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觀察|自媒體放大鏡下看明星私德,有何不妥?

2020-12-04 南大新傳

文字 | 王雪妮

圖片 | 來自網絡

責編 | 陳雯卿 謝雨欣

排版 | 劉存鈺

4月23日,臺灣藝人羅志祥的前女友周揚青在微博上披露男方私生活極其混亂,一時間輿論譁然。

自媒體時代,人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生產者,技術的賦權使得公民的表達自由得以彰顯,周揚青的自我披露和主動曝光將羅志祥的失德行徑暴露在公眾面前。但是一石激起千層浪,由於參與表達的公民的媒介素養參差不齊,再加上輿論引導、網絡監管的不到位和資本的推波助瀾,對羅志祥私生活的過度挖掘成了「媒體逼視」,加劇了網絡空間隱私消費、泛娛樂化等道德失範現象,使得傳統倫理遭遇解構,放大了羅志祥醜聞事件的不良影響。

媒體逼視

學者陳力丹對「媒體逼視」這一概念做了如下定義:「媒體逼視是對私人領域過度公開的報導行為,這種行為給被報導的個體帶來他們本不應該承受的壓力,同時也造成大眾傳媒的功能失調,是新聞媒體社會角色的錯位。」[1]

然而在自媒體時代,傳媒技術的發展完成了媒體逼視的主客體轉換。就像卞之琳的詩裡寫的那樣,「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媒體逼視的主體已經不僅僅局限於「新聞媒體」,其客體也不僅僅局限於「被報導的客體」,主客體都擴展為自媒體環境下的每一位公民。一方面,儘管周揚青在微博上的發文並非「報導」,但她的曝光和廣大網友們的扒皮客觀上扮演了「逼視者」的角色,窺探了羅志祥的性隱私;另一方面,正如同傑弗裡·羅森提出的「全視監獄」概念:「多數觀看多數」,技術的賦權使得新媒體環境下的每位公民都處於時刻被「監控」的狀態。這次的逼視對象是羅志祥,下一次就有可能變成你我。

「全視監獄」漫畫

可是,媒體應該是社會環境的「瞭望者」,其職責是面向整個社會提供有價值的新聞,而不是私人領域的「逼視者」、「窺探者」,甚至是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的「審判者」[1]。

媒體角色定位的混亂必定會造成社會生活的無序,正如陳力丹教授批判的那樣,對私人事件的過度關注,勢必會導致公共議題的關注量減少,因為媒體的容量畢竟有限,受眾的注意力資源也有限[1]。當鋪天蓋地都是羅志祥的醜聞和黑歷史時,世界讀書日的活動反鮮有人問津了,甚至有文章用標題調侃道:「羅志祥,世界讀書日,你卻讓我們集體閱讀了一封突如其來的分手信!」

央視新聞公眾號對世界讀書日的宣傳

隱私消費

正如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所言,好奇心的驅使與偷窺的欲望最初起源於性的「窺視衝動」,偷窺欲是人的一種天性。在媒介技術的發展使得人與人之間愈加「隔膜化」的當代社會,人們企圖通過不斷窺視和比較,來從群體中獲取安全感和歸屬感,從而認識自我。與此同時,技術的賦權引發了人們的表達熱情,使他們不再停留於消費信息,而是不斷參與到網絡事件發展和多元輿論空間締造之中[2]。於是,文化、技術、資本三者合謀,使得新媒體場域中的隱私信息成為了待價而沽的商品[3]。

作為娛樂明星,羅志祥具有較大的社會影響力和價值引導作用,其一言一行理應受到輿論監督。但公眾的知情權與其隱私權之間存在衝突,且關於公共空間和私人領域的界限問題,至今沒有明晰的法律原則和普適的道德尺度來界定和衡量。

一方面,明星會主動公開個人「隱私」來博取關注,這裡的「隱私」有時具有表演性質,是為其人設服務的,其中不乏商業炒作;另一方面,明星又渴望私人生活不被打擾,但公眾對於其私生活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窺視欲望,這就可能導致私人領域的僭越。

羅志祥對於私生活的自我披露

自媒體環境下,形成了一種以戲謔性、批判性、挑釁性為主要表徵的隱私消費文化[3]。曝光當日,「羅志祥怎麼做的時間管理」、「本人黑眼圈聲明」、「多人運動」等話題紛紛上了微博熱搜,某化妝品品牌「黑眼圈剋星」的營銷文案更是體現了文化、技術和資本三者的暗合與勾連。傳統倫理被異化,掀起了一場全民消費隱私的盛宴。

網友們p的海報

泛娛樂化

自媒體在傳播和再生產羅志祥醜聞時,放大了信息中具有消遣性、趣味性、獵奇性或刺激性的局部,使得整個事件成為一場奇觀式的輿論狂歡。

由FUNJI整理的當日熱搜

當羅志祥事件以刷屏的姿態侵佔了社交媒體、並且牽連了不少相關人士時,網友們用表情包調侃道:

段子手們就地取材編了不少段子,如「周揚青:我的青春餵了豬」、「愛不單行——羅志祥」等等,內涵羅志祥私生活混亂。玩梗有度無傷大雅,然而有人借著「多人運動」「腎虛公子」的話題打黃色擦邊球,影響網絡風氣。

同質化、膚淺化、娛樂化的內容插上技術的翅膀,病毒式地擴散開來,色情、低俗、血腥、暴力的內容混雜其間,腐蝕著公民的理性認知和批判能力,不斷挑戰和侵蝕公民的道德底線。

同時,娛樂化的敘述方式往往熱衷於對私人事件的細節渲染,而私人事件背後與公共利益有重要關係的深層原因卻被忽略了[1]。藝人失德並非個案,不少藝人被爆出吸毒、性賄賂、偷漏稅等嚴重觸犯公眾道德底線甚至是犯法的醜聞。馬克思說過,「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這是整個娛樂圈生態乃至整個社會文化土壤的頑疾,曝光、輿論審判、封殺等整治措施對於失德行為治標不治本,相關管理者需要深入思考行業生態,規範相關行業行規,整治娛樂圈不良風氣。

去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將網絡空間道德建設問題提上日程。

自媒體環境下,網絡監管難度的增加使得自媒體用戶的理性變得尤其重要。在羅志祥事件中,公民自發進行曝光和批判的本意是好的,但在群體無意識的裹挾下,一不小心就會演變成「輿論審判」和「媒介暴力」。

因此,此類現象需要得到正確引導和合理規範。法律、教育需要跟上技術的發展,使得公民具備必需的邊界意識和媒介素養。自媒體平臺一旦扮演起媒體的角色,也必須受到必要的職業倫理約束,承擔起相應的責任。

對於媒體逼視、隱私消費和泛娛樂化等現象,首先要有清醒認識,才能進行合理規範,打造綠色、文明的網絡環境需要多方合力,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陳力丹, 王辰瑤. 「輿論綁架」與媒體逼視——論公共媒體對私人領域的僭越 [J]. 新聞界, 2006, 02): 24-6+1.

[2]閻國華, 李楠. 公眾網絡表達的道德失範及其治理 [J]. 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 22(02): 131-44.

[3]許高慧, 李春雷. 新媒體傳播對個人隱私消費的研究 [J]. 南昌工程學院學報, 2017, 36(02): 38-42.

相關焦點

  • 道德的本源與終局:章太炎的「私德」及其批判
    在此,章太炎將道德的功能性特徵放大,認為革命的成功、政府的設立乃至法律的成就,其本源即在於道德資源的利用和發揚。更明確地說,章太炎認為,道德的本源,在於私德。其二,章太炎洞察到:「今與邦人諸友同處革命之世,偕為革命之人,而自顧道德猶無以愈於陳勝、吳廣,縱今喑其口焦其唇破碎其齒頰,日以革命號於天下,其卒將何所濟?」這說明眾多革命者的私德存在問題,有加以改善的必要。扭轉「其德未足以為己,其志已在於為人」的窘境,必須從涵養和增進私德著手。
  • 《盧青說畫,自說自畫》正著,倒著看還讓您拿放大鏡放大了十倍看
    記得原來看了一段西方畫家的介紹,具體是哪位畫家忘了。就說他有一天他從外邊回畫室,一開門,借著微弱的光看到一個神秘奇妙的畫。他從沒畫過的,他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等打開燈再看知道了,就是自己畫過的一張畫不知怎麼就給倒著放那了,加上光線原因,就造成了那種奇幻的色彩效果,藉此也啟發了他,有了新的畫法。大致就是這麼個事,實在也是極偶然又很巧合的事,加上畫家當時心境,很難說在複製一下那場景的那種感覺了。為什麼難複製,還是那場景您換一急脾氣的,忙著開燈呢,他什麼也看不出來。
  • 老花鏡和放大鏡區別在哪裡?
    二者有哪些異同呢?能直接把放大鏡當作老花鏡隨時戴在眼睛上嗎?圖一是一位戴著老花鏡的老爺爺手拿放大鏡正津津有味地看報紙,這張極具生活意義的圖片似乎正用事實在述說著二者關係。通過觀察撫摸我們知道,老花鏡和放大鏡都是根據光的折射原理製成的中間厚、邊緣薄的凸透鏡。
  • 科學小實驗:你有仔細觀察過放大鏡下的實驗麼?
    放大鏡是用來觀察物體微小細節的簡單目視光學器件,是焦距比眼的明視距離小得多的會聚透鏡。早在一千多年前,人們已把透明的水晶或透明的寶石磨成「透鏡」,這些透鏡可放大影像,也稱為凸透。沙子是指細小的石粒,或者是形狀像沙子的東西,你知道放大鏡下的沙子是什麼樣的嗎?英國媒體曾經公布了一組在500倍放大鏡下看到的沙子。
  • 「星星看影視」自媒體娛樂領域排名,自媒體新手該怎麼入門?
    「星星看影視」自媒體娛樂領域排名,自媒體新手該怎麼入門? 備註:本文數據來自站長之家移動傳媒平臺,文章涉及的數據依託平臺大數據計算所得,非百度官方數據,僅供參考。
  • 八年級:放大鏡成像原理
    2.物體距離放大鏡越近成像會越大嗎?【新課學習】放大鏡就是一個凸透鏡,是常用的光學儀器之一。常用放大鏡網絡放大鏡廣告圖片[觀察與思考]凸透鏡成實像時「物近像遠像變大」,放大鏡會不會也符合這個規律呢?視頻:放大鏡成像大小的原理(調節音量橫屏看)【視頻反思】凸透鏡成實像時,「物近像遠像變大」;成虛象時,「物近像近像變小」.
  • 阿里的傳媒輿論版圖到底有多龐大?
    「已經沒人能抵擋阿里的腳步了,傳媒業大多數從業者幾乎直接或間接的與阿里有各種關係。」一位媒體從業者表示。經過近10餘年的布局和發展,阿里巴巴控股、入股和參股公司間接控制了多家影視、媒體、廣告、公關等公司,難以一一統計,儼然已經成為了一個超級傳媒集團。
  • 「車庫視界傳媒」推廣價格預估,靠譜的自媒體推廣平臺
    車庫視界傳媒的簡介為全國商圈車庫媒體運營商,是一家主旨明確、領域專注的自媒體作者,截止目前為止他們已經在百家號上發布了超過18篇的遊戲內容, 優質文章: 暫無 中等文章: 「達利食品再次亮相181座萬達廣場 車庫媒體生活場景」 「全新BMW 7系亮相萬達車庫媒體,帶你開啟感官之悅」 普通文章: 「顏值經濟成為普世追求是有原因的
  • 「輔助因子」自媒體收益排行榜,自媒體有哪些平臺必須做
    「輔助因子」自媒體收益排行榜,自媒體有哪些平臺必須做 備註:本文數據來自站長之家移動傳媒平臺,文章涉及的數據依託平臺大數據計算所得,非百度官方數據,僅供參考。
  • 10元紙幣上有個小細節,放大鏡下可看到「ZQM」,究竟有何含義?
    人民幣是我們都十分喜歡的東西,目前我們所使用的人民幣,主要有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這幾種面額。大家對於這些紙幣都接觸過不少,也都知道這人民幣看起來不過是一張紙,但是想要製作起來卻是極為的複雜,畢竟它可以說是集合了很多人才的智慧結晶,為了讓人無法偽造仿製也想出了很多的方法。
  • 「會遊泳的小鳥」自媒體收益排行榜,自媒體有哪些平臺必須做
    「會遊泳的小鳥」自媒體收益排行榜,自媒體有哪些平臺必須做 備註:本文數據來自站長之家移動傳媒平臺,文章涉及的數據依託平臺大數據計算所得,非百度官方數據,僅供參考。
  • 放大鏡下放大30倍,我懂了
    而這些細節均是能以放大鏡放大觀賞的,《清明上河圖》為何能成為千古奇畫?其畫作之中的細節是它足以傳世多年的一大亮點——若將它放大來看,當中的每個人物每個動作舉止清晰可見。作出千古奇畫不僅需要極強的耐心、細心,更需要超高的藝術水準。這確是一門藝術!
  • [學子論文]論自媒體時代下的新聞倫理觀
    綜合起來通俗的解釋它就是,普通大眾利用安裝有具有自媒體性質的軟體(例如,微博,微信等)的手機電腦等終端進行信息的生產,積累,共享,傳播,等活動,發揮媒體效用的行為。 自媒體狹義上是指的是每一個具備自媒體能力的人,是一個廣泛的龐大的也是複雜的。這便是自媒體。
  • 公德與私德孰先孰後?一場正在進行的論戰!
    編者按自2020年第1期以來,本刊以陳來先生《中國近代以來重公德輕私德的偏向與流弊》為發端,圍繞「公私德之辯」這一話題,陸續刊發了系列爭鳴討論。趙炎認為,「天道性理,由性理而孝悌修身則有性德,即可執行禮樂政刑秩序而治國,這裡個人修身的私德同時即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公德」,這就現實地呈現為通行於中國古代社會的直貫公私、家國一體的道德模式,此模式將公德私德直接貫通,能克服現代西方公私區分所導致的重公德、輕私德的弊病,因此值得我們繼承發揚。
  • 星露谷物語放大鏡怎麼用
    星露谷物語放大鏡具體用法和大部分道具差不多,把需要看的紙條拿在手裡,右鍵就可以用放大鏡看。沒有閱讀過的紙條撿起來會出現在背包中(1張紙條佔據1格),選中滑鼠右擊進行閱讀。放大鏡還有的作用是殺怪砍樹等各種操作有小概率觸發秘密提示!
  • 《放大鏡放大英文書籍》鼓上蚤-協助拍攝
    放大鏡放大英文書籍【第2幅圖】此作品由遂寧攝影愛好者藺先生在著名的嘉興地區拍攝放大鏡放大英文書籍【第3幅圖】此作品由深圳攝影愛好者桂先生在著名的聊城地區拍攝放大鏡放大英文書籍【第4幅圖】此作品由聊城攝影愛好者鄭先生在著名的溫州地區拍攝
  • 社交媒體時代 放大鏡下的企業危機
    在剛剛過去的2012年裡就發生了很多企業的重大危機事件,其中一些事件讓我們現在回想起來都還會有一種毛骨悚然的感覺,讓我們一起回顧幾個具有代表性的企業危機事件的發生與處理。   企業危機事件一:毒膠囊危機   危機如何發生?
  • 「化學課堂」自媒體收益排行榜,自媒體有哪些平臺必須做
    「化學課堂」自媒體收益排行榜,自媒體有哪些平臺必須做 備註:本文數據來自站長之家移動傳媒平臺,文章涉及的數據依託平臺大數據計算所得,非百度官方數據,僅供參考。
  • 「未名教育」自媒體教育領域排名,自媒體新手該怎麼入門?
    「未名教育」自媒體教育領域排名,自媒體新手該怎麼入門? 備註:本文數據來自站長之家移動傳媒平臺,文章涉及的數據依託平臺大數據計算所得,非百度官方數據,僅供參考。
  • 安家:知否靠50萬粉絲耍橫背後,是自媒體時代個人話語權的放大
    「我是一個有公號的女人。我有50萬粉絲。」這是電視劇《安家》,小三「知否」威脅闞老闆的一句臺詞,初看可笑,細思又覺其中五味雜陳。原來成為網紅自媒體人,擁有大批粉絲,關鍵時刻是可以作為籌碼來威脅他人的。何為自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