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一部媒介形態發展的歷史」,技術決定論的集大成者馬歇爾·麥克盧漢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鄭重地向世界宣布這一著名論斷時,引發了學界對媒介形態演變趨勢的探討以及讓學者對未來世界會如何發展充滿好奇。而筆者將從這個角度敘述媒介演變的趨勢和對未來的看法。
一、媒介形態演變過程分析
1、口語/文字時代:部落化的禮俗社會
農耕文明下的人類生活在一個個部落中,通過體態的非語言符號與語言符號進行信息溝通與意義交流。隨著文化延續的需要,產生了文字。口語與語言兩者形成社會約定俗成的禮俗關係,塑造情感聯繫的方式。
2、印刷時代:地域界限分離的法理社會
由於古登堡印刷術的發明,社會被重新形塑。沃爾特·翁在其著作《口語文化與書面文化》一書中認為書面文化改變了人們的表達方式與思維過程,印刷媒介擴大了知識傳播,使得不同地域的人們不必聚集於某一部落,分離成一個個分散式群體。約束群體的準則不再是約定俗成的禮俗關係,而變成了集權政府的法度法規。
3、電子/網絡媒介:時空分離的超真實社會
正如梅洛維茨在《消失的地域》一書中論證電子媒介改變了時間與空間對人類交往的意義。這種形態下的技術演變造就吉登斯筆下的「脫域」機制,促進「網絡空間」的崛起,內爆了人類交往的界限,社會走向了擬像仿真的時代,逐漸變成了本雅明所說的「電子媒介的發展使得當今世界已經被仿真的類像所佔領,現實感逐漸喪失」,媒介構造的真實超越了客觀真實,塑造我們的思想與行為。
二、未來趨勢:人工智慧唱響未來旋律
1、萬物互聯
麥克盧漢著名論斷「萬事萬物皆為媒介」正在逐步走向人們的日常生活。基於雲計算、物聯網、傳感器設備、可穿戴設備、大數據等先進技術逐漸「武裝」人類的感知方式和改變客觀世界的物質形態,加強事物之間的聯繫,「小米家具」、「宜家家居」以及阿里巴巴人工智慧發展等都在積極布局「萬物互聯」。也許,你觸碰的,就是未來。
2、人機共生
凱文·凱利在《失控》一書中論證了人類發展歷史中的四個間斷,而我們目前正處於第四個間斷:「人與機器的間斷」。賦予心智的機器在凱文·凱利眼中是有生命的,他毫不猶豫地誇讚機器生命的「偉大」,人與機器是達爾文筆下進化的選擇,是人們適應進化的必然。人投射心靈於機器,機器是人的共生體,反應並推動世界進步。
3、自我進化
人機合一的媒介具有自我進化的能力。隨著人對機器的駕馭能力的不斷提高,機器愈發具有「洞察人心」的能力,由於「補償性機制」的作用,媒介會不斷完善自我,認清缺陷,補償功能,達到人機協調。
4、後人類時代的到來
後人類時代是尼葛洛龐蒂筆下的「比特」武裝,是福柯發展後的「再現身體」,但最主要的特徵就是信息逐漸取代物質成為社會的主要資源以及人與機器的全方位結合,未來的機器也將是凱薩琳·海勒在《我們如何成為後人類》中論述的那樣,「人類在擁抱信息技術的同時,不會被無限的權力與無身體的不朽的幻想所誘惑」,自足複雜的現實世界,認識到我們的持續生存依賴於物質社會。
三、有心智的機器:「負熵」和「進化」的協調
負熵與進化是機器的兩面,負熵是機器演變過程中突顯的缺陷與混亂,進化是機器的自我完善與成長。如今人工智慧發展帶來的泛娛樂化、信息冗餘、群體極化和倫理失範現象叢生,使得社會生活雜亂無序,加強機器為人服務的觀念迫在眉睫,對技術進行人文規範與價值思考,承認技術帶來的便捷性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