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春萍 環境為什麼可以是一個倫理問題

2021-01-21 科學的歷程

▲圖片來源於中國國家地理網


作者 範春萍(北京理工大學學術期刊辦公室編審)

責編 許小編 劉小編


◆  ◆  ◆  ◆  ◆  

大概是在20世紀40年代下半葉的某一天,利奧波德一家人在峭壁上吃飯。這時,他看到峭壁下一隻狼從湍急的河水中遊上岸,六隻小狼從樹叢中跑出來,喜氣洋洋地搖著尾巴,嬉戲地迎接、簇擁著母狼。
當時那個年代,狼是人類公敵,沒人能放過打死狼的機會。
槍法並不是很高明的利奧波德開槍了。當他的來福槍槍膛空了的時候,他看見母狼倒下了,一隻小狼拖著傷腿逃進無動於衷的靜靜的巖石中……
利奧波德來到母狼跟前,正好看見她的眼中閃爍著令人難過的、垂死的綠光。利奧波德從這雙眼中的驚異、不安感受到了某種新的東西,他感到「那似乎是只有母狼自己和山才了解的東西」。
利奧波德說:「那時我很年輕,而且正是不動扳機就手癢的年齡。那時,我總是認為,狼越少,鹿就很多,因此,沒有狼的地方就意味著是獵人的天堂。但是,在看到這垂死的綠光時,我感到,無論是狼,或是山,都不會同意這種觀點。」
自此以及此後見到的「一個州接著一個州地消滅了所有的狼」,看見許多失去了狼的山被鹿毀壞的樣子,看到了鹿由於繁殖過多又失去了天敵而滿山餓殍的情景……利奧波德開始了他的生態反思——關於人、山、鹿、狼……的生態反思,他要體悟那種「只有母狼自己和山才了解的東西」,他要「像山那樣思考」……
利奧波德帶著家人來到一個荒棄的農場,去嘗試用鍬、鎬和斧頭恢復生態……,他希望能將那裡的生態「恢復到不需要恢復」的程度。
利奧波德成為人類最早的環境保護主義者之一,開創了環境倫理學。

▲奧爾多·利奧波德(Aldo Leopold,1887年1月11日——1948年4月21日),美國享有國際聲望的科學家和環境保護主義者,被稱作美國新保護活動的「先知」「美國新環境理論的創始者」

正像利奧波德在開創被他稱為「大地倫理」的環境倫理學時所引用的《荷馬史詩》中的故事:「當尊貴的俄底修斯從特洛伊戰爭中返回家園時,他在一根繩子上絞死了一打女奴,因為他懷疑這些女奴在他離家時有不端行為。
「這種絞刑是否正確,無人質疑,因為女奴不過是一種財產,而對財產的處置在當時和現在一樣,只是一個划算不划算的問題,而無所謂正確與否。」
那時,倫理並不關照奴隸,儘管他們也是人。
在奴隸社會,奴隸是不能與同樣是人的貴族享有同樣的人權的。貴族與奴隸之間沒有倫理可言,在貴族之間所講究的道德,不適用於奴隸。人種之間也曾如此,比方說二戰時期,在希特勒等納粹看來,亞利安民族是至高無上的,而猶太人連豬都不如,可以隨 便被處死,且在處死的方式上也不必講究道德。
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發生了變化。現在的社會倫理觀認為:人生而平等,沒有貴賤之分,都享有基本人權;侵犯人權是不道德,也是不能容忍的事情。
在物種還很豐富的時代,在人類還在自然界中與其他物種爭奪生存權的時代,自然界是人類強大的對立面,人是天地間最可寶貴的因素。作為物種的人是萬物之靈,是貴的。那麼現在呢?萬物蕭殺、物種滅絕,而且這種滅絕已經殃及人類,人類將自己異化為自己的對立面;人類與其他物種,與自然萬物倒成為了一個共同體,生死攸關。
那麼現在呢,物種之間還有貴賤之分嗎?人類的慈悲,人類的倫理要延及只有低等意識的動物嗎?要延及其他沒有意識的自然物嗎?
這就是倫理意識隨人與自然關係的發展而擴展的邏輯思路,它的基本思想是動物及其他自然物都是自然造物,與人類一樣有生存的權利。
此前,土地及土地上的自然物是人類的財富,可以由人類依經濟理由而處置;此後,它們成為某種倫理的承載體,擁有內在價值,擁有倫理身份,人類在處置它們時要受到環境倫理的約束,要講道德。
在許多人苦苦掙扎在日益退化、日益惡劣的環境中的今天,在一個個不同的生態災難輪番向人類襲來的今天,已經沒有多少人否認破壞環境的不道德、沒有多少人否定環境倫理了。
可是,這種「不道德」是在什麼意義上的不道德?環境是在什麼意義上成為倫理問題的?或者換一種說法:我們為什麼要對環境講究曾經只在人與人之間才存在的道德?環境何以成為曾只用於調整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倫理的關照對象?
前面所說的邏輯擴展,並非公認的邏輯徑跡。環境倫理的合法性至今是個爭論不休的問題。
如今,沒人再說環境只是財富、只有工具價值了,環境倫理的命題也已基本得到普遍的認同。但環境何以倫理?環境倫理是如何在學源性上合法的?卻並未取得共識。
弄清這個問題與認定破壞環境行為的不道德同樣重要。因為這個問題不弄清,我們的環境倫理就不具備合法性,我們的環境保護、環境文化建設等等就都難以真正進行下去,最後就會關乎整個人類的生存。
只有承認了環境的內在價值,才會使環境與人類同屬一個共同體,才會使環境擁有實質性的倫理身份。
關於這個問題的各種主張,基本可以歸為兩大陣營:「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問題」——「人類中心主義」陣營;環境自身,以及環境中的非人自然物「具有內在價值」——「非人類中心主義」陣營。
主張「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問題」的人也不贊成「環境只有工具價值」的說法,也承認環境倫理,並認為這是倫理問題時代性的表現,但不承認環境的內在價值,認為倫理只是調整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道德規範,認為所謂「環境倫理」只是被環境「中介」了的人與人之間的倫理,認為「非人類中心」是不可想像的。也就是說,這一陣營中的人,承認環境有倫理價值,但認為這種倫理價值只在於其倫理中介性。
為論證這一觀點,這一陣營的人把「人類中心」區分為「傳統的人類中心」和「現代的人類中心」,說前者是以「個體」或「集體」為中心,後者是以「整體」的人類為中心。主張只要把「中心」轉換一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理由是如果不以個體或集體的利益為中心,而是考慮到同時代的他人以及後代人的需要,環境保護就是理所當然的了,環境也就倫理了;但環境本質上是為人的。(參見汪信硯)
試想一下,只要認為環境本身無價值、環境本質上是為人的,就會以人的目的而安排環境事宜。那麼,如何安排?回答是,不以個體或集體為中心,要以人類整體為中心。可是「整體」是抽象的,在多大範圍上慮事,才算脫離了「集體」利益?擴大到多大的範圍上,才算是慮及了人類「整體」?如果某一代人說把某一部分環境財富留給後代,那麼「後代」的後代為了所在時代的「整體」利益是否可以動用這些財富?如果說可以,那麼財富的價值豈不還是「工具」了,只是平移了時代;如果說不可以,要留給永久的後代。那麼財富的價值是否其實也就「內在」了?
目前,對倫理的一般解釋是調整人與人之間道德關係的準則。但倫理是一個發展的範疇。在古代,它曾只作為調整個人與個人之間或小群體、小族群之間關係的準則,後來發展到也調整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這主要是因為社會發展了,小群體、小族群聯結成了大社會,聯結成了地球村,地球村中的居民已經是一個休戚與共的整體。當代,倫理的調整範圍再度擴大,發展到既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又調整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同時,倫理的主體也在擴展中。主張與人類生存休戚相關的自然物、與人類共同走過自然演進歷程的自然物,與人類同樣具有生存權利,具有內在價值;它們是人類更廣泛意義上的親族,人類對有低等意識的動物、對沒有意識的自然物都要講道德,因為從長時段的歷史和未來看,它們與我們是一家——一個生存共同體。
當然,倫理範疇的擴展,特別是這種擴展向社會主體文化的滲透、融合,以及倫理規範的真正奏效,還要有個觀念轉換和實踐摸索的過程。比方說,先擴展到野生動物和家養寵物,再擴展到包括家畜、家禽在內的所有動物,再擴展到植物和所有自然物。這裡要說明的一點是,家畜、家禽中的一部分,養來就是為人類食用的,它們最終會喪失生存權利。但也有一個在它們生命存續期間的生存質量及死法的人道和尊嚴問題。終有一天,人類會不再食用作為完整生命體的動物。
只有真正認同了這些「非人」「家族成員」的倫理地位,在本質上擺脫非人自然物「實質上還是為人的」這一邏輯桎梏,人類才能真正尊重和保護它們,才能不為了自己的經濟利益或短視的「發展」利益,甚至飲鴆止渴式地為了一餐飯、一杯羹、一捆柴……而傷害自然。它們是我們的「同族」。今天,我們無論如何都難以接受像奴隸社會中一樣,人類中的某些人活著就是為了另一些人的,這樣的觀念了,那麼,隨著環境文化、環境倫理的深入人心,我們也將不再能接受非人生物、其他自然物沒有內在價值,它們的存在就是為人的這樣的觀念。
只有這樣,只有從我們的「大家族」的利益出發,作為「家族精英」的人類才會去為整個地球的發展,而不只是為整個人類的發展,設計更好的方案,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環境文化、生態文化,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科學發展。

【本文原載於《綠葉》2010年第10期,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取授權,並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發展中國家環境倫理問題研究
    因此,在當代環境問題上,究竟是誰之環境?誰之正義?這是一個必須面對且迫切需要回答的重要問題。  「環境正義」或「環境公正」,在廣義上是指人類與自然之間實施正義的可能性問題,即種際正義;狹義上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指所有主體都應擁有平等享用環境資源、清潔環境而不遭受資源限制和不利環境傷害的權利,二是指環境享用權利與承擔環境保護的義務的統一性,即環境利益上的社會公正。
  • 手機應用:工程和商業倫理不能忘
    在北京理工大學人文社科學院教授範春萍看來,智慧型手機作為當代最前沿的人類工具之一,不僅延伸人的肢體,還在逐漸延伸人類心智,它與全部信息工具一道重構人類的主體間性和交流方式,培育新的行為方式,其中就包括大家擔憂的「毒癮式消費」。「在這樣的背景下,除了個人要調整自己的行為,做出自主選擇,手機應用商也應遵從工程倫理和商業倫理,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範春萍說。
  • 科技倫理研究與教育的時代使命
    這一重大舉措,開啟了我國科技倫理治理制度化的歷程。然而,科技倫理原則和規範如何設立,如何讓相關人員深刻領會並化為行動,違背倫理如何懲戒等,需要一個達成共識和教育推廣的長期過程。這是新時代提出的一項重要使命,我們這一代人的選擇將決定子孫後代的命運。
  • 環境倫理研究的新視野
    曾建平撰著的《環境正義――發展中國家環境倫理問題探究》(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是作者承擔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的最終成果,對發展中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所面對的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進行了深刻的倫理解析。作者從倫理學角度反思了可持續發展的問題,認為目前可持續發展戰略遭遇到某些障礙和制約。
  • 新媒體環境下的媒體倫理問題及其危害
    在新媒體環境下,新信息技術給媒體與用戶帶來諸多利益的同時,也引發信息汙染、網絡安全等倫理失範問題,對媒體生態與社會秩序形成新的衝擊。(一)信息汙染阻礙社會文明發展1.垃圾信息。新媒體的垃圾信息一般包括以下三種:一是具有違法犯罪內容的信息;二是未經用戶同意而發布的具有廣告性質的信息;三是具有騷擾、報復等性質的惡意信息。
  • 關於環境倫理的思考
    關於環境倫理的思考  文/鄭 度  20 世紀人類社會在科學技術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燦爛文明。然而,在新世紀人類社會仍然面臨著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等一系列問題。貫穿其中的主線是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處理好環境與發展的協調。
  • 環境倫理與和諧社會
    作為一個整體的人類文明,第一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面對危機,人類開始了深刻的反省和艱難的探索。1972年召開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喚起了各國政府對環境問題的關注。1992年在巴西裡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不僅使可持續發展思想在全球範圍內得到了最廣泛和最高級別的政治承諾,而且使可持續發展思想由理論變成了各國人民的行動綱領和計劃,為生態文明社會的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 環境倫理和環境關係·都市快報
    這就涉及環境關係問題。環境關係是環境倫理的重要內容。環境關係最直接的形態,就是汙染方和被汙染方的關係,但害人和被害的關係很隱蔽,不容易被發現。  當地處下遊的上海在江裡撈起幾千頭死豬的時候,網友戲稱「上海人真幸福,打開水龍頭就能喝肉湯」,還戲稱「沙逼北京」有了絕妙的下聯——「豬投上海」;死掉的小豬拋棄入江,變成了汙染物,這是一方對另一方的直接損害,亦即損害了兩者的環境關係。  處理好環境關係,是做好環保工作的重要內容。
  • 為什麼要讓動物回交,「近親」不會產生倫理問題嗎?
    回交指的就是兩個品種通過雜交之後,產生的子一代與其任意兩個親本中的一個再次進行雜交的一種育種方式。通俗來說,回交其實是近親繁殖,讓親本與子代不斷進行交配,通過輪迴親本來多次回交,從而獲得理想的後代的育種方法。
  • 環境倫理學的過程哲學根源:懷特海、利奧波德與大地倫理
    環境倫理學也是如此。人們可以正確地指出上千年來寫作了有關環境問題的哲學家、神秘主義者和詩人。而且,生態危機的歷史根源無疑是十分深遠的。然而,根據目前的理解,環境倫理學產生於20世紀的後三分之一時期。過程學者宣稱懷特海哲學可以成為環境倫理的一個理想的形上學基礎,但在隨後太長的時間裡都未能系統地發展這一主張並為之辯護。其方式常常是寫一篇文章或者在某本書中的一章談論這一主題,但顯然從未系統地、以書的篇幅從哲學上為懷特海派環境倫理學辯護。
  • 合成生物學的倫理和治理問題
    內容提要:合成生物學的倫理問題包括:概念性倫理問題,這涉及合成生物學的正當性問題;物理性的倫理問題,主要涉及生物安全和安保問題;與對人的尊重和公正有關的非物理性倫理問題以及合成生物學中的不確定性問題。
  • 從技術、倫理、訴訟制度看環境司法學
    在全球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的今天,人們迫切需要新的環境觀、倫理觀和司法觀來指導環境主體行為與環境司法實踐。在日新月異的中國,環境問題逐漸成為繼續發展的「瓶頸」之一。在現實生活中,公眾參與環境訴訟仍然十分有限,環境糾紛的徹底解決與環保法律的嚴格適用仍然難以實現與達成。對於環境犯罪行為,環境刑事懲罰機制的價值與功用被認為是除了環境倫理以外的重要的正當性保證。
  • 關於陰莖移植的倫理問題
    器官應用種類上的廣泛性是我國人體器官移植技術的一個突出特點[1]。  我國腎移植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胚胎器官移植處於國際領先地位,這些優勢為我國大規模深入開展器官移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陰莖移植也是在這種大環境下培育出的新技術。
  • 當代西方休閒倫理研究:歷史、焦點與問題
    《全球休閒倫理規範》提供了一個較好的藍本,其中所涉及的休閒利益相關者,包括休閒發生地和休閒目的地國家和地區的政府組織及非政府組織、休閒開發商、休閒企業及相關企業、休閒企業員工、休閒目的地居民和社區、休閒媒體等。
  • 「環境倫理之父」的中國情愫
    他就是有「環境倫理之父」之稱的霍爾姆斯·羅爾斯頓。  從他的《哲學走向荒野》和《環境倫理學》2000年在中國翻譯出版算起,這位走向荒野的哲學家的思想幾乎影響了一代中國環保人士。他對荒野的讚美,對自然之美的深刻體悟感動過成千上萬的讀者,激勵他們自覺投身於環保事業。  羅爾斯頓眼中的大自然,內在的就是一個神奇之地,它本身就具有自己的價值。
  • 《新聞記者》發布2019年十大傳媒倫理問題
    2019年度傳媒倫理爭議問題10大案例(一)《甘柴劣火》再引「洗稿」之辯【事件】1月11日,微信公眾號「呦呦鹿鳴」發布的《甘柴劣火》一文,遭財新傳媒記者王和巖質疑:「作為爆款文章可以根本不用採訪,不花任何成本,不冒任何風險,利用付費閱讀壁壘,就可以攢吧攢吧炮製出爆款來。」王和巖的批評引起不少媒體同行的聲援,指責「呦呦鹿鳴」涉嫌「洗稿」。
  • 科學研究與社會責任——科研倫理問題面面觀
    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強調要更加重視生態系統,人類的獲益不能以犧牲生物多樣性為代價,這彌補了生態環境領域倫理規範的缺失。  謹慎預防原則呼籲規避風險。例如,為期三年的「歐盟信任項目」(EU TRUST)為非洲土著的桑人提供支持,幫助他們制定能夠保護參與研究活動的桑人的科研倫理準則。  制定國際標準。由於與軟體系統相關的隱私權、安全保障以及內在偏差等問題(包括而不限於與人工智慧相關的這類問題)日益受到關注,計算機、信息和數據科學領域中的倫理問題也重新受到重視。這些領域的國際性極強。
  • 以文學的方式闡釋環境倫理
    【文藝觀潮】以文學的方式闡釋環境倫理——麥家「回去」系列小說評析胡燕春(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  以倫理視角審視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道德關係,是麥家近年持續創作的「回去」系列小說的主題。綜觀該系列業已問世的《日本佬》《畜生》等小說,可以發現,麥家一反其創作多以豐富多元的內容與變幻無窮的形式著稱等特徵,在題材、主題、敘事視角與表現手法等方面都呈現出新的風格。作者宣稱,「回去」系列在內容上要回到未成年時記憶的初始,即童年、少年與鄉村,在寫法上則要歸於傳統、日常及平淡。其中,基於倫理維度解讀人作為環境道德主體在萬物交融共生的生態系統中的境遇,是這些作品的共同價值指向。
  • 建設生態文明環境倫理正當其時
    主持人的話 建設生態文明環境倫理正當其時   ■劉湘溶  工業文明在經歷了幾百年的狂飆突進以後已經日益暴露出其自身難以化解的深層矛盾,這種矛盾一方面表現為人與自然關係的惡化,「生態危機」已經不是一種象徵性符號或預言性讖語,而是每個人在現實生活中可以直接接觸到、感受到的事實:安全的食品、乾淨的空氣、清潔的水源、和煦的陽光、適宜的氣候、充足的能源、可愛的動物等都離我們越來越遠,人類變得越來越孤獨,生命變得越來越脆弱。
  • 拷問學術「臥底」的…… 倫理與政治問題
    一份社會學研究的學位論文因其資料來源於在基層政權掛職的經歷而受到學術倫理上的質疑,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學術性事件。 雖然類似的學術個案並不少見,但是由於該項研究的實質性意義和所包含信息的重要性,以及研究結果與社會發生關係等問題,它成為被關注的對象是合理的。恐怕在所有社會學教科書上都有關於在研究中發生的倫理問題的討論,可以假定在這個領域中的研究者都思考過這個問題,但是這並不等於大家都願意或都必須遵守那些倫理原則,即便是在教科書上都會存在自我矛盾的說法和難以回答的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