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一部媒介形態發展的歷史」,從變遷看媒介演變與發展

2020-12-05 讀書閒談

「歷史是一部媒介形態發展的歷史」,技術決定論的集大成者馬歇爾·麥克盧漢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鄭重地向世界宣布這一著名論斷時,引發了學界對媒介形態演變趨勢的探討以及讓學者對未來世界會如何發展充滿好奇。而筆者將從這個角度敘述媒介演變的趨勢和對未來的看法。

一、媒介形態演變過程分析

1、口語/文字時代:部落化的禮俗社會

農耕文明下的人類生活在一個個部落中,通過體態的非語言符號與語言符號進行信息溝通與意義交流。隨著文化延續的需要,產生了文字。口語與語言兩者形成社會約定俗成的禮俗關係,塑造情感聯繫的方式。

2、印刷時代:地域界限分離的法理社會

由於古登堡印刷術的發明,社會被重新形塑。沃爾特·翁在其著作《口語文化與書面文化》一書中認為書面文化改變了人們的表達方式與思維過程,印刷媒介擴大了知識傳播,使得不同地域的人們不必聚集於某一部落,分離成一個個分散式群體。約束群體的準則不再是約定俗成的禮俗關係,而變成了集權政府的法度法規。

3、電子/網絡媒介:時空分離的超真實社會

正如梅洛維茨在《消失的地域》一書中論證電子媒介改變了時間與空間對人類交往的意義。這種形態下的技術演變造就吉登斯筆下的「脫域」機制,促進「網絡空間」的崛起,內爆了人類交往的界限,社會走向了擬像仿真的時代,逐漸變成了本雅明所說的「電子媒介的發展使得當今世界已經被仿真的類像所佔領,現實感逐漸喪失」,媒介構造的真實超越了客觀真實,塑造我們的思想與行為。

二、未來趨勢:人工智慧唱響未來旋律

1、萬物互聯

麥克盧漢著名論斷「萬事萬物皆為媒介」正在逐步走向人們的日常生活。基於雲計算、物聯網、傳感器設備、可穿戴設備、大數據等先進技術逐漸「武裝」人類的感知方式和改變客觀世界的物質形態,加強事物之間的聯繫,「小米家具」、「宜家家居」以及阿里巴巴人工智慧發展等都在積極布局「萬物互聯」。也許,你觸碰的,就是未來。

2、人機共生

凱文·凱利在《失控》一書中論證了人類發展歷史中的四個間斷,而我們目前正處於第四個間斷:「人與機器的間斷」。賦予心智的機器在凱文·凱利眼中是有生命的,他毫不猶豫地誇讚機器生命的「偉大」,人與機器是達爾文筆下進化的選擇,是人們適應進化的必然。人投射心靈於機器,機器是人的共生體,反應並推動世界進步。

3、自我進化

人機合一的媒介具有自我進化的能力。隨著人對機器的駕馭能力的不斷提高,機器愈發具有「洞察人心」的能力,由於「補償性機制」的作用,媒介會不斷完善自我,認清缺陷,補償功能,達到人機協調。

4、後人類時代的到來

後人類時代是尼葛洛龐蒂筆下的「比特」武裝,是福柯發展後的「再現身體」,但最主要的特徵就是信息逐漸取代物質成為社會的主要資源以及人與機器的全方位結合,未來的機器也將是凱薩琳·海勒在《我們如何成為後人類》中論述的那樣,「人類在擁抱信息技術的同時,不會被無限的權力與無身體的不朽的幻想所誘惑」,自足複雜的現實世界,認識到我們的持續生存依賴於物質社會。

三、有心智的機器:「負熵」和「進化」的協調

負熵與進化是機器的兩面,負熵是機器演變過程中突顯的缺陷與混亂,進化是機器的自我完善與成長。如今人工智慧發展帶來的泛娛樂化、信息冗餘、群體極化和倫理失範現象叢生,使得社會生活雜亂無序,加強機器為人服務的觀念迫在眉睫,對技術進行人文規範與價值思考,承認技術帶來的便捷性的同

相關焦點

  • 粉絲文化流變:媒介變遷背景下中國粉絲的成長簡史
    近年來,移動網際網路和數位技術的發展催生了新的大眾媒介,媒介變遷則帶來了民眾認知、態度、情感、行為等多層次的遞變。在新媒介的擬態環境中,粉絲成為了一個中性詞,人人都可以成為他人的粉絲,都可以為他人打Call,也可以擁有自己的粉絲。身處於這個集合裡的人,不再僅僅是偶像的擁躉,他們擁有了更大的主動性和話語主導權。
  • 群落演化:媒介生態學視角下的人類學紀錄片
    摘要:人類學紀錄片能夠以一種影像媒介的話語方式,展示社會歷史的生存和發展狀態,其本身所體現出來的就是多種關係的綜合,包括與人的關係、與自然的關係、與社會的關係等。在媒介生態學視角下對人類學紀錄片中群落的五個演化階段進行分析,尋找到影響群落演變的媒介因子,可以揭示其演變的一般規律。
  • 媒介與文明的辯證法:「話語網絡」與基特勒的媒介物質主義理論
    )開創性地將技術、話語和權力等問題結合起來進行理論思考,推動了媒介研究在德國的發展。 關鍵詞:基特勒;話語網絡;研究;書寫;歐洲;傳播;語言;學者;媒介技術;打字機 作者簡介:   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帶來了人類交往形態的重大轉變,也讓越來越多的傳播學者重新重視媒介研究的價值和潛力。
  • newspedia | VLOG和媒介情境理論的新發展
    經過16年到18年上半年的時間的發展,短視頻內容的形態,基本已經達到了飽和的狀態。在短視頻行業的內容生產開始出現同質化問題的時候,顯然短視頻平臺的用戶粘性也呈下降的趨勢。根據易觀發布的數據統計,短視頻綜合平臺的人均使用時長和單日啟動次數都出現下滑的趨勢。但VLOG這一短視頻形式卻逐漸獲得了大量的用戶關注,大有佔據行業下一次風口之勢。
  • 《超級馬裡奧:奧德賽》中的媒介哲學
    嘗試對它加以觀察,人們可以投以不同的視角:有一個關於文化的視角,和一個關於技術的視角;可能還有一個關於玩遊戲的人的視角,和一個關於遊戲開發者的視角;甚至還有一個有關媒介的視角,和一個有關工業的視角;至少有一個關於社會變遷與遊戲歷史的視角,像缺一不可的兩聲部,在那名為消遣的河床上奏出一段文化的樂章。
  • 保羅·萊文森媒介進化理論的思想邏輯
    萊文森在媒介進化理論的建構和闡釋過程中,始終將目光放到整個媒介進化歷史,注重媒介歷史的整體性和動態性。 媒介環境學運用獨特的媒介歷史分期法將媒介時代分為四個階段:口語時代、文字時代、印刷時代、電子時代。這是媒介環境學者對歷史分期達成的共識,但並非每位學者都將每個不同的時代佔據主流地位的媒介進行整體性研究,並將它們視為後生媒介對先生媒介的補救——動態性過程。
  • 姜宇輝:假若媒介永生—— 「生態電影」與「以物觀物」
    當我們今天去看數碼知識或者媒介知識進化的時候,會發現媒介本身就是向著「永生「這樣的趨勢不斷去發展的。比如我們就說這三個在音樂裡非常典型的媒介格式、第一是黑膠、第二是CD、第三是MP3,你看一下。當我們從黑膠到CD再到MP3的時候,你看到的是什麼?
  • 南大新聞學者:媒介技術決定論不應被汙名化
    事實上,任何一種成功的新媒介在登上歷史舞臺時,都會對當時的社會文化、社會觀念產生衝擊並進而發生觀念與文化的變遷。傳播思想史的歷史使命便是將傳播技術作為一種整體介質和生存環境,並以此為起點來討論它如何建構公眾與世界尤其是公眾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它如何不斷建構公眾頭腦中的觀念,媒介技術系統與社會文化系統之間是如何調校彼此關係的。
  • 青年圈群脈動的媒介感知與文化詮釋——基於「飯圈」現象的敘事分析
    「以事件為中心的歷史社會學」認為事件本身具有反映社會深層結構特徵和歷史變遷過程的鏡像認識論價值,同時事件本身就是變遷的重要起因,這揭示了事件的本體論價值,因此充分考慮歷史面向,賦予事件、時間以中心性地位的「敘述性的思考」作為事件的解釋框架是社會學研究的應然之舉。這與國內學界提出的中國社會變遷研究的視角應該從「國家與社會」轉換為「制度與生活」視角的建構和運用相契合。
  • 網絡社會學|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
    這是一個更高層次的全面發展的人。至此,人類經歷了一個「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的過程,世界各地連成一個「地球村」。任何一種新的發明和技術都是新的媒介,都是人的肢體或中樞神經系統的延伸,而這些媒介又都將反過來影響人的生活,思維和歷史進程。書面媒介影響視覺,是人的感知呈線狀結構;視聽媒介影響觸覺,使人的感知成三維結構。
  • 敘述發展傳播學的發展歷史以及主要觀點︱20北大新傳專碩真題解析
    2020北大新傳專碩334真題 簡答題1敘述發展傳播學的發展歷史以及主要觀點答題思路 特別特別接觸的一道題 勒納的移情模式勒納認為,傳統社會成員的個性結構內在的固定性質,形成了發展的主要障礙。勒納把轉變人的想像力的角色歸於傳媒,將大眾傳媒形象稱為「奇妙的放大器」。他提出,應擴張大眾媒介,使其提供那些發展中國家快速的社會變遷所需要的新念、新習慣和新行為的「線索」。
  • 新媒介技術不決定論
    新媒介技術正是這種充分參與人類社會生活改造的力量,它並非單純的客體,而是按照自己的邏輯前進,支配、決定社會、文化的發展。人好像不是目的,而技術到變成了目的,人成為技術實現發展的載體。從古到今,每次媒介技術的革新都帶來人類文明質變的進步。
  • 【學術擷英】李茜|「現場性」與「媒介化」:媒介時代的劇場
    表面上看,這一問題的答案似乎一目了然,本雅明已經論述過,複製性技術手段的誕生和傳播改變了傳統藝術本身,同樣的變化也發生在戲劇領域中。但在其歷史語境中,觀念塑造的過程卻遠非如此清晰簡明,尤其,它所關涉的並不僅僅只是戲劇的不同表現形式,而是戲劇藝術的本體論層面。在理論意義上,這首先體現在劇場意識到了自身同樣是一種媒介;而在現實層面,這體現在新媒介的出現(就歷史語境而言,即是電影)觸動了劇場存在的根基。
  • 媒介功能的融合:一個新的視角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媒介融合一開始是作為一個學術概念被中國學者引進的,但是,這種引進的目標卻是實用性的,就是為中國的媒體變革尋找一條合理的道路,或者說希望中國媒體可以跟上世界媒介改革的潮流。今天看來,媒介融合無疑已經成為全世界媒介的一個發展方向,不論媒介是否願意,媒介融合似乎已經變成了媒介發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我們很容易理解為什麼中國政府已經把媒介融合上升到了一種國家戰略的高度。
  • 後真相的詭辯和媒介專業主義
    五十年間,李金銓見證傳播學演變,學術貢獻受到同行認可,曾獲國際中華傳播學會的終身成就獎、國際傳播學會的費雪導師獎、中國新聞史學會卓越學術獎,獲選國際傳播學會會士等。他赴美國留學時,受業於施拉姆、羅傑斯和克萊恩等傳播學名家。
  • 全球媒介倫理及技術化時代的挑戰
    第一,在回答「哪些倫理準則是首要的」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回到相關的「思想史」,了解歷史上哲學家們首要關注的倫理問題是什麼。對道德哲學歷史的追溯,會給我們的媒介倫理研究帶來更高的學術可信度,也能夠防止我們沉溺於邊緣和次要問題。 公元前8世紀的印度吠陀文化在論及真實時說,真實是具有不同名字和應用的「一」。
  • 「無媒介傳播」:信息理論視域下傳播關係的回歸
    「無媒介傳播」以狀態化的媒介空間取代了介質化的媒介工具,不僅將一切媒介形態、傳播要素和傳播形態融合在一起,而且不斷建構新的交互空間,以空間化實現關係的普遍連接。再次,「無媒介傳播」是節點化的傳播。從「媒介系統依賴論」「媒介生態學」「媒介情境論」到「泛傳播」「沉浸傳播」等傳播理論,從以十大媒體技術為代表的「浸媒體時代」到「萬物皆媒、人機共生」的「智媒時代」,人、媒介、信息、社會之間呈現出相互交織、相互融合、不分彼此的發展趨勢。
  • 資本主導「媒介生態」下的傳媒壟斷競爭與傳播多樣性
    關鍵詞:政策轉型;阿里巴巴;壟斷競爭;傳播多樣性 鑑於西方媒介壟斷競爭與傳播多樣性相博弈的歷史經驗,當下國內資本大舉進入傳媒產業,商業集團逐步構建自身「傳媒生態圈」的產業變局不僅事關經濟發展,作為被國際社會廣泛認可的傳播政策基礎原則之一的傳播多樣性也理應納入國家傳媒發展的主要思考方向之一。
  • 對於受眾研究的歷史與現狀發展的認識
    摘 要:文章涉及的理論研究起始於20世紀初,伴隨著此時的大眾媒介迅速發展的是對於受眾的研究。那麼,在這一百多年的時間裡,受眾研究是如何發展的?在發展的過程中有哪些理論是具有特殊意義的(對後來的理論產生影響或者獨樹一幟)?研究在哪個時代是突然轉變且為什麼會有所轉變?現今受眾研究的熱點和難點又是什麼?
  • 新版BBC官網:媒體網站在媒介融合中的角色作用
    為此,BBC託委會(BBC Trust)將「iPlayer上線」稱為BBC歷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事件。    一、BBC網站的發展歷程     BBC在線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89年BBC公司的網絡實驗。早在1991年,頗有遠見的BBC研究員就搶註了bbc.co.uk這個域名。但今天BBC在網際網路領域取得的成功卻要首先歸功於前執行總監——約翰?伯特。1992年,約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