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眾研究|新傳理論22

2021-01-07 胡師姐北大新傳考研

【受眾概述】

受眾:

概念:是社會環境的特定媒介供應方式的產物。是信息產品的消費者,傳播活動的解碼者、參與者和反饋者。

分類:

根據對信息的關注程度和內容的範圍,分為一般受眾和專門受眾;

根據接觸媒介方式的差異,分為讀者、聽眾、觀眾、網絡瀏覽者等;

有效受眾指不但解讀了媒介內容,而且在態度和行動上也實際接受媒介影響的人。

受眾的其他相關概念:

集群(crowd):指集合狀態下的人群,規模大,通常局限在一定的物理空間內,具有匿名性、情緒性暗示性、感染性,能夠從事一定的集合行為。一般為臨時組成的,不具備構成穩定社會共同體的條件。

小群體(group):所有的成員都生活在一定的社會和地理邊界內,經常保持面識關係,擁有共同的目標和價值觀,群體關係構成簡潔明了,在時間上有一定的穩定性。

集體:許多人合起來的一個有組織的整體,跟「個人」的概念相對,是群體發展的最高層次,它不同於一般群體的特點在於成員之間不僅有著共同的目標、利益、活動,且彼此之間密切聯繫,具有鮮明的組織認為,成員不僅要認識到群體活動對個人和群體的利益,還要認識到對組織和整個社會的利益,在集體中成員建立了穩定、合作相互友愛的關係。

公眾(public):指社會上圍繞共同關心的公共事務問題通過公開合理的討論而形成的能動的社會群體,是社會公共利益的維護者,行為是有理性的。

公民:指具有一國國籍且根據該國的憲法和法律擁有權力承擔義務的人。不同的國家和社會,公民的概念也有所不同。

特徵:

個人因素:受眾個人因素使受眾具有強烈的自主性,會導致選擇性心理等,影響媒介效果。

群體因素:作為群體中的個體受眾會受到群體的人際傳播和社會關係影響。群體規模和組織能力越強,受眾受到的約束力越強。

環境因素:特定媒介的受眾由具有共同經驗的個人組成,但由於社會環境、民族文化等「環境因素」會導致傳播效果的差異。

主動性:受眾不是被動的、消極的接受信息,而是主動自願接受信息並獲得滿足。因此受眾不會輕易受到傳播者支配。

分眾化:受眾具有多、雜、散、匿的特點,每個個體受眾都具有自己的選擇傾向,這就使得受眾分眾化,特定的媒介及信息只適合傳遞給特殊的受眾群體。

【受眾主題】

受眾使用媒介的動機:

獲取信息

獲取知識

情感需要

娛樂需要

逃避需要

受眾的權力:

知情權:知情權是指知悉、獲取信息的自由與權利,包括從官方或非官方知悉、獲取相關信息。狹義知情權僅指知悉、獲取官方信息的自由與權利。

參與權:參與權是指公民有依照法律的規定參與國家公共生活的管理和決策,參與權更多與公民行動與公共實踐有關係,包括對國家公共生活的管理參與與決策參與。

隱私權:受眾享有對「公共事務和公共利益無關的事物進行保密」,不受新聞媒介幹擾,個人名譽不受侵害的權利。

監督權:受眾享有對大眾媒介的運作和傳播者的行為進行查看並監督的權利,可以通過寫信、打電話

傳播權:傳播權是每個社會成員享有的基本權力之一,在傳統上表現為言論自由權。它指的是,社會成員有權將自己的思想觀念、知識經驗等通過言論、創作等活動表現出來,並有權通過一切合法渠道加以傳播,理所當然的包括使用大眾媒介進行傳播。

媒介接近權:

由美國學者巴倫提出,在西方國家產生了廣泛影響。它是指一般社會成員擁有利用傳播媒介闡述主張、發表言論以及開展各種社會文化活動的權利。同時這項權利也要求傳媒承擔向公眾開放的責任和義務。傳媒接近權反映了在資本主義媒介制度下,公民的言論自由權和媒介的私人佔有之間的巨大矛盾。

影響受眾選擇的因素:

▼社會文化因素

受眾所處的社會環境、文化背景不同,受傳播的影響及程度不同;

每個團體都有其規範和準則。它使得社會成員有幾乎相同的價值取向,對媒介及媒介內容會有相似的選擇,並作出類似的反應。

▼心理因素

從眾心理

從眾心理(conformity behavior),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是指受眾在群體壓力作用下,在所持有的意見、態度和行為上與群體中大多數人相一致的心理變化。其根本原因是群體壓力。群體意見對個體形成的壓力過程分為4個階段:合理辯論、好言相勸、圍攻抨擊和隔離排擠。

逆反心理

社會心理現象之一,指客觀環境要求與主體需要不相符合時所產生的一種強烈的反抗心態。指的是受眾在原有心理定勢支配下,對不符合其原有心理指向的信息所持的抗拒心理,或者受眾對內容相同、形式單調的信息的過量傳播所持的牴觸反抗心理傾向。表現形式有:對該信息不予理睬;駁斥外來論點;歪曲或從反面解讀信息內容;損害信息來源;尋求社會支持自己的態度體系。

移情

移情一詞來源於精神分析學說,是精神分析的一個用語。來訪者的移情是指在以催眠療法和自由聯想法為主體的精神分析過程中,來訪者對分析者產生的一種強烈的情感。是來訪者將自己過去對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會太多投射到分析者身上的過程。

選擇性心理

選擇性接觸:選擇性接觸亦稱「選擇性注意」,指注意的指向有選擇地集中於某一特定的對象,而同時離開其他對象。在接收信息時,人們會自覺不自覺地注意那些與自己原有觀念、態度和價值觀相吻合的信息,或自己需要與關心的信息,同時,也會主動地逃避和排斥那些與自己觀念相悖的信息,或對那些與己無關的或不感興趣的信息。

選擇性理解:受眾的理解具有主動性,會基於個人社會環境、文化傾向、心理方式等來理解,當信息與人們的需要、經驗和傾訴相結合時,受眾就對信息產生比較深層次的理解。

選擇性記憶:受眾往往只記憶對自己有利符合自己興趣或意見一致的傳播內容,在經過選擇性接觸、注意和理解後,記憶量已遠遠減少,人們無意識中忘掉了那些也許重要但與自己態度不符的信息。

施拉姆的媒介選擇公式:施拉姆在20世紀50年代研究了受眾對大眾傳播節目選擇的決定性因素,提出選擇或然率公式。施拉姆認為,人們選擇接觸不同的傳播媒介,是根據傳播媒介及傳播的訊息等因素。人們選擇最能充分滿足其需求的媒介,而在其他條件完全相同事物情況下,他們選擇能最便捷的滿足其需求的媒介。據此他提出一個媒介選擇公式:選擇的或然率=報償的保證/費力的程度。公式中「報償的保證」指傳播內容滿足選擇者的需要的程度。而「費力的程度」則指的是這則內容和使用傳播途徑的難易狀況。

【受眾觀】

在美國主流的大眾傳播理論中,受眾是對大眾媒介信息接受者的總稱,受眾是傳播活動中信息流通的目的地,是傳播活動的產生動因之一和中心環節之一,同時又是大眾傳播媒介積極主動的參與者和反饋者。

受眾觀的變遷實際上是與效果觀的變遷是相一致的,傳播學的受眾觀與效果觀大致經歷了以下的變遷:

被動的受眾(子彈論)——頑固的受眾(有限效果論)——主動的受眾(適度效果論)——能動的受眾(文化研究)——受眾細分化

被動的受眾:

在20世紀初期大眾媒介迅速發展並產生巨大的影響力,早期受眾研究從大眾社會理論和行為主義的「刺激——反應」模式出發,把受眾看作完全被動的「大眾」,認為受眾是孤立、分散的存在,在大眾傳播面前毫無抵抗力,並由此產生了「子彈論」效果觀。

頑固的受眾:

20世紀40年代,拉扎斯菲爾德在伊裡調查和個人影響研究中發現意見領袖的存在,提出兩級傳播模式,引入社會群體的概念來分析受眾,發現受眾並非是孤立的個人,而是具有一定社會背景的群體成員;受眾對媒介的接觸雖然是個人活動,但這種活動通常受到群體歸屬、群體規範和群體利益的制約。頑固的受眾觀認為大眾傳媒不可能隨心所欲地操縱和支配受眾,並由此產生了社會關係論、個人差異論、選擇性接觸和選擇性理解。

主動的受眾:

20世紀60年代,使用滿足理論從受眾的角度出發,通過分析受眾的媒介接觸動機以及這些接觸滿足了他們的什麼需求來考察大眾傳播給人們帶來的心理和行為上的效用,開創了從受眾角度出發考察大眾傳播過程的先河,而此前的效果研究主要從傳播者角度出發。

能動的受眾:

以霍爾為代表的文化研究關注傳播過程中意義的建立,認為意義是受眾與傳者之間通過文本進行協商和互動產生的,確定了受眾的主體地位。霍爾在1970年《電視話語的制碼解碼》指出電視文本意義的定製不是傳者傳遞的,而是受者生產的,其創造性在於它把電視文本意義的定製從生產過程轉移到消費階段。

1980年,大衛·莫利的《舉國關注》研究將研究焦點轉移到觀眾對同一電視文本的不同解讀上,從中發現觀眾反抗霸權話語的可能,印證了霍爾模式的合理性。

1985年,洪美恩出版專著《解讀<達拉斯>:肥皂劇與情境劇想像》,運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從經驗層面分析了電視受眾的收視行為和心理。

以上研究顯示,電視觀眾不像文化批判家眼中那樣被動和消極,在信息接收方面他們是主動的、積極的。從大眾社會理論到文化研究:受眾——使用者——解讀者。

受眾細分化:

▼作為「市場」或「消費者」的受眾觀:

「受眾即市場」的觀點形成於19世紀30年代大眾傳媒採取企業化經營形態後,它把受眾看作信息產品的消費者和大眾傳媒的市場,認為媒介的信息生產和傳播是通過媒介競爭向潛在的消費者提供商品或服務的活動。隨著媒介的豐富化和新媒體的發展,受眾市場也經歷了從「大眾」到「小眾」市場的轉變,受眾細分是分眾化時代的必然趨勢。

「受眾即市場」觀點反映了傳媒活動的經營性、商品性和競爭性,也揭示了受眾作為消費者的某些行為特點。但它也有局限性:

它容易把傳媒與受眾的關係固定為「賣方」和「買方」的關係。在這裡,複雜的社會傳播關係被簡化成了單純的買賣關係。

這種觀點更多地著眼於受眾的購買能力與消費特點相關的人口統計學屬性,而不能反映受眾內部更深層次的社會關係和意識形態。

很容易把收視率或發行量作為判斷傳媒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忽略公益性和社會效益。

它只從傳媒立場而不是受眾的立場出發考慮問題,把受眾作為市場的觀點主要來自於媒介經營者和所有者,是一種媒介工業話語。

這種觀點將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關係看成一種計算關係,而不是一種社會關係,它關注的是經濟利益。

▼分眾理論研究:

在傳播學經驗的和實證的研究出現之後,分眾理論逐漸取代大眾社會理論成為主流。分眾,指的是受眾不是同質的孤立個人集合體,而是具備了社會多樣性的人群。在性別、年齡、教育程度這些人口統計學特徵以及家庭、學校、黨派這些社會群體歸屬上,還有心理特徵上,受眾之間都有很大的差別。

分眾觀的核心內容是:

社會結構具有多樣性,是多元利益複合體;

社會成員分屬於不同的社會群體,其態度和行為受群體屬性的制約;

分屬於不同社會群體的個人,對大眾傳播有著不同的需求和反應;

在大眾傳播面前,具有自主性和能動性。

與將精英和大眾對立起來的大眾社會理論不同,分眾理論背後是一種多元主義社會觀,將社會看做是一個多元利益複合體。經驗學派的傳播研究主要採用的是分眾的視角。

【參考文獻】:

劉海龍 - 大眾傳播理論:範式與流派

郭慶光 - 傳播學教程

相關焦點

  • 媒介素養理論框架下的受眾研究新論
    媒介素養理論框架下的受眾研究新論 2018年05月21日 09:54 來源:《現代傳播》 作者:張開 字號 內容摘要:【摘要】中國大陸媒介素養研究已歷經20年的發展,無論是因應新媒體時代的呼喚,還是回應該領域研究進程中出現的問題
  • 「雙因素」理論與報業受眾滿意度研究(圖)
    目前,「受眾中心」觀念已經成為新聞傳播學界的普遍共識。受眾研究也隨著媒介市場的發展和變遷而進入一個嶄新的研究階段。作為一個重要的方面,受眾的滿意度研究卻遲遲未能成為關注的重點。  以往,對滿意度的研究多集中在心理學、市場營銷和圖書情報學等領域,就算是對媒介受眾的滿意度研究,也多是電視觀眾的滿意度研究。
  • 伯明罕學派「主動的受眾」研究之緣起
    伯明罕學派的「受眾觀」之所以產生如此的變化,除了突破精英文化主義的研究困境這一學科發展的現實需求之外,與20世紀60年代以來英國新馬克思主義思潮盛行不無關係,諸位文化研究學者的工人階級背景則實實在在地影響了文化研究受眾觀的實際取向和成果。
  • 鄉村的味道——淘寶「村紅」直播的受眾研究
    一、相關研究綜述 傳統的受眾研究大多根植於以傳統媒體為代表的歷史語境中,受眾表達自由有限,缺乏獨立思考與批判思維,傳播學研究中出現了從「傳者為中心」向「受者為中心」轉變。「使用與滿足」理論認為受眾不僅能參與到傳播活動中,傳播效果的反饋也依賴於受眾的配合,受眾才是傳播的主導者,媒介應該為受眾服務。
  • 對於受眾研究的歷史與現狀發展的認識
    摘 要:文章涉及的理論研究起始於20世紀初,伴隨著此時的大眾媒介迅速發展的是對於受眾的研究。那麼,在這一百多年的時間裡,受眾研究是如何發展的?在發展的過程中有哪些理論是具有特殊意義的(對後來的理論產生影響或者獨樹一幟)?研究在哪個時代是突然轉變且為什麼會有所轉變?現今受眾研究的熱點和難點又是什麼?
  • 受眾研究的發展路徑的轉移以及這種研究轉向的成因
    一、受眾研究的發展路徑:權力中心向受眾偏移 受眾研究的發展路徑與傳播效果研究的發展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繫,大體上受眾研究發展路徑分為四個階段:被動的受眾、頑固的受眾、主動的受眾及狂歡的受眾。 (一)被動的受眾 受眾研究的源流發軔於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大眾社會理論。其核心觀點認為,受眾在本質上是一種被動的存在。
  •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個新傳理論:媒介情境論
    胡師姐:北大新傳院研究生/專業從事新傳考研輔導7年/帶出百餘名學員成功考上北大等名校/滬江CCtalk年度TOP10名師約書亞·梅洛維茨(Joshua Meyrowitz,1953- ),美國著名傳播學者,媒介技術學派代表人物,媒介情境論提出者,曾是波茲曼的博士生。
  • 從麥奎爾的受眾理論視角分析電視劇和網劇的差異
    來源:《視聽》2019年第7期 摘要:麥奎爾的《受眾分析》是傳播學中受眾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麥奎爾的研究,受眾是媒介和社會共同作用下的產物,隨著技術發展,受眾分化是必然趨勢。但極度細分並不會改變受眾出於共同的主流價值觀而對內容產生相似需求。
  • 說服理論的提出和發展結合新情況論述|20北師大新傳學碩真題解析
    2020北師大新傳學碩829真題 論述題1說服理論的提出和發展結合新情況論述 答題思路 說服理論屬於霍夫蘭的基本理論,對於提出部分較為基礎,但要說服理論的發展部分可能思考不夠完善,或者複習準備不夠充分,略有難度。
  • 手機媒體的使用與滿足理論研究
    一、 手機媒體的「使用」理論    (一)傳統「使用」,使用「媒介信息」    使用與滿足理論是美國傳播學者E?卡茨1974年在其著作《個人對大眾傳播的使用》中提出的。該理論主要是從受眾的立場出發,通過分析受眾對媒介的使用動機和獲得需求滿足來考察大眾傳播給人類帶來的心理和行為上的效用。E?
  • 傳媒觀察 | 從受眾視角看兒童電影研究
    湖南工業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金則霜在《傳媒觀察》2017年第8期刊文認為,這一現狀對兒童電影受眾研究提出了挑戰。從個體認知發展視角看,兒童電影受眾研究需關注不同年齡層的受眾在獲取、理解信息方面的不同;從社會認知發展視角出發,則關注兒童電影受眾通過媒介工具理解、甚至建構主流文化的過程。從社會心理發展階段視角看,兒童電影不僅要在內容上聚焦兒童的精神成長主題,更要重視兒童特有的、解決內在衝突的途徑。
  • 紮根理論|19北師大新傳專碩真題解析04
    2019年 北京師範大學新傳專碩334名詞解釋4紮根理論答題思路 對於研究方法的學習,即,理解過後,直接背就是了,這樣在考場上就不會出錯。紮根理論要明確其提出者、淵源、建構程序,同時還要了解對它的評價。
  • 受眾的多重屬性與「積極的使用者」
    受眾是對大眾媒介信息接收者的總稱。這其中有基於各種需求自願的、主動的、積極的接受信息活動的受眾,叫做「積極的使用者」。使用與滿足理論把受眾看作有特定需求的個人,個人對媒介的不同需求構成了受眾的多重屬性,如作為信息選擇的主體,作為信息傳播和反饋的主體,以及作為信息消費的主體等。
  • 媒體框架與受眾框架的比較分析
    摘 要:媒介框架理論為研究媒體與受眾的關係確立了一種視角,本文選擇國內電視媒體報導魏則西事件的個案作為研究對象,對深圳都市頻道和法治頻道的相關報導進行內容分析,以了解他們的新聞框架。同時,又通過電話問卷調查,試圖了解公眾接收電視媒體報導事件的特殊框架。
  • 哥大萬字研究:當代記者的受眾想像,渴望擁抱又從未到達
    「我一直在思考我們的受眾應該是誰。主流媒體大多傾向於一種抽象的理念,即無論你製作什麼樣的新聞,理論上任何人都可以消費它。」 哥倫比亞大學託爾數字新聞研究中心(Tow Center forDigital Journalism)近期進行了一項深入研究,旨在探討數字時代的新工具是否真的影響了新聞從業者對受眾的想像,並提出一些可行方法去提高新聞編輯室的受眾意識。
  • 大神帶你學傳播學:社會距離理論|新傳理論45
    胡師姐:北大新傳院研究生/專業從事新傳考研輔導7年/帶出百餘名學員成功考上北大等名校/滬江CCtalk年度TOP10名師導語人與人之間最遙遠的距離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坐在你面前你卻在玩手機……隨著科技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外在距離雖然越來越近,但心理距離卻越來越遠,所以才出現這種自我調侃的段子。其實這句話裡還包含了一個重要的新傳理論——社會距離。
  • 民族志傳播研究:概念、理論及研究取向——基於中文相關文獻的綱要...
    2.傳播受眾研究中的「接受研究」。 在中國大陸傳播學的研究中,「受眾研究」是一個十分重要方面,這或許是和中國大陸早期所接觸到的傳播理論話語有直接的關聯,同時,正如有學者所說的:「受眾研究集中體現了中國傳播研究『學以致用』的特色。」
  • 經典理論的新變化你都會了嗎?(上)
    大眾傳媒傳播的知識是「一般性」知識,無論受眾社會經濟狀況如何,都會受到大眾傳播所傳播的內容本身的限制,不可能從中獲得超過這個範圍、領域、程度的知識。2.受眾本身具有「上限」。受眾對知識的渴求並不是無止境的。3.現有知識已達「上限」。大眾傳媒所傳播的信息只能滿足受眾一般性需要,如果受眾自身知識程度高於大眾傳媒所傳播的內容的話,便不再會通過大眾傳媒去尋求知識。
  • 「專家論劍」臧志彭等|進博會重大活動受眾、媒介與國家認同感
    2019年第二屆國際進口博覽會一共3800餘家企業參加,累計意向成交711.3億美元,並在最高單日客流量中達到了22.7萬人次,還有3200餘名志願者主動參與其中。進博會成為我國的一大形象名片,也是受眾在11月共同參與和討論的話題熱點。受眾媒介參與、大眾傳播媒介、國家議程等影響著受眾價值體系和國家認同感的建構[12]。基於此,重大活動中國家認同感建構的研究更具有時代意義。
  • 新傳考研必備衝刺名詞解釋,看這個系列就夠啦!24
    創新擴散理論是傳播效果研究的經典理論之一,一個關於通過媒介勸服人們接受新觀念、新事物、新產品的理論,側重大眾傳播對社會和文化的影響。(定義)早在20世紀40年代初的田園社會學中提出的。羅傑斯從1962年起,一直追蹤和總結創新擴散研究的發展,並發表《創新的普及》一書。(背景)創新擴散的研究涉及農業、教育、公共衛生和醫療、新聞傳播、營銷學、地理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