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北大新媒體440材料題
材料1:2012年1月的一周裡,大約70萬臉譜用戶被安置於一個名為情緒感染的實驗室中,用於研究一個人的情緒在與人互動中受到他人情緒的影響程度,這些參與者並未同意參與實驗,該研究也並沒有有意義的第三方機構監管
材料2:從2006年開始的每一年裡,一個由教授及研究助理組成的小組收集美國某大學學生的臉譜資料,將其與大學記錄合併,研究合併後的資料數據,並與其他研究人員分享
材料3:2014年,某研究人員設計計算機代碼秘密訪問並記錄了目標網站的數據,然後將這種計算機算法和研究結果寫成論文並交於某著名計算機科學會議
綜合以上材料,談談大數據時代研究倫理的認識。
答題思路
本題實際上考察的是大數據對科學研究、隱私等的影響,只不過把落腳點放在了研究倫理上。但實質並沒有變化,因為研究倫理之所以可能受到衝擊,也正在與大數據所帶來的新的研究手段和效果。只要結合材料和研究倫理,分析問題,提出對策即可。
參考答案
1大數據
所謂大數據,即我們使用網際網路的各種路徑和形態時留下的海量信息和信息痕跡。具有規模大、非結構化、數據集彼此無關聯等特點,不僅數量上遠超出傳統資料庫軟體工具的抓取、儲存、管理和分析的數據量,且其分析依賴於新興的技術和人才。
2 大數據時代的研究
對大數據的利用建立在 WEB2.0 背景下的數據挖掘基礎上,核心是對以關係為紐帶的社會網絡的識別、發掘和利用,其對社會生活的廣泛嵌入性和自動化、規模化處理信息的快捷性,進一步把包括傳播學在內的研究的工作範圍和創造性提升到新的水平。
大數據方法對研究而言,具體產生了以下的影響,如從問卷調查到自然數據,從抽樣調查到海量數據,從內容分析到文本挖掘,從控制實驗到網際網路實驗,從定量與定性分別切入,發展到將定量與定性研究相結合。
3 研究倫理
社會研究總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下進行的。涉及和研究時,除了科學的考慮外,還必須考慮很多倫理和政治問題。一般來說,研究需要遵循自願參與、對參與者無害、知情同意、匿名與保密等倫理規範。然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使得上述倫理實踐面臨挑戰。
4大數據時代對研究倫理的影響
大數據大量使用自然數據。這種數據收集通常沒有告知參與者,甚至在某些情況下,無法在數據創建前獲得同意。從而侵犯了自願參與、知情同意等倫理規範。
大數據能夠對內容進行深度挖掘,有可能從看似簡單雜亂的數據中,提煉出與當事人相關的具體信息,甚至是隱私信息。尤其是當不同途徑收集的數據進行合併後,可能帶來更大的傷害。
大數據時代很多研究直接通過網際網路進行,不需要接觸真人,也因此可能缺乏第三方機構的監管。
由於大數據時代研究從控制實驗轉向互聯實驗,很多時候研究人員往往在在收集數據時,尚處於探索狀態,並不確切知道他們在尋找什麼。在這些情況下,也就幾乎不可能提前告知參與者,該研究可能涉及的所有預期的危害。
5大數據時代的研究如何處理倫理問題
上述許多擔憂可以歸因於大數據研究中研究人員和「參與者」之間距離的增加。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研究人員可以在研究過程中更充分地讓公眾參與。例如,在確定研究設計之前,可向向潛在參與者詢問他們對潛在研究的態度,他們可能有的疑慮。這些步驟將有助於發現(而不是假設)潛在參與者對研究的看法,特別是對其潛在的危害和益處的看法。
避免收集那些不宜公開的任何信息。如避免使用帶有個人可識別信息的數據。
鑑於數據的「長壽」和用途的難以預料,研究人員需要謹慎使用,防止過度擴散,以保證當事人的隱私和匿名。如果研究人員無法預測他們是否可以保證隱私和匿名,則應讓參與者知道。
需要在傳統知情同意的模式外,制定新的替代模式,並允許用戶選擇退出研究,或者事後糾正、刪除他們的數據。
建立健全規範制度,讓第三方監管就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