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環境下的媒體倫理問題及其危害

2021-01-09 法雨說

網絡信息技術如同一把雙刃劍。在新媒體環境下,新信息技術給媒體與用戶帶來諸多利益的同時,也引發信息汙染、網絡安全等倫理失範問題,對媒體生態與社會秩序形成新的衝擊。

(一)信息汙染阻礙社會文明發展

1.垃圾信息。新媒體的垃圾信息一般包括以下三種:一是具有違法犯罪內容的信息;二是未經用戶同意而發布的具有廣告性質的信息;三是具有騷擾、報復等性質的惡意信息。由於這些信息並非用戶所需要,對用戶造成幹擾,輕者浪費用戶時間,重者還涉嫌違法。

2.色情信息。在新媒體的虛擬空間中,色情信息的充斥和泛濫是信息汙染問題最突出的表現之一。這些不良信息嚴重汙染了新媒體的虛擬環境,對網民的身心健康構成威脅。

(二)網絡安全問題引發社會安全隱患

網際網路誕生以來,對網絡的技術攻擊就相伴而生了。其中網絡病毒、黑客入侵最具破壞性。

1.網絡病毒。網絡病毒不但可以使計算機癱瘓,還會出現計算機用戶帳號密碼被盜現象,給用戶帶來了極大的個人隱私和財產安全威脅。近年來,由於手機的普遍使用,手機病毒的波及範圍將更大、速度會更快。

2.黑客入侵。黑客的網絡技術高超,能破譯各種軟體和網絡系統的密碼,他們在網絡上四處遊蕩,無孔不入。由於黑客具有極大的破壞力,一些國家的安全數據、個人的信息隱私、公司的商業秘密在黑客的非法入侵下全面洩露,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和社會危害。

(三)網絡侵權背離社會倫理道德

在新媒體傳播活動中,存在許多涉及侵權的倫理問題。主要表現為:

1.侵犯隱私權。首要是對個人信息的侵犯,即未經用戶授權而非法搜集、刺探和公開用戶的私人信息。除個人行為外,還有其他集體侵權行為。主要表現在:網絡管理等政府部門出於公共安全目的收集用戶信息的濫用行為;軟硬體製造商收集用戶個人信息的侵權行為;網絡服務商出於商業目的獲取用戶個人信息的侵權行為。網絡隱私侵權行為不但危害了網民的正常生活,給其造成沉重的心理負擔,成為網絡發展不可忽視的障礙。

2.侵犯智慧財產權。除侵犯他人隱私權、肖像權外,還有侵犯著作權、智慧財產權等其他網絡侵權行為。新媒體傳播中侵犯智慧財產權的具體形式多種多樣:如未經授權把產權所有人的產品在網絡中發布;未經授權把產權所有人在網絡上發布的信息作品進行轉載或下載並在非網絡媒體上發表;使用或售賣盜版軟體等等。

相關焦點

  • 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國傳媒倫理失範與對策
    (南昌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江西 南昌330031) 摘要: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傳媒倫理失範問題頻現,本文通過對《新聞記者》 2013至2018年度傳媒倫理問題研究報告中共59條倫理失範事件進行整理分析,試圖探析新環境下,我國傳媒倫理失範的現實表現及對策。
  • 發展中國家環境倫理問題研究
    中國共產黨新聞 >>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 >> 成果選介 >> 學科成果 >> 哲學 發展中國家環境倫理問題研究 ——《發展中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的環境倫理問題研究》
  • 工程視野下的腦計劃及其倫理問題思考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神經科學研究及臨床應用中的倫理問題已經得到學界的重視和較為充分的討論[3-5], 但作為大型工程項目的腦計劃的倫理、社會、管理和哲學問題尚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和研究。本文將從工程哲學的角度研究腦計劃,主要探討腦計劃與神經科學、神經技術的關係,對各國腦計劃的研究目標及領域進行簡要對比,分析腦計劃的特點,並提出幾點倫理建議。
  • 新媒體語境下對「沉默的螺旋」理論的幾點思考
    隨著近年新媒體環境的出現和變遷,時代也賦予了這一理論以新的內涵。 此外,諾依曼提出這一理論是基於傳統媒體時代的德國大選這樣一個事實,有學者認為,假說中強調的個人「對社會孤立的恐懼」不該是一個固定不變的常量,而是一個因人而異的變量;多數優勢意見所帶來的壓力應該有問題類型和程度上的不同,畢竟若涉及情感、道德、倫理等方面的問題,任何壓力都是無法讓人屈服的;這一理論也受到當時的特殊國情和社會文化背景的影響,對適應當今社會也有不小的挑戰。
  • 論災難報導中的新聞倫理
    今天,筆者再次探究災難性事件報導中的新聞倫理問題,原因有三:其一,儘管我們不願看到,但災難性事件依然時有發生,對災難性事件報導新聞倫理的研究依然具有時效性;其二,隨著全民媒介素養的提高,來自受眾的對新聞倫理的評價與監督必須納入媒體行為規範的考量範疇;其三,在已經到來的新媒體時代,新媒體有別於傳統媒體的特性給新聞倫理帶來了新課題。
  • 傳播學十大核心理論 | 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嬗變
    數字鴻溝問題是傳統的「知溝」和「信息溝」問題在新的媒介技術環境下的延伸。 「數字鴻溝」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嬗變: 1 網絡場域中經濟壁壘 相對於傳統媒體,進入網絡的經濟壁壘顯然更高。
  • 對大數據時代中研究倫理的認識|20北大新媒體專碩真題解析15
    2020北大新媒體440材料題材料1:2012年1月的一周裡,大約70萬臉譜用戶被安置於一個名為情緒感染的實驗室中,用於研究一個人的情緒在與人互動中受到他人情緒的影響程度,這些參與者並未同意參與實驗答題思路 本題實際上考察的是大數據對科學研究、隱私等的影響,只不過把落腳點放在了研究倫理上。但實質並沒有變化,因為研究倫理之所以可能受到衝擊,也正在與大數據所帶來的新的研究手段和效果。只要結合材料和研究倫理,分析問題,提出對策即可。
  • 2017年傳媒倫理問題研究報告
    2017年《新聞記者》編輯部繼續與上海市新聞道德委辦公室合作,推出年度傳媒倫理問題研究報告,在回顧年度傳媒倫理領域相關管理措施、理論研究、輿情熱點基礎上,選取部分典型案例進行分析。2017年,傳媒倫理典型案例特點:傳媒倫理問題輿情熱點頻發,與新生代媒體人對職業規範的忽視有關,很多人對職業邊界的判斷不夠清晰,不能恰當區分作為媒體人公共行為(言論)與個人(行為)言論的界限,以至於他們自以為無傷大雅的玩笑、自拍引發公眾情緒的反彈。
  • 新媒體環境下用戶社交媒體倦怠情緒與消極行為研究
    研究發現,新媒體環境下的用戶對社交媒體(社交媒體平臺、信息內容、社交媒體中的他人)的負面態度均與社交媒體倦怠呈中度正相關關係;用戶的主觀規範與社交媒體倦怠之間低度相關;但是自我效能感與用戶的社交媒體倦怠之間沒有明顯的關係。而社交媒體倦怠與其後續行為之間呈中度正相關關係,並且不同的消極行為與社交媒體倦怠情緒之間的相關程度不同。
  • 韓國「N號房」背後的意見領袖傳播與媒介倫理問題
    網絡傳播是一種新型的傳播生態,在這種傳播環境下,每個人都是傳播主體,人人都可能成為傳播的中心,人人都能成為意見領袖,網絡意見領袖也由此產生。在網絡輿論一片叫好的同時,我們應該思考:對於韓國SBS、MBC電視臺公布嫌疑人隱私的行為,是否屬於媒體侵權——這就涉及一個媒介倫理的問題。
  • 化工高等教育|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工程倫理教育的教學探究與實踐延伸
    現代工程科技人才不僅要夯實自身理論技術水平,而且要具備較高的職業道德與倫理素養,因此全面推進工程倫理教育並提升工程倫理教育質量勢在必行。本文在對工程倫理及其教育目標進行梳理的基礎上,基於新冠肺炎疫情對傳統線下教學的影響,對工程倫理課程的在線教學方法及實踐進行了總結和探討,並對其融合式教學進行了展望。
  • 數位時代下的公眾人物隱私權分析——對「畢福劍事件」的傳播倫理...
    林溪聲肯定了公民新聞的意義:公民新聞倫理的自主性、情感性與弱者利益偏向性實現了傳統新聞倫理規約性、節制性與公器性之上的某種突破, 這種突破對傳統新聞從業者的職業性盲點、判斷性冷漠以及強權化利益等缺陷有一定的補足,這種新聞倫理並非必要以傳統新聞倫理為評判標準, 二者可以構成一種整合的媒介生態環境, 共同服務於當下民主社會的建設(林溪聲,2011)。
  • 《新聞記者》發布2019年十大傳媒倫理問題
    第二,轉型中的專業媒體既有像徐勇那樣堅守陣地、履職盡責,體現主流模範力量的標誌性人物;突破道德界限、挑戰倫理底線的問題也時有發生,引發專業人士「能讓我尊重的新聞媒體已經不多了」、「機構媒體的墮落與潰敗」等嚴厲批評。第三,傳媒倫理主體多樣化,權責尚未明晰,魚龍混雜,爭議頻發,特別是政務新媒體功能越位、個別自媒體利用批評報導敲詐企業等問題受到關注。
  • 範春萍 環境為什麼可以是一個倫理問題
    在許多人苦苦掙扎在日益退化、日益惡劣的環境中的今天,在一個個不同的生態災難輪番向人類襲來的今天,已經沒有多少人否認破壞環境的不道德、沒有多少人否定環境倫理了。可是,這種「不道德」是在什麼意義上的不道德?環境是在什麼意義上成為倫理問題的?或者換一種說法:我們為什麼要對環境講究曾經只在人與人之間才存在的道德?環境何以成為曾只用於調整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倫理的關照對象?
  • 移動新媒體環境下網絡廣告的定向傳播研究
    在此結構下,網絡廣告開始根據目標受眾需求,針對性地發布廣告,實施網絡廣告的定向傳播,並且在新媒體環境下,顯得網絡廣告的定向傳播尤為重要。所以,本文將重點對移動新媒體環境下網絡廣告的定向傳播進行研究。 關鍵詞:移動新媒體;網絡廣告;定向傳播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09-0000-02 網絡作為新型媒體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20世紀重大科技發明,影響著社會發展,也為社會信息傳播帶來變革。隨著網際網路的迅速發展,應用範圍逐漸擴大,網站和網絡受眾數量再增多,網絡媒介更加多樣化,此種境況也帶動了網絡廣告的發展。
  • 環境倫理研究的新視野
    曾建平撰著的《環境正義――發展中國家環境倫理問題探究》(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是作者承擔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的最終成果,對發展中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所面對的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進行了深刻的倫理解析。作者從倫理學角度反思了可持續發展的問題,認為目前可持續發展戰略遭遇到某些障礙和制約。
  • 傳媒觀察|自媒體放大鏡下看明星私德,有何不妥?
    [1]然而在自媒體時代,傳媒技術的發展完成了媒體逼視的主客體轉換。就像卞之琳的詩裡寫的那樣,「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媒體逼視的主體已經不僅僅局限於「新聞媒體」,其客體也不僅僅局限於「被報導的客體」,主客體都擴展為自媒體環境下的每一位公民。
  • 科學研究與社會責任——科研倫理問題面面觀
    四是知情同意,所有研究參與者必須自願同意參與研究,不受經濟利益或其他脅迫的壓力,必須了解研究及其風險。當參與者不同意參與研究或弱勢群體參與研究時,研究人員及其機構必須採取具體行動保護參與者。五是誠信正直,研究人員應誠信正直,充分報告調查結果,儘量減少或消除方法中的偏見,披露基本假設,不捏造數據、偽造結果或遺漏相關數據。
  • 關於環境倫理的思考
    關於環境倫理的思考  文/鄭 度  20 世紀人類社會在科學技術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燦爛文明。然而,在新世紀人類社會仍然面臨著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等一系列問題。貫穿其中的主線是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處理好環境與發展的協調。
  • 災難新聞報導中的媒介倫理失範探析
    摘 要:受媒介政治環境和媒介自身職業道德缺失等因素的影響,災難新聞報導中存在著倫理失範現象,如淡化災民的生存狀態、缺少人文關懷,這不僅危害媒介自身公信力,也不利於社會安定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