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就在生物醫學研究中恪守科研倫理髮出提醒

2020-12-04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4月30日電 日前,中國科學院科研道德委員會就生物醫學研究中有悖於倫理規範的常見問題發出「倫理提醒」,倡導在科研實踐中恪守各類倫理要求,努力營造風清氣正的科研生態。

圖為節律紊亂克隆猴寶寶。文/孫自法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供圖 (圖文無關)

科研道德委員會在此次提醒中指出,恪守科研倫理是科研機構的基本社會責任。中科院屬各有關單位是科研倫理工作的第一責任主體,應切實提高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的思想意識,高度重視科研倫理工作,設立倫理委員會並採取有效措施保障其獨立開展倫理審查工作。

提醒文件強調,中科院屬各單位應注意吸納不同領域的專家如社會學、管理學、哲學、倫理、醫務工作者、法律工作者等和外部專家參加倫理委員會。倫理委員會應切實履行責任,未經委員會集體研究同意,任何個人均不得代表委員會在各類審查文書上簽署意見。

提醒文件重申,從事生物醫學研究的科研人員應了解國際生物醫學倫理的基本準則、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並予以遵守。項目負責人應主動在項目實施前提交倫理審查,需更改實驗方案、擴大研究範圍的,應重新進行倫理審查,不得事後「補充」倫理審查。

提醒文件特別指出,在涉及國內外、境內外科技合作的相關研究中,即便研究項目已經經過所在國家、地區和機構的倫理委員會審查,也應當向本單位倫理委員會申請審核。

此外,提醒文件還對尊重和保障受試者基本權益和個人隱私、成果發布前的倫理審查、開展不同層面的倫理教育等內容作出相關要求。

針對科研實踐中的常見問題發布誠信「提醒」已成為中科院科研道德委員會開展誠信教育的一種新方式。這種方式聚焦問題、化繁為簡,以簡潔文風闡述相關學術規範,受到科研人員普遍歡迎。

相關焦點

  • 中科院提醒:在生物醫學研究中恪守科研倫理
    中科院提醒:在生物醫學研究中恪守科研倫理 「中科院之聲」微信公號 2019-04-30 12:45
  • 中科院倡議廣大科技期刊工作者:恪守「科學守門人」
    12位院士專家聯合向廣大科技期刊工作者發出恪守「科學守門人」職業初心等倡議。為建立科技期刊工作者誠信體系,築牢學術誠信和出版倫理底線,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特向廣大科技期刊工作者發出如下倡議:  一是牢記使命,恪守「科學守門人」職業初心。
  • 中國醫學科學院呼籲:研究和醫療機構加強倫理審查及監管
    在發展迅速的基因編輯技術研究和應用中,學術共同體更應強調遵循技術和倫理規範,開展負責任的醫學研究與應用,維護國家科學形象,維護人類生命的基本尊嚴,維護學術共同體的集體榮譽。當前,生殖細胞或早期胚胎基因編輯尚處於基礎研究階段,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有待全面評估,因而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不應開展以生殖為目的的人體生殖細胞基因編輯的臨床操作,也不應資助此類研究。
  • 廣東省衛生健康委辦公室關於開展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倫理遠程...
    粵衛辦科教函〔2020〕32號各地級以上市衛生健康局(委),有關高等醫藥院校,委直屬各單位:為貫徹落實《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辦法》,增強醫務人員及醫學科研工作者的倫理意識,保障我省醫療衛生機構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健康有序發展,我委決定在2020年開展全省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倫理遠程培訓
  • 中山大學新華學院成立生物與醫學倫理委員會
    對於此類挑戰學術道德倫理底線,嚴重違反中國相關法規的事件,也引起了中山大學新華學院(以下簡稱「學校」)領導的密切關注和高度重視,因學校開設有醫學、生物醫學類專業,擁有人數眾多的醫學生和醫學專業教師,學校領導在2019年春季開學初,即開始部署設立倫理委員會、加強師生倫理教育等工作。
  • 中科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通過驗收
    她表示,中科院近年來銳意改革、開拓創新,在建設創新型國家中發揮了火車頭的作用,在研究所管理方面為構建現代院所制度做出了突出貢獻。財政部按照國務院的統一領導和部署,籌措經費保障「知識創新工程」的順利實施。科研院所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中央財政將一如既往大力支持中科院在改革創新方面的有益嘗試。
  • 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必須進行倫理審查
    本報北京1月29日電在進行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時,如果受試者的利益和科學要求發生衝突該怎麼辦?衛生部日前發布的《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辦法(試行)》對此作出了明確的取捨:對受試者的安全、健康和權益的考慮必須高於對科學和社會利益的考慮,力求使受試者最大程度受益和儘可能避免傷害。
  • 關於基因編輯嬰兒事件的聲明:科研倫理的高壓線不容碰觸
    過去幾年中基因編輯技術雖然有了長足發展,但仍然存在精確編輯效率低和脫靶突變等問題,因此科研人員對於將基因編輯技術應用到人類胚胎方面的研究一直保持著極其謹慎的態度。中國對於涉及人類胚胎操作的科學研究有著詳細嚴格的規定和規範,如科技部和原衛生部2003年聯合下發的《人類胚胎幹細胞研究倫理指導原則》中就明確規定:「不得將獲得的已用於研究的人囊胚植入人或其他動物的生殖系統」。在2012年公布的《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條例》中,中國政府也對於收集、保藏和利用人類遺傳資源過程中的知情同意等重大原則做了明確的規定。
  • 湖南成立醫學倫理中心,規範和促進醫學研究創新
    當天,湖南省衛健委2020年醫學倫理與管理培訓會議舉行,來自省內各醫療機構及相關單位的500餘名參會代表,與國內相關領域專家圍繞醫學倫理、醫學人文和醫學科技倫理等主題進行了探討。我國生物醫學研究日益增多,民眾倫理意識逐步增強。如何加強醫學倫理管理工作,健全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體系及制度建設,讓生物醫學研究的創新和探索朝著科學和理性相結合,是當前「健康中國」發展戰略下的重大時代課題。
  • 中國補全科研倫理重要一環: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將組建
    在醫學領域,倫理委員會是由醫學專業人員、法律專家及倫理學專家組成的獨立組織,其職責為核查臨床試驗方案及操作程序是否合乎道德和倫理學標準,並為之提供公眾保證,確保受試者的安全、健康和權益受到保護,並確保符合生命科學的倫理。
  • BASE專家:從中華白海豚被列為「藥用資源」說起,談科研與生物倫理
    近期,匿名生物倫理專家針砭時弊,指出目前存在的幾個荒唐的例子:一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文件,經費支持把白海豚作為「特色珍稀藥用海洋動物資源」進行開發利用研究;二是中科院南海所為「深圳灣航道疏浚工程」背書後面的環評亂象;三是海南三亞在多年前引入了100
  •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在CPA年會上公布精神醫學倫理審查學術標準
    本次精神醫學倫理審查標準學術專題會,是在國家倫理規範發展與精神醫學倫理研究進展的基礎上舉辦的,整合以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牽頭的北京市倫理多中心研究的成果,構建精神醫學倫理審查的標準體系,更好的保護精神醫學研究涉及的弱勢群體。希望全國精神科醫師重視精神倫理學的發展,加強國際、國內的溝通交流,為推動精神醫學臨床與科研工作更高質量的發展作出貢獻。
  • 科學研究與社會責任——科研倫理問題面面觀
    著名智庫美國蘭德公司(RAND)此前發布《科學研究中的倫理》報告認為,科學研究應遵循社會責任、規避利益衝突、知情同意、誠信正直、不歧視、不剝削、保護隱私等共同的倫理原則,而科研倫理又存在地區差異和文化差異,「倫理傾銷」隱患需要認真應對。
  • 基因編輯嬰兒事件之後,深圳或出臺涉人醫學研究倫理審查規範
    深圳北京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醫學中心微信公眾號發布消息稱,12月18日下午,《深圳市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規範》(試行)(以下簡稱《規範》)審議工作會議在北京大學深圳醫院會議室召開。公開資料顯示,深圳北京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醫學中心是由深圳市政府、北京大學、香港科技大學三方合作創辦的現代醫學中心。此前,據新華社報導,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11月27日發表聲明,堅決反對有違科學精神和倫理道德的所謂科學研究與生物技術應用。聲明稱,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實屬違反倫理道德和有關規定,已嚴重擾亂科研秩序,對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國際聲譽造成嚴重損害。
  • 科學時報 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中科院進軍生物醫學工程領域的排頭兵
    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先進院)是中國科學院調整戰略布局之後,採取與地方政府合作共建的形式,在珠三角地區新建的高起點研究機構。研究院下轄生物醫學與健康工程研究所(醫工所)、先進集成技術研究所(集成所)、先進計算與數字工程研究所(計算所)等科研機構。
  • 中科院理化所低溫生物與醫學實驗室: 不走尋常路
    作為中科院理化所低溫生物與醫學實驗室主任,劉靜主持研發的世界首個自主運動的可變形液態金屬機器不久前在這裡問世。這一轟動性的成果,隨即引發國內外廣泛關注。中科院院長白春禮院士也於近期前往中科院理化所調研,聽劉靜詳細匯報了液態金屬系列研究成果及工作展望。儘管成就斐然,但對於這個年輕的實驗室而言,未來的科研道路仍然漫長。
  • 中國有自己的科研倫理規範
    當時,為適應生物科技的迅猛發展,國家對863計劃、973計劃和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在加大了資金投入力度的同時,根據國際項目的倫理評估要求成立了倫理審查委員會; 隨後,科技與衛生管理部門開始重視倫理審查工作,持續加大科研和應用中的倫理審查與監督力度。在此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科研倫理準則、規範和評價標準,倡導符合倫理規範的科研活動,約束甚至禁止不符合倫理規範的科研活動。
  • 中國擬規定涉及人體醫學科學研究須經過倫理審查
    中新網7月16日電 國家衛生和計生委15日在其官方網站就《涉及人體的醫學科學技術研究管理辦法》公開徵求意見。《辦法》要求,所有涉及人體的醫學科學技術研究項目開展前,須先通過科研團隊所在的機構(或)組織審查立項。審查的核心,除了風險性評估,還包括倫理審查。  近年來,部分涉及人體的醫學科學技術研究如手術技術、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等不規範、缺乏有效管理,給受試者帶來健康風險,甚至以收費服務方式侵犯受試者權益。
  • 《貝爾蒙報告》研究倫理探討
    醫學研究通常都具有很大的社會價值,但是也不得不注意其中的道德倫理。比如在二戰期間,法西斯國家在生物醫學實驗中虐待人體實驗對象事情的披露,引起了很多思考。醜聞爆發後,1974年7美國成立了國家保護生物醫藥和行為研究受試者委員會,它的職責是鑑定涉及人類作為受試者的生物醫學和行為研究的基本倫理原則,並且制定在從事這些研究時應遵循的準則。經過4年的努力,委員會在1978年4月18日發表了倫理研究的經典文件——《貝爾蒙報告》。之所以被稱為《貝爾蒙報告》,因為它是在貝爾蒙特會議中心起草的。
  • 「基因編輯嬰兒」涉嫌嚴重違背醫學倫理、學術倫理
    26日,有媒體報導《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引發公眾對該項研究的安全性與倫理性的熱議。國家衛健委高度重視,立即要求廣東省衛健委認真調查核實,本著對人民健康高度負責和科學原則,依法依規處理,並及時向社會公開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