50-54.[20]孫瑋.晉商李家慈善倫理的形成基礎[J].理論月刊,2010(Z2):44-45.
  • 」歷史是一部媒介形態發展的歷史」,從變遷看媒介演變與發展
    「歷史是一部媒介形態發展的歷史」,技術決定論的集大成者馬歇爾·麥克盧漢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鄭重地向世界宣布這一著名論斷時,引發了學界對媒介形態演變趨勢的探討以及讓學者對未來世界會如何發展充滿好奇。而筆者將從這個角度敘述媒介演變的趨勢和對未來的看法。
  • 環境倫理研究的新視野
    曾建平撰著的《環境正義――發展中國家環境倫理問題探究》(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是作者承擔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的最終成果,對發展中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所面對的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進行了深刻的倫理解析。作者從倫理學角度反思了可持續發展的問題,認為目前可持續發展戰略遭遇到某些障礙和制約。
  • 以文學的方式闡釋環境倫理
    【文藝觀潮】以文學的方式闡釋環境倫理——麥家「回去」系列小說評析胡燕春(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其中,基於倫理維度解讀人作為環境道德主體在萬物交融共生的生態系統中的境遇,是這些作品的共同價值指向。  捍衛個體的自然生存環境  鄉人未必懂得「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無從「詩意地棲居」,抑或不解自然的天、地、山、水和人世的禮、樂、仁、智的關係,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對自然充滿敬畏與熱愛。
  • 吳國盛:當下中國關於科學的六大誤區
    近代科學如果說希臘文明是父親,基督教就是母親,他們有血緣關係。簡單來說就是像現代科學這種對待世界的方式,不是無緣無故來的。現在科學不光是一個好用的工具,而且完全是一個新的世界觀。這種世界觀有一個非常深刻的、根源於基督教的動機。希臘文明和基督教最大的一個區別是創世。
  • 環境倫理學的過程哲學根源:懷特海、利奧波德與大地倫理
    環境倫理學也是如此。人們可以正確地指出上千年來寫作了有關環境問題的哲學家、神秘主義者和詩人。而且,生態危機的歷史根源無疑是十分深遠的。然而,根據目前的理解,環境倫理學產生於20世紀的後三分之一時期。1979年,哈格羅夫在《環境倫理學》雜誌的創刊卷中發表了《美國環境態度的歷史基礎》一文。很有趣的是,他開篇即指出,「在很大程度上,我的觀點與懷特海《科學與近代世界》一書中的許多主題是一致的,特別是那些探討對科學的浪漫反應的主題」 (Hargrove 1979, p.210)。然後,哈格羅夫援用懷特海的觀點來為以下主張辯護:美國環境保護態度的歷史基礎,要比帕斯莫爾(J.
  • 歐洲史:基督教文明,構建中古西方文明的元素有四種,分別是?
    百家原創作者:顧繡聊歷史歡迎來到百家號顧繡聊歷史,小編今天和大家聊聊中古西歐的基督教文明,我們所知道的西方中古文明不是一個地區概念而是一個文化概念。為什麼這麼說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在這樣的環境裡,中世紀的歐洲人長期生活在貧困的社會裡,精神不免走向悲觀和虛無,這正好為宗教的盛行鋪平了道路。不久,社會結構、職上鼎號是著教堂和修道院的修建,追求知識轉變為研究彼岸的學問,這其實不過是缺乏秩序的社會現實在價值和思維方式上的反映。
  • 尤金·C.哈格羅夫:中小學階段環境倫理教育的傳統和多元文化路徑
    要使某種環境倫理在特定社會中發揮作用,就必須讓其牢固地建立在該社會經過歷史演變而形成的文化態度和價值觀的基礎之上。在借鑑世界其他國家或地區的觀點時,教育工作者必須小心謹慎,避免採用與自己的社會規範存在衝突的元素。例如,在美國發展起來的國家公園理念,在亞洲國家會被視為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這種理念的應用,不時導致了社會混亂和不滿,因為當地人會被迫從自己祖祖輩輩居住或利用了數百年的土地上遷走。
  • 範春萍 環境為什麼可以是一個倫理問題
    在許多人苦苦掙扎在日益退化、日益惡劣的環境中的今天,在一個個不同的生態災難輪番向人類襲來的今天,已經沒有多少人否認破壞環境的不道德、沒有多少人否定環境倫理了。可是,這種「不道德」是在什麼意義上的不道德?環境是在什麼意義上成為倫理問題的?或者換一種說法:我們為什麼要對環境講究曾經只在人與人之間才存在的道德?環境何以成為曾只用於調整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倫理的關照對象?
  • 現代環境倫理學:如何保護我們的地球家園?
    工業革命以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西方人開始大規模地改造和徵服自然,由此產生一系列環境及生態問題,如大氣汙染、城市酸雨、有毒氣體排放、溫室效應、全球氣候變暖、物種滅絕等等。這是環境倫理學產生的歷史背景。
  • 《科普倫理倡議書》發布:提升科普質量、承擔社會責任
    《科普倫理倡議書》發布:提升科普質量、承擔社會責任 2020-09-24 18:49:34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田博群 責任編輯: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