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倫理之父」的中國情愫

2021-01-09 新華網客戶端

  國際社會的眼球常常喜歡聚焦在中國經濟的崛起上,而對於中國生態意識的覺醒,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風起雲湧,則往往選擇性盲視。其實從上個世紀90年代我國公眾和學界環境意識「極度欠缺」到今天建設生態文明被寫進憲法,成為基本國策,一些地方政府不再唯GDP的馬首是瞻(如浙江麗水市都開始從人民的幸福感、生態環境的水平等角度評價幹部政績),中國的中小學普遍開始問津「自然課」,民間環保意識普遍高漲,中國正迎來全方位的生態覺醒。這一轉變的形成,固然離不開嚴峻的環境壓力,中國朝野上下的巨大努力,但國外生態運動的影響也是不容低估的。這方面,有一個人的名字是無論如何不該被遺忘的。他就是有「環境倫理之父」之稱的霍爾姆斯·羅爾斯頓。

  從他的《哲學走向荒野》和《環境倫理學》2000年在中國翻譯出版算起,這位走向荒野的哲學家的思想幾乎影響了一代中國環保人士。他對荒野的讚美,對自然之美的深刻體悟感動過成千上萬的讀者,激勵他們自覺投身於環保事業。

  羅爾斯頓眼中的大自然,內在的就是一個神奇之地,它本身就具有自己的價值。整個生態系統中,美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不僅我們的福祉根植於自然,而且我們的心靈也是在與自然接觸中變得充盈的。這種對荒野的摯愛,對大自然的一往情深,或許跟他的童年有關,跟他所處的環境有關。喜歡約翰·丹佛《鄉村路帶我回家》的人大概都記得歌聲中的佛吉尼亞州的「藍嶺山脈和雪蘭多河」,羅爾斯頓就是在雪蘭多山谷出生的,可以說是餐藍嶺風、飲雪蘭多水長大的。這樣我們也就理解了他的「荒野」情懷。今日落基山中悠然吃草的麋鹿、野鹿,應該也得益於哲學家對保護荒野的呼告吧。

  我們當然可以對他的生態中心主義立場持保留態度,但他對伴隨現代性的得勢而橫行西方數百年的人類中心主義的挑戰無疑是股清流。他對環境倫理學和環境美學的發展所做出的開拓性貢獻也將永載史冊。

  筆者有幸,2018年5月1日,在海棠花開時節,踏著繽紛的落英,在第12屆生態文明國際論壇科羅拉多分會上零距離地接觸了這位「綠色巨人」。

  一起吃早餐的時候,我們曾問他是否自己種過地?他說由於喜歡吃爆米花,四歲的時候種過玉米,而且獲得了豐收,玉米多得只好四處送人。飯後,他開車送我們回賓館的時候,其車的後備箱中有兩樣東西也引起了我們的注意:一個跟隨他數十年的近似古董的皮包,一把包著皮套的野營時用的斧子。80多歲高齡的他居然還常常外出野營。可見自然在他心中的分量。

  他可以說是個當之無愧的對自然胸懷偉大情懷的人。這種偉大的情懷,正如我國有學者所說,「有助於稀釋和衝淡人們對個人自我利益的過分關注,有助於把人們從對物質利益的永無休止的算計和糾紛中解放出來」。

  對於這次他的演講主題,坦率地說,跟萬裡而來的大多數中國學者一樣,我們期待這位世界環境倫理學界的巨擎講一下美國環境倫理學的最新進展,因為荒野、大自然是他的信仰所在。不料他給出的演講題目卻是「中國的環境美學:東西對話」。這雖在預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因為他內心對中國一直有著揮之不去的情愫。

  算上1998年第一次飛往中國參加中國首屆生態哲學學術研討會,20年來他先後訪華6次。中國學子的好學、中國人的好客給他留下美好印象。我們這次的第12屆生態文明國際論壇能夠請到他,固然有柯布博士和哈格羅夫的面子在,但更主要的還是歸結於他內心深處的中國情懷。當筆者感謝85歲高齡的他不辭辛苦為我們聯繫會場,站著發表了長達一個半小時的演講時,他說他永遠忘不了在中國受到的熱情款待,現在到了他回報「好客的中國人」的時候了。其實,早在1998年與中國學者的對話中他就說過自己將「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國的環境倫理學研究」。在《環境倫理學·中文版前言》中他也說:「除非(且直到)中國確立了某種環境倫理,否則,世界上不會有地球倫理學,也不會有人類與地球家園的和諧相處,對此我深信不疑」。

  從他的演講以及與他的私下交談中,你更是不難發見他對蘊含在儒家、道家和佛教中的中國傳統生態智慧的欣賞。在他看來,道家的「順其自然」「陰陽」和「無為」的觀念,儒家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孔子的「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中都蘊含著極高明的生態智慧和審美智慧。在某種意義上,正是這些智慧確保了中華民族血脈的延綿。

  這其中,鄉村和中國農民起了重要作用。因為中國的農民最懂美,他們不僅總是生活在風景中,而且總是在創造著風景。演講中他用一張美到令人窒息的中國南方梯田稻田的圖片,完美地闡釋了自己的觀點。令他遺憾的是,西方文明從一開始就過於緊密地與城市聯繫在一起,以至於漠視了鄉村和大自然的美。以古希臘哲學巨擘蘇格拉底為例,他的傳記忽略了生物學。對大多數生命形式都沒能進行考察。蘇格拉底自己也明確說過:「鄉村和樹木不能教我任何東西,而城市中的人則能教我很多。」

  儘管高度讚賞中國古代的生態智慧和環境美學,但這不意味著他將眼睛從當代中國嚴重的環境問題挪開,其中包括至少840種動物的生存受到威脅,只有2%的中國原始森林保存完好,許多森林都受到被砍伐的威脅,過度放牧導致的沙漠化,開發商對城市景觀的建設性破壞等。這方面,羅爾斯頓毫不含糊地堅守了自己哲學家的質疑、追問的職責。

  下列問題是他向與會的中國代表提出的:

  在坐的各位有誰一直在遵循自然的法則生活?

  多少人親眼見過丹頂鶴?

  對開發商對美建設性的破壞,中國學者可曾發出過自己的反對之聲?

  中國優秀的儒家學者、共產黨員、中國人會撿起他們自身產生的垃圾嗎?

  垃圾問題在許多人看來是小事,但在羅爾斯頓那裡則是事關人品的大事。「只有當你撿起自己的垃圾之時,你才是真正站起來的人。」他用自己家鄉維吉尼亞的這句諺語闡發了垃圾和人品的關係。

  演講最後互動階段有中國學者問:當代西方環境倫理領域最新關注的問題是什麼?羅爾斯頓的回答是:「氣候變化與人的消費。」儘管每一片雪花都說自己是清白的,但雪崩卻的的確確是所有雪花「共業」的結果。他用「適度」概念來闡發自己的看法,就是要適度發展,適度消費。並問中國學者:英文「enough」一詞在中文裡怎麼說?對於熟讀艾倫·杜寧《多少算夠》的中國學者來說,老人的意思是不難領悟的。老人對中國的關切更是不難體會的。

  與西方另一個著名生態哲學先驅小約翰·柯布看好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認為「生態文明的希望在中國」不同,羅爾斯頓對中國的生態問題表達的更多的是深深的憂慮。他擔心中國人重蹈西方「工作第一,風景第二」的覆轍。「是的,中國需要經濟繁榮,但是,難道你願意因此而讓中國變得更熱、沒有藍天嗎?你是否願意為了經濟繁榮而生活在一個充滿刺鼻的空氣、有毒的土壤和河流、缺少生物多樣性、雜草叢生、垃圾遍地的環境之中嗎?」

  這的確是個令人不安的問題,也是中國所要面臨的艱難的抉擇。

  他真心希望「美麗中國」「生態中國」拯救中國。認為「中國人在追求和諧美方面具有悠久的傳統,他們擅長將事物融入到一個美麗的整體之中並使之高度地和諧」。中國人喜歡說「家園」,這意味著在中國人的觀念裡,「家」永遠是與「園」、與風景系聯在一起的。沒有「園」的家不叫家,沒有風景的「家」,人如何詩意地棲居?

  透過這些叩問,我們分明能夠感受到老人對中國人命運不可遏制的關心和殷殷的期盼,這是一種生態人特有的無疆的大愛。所謂「愛之深責之切」是也。

  讓我們把敬意留給這位環保運動的先驅。但願我們能通過建設一個生態文明的「美麗中國」回報這位美國老人的厚愛。(王治河 樊美筠)

相關焦點

  • 生命共同體:中國環境倫理的新理念
    這一重要論述,喚醒了人類尊重自然、關愛生命的意識和情感,喻示了人與自然關係的倫理考量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深遠影響,開啟了新一輪在環境倫理語境中對自然價值觀、理想人格、美德倫理、公平正義的探討,為推進綠色發展和美麗中國建設提供了行動指南。
  • 關於環境倫理的思考
    人類以自然的主人自居,往往違背客觀規律,釀成環境惡化、資源枯竭的苦果。如美國對中部大草原的開發,前蘇聯在中亞的大規模墾殖,中國農牧交錯帶的不合理利用等。恩格斯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  由於地球各圈層相互作用的複雜性、長期性和潛在性,許多全球環境問題在20世紀初還未能被人們所普遍認識和關注。
  • 發展中國家環境倫理問題研究
    三、關於發展中國家環境倫理的實踐形式  實踐形式是落實環境倫理思想的橋梁。就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倫理主體而言,政府、企業和公民在政府決策、企業活動、個人行為上,環境倫理有著不同的原則要求和行為規範。政府和企業都是社會的主要「集體組織」,是實現環境倫理思想的集體選擇或行動。
  • 環境倫理和環境關係·都市快報
    這就涉及環境關係問題。環境關係是環境倫理的重要內容。環境關係最直接的形態,就是汙染方和被汙染方的關係,但害人和被害的關係很隱蔽,不容易被發現。  當地處下遊的上海在江裡撈起幾千頭死豬的時候,網友戲稱「上海人真幸福,打開水龍頭就能喝肉湯」,還戲稱「沙逼北京」有了絕妙的下聯——「豬投上海」;死掉的小豬拋棄入江,變成了汙染物,這是一方對另一方的直接損害,亦即損害了兩者的環境關係。  處理好環境關係,是做好環保工作的重要內容。
  • 環境倫理研究的新視野
    曾建平撰著的《環境正義――發展中國家環境倫理問題探究》(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是作者承擔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的最終成果,對發展中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所面對的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進行了深刻的倫理解析。作者從倫理學角度反思了可持續發展的問題,認為目前可持續發展戰略遭遇到某些障礙和制約。
  • 環境倫理與和諧社會
    因此,我們要想建設和諧社會,就必須特別注意人與自然和諧的問題,建立資源節約型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保護好我們的生態環境。環境倫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精神保障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我們就必須選擇汙染少、能耗低的經濟發展模式;制定更加完善的環境保護法規,建立一支高效的環保執法隊伍;我們還應倡導對環境友好的生活方式。
  • 建設生態文明環境倫理正當其時
    主持人的話 建設生態文明環境倫理正當其時   ■劉湘溶  工業文明在經歷了幾百年的狂飆突進以後已經日益暴露出其自身難以化解的深層矛盾  環境倫理學作為一種倫理理論形態,是從倫理的角度來探討人與自然的關係,認為人和自然的關係也是一種倫理關係,因為人與自然的關係和人與人的關係是密切相關的,人既是自然之子,又是社會之子;認為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也需要用道德的方式來調控,雖然法律規範、經濟槓桿、行政手段等在解決生態環境問題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道德調控也是不可缺少的,它通過喚起人們對大自然的良知、對生命的敬畏、對義務的自覺擔當
  • 從技術、倫理、訴訟制度看環境司法學
    在全球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的今天,人們迫切需要新的環境觀、倫理觀和司法觀來指導環境主體行為與環境司法實踐。在日新月異的中國,環境問題逐漸成為繼續發展的「瓶頸」之一。在現實生活中,公眾參與環境訴訟仍然十分有限,環境糾紛的徹底解決與環保法律的嚴格適用仍然難以實現與達成。對於環境犯罪行為,環境刑事懲罰機制的價值與功用被認為是除了環境倫理以外的重要的正當性保證。
  • 範春萍 環境為什麼可以是一個倫理問題
    ▲圖片來源於中國國家地理網作者 範春萍(北京理工大學學術期刊辦公室編審)責編 許小編 劉小編
  • 環境倫理學的過程哲學根源:懷特海、利奧波德與大地倫理
    而最先在主流期刊發表明確討論環境倫理文章的,應該是霍姆斯·羅爾斯頓1975年發表在《倫理學》(Ethics)雜誌的《是否存在環境倫理?》(Rolston 1975)一文(CEP 2011)。最終,尤金·哈格羅夫(Eugene Hargrove)1979年創辦《環境倫理學》(Environmental Ethics)雜誌,為這個正在起步的領域命名並提供了一個發聲地。
  • 推行醫藥企業倫理準則 塑造健康產業環境
    早在去年10月,中國化學製藥工業協會、中國醫藥保健進出口商會、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藥品研製和開發行業委員會(RDPAC)等九大協會聯名對外發布了《中國醫藥企業倫理準則》,呼籲淨化醫藥市場。該《原則》 源於亞太經合組織(APEC) 在2012年9月提出的生物製藥領域的商業道德準則,即《墨西哥城原則》。
  • 以文學的方式闡釋環境倫理
    【文藝觀潮】以文學的方式闡釋環境倫理——麥家「回去」系列小說評析胡燕春(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  以倫理視角審視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道德關係,是麥家近年持續創作的「回去」系列小說的主題。其中,基於倫理維度解讀人作為環境道德主體在萬物交融共生的生態系統中的境遇,是這些作品的共同價值指向。  捍衛個體的自然生存環境  鄉人未必懂得「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無從「詩意地棲居」,抑或不解自然的天、地、山、水和人世的禮、樂、仁、智的關係,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對自然充滿敬畏與熱愛。
  • 工程倫理教育與中國工程師國際競爭力
    當代社會對工程師的要求不僅是純技術效率上的,還要求他們對工程的生態環境、公眾健康、安全和人文等社會影響有足夠的認識,具備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正確的價值觀、利益觀和強烈的倫理道德意識,尤其是對專業工作進行道德價值判斷的能力。因此,工程倫理教育已經成為當今工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決定著工程師培養是否全面,對工程師的國際競爭力影響很大。
  • 鄭度院士在武漢分院談環境倫理與區域可持續發展
    鄭度作報告10月23日上午,著名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學位委員會主任鄭度在中科院武漢分院作了題為「環境倫理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學術報告,來自湖北省環保廳相關部門職工、中科院院屬各單位的職工和研究生們參加了本次報告會,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副院長蘇陽主持報告會。
  • 當代中國消費倫理三大規範
    周中之  我們研究倫理「是為了使自己變好」,必須按照一個共同的並且先被承認的倫理規範來行事。這就是說,提高人的倫理素質,最終要落實到人們認識和實行某種倫理規範上。消費倫理規範是消費倫理髮揮其社會職能的具有決定意義的環節。  適度消費  如何正確理解「儉而有度,合理消費」倫理規範?
  • 中國補全科研倫理重要一環: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將組建
    (圖片來源:壹圖網)經濟觀察網 記者 宋笛 中國正在補全科技倫理體系的關鍵一環。7月24日下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組建方案》。會議指出,科技倫理是科技活動必須遵守的價值準則。
  • 醫學倫理基礎知識:什麼是醫學倫理?
    醫學倫理是每一位醫學生在步入神聖的醫學殿堂時的一門必修課。那什麼叫做醫學倫理呢?這到底是一門怎樣的學科?在事業單位考試中醫療單位注重的考點又是什麼呢?今天吉林衛生人才網小編就和大家一起從緒論開始了解醫學倫理道德的概念。
  • 誰是「中國原子彈之父」?
    「中國原子彈之父」的說法自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後,由法國傳入中國,自始至今,有關此說的爭論不絕於耳。「中國原子彈之父」是個「舶來品」「中國原子彈之父」這個說法是在1965年由法國傳入中國的。由此,「錢三強是中國原子彈之父」的說法得到了更為廣泛的認可和傳播。錢三強本人對「中國原子彈之父」一直持極力反對的態度。錢三強對此的態度是:「中國原子彈研製成功決不是哪幾個人的功勞,更不是我錢三強一個人的功勞,而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外國人往往看重個人的價值,喜歡用『之父』、『之冠』這類稱謂。」
  • 科學研究怎樣守好倫理之門
    當前,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科技領域倫理爭議和倫理事件時有發生,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密切關注。在日前舉行的中國科學院學部2019年科技倫理研討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裴鋼指出,科學道德和科技倫理已經成為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領域和方面。
  • 基督教環境倫理的歷史演變與當下責任
    雖然環境汙染的後果通過新聞各種媒體早已普及多年,但是因為事不關己,總認為環境汙染的後果離自己太過遙遠,因此關注而不需行動的觀念,一旦碰上政府的強制行動,還是有點猝不及防。縱觀環境的問題歷史,幾乎這和人類的活動有關,人類從一開始自主活動,就面臨著與自然世界之間關係的倫理問題,但是在環境問題出現危機之前,人類尋找的都是向自然索取的藉口。直到環境問題進入人類的視野,才引起人們對過去環境倫理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