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最初是作為語音通訊工具出現的。然而,隨著通信技術和手機製造技術的不斷進步,手機不斷向人性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從只具備語音通話單一功能的通信終端轉變為集語音、數據和多媒體等多種功能於一身的多元終端。
手機向用戶提供語音通話、文字簡訊、圖鈴彩信、音視頻收聽和無線網絡通信等服務,使用戶能夠隨時隨地獲取信息,成為一個移動的信息傳播載體,也因此被稱為是繼報紙、廣播、電視、網絡之後的第五媒體。美國媒介理論家保羅?萊文森在其著作《手機——擋不住的呼喚》中提出了「補償性媒介」這一概念。「補償性媒介」理論認為,任何一種後繼的媒介都是對過去某一種媒介或某一種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補救和補償;媒介的進化是人類選擇的結果,更好地滿足人類的需要的媒介被保留了下來。①而手機媒體打破時空限制,移動便捷性就是對以前一切媒介的非移動性的一種補償。在傳播學中,受眾人數超過總人口數量1/4的媒體被稱為大眾媒體。根據國際電信聯盟的統計,2007年底,全球手機用戶就超過33億,手機普及率為49%,手機用戶數量平均年增長率為22%。國際電信發展局局長薩米阿里-貝希爾在《2010信息與通信技術發展指數》報告發布會上說2009年底,全球手機註冊量達到46億部,國際電信聯盟預計2010年全球手機註冊量將超過50億部。②龐大的用戶規模為手機行業的快速發展和新的業務開拓運用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從傳播學看來,手機媒體已經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大眾傳播媒體。
一、 手機媒體的「使用」理論
(一)傳統「使用」,使用「媒介信息」
使用與滿足理論是美國傳播學者E?卡茨1974年在其著作《個人對大眾傳播的使用》中提出的。該理論主要是從受眾的立場出發,通過分析受眾對媒介的使用動機和獲得需求滿足來考察大眾傳播給人類帶來的心理和行為上的效用。E?卡茨曾經談道:「受眾成員主動利用媒介內容,而不是被動接受媒介的控制,因此,它所假設的並不是媒介與效果之間的直接關係,而是推定受眾成員能夠利用信息,他們對信息的利用也會影響到媒介效果。」③很顯然,E?卡茨認為受眾利用的是「媒介內容」,是「信息」來滿足人們的個人需求,也就是他所提出的「使用與滿足」理論中的「使用」,使用的是媒介信息。
(二)手機「使用」,使用「媒介信息」和「媒介本身」
手機媒體將移動通信技術與網際網路緊密結合,打破了地域、空間和計算機終端設備的限制,用戶不僅可以隨時隨地接收文字、圖片、聲音等各類信息,而且還能同時發送信息,增強了傳播的互動性和參與性。手機用戶既充當了媒介內容的生產者又充當了媒介內容的消費者,使傳者和受者的角色能夠自由轉換。手機媒體傳播中,受眾不只是受眾,同時也是傳播者,他使用的也不僅僅是媒介信息,同時使用的還有媒介本身。用戶使用手機媒體提供的通信、娛樂、上網等各種服務平臺實際上就是使用了媒體本身,受眾由傳統的「使用媒介信息」向「使用媒介信息」與「使用媒介本身」相結合的方式轉變。
二、手機媒體的「滿足」理論
手機媒體與以往的四大媒體相比,具有其獨特的媒體特質和傳播優勢,用戶通過使用手機媒體提供的信息和手機媒體本身獲得最大程度的滿足感。
(一)無線移動的特性滿足用戶隨時隨地獲取信息的滿足感
移動性是手機固有的特性和優勢,手機的移動特徵與以GPRS、3G等為代表的數字通信技術和網際網路技術的有效結合,使手機真正成為無線移動媒體,用戶能夠隨時隨地通過無線網絡獲得海量信息,從而實現「一機在手,知曉天下」。
(二)媒體生產與消費的二重性滿足了用戶自我價值感的實現
媒體生產與媒體消費的二重性是指在手機媒體的內容生產與消費過程中,充分體現了手機作為媒體互動參與的特性,媒體的受者和傳者之間的界限不再有嚴格區別,手機用戶既充當信息的生產者又充當信息的消費者。④
傳統大眾媒體一般是「點對多點」的單向傳播,而手機可以實現打電話、發簡訊的點對點傳播,訂閱手機報、上網等增值服務的點對多點、多點對點的多項傳播,這些傳播模式使手機信息的反饋性更強。用戶可以隨時隨地用手機打電話、發簡訊、上網發帖來尋求人與人之間的互相關心、互相理解和互相尊重。社會心理學認為,為了獲得明確的自我價值感,人需要了解別人,也需要通過別人了解自己,需要愛和被愛,需要歸屬和依賴,需要別人對自己的認同。手機媒體生產與消費的二重性打破了傳統傳播模式中受眾只能被動地接受信息的格局,使傳者和受者的界限並不明顯,雙方均是信息的生產者和消費者,它使用戶掌握了信息的控制權,通過對信息的控制來實現自我價值感。
(三)個性化和互動性滿足了用戶探索和嘗試新事物的心理需求
傳統媒體發布信息面對的是不特定人群,龐大的信息量是為不同人群設計的。大眾面對大量信息,必須花費時間和精力去選擇其關注和急需的信息。而手機媒體用戶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和興趣定製服務,例如可以點播自己感興趣的視頻,可以訂閱符合自己需要的手機報來獲取各種新聞資訊。另外,手機提供商也為受眾提供個性化的服務,滿足手機媒體用戶的個性化需求,例如高速瀏覽網頁和電影,以及即時炒股等。而追求新鮮是人的本性決定的。用戶訂閱個性化的手機服務彰顯其獨特的個性,通過手機獨特的移動性和強大的互動性不斷尋找和開闢更加廣闊的天地。例如手機飛信業務就是不但可以免費從PC給手機發簡訊,而且MP3、圖片和普通OFFICE文件都能隨時隨地任意傳輸,還具備防騷擾功能,只有對方被您授權為好友時,才能與您進行通話和簡訊。這種貼心的個性化服務極大地滿足了用戶探索和嘗試新事物的心理需求。
三、「未滿足」帶來手機媒體變革
使用與滿足理論的另一個觀點是受眾選擇特定的媒介和內容開始使用,接觸使用後的結果有兩種:一種是滿足需求,另一種是未滿足。無論滿足與否,都將影響到以後的媒介選擇使用行為,人們根據滿足結果來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不同程度上改變著對媒介的期待。雖然手機媒體受時空限制較小,但是,它優越的展示平臺與薄弱的內容提供能力之間的不平衡,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用戶對優質優量的媒介信息的使用。另外,儘管目前的手機已經具備一定程度的個性化服務,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人們將越來越不滿足於已得到的服務,人們使用媒介本身的願望得不到很好的滿足。因此,按照「未滿足」的觀點,手機媒體變革迫在眉睫。
(一) 手機媒體與其它媒體融合
手機憑藉其隨身攜帶的特殊優勢,成為對受眾粘性很強的貼身媒體。⑤而傳統媒體的網絡化和手機媒體的無線網絡功能又促成了媒體間的融合,四大媒體藉助網絡平臺為手機媒體解決了最主要的內容提供缺乏的瓶頸。
國務院在《關於2009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工作意見》中就提出,要落實國家相關規定,實現廣電和電信企業的雙向進入,推動「三網融合」取得實質性進展。該意見中指出,「符合條件的電信企業可以從事部分廣播電視節目生產製作和傳輸」,這意味著IPTV、手機電視以及網絡視頻等業務的規模化發展的限制條件已被取消。2010年1月13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時,也決定要加快推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和網際網路三網融合。三網融合後,手機媒體不僅可以使用傳統媒體所提供的信息,還能自己製作符合手機傳輸特點的音視頻等信息,將最大程度地滿足用戶對手機媒體信息的使用。手機媒體與其它媒體融合將成為今後手機媒體的發展趨勢。
(二) 智能化手機升級
3G手機是集語音通信和圖像音樂、信息資訊、實時視音頻業務和移動商務等增值服務於一體的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它最大的優勢是極大地增加系統容量、提高通信質量和數據傳輸速率,向用戶提供高速、寬帶的數據業務和移動多媒體業務。它的服務將比第一二代手機更加智能化,用戶可以快速處理圖像、編輯音樂,體驗視頻流媒體和Flash動畫所帶來的強烈的視覺衝擊,享受網絡聊天、可視電視和網上衝浪等多種無線網際網路信息服務。
2001年底,國產品3G標準在制定方面取得了巨大進展之後,國家「十五」計劃和「863」計劃啟動了移動與無線通信發展的「4G」計劃。4G是第四代移動通信及其技術的簡稱,是集3G與WLAN於一體並能夠傳輸高質量視頻圖像以及圖像傳輸質量與高清晰度電視不相上下的技術產品。⑥與手機相比,4G手機的智能化程度更高,應用也更廣泛。4G最大的數據傳輸速率超過100Mbit/s,這個速率是行動電話數據傳輸速率的1萬倍,也是3G行動電話速率的50倍。⑦4G手機可以提供高性能的匯流媒體內容,並通過ID應用程式成為個人身份鑑定設備。它也可以接受高解析度的電影和電視節目,從而成為合併廣播和通信的新基礎設施中的一個紐帶。此外,4G的無線即時連接等某些服務費用會比3G便宜。而且,4G還能更好地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例如,當用戶每次通話的時候,都可以根據國際、國內長途或網際網路連接費用的差別,以及服務內容的不同,自由地從一個標準漫遊到另一個標準,不必更換電話卡,就可以在撥打電話時隨心所欲地選擇行動電話公司切換網絡,從而享受最優惠的價格和最理想的服務。4G手機是繼3G手機以後的又一次無線通信技術的演進,它比3G的通信速度更快,智能性能更高。
3G、4G手機的實現給用戶使用手機媒體本身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體驗,極大地擴展了用戶對手機媒體本身的使用功能。儘管目前我國的4G的發展方向仍然不明確,但是智能化手機不斷升級必定是手機媒體變革的潮流。
注釋
① 保羅·萊文森著、何道寬譯:《手機——擋不住的呼喚》,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② 中文業界資訊站, http://www.cnbeta.com
③ 庾月娥、楊元龍:《使用與滿足理論在網上聊天的體現》,《當代傳播》,2007年第3期
④ ⑤⑥高麗華:《新媒體經營》,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
⑦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作者:汪玉輝 系重慶工商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傳播學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