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受眾研究的歷史與現狀發展的認識

2021-01-07 人民網

摘 要:文章涉及的理論研究起始於20世紀初,伴隨著此時的大眾媒介迅速發展的是對於受眾的研究。那麼,在這一百多年的時間裡,受眾研究是如何發展的?在發展的過程中有哪些理論是具有特殊意義的(對後來的理論產生影響或者獨樹一幟)?研究在哪個時代是突然轉變且為什麼會有所轉變?現今受眾研究的熱點和難點又是什麼?文章將以近期所讀文獻和個人體會為依據,對以上問題進行說明。

關鍵詞:受眾研究;媒介技術;發展過程

一、文章時間劃分的依據

對於以往受眾研究的理論按時間劃分,可整理成三個部分,即:電視普及之前受眾研究(20世紀初至20世紀60年代)、電視普及時代的受眾研究(20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90年代)以及網際網路時代的受眾研究(20世紀90年代至今)[2]。這種分類方法源於Denis McQuail在The Media Audience:A Brief Biography—Stages of Growth or Paradigm Change?一文中,第三部分THE TECHNOLOGICAL PATHWAY OF CHANGE。McQuail認為,受眾研究範式更替與研究所在階段與其所使用的傳播技術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繫,這與馬克思文獻中所提到的,有著極高的一致性。馬克思的主要歷史理論就是對於生產方式的討論,而作為生產中的第一要素的生產力就是由生產技術的好壞所決定的(文章的後期也提到,影響生產因素的還可能是對於剩餘價值的剝削方式),當然,技術的進步必然帶來人對自然(所處的環境)的認識的深入,而這種深入又會帶來新技術的問世。於是,歷史就會如一個循環,不斷重複,如此前進[1]。技術就如它所處的那個時代的,人們智慧與勞動結晶的體現,人們在創造它的同時,也在被它所深深地影響。當這些改變與革新發生在以受眾研究為主的背景下時又會帶來怎樣的效果,文章將對此展開討論分析。

二、電視普及之前的受眾研究

戴維·莫利在其文章《受眾研究的範式變革》(David Morley,Changing paradigmsin audience studies)中總結了一些這個時代的典型受眾研究理論,如「皮下注射」理論——認為媒介具有一種特別的力量,可以把信息如藥劑般注射進受眾的身體內,對其產生不可抗拒的影響;和「使用與滿足」理論——注重受眾的能動性,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去選擇接觸媒體,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由於研究偏向的不同,這段時期受眾的發展進程被Katz(1980)稱為是傳播強效與受眾強效間的「十年一變更」。Katz是修正主義的總結,而大家關注的重點在於,這段時間內媒介對於受眾的影響在於哪些,或者說,為什麼會產生這些理論。

對於文章時間劃分,此階段的起點在20世紀初,此時的媒介(包括報刊,電影和廣播等)正處在迅速的發展階段,所以,幾乎是所有的參戰國都在儘可能多地使用能使用的媒介,去宣傳自己的主張、思想和為戰爭做著動員活動。故此階段傳播者的傳播動機,基本都是在為了某個勢力做宣傳。所以,在當時那種局面的影響下,會出現「皮下注射」這種強效理論,並不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但是,隨著社會調查和心理分析在傳播學界的普及,學者們開始意識到傳播並不是如之前所想的那樣,進行著單向的傳送,受眾也並不是那種被動的存在,所以在此基礎上有限效果論誕生了。它開始強調傳播效果受著受眾的心理和媒介自身條件的制約,傳播效果並不能完完全全的如原本想像的那樣的「強大」。從此開始,人們對於對於受眾自身能動性的研究開始越發的關注,而它的最高峰在於使用與滿足理論的出現。但就如人們所知道的那樣,這個理論的出現的原因造就了它最大的缺點——過分強調了個人和心理因素。

受眾理論發展到這裡,已經走進過了兩個極端(媒介強大或者受眾強大),所以這時有一個既吸收了影響理論的效果論和使用與滿足理論中受眾能動理論,同時又綜合了傳播學、符號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等學科成績的新興的研究理論——編碼與解碼出現了。雖然這個理論汲取了之前學說的優點,對之後理論的啟示和研究提供了很多幫助,但它的局限性也十分突出。由於信息所使用的語言是再造信息(或者意義)的傳送器,而接收者接收信息時對於信息的認識(解碼)存在著理解,部分理解和不理解三種可能。所以,這就很有可能歪曲傳播者的傳播目的和傾向。

以上就是受眾研究起步時期較為有代表性的幾個理論,雖說理論經歷了從無到有,也對以後的受眾研究提供了經驗和幫助,但是人們還是能總結出它們所共有的一個弊端,那就是只對那些較為普遍、短暫的影響進行了關注研究。換句話說,就是媒介對於受眾的影響並不應該只是一段時間或者一種方式,而是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這種影響被之後的學者所注意,成為了下一個階段的研究重點。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段時期內學術界對於「受眾」這個群體的認識問題。它包含兩個方面:第一,受眾的特點:即大量、匿名、無組織、多變與一般意義上的「群體」不同。第二,受眾的在媒體面前所採取的行動會因為受眾個人的品味、興趣、生活方式、教育程度、經濟水平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不同,而且受眾並不是一個獨立個體,他對於事情的分析往往會受到他家人或者朋友的影響。

相關焦點

  • 受眾研究的發展路徑的轉移以及這種研究轉向的成因
    一、受眾研究的發展路徑:權力中心向受眾偏移 受眾研究的發展路徑與傳播效果研究的發展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繫,大體上受眾研究發展路徑分為四個階段:被動的受眾、頑固的受眾、主動的受眾及狂歡的受眾。 (一)被動的受眾 受眾研究的源流發軔於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大眾社會理論。其核心觀點認為,受眾在本質上是一種被動的存在。
  • 傳媒觀察 | 從受眾視角看兒童電影研究
    編者按:我國兒童電影市場步入穩步發展,但與國際兒童電影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湖南工業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金則霜在《傳媒觀察》2017年第8期刊文認為,這一現狀對兒童電影受眾研究提出了挑戰。
  • 「雙因素」理論與報業受眾滿意度研究(圖)
    目前,「受眾中心」觀念已經成為新聞傳播學界的普遍共識。受眾研究也隨著媒介市場的發展和變遷而進入一個嶄新的研究階段。作為一個重要的方面,受眾的滿意度研究卻遲遲未能成為關注的重點。  以往,對滿意度的研究多集中在心理學、市場營銷和圖書情報學等領域,就算是對媒介受眾的滿意度研究,也多是電視觀眾的滿意度研究。
  • 鄉村的味道——淘寶「村紅」直播的受眾研究
    一、相關研究綜述 傳統的受眾研究大多根植於以傳統媒體為代表的歷史語境中,受眾表達自由有限,缺乏獨立思考與批判思維,傳播學研究中出現了從「傳者為中心」向「受者為中心」轉變。「使用與滿足」理論認為受眾不僅能參與到傳播活動中,傳播效果的反饋也依賴於受眾的配合,受眾才是傳播的主導者,媒介應該為受眾服務。
  • 受眾研究|新傳理論22
    集體:許多人合起來的一個有組織的整體,跟「個人」的概念相對,是群體發展的最高層次,它不同於一般群體的特點在於成員之間不僅有著共同的目標、利益、活動,且彼此之間密切聯繫,具有鮮明的組織認為,成員不僅要認識到群體活動對個人和群體的利益,還要認識到對組織和整個社會的利益,在集體中成員建立了穩定、合作相互友愛的關係。
  • 傳播學研究:認識論、方法論及創新
    實用主義是19世紀後期以來在美國流行的一個哲學流派,它並沒有背棄西方源遠流長的自由主義傳統,而是拋棄了歐洲歷史上基於人類理性論、歷史進步論等形上學哲學關於自由民主理念的抽象推斷和宏大歷史敘事,轉而以效用、效率、質量等為判斷真理的標準,去判斷包括大眾傳播在內各行各業對於民主制度建設的滿足程度。
  • 伯明罕學派「主動的受眾」研究之緣起
    西方專業化的受眾研究自其誕生之日起,就秉承著濃厚的實用主義色彩,究其原因,正如絕大多數學者所公認的,研究活動的資金來源、關注內容、服務對象和研究方法,無一不承擔著再生產「行政化」「經驗化」受眾研究活動的角色,這也正是美國傳播研究主導下國際傳播研究的主導力量。
  • 關於中國理論物理研究現狀的一些思考
    不然的話,為什麼人們在提到歷史上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時,首先想到的是:牛頓、愛因斯以及坦麥克斯韋等,只所以會這樣是因為理論物理發展。在人類科學與技術發展歷史進程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可以這樣說:理論物理的發展。在人類科學與技術進步中有提綱挈領的意義。 但中國理論物理的研究現狀又如何呢?今天看了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曹則賢的一篇如何學習物理學的文章。頗有感觸。
  • 從麥奎爾的受眾理論視角分析電視劇和網劇的差異
    來源:《視聽》2019年第7期 摘要:麥奎爾的《受眾分析》是傳播學中受眾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麥奎爾的研究,受眾是媒介和社會共同作用下的產物,隨著技術發展,受眾分化是必然趨勢。但極度細分並不會改變受眾出於共同的主流價值觀而對內容產生相似需求。
  • 哥大萬字研究:當代記者的受眾想像,渴望擁抱又從未到達
    乍看上去,數字時代的記者理應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深入地了解受眾: 以前,記者主要是根據自己的社交圈來了解受眾;現在,記者可以藉助各種數字工具尋求讀者反饋,分析讀者行為,並拓展新的對話渠道。這些新功能的出現有望將「抽象」的讀者變得「具象」起來。 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 光合作用合成生物學研究現狀及未來發展策略
    當前,隨著基因組學、基因組編輯及合成技術、計算能力的快速發展,一個全新的合成生物學研究模式正在形成:一方面,可以設計並製造全新代謝、結構及調控模式,創製新生物學功能;另一方面,利用該模式為生命科學基礎研究提供全新研究材料及視角,從而檢驗當前生命科學的基本理論及假設。光合作用合成生物學在這個多學科融合的大背景下應運而生。
  • 2020年版中國P2P市場現狀調研與發展趨勢分析報告
    第一節 國外P2P信貸行業發展環境分析  第二節 國外P2P信貸發展歷程  第三節 國外P2P信貸發展規模    一、2015-2019年國外P2P信貸發展規模    二、國際P2P網絡貨款規模預測分析  第四節 發達國家P2P信貸現狀調研    一、英國P2P信貸現狀分析    二、美國P2P信貸現狀分析    三、其他發達國家P2P信貸現狀分析  第五節 國外標杆P2P信貸運作模式    一
  • 媒介素養理論框架下的受眾研究新論
    媒介素養理論框架下的受眾研究新論 2018年05月21日 09:54 來源:《現代傳播》 作者:張開 字號 內容摘要:【摘要】中國大陸媒介素養研究已歷經20年的發展,無論是因應新媒體時代的呼喚,還是回應該領域研究進程中出現的問題
  • 什麼是歷史認識,所謂的歷史認識論,你知道是什麼嗎?
    大家好,今天我們來講講關於歷史的認識。歷史認識即歷史研究的本質所在,展現的是歷史觀及研究水平如何歷史學的成果是認識的成果,體現為關於知識的關於觀念的認識成果。在近代或現代意義上存在的社會人文學科,根本的問題都是認識論的問題。因此,歷史學的根本問題同樣是認識論的問題。
  • 全球半導體行業的發展現狀分析
    全球半導體行業的發展現狀分析 佚名 發表於 2019-12-17 09:22:16 幾家公司接連遭遇美國晶片「斷供」事件引起全國和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中國的半導體行業的發展形勢依舊嚴峻
  • [學子論文]新媒體時代三種「受眾參與」式新聞生產形式研究
    摘要:受眾作為傳播活動中的重要影響因素,一直都是新聞傳播領域研究的重點。隨著新媒體技術、社交網站、公民記者等的出現和發展,受眾深度參與到新聞採訪、寫作、傳播、分享過程中,對新聞生產過程產生了重要影響。
  • 2020-2026年中國文化娛樂行業現狀分析與發展趨勢研究報告
    產業現狀  隨著國家各種利好政策的支持,文化產業已經進入經濟建設主戰場,企業改制、產業資金扶持、民營資本建立和海外市場的推動,都帶動了中國文化娛樂產業的升級。我國文化產業是伴隨改革開放步伐而迅速崛起、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而茁壯成長的文化新領域。黨的十七大以來,全社會對文化產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的認識逐漸達成了共識。
  • 編外廣電人員從業生態與職業發展研究的現狀、問題與路徑
    一、編外廣電人從業生態與職業發展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對傳媒從業人員從業生態和職業發展研究的成果甚少,至於專門研究編外廣電從業人員從業生態與職業發展的研究文獻更是鮮見。 (一)國內編外廣電從業人員研究現狀 從中國知網(www.cnki.net)包含期刊、碩士學位論文、博士學位論文、國內會議、國際會議、學術輯刊、商業評論等8個資料庫的聯網檢索來看,研究文獻以「編外」「編制外」「非編」和「體制外」等編外傳媒從業人員為題進行相關及相近研究的文獻只有寥寥數篇。
  • 呂斌:清晰認識現狀 力促木材加工業高質量發展
    呂斌:清晰認識現狀 力促木材加工業高質量發展 2020-11-04 15: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中國LOW-E玻璃市場現狀與發展趨勢研究
    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認識低輻射玻璃 。1997年,深圳南玻集團從美國引進了能夠生產低輻射玻璃的特大型真空磁控濺射鍍膜玻璃生產線,研究生產低輻射玻璃。 同時,我國通過產品進口,部分高級建築使用了低輻射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