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倫理是每一位醫學生在步入神聖的醫學殿堂時的一門必修課。那什麼叫做醫學倫理呢?這到底是一門怎樣的學科?在事業單位考試中醫療單位注重的考點又是什麼呢?今天吉林衛生人才網小編就和大家一起從緒論開始了解醫學倫理道德的概念。
一、概念
醫學倫理學是以醫德為研究對象的科學,運用一般倫理學原理和主要準則,解決醫學實踐中人們之間、醫學與社會之間、醫學與生態之間的道德問題而形成的學說體系,是醫學與倫理學相互交叉的新興學科。
二、醫學倫理學的歷史發展(重中之重)
(一)西方醫學倫理學的歷史發展
1.古希臘時期的醫生希波克拉底:西方「醫學之父」,也是西方醫德的奠基人。《希波克拉底全集》中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是專門論述醫德的文獻。其中提出的不傷害原則、病人利益原則、保密原則已成為西方醫德傳統的核心。
《希波克拉底誓言》主要內容:
(1)闡明了行醫的宗旨,「遵守為病家謀利益之信條」。
(2)強調醫生的品德修養,「無論至於何處,遇男遇女,貴人奴婢,我之唯一目的,為病家謀利益,並檢點吾身,不做各種害人及惡劣行為,尤不做奸誘之事」。
(3)強調尊重同道,「凡授我藝者敬之如父母,作為終身同業伴侶,彼有急需我接濟之,視彼兒女,猶如兄弟,如欲受業,當免費並無條件傳授之」。
(4)提出為病家保密的道德要求:「凡我所見所聞,無論有無業務關係,我認為應守秘密者,我願保守秘密」。這些醫學思想為當今的醫學倫理思想奠定了基礎。
2.古羅馬名醫蓋倫(約公元130—200年)指出「作為醫生,不可能一方面賺錢,一方面從事偉大的藝術——醫學」明確了醫學職業的利他性。
3.文藝復興時代,人道主義日盛。德國醫生胡弗蘭德(公元1762—1836年)在《醫德十二緘》提出了醫學應秉持救死扶傷、治病救人的觀點。
4.1864年8月,法國、比利時、葡萄牙等12個國家在瑞士首都日內瓦籤署《日內瓦公約》,是現代醫學人道主義的首次規範性表述。
5.2002年,美國內科學基金、美國醫師學院基金和歐洲內科醫學聯盟共同發表了《新世紀的醫師職業精神——醫師宣言》。該宣言已被36個國家和地區的120個國際醫學組織認可和籤署,成為引導現代醫學職業發展的風向標。
(二)我國醫學倫理學發展
1.古代醫學倫理學
(1)儒家稱醫術為「仁術」,「醫乃仁術」即醫學是一門「救人生命」、「活人性命」的技術,不僅體現了醫學的人道主義精神,而且還反映了醫學的社會職能和醫生的職業道德特點。因此,「醫乃仁術」貫穿於全部醫德的內容之中。
(2)東漢時期的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自序》中提出醫生應「精研方術」與「知人愛人」的觀點,並特別批評了當時醫界存在的不道德行徑。
(3)唐代傑出的醫學家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論大醫精誠論》中提出:「人命之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大醫精誠論」是我國古代醫學倫理思想形成的重要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