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接受理論的移動商務成功因素研究

2021-01-10 中華會計網校

  摘要:近幾年來中外移動商務呈現快速發展勢態,以手機為終端的無線接入用戶迅猛增加。B2C移動商務的成功主要取決於消費者的接受和使用。為此,從消費者接受問題的相關理論出發,結合B2C移動商務的消費者接受模型,研究B2C移動商務的成功影響因素,並從操作層面上提出相關成功因素的具體內涵。

  網際網路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2007年7月發布的第20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表明:截至2007年6月,中國網民的總人數達到1.62億,僅次於美國,其中以手機為終端的無線接入網民數達到4 430萬,佔總數的27.3%。移動應用在消費者的生活和工作上扮演著重要角色。近幾年來,學者們和行內人士開始關注移動商務的研究。在1999至2002年期間,出現了很多關於移動商務如何給商業帶來利益的研究觀點,目前的研究重點更多的是轉向用戶,B2C移動商務的成功取決於消費者的接受。因此,本文在消費者接受模型的基礎上研究其成功因素。 

  一、消費者接受理論

  從研究方法的角度,消費者接受問題所基於的理論有多種,其中包括創新擴散理論(Diffusion

  of Innovation Theory)、理性行為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計劃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技術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等。下面分別對這幾種理論進行簡單的介紹。

  (一)創新擴散理論

  Rogers在1995年提出,該理論預測了媒體以及個人交往中如何提供信息以及影響他人的觀點和判斷,並試圖解釋影響用戶如何以及為何接受某一新信息媒介的因素。其包含五個方面:(1)創新的特性;(2)決策過程;(3)個人的特性;(4)接受創新的結果;(5)溝通渠道。Rogers將整個過程分為五個階段:認知、產生興趣、評估、嘗試、接受,相關研究表明創新的相對優勢、複雜性、兼容性等與該創新是否被接受有著重要的聯繫。

  (二)理性行為理論

  源於社會心理學,由Fishbein和Ajzen在1975年提出。社會心理學家試圖解釋態度如何以及為何會影響行為。該理論認為人的行為是由執行此項行為的意圖(Intention)決定的,而該意圖是關於行為態度(Attitude)和主觀規範(Subjective Norm)的函數。然而理性行為理論是基於行為受意志力控制時進行假設和解釋的,有很大的局限性。

  (三)計劃行為理論

  由Ajzen提出,是對理性行為理論的延伸,解決了原模型在處理那些不完全由意志力控制的行為時的缺陷。該理論認為可以通過行為態度(Attitude)、主觀規範(Subjective Norm)和感知的行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來預測行為意圖,所有的行為意圖加上實際的行為控制構成了影響實際行為的解釋變量。計劃行為理論得到了實證研究的有力支持。

  (四)技術接受模型

  Davis(1986,1989)在理性行為理論的基礎上,在信息系統領域提出技術接受模型。該模型包括兩個重要因素:感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和感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它們決定了使用系統的個人意圖,同時感知易用性直接影響著感知有用性。該模型得到了很多實際應用的驗證和支持,學者們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對該模型進行延伸:從相關模型中引進因素,增加或者引進其他的關於信念的因素,驗證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前導因素。

  二、B2C移動商務的消費者接受模型

  近年來,在研究移動商務的消費者接受問題上,學者們大多是在運用前面相關的接受理論基礎上提出研究模型的。實際運用中,移動商務在不同的背景下如B2C、B2E、B2B,其用戶目標和體驗來源是有所差異的。B2C移動商務關心的是消費者的需求和目標,通過讓消費者體驗到滿意以及個人效能的提高而獲得消費者的接受。Lin & Wang提出的基於B2C移動商務的消費者接受模型通過實證研究得到了比較高的支持。而Cheong & Park、Lee & Jun以及其他學者們的研究表明感知娛樂性也會影響消費者對移動商務的接受。

  三、B2C 移動商務的成功因素

  消費者接受模型有助於我們理解B2C移動商務的成功因素。感知有用性從企業的商業模式、內容創新性獲得,而感知易用性從用戶界面設計、基礎設施與技術支持、互動服務支持獲得,感知信任性從企業的信任度獲得,感知娛樂性從休閒娛樂支持獲得,感知價格水平則主要體現在移動商家的價格策略。「感知自我效能」跟消費者的性別、年齡、教育背景、個人能力等相關,屬於個體的微觀層面,並非企業所能控制。本文研究的成功因素是針對企業而言,因而感知自我效能不在本文的研究範圍之內。基於以上分析,本文提出B2C移動商務的成功因素。在這些成功因素當中,「基礎設施與技術支持」涉及整個行業的技術水平、國家的政策,屬於宏觀層面,而企業處於中觀層面,因此不作展開。下面對各個成功因素的含義以及其操作層面的內容進行分析。

  (一)商業模式

  關於移動商務的商業模式研究,一般都是從其通訊模式、信息服務模式、廣告模式、銷售模式、移動工作者支持服務模式等進行討論。I-mode提供的服務內容分為四個方面:娛樂、交易、信息和資料庫,並在日本市場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具體操作層面分析如下。

  1.客戶關係管理,即通過在線服務為客戶提供在移動環境下的支持。比較典型的是銀行業、保險業為消費者提供的實時在線交易、信息服務,提高顧客的滿意度、忠誠度。

  2.行動支付,包括信用卡支付、銀行轉帳、現金交易等多重方式。對用戶而言,只需提供手機的PIN碼即可完成註冊,輸入該PIN碼登錄進而實現行動支付。

  3.無線廣告業務。廣告是消費者獲得移動商務信息的重要渠道。商家通過收集完整的用戶信息資料庫,運用移動技術獲取消費者當前的地理位置,進行有針對性的廣告活動。廣告的方式包括文本信息、多媒體信息,基於人口統計信息或區域位置信息進行發布。I-mode的廣告模式包括簡單的標題廣告、特殊的菜單頁、群髮式的簡訊息服務。騰訊公司在近期推出網絡廣告的精準定向系統。由於行動裝置的個性化特徵,將「精準廣告」運用於移動商務平臺將獲得更高的價值。

  (二)內容創新

  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產品服務不斷更新的時代,引發了「眼球經濟」競爭潮流,行動裝置、移動技術和服務的創新又將創造「手指經濟」潮流。內容創新,意味著產品或服務的新穎性和豐富性。本文僅舉出兩個實操例子:提供位置敏感性服務、個性化書籤服務。

  在B2C移動商務領域,基於位置的服務(LBS)通過精確定位實現了傳統電子商務無法實現的應用而被稱為殺手鐧應用(Killer Application),具體內容有:目錄服務如動態黃頁服務、旅遊、表演、訂餐服務;追蹤服務如資產追蹤、個人追蹤、物品追蹤;導航服務如動態交通信息、路線描述;基於位置的廣告和促銷策略等。另外,提供個性化書籤服務,便於消費者在移動環境下將所需的信息歸類和匯總。而移動搜索也將成為業內發展的熱點。

  (三)用戶界面設計

  J.Buranatrived & P.Vickers指出:界面設計已經成為用戶接受移動商務的重要影響因素。移動商務的終端設備諸多為手機、PDA等,這些設備的屏幕比較小,當搜索信息或者進行交易程序時,容易使得消費者失去信心和耐心。高級的用戶界面至少要解決三個問題:輸入/輸入、空間節省技術、界面適宜。Aaron Marcus等通過研究和實踐發現,在移動用戶界面設計的過程中應當做到:重視安全性、避免感官上的超負荷、降低複雜性、謹慎使用圖片、提供自然的用戶控制、允許信息的定製等。

  (四)互動服務支持

  目前移動商務應用的平臺主要有三種:移動信息平臺、行動網路接入平臺,IVR(互動式語音應答)業務平臺。各平臺均可以實現互動服務支持,而且新的行動裝置擁有越來越多的交互模塊。互動服務支持可以促進交流,從而提高消費者對整個應用的感知易用性。

  (五)信任

  網絡信任問題在電子商務領域尚有待於進一步的解決。在移動商務領域,消費者信任機制的建立至關重要,提高移動商家的信任度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樹立良好的聲譽。許多新的移動產品和服務推向了消費者,如移動搜索、移動博客、無線廣告,消費者更偏向於選擇聲譽良好的企業為自己提供服務。

  2.採取恰當的營銷策略以增加消費者對移動服務的熟悉程度。廣告宣傳、媒體報導、有獎互動參與、適宜的吸引性促銷等等是增加熟悉性的有效手段。隨著E-learning的發展,提供適當的移動學習和在線培訓也將成為可能。

  3.引進第三方認證。在移動商務交易中,引進第三方認證有利於消費者對在線交易、安全支付以及隱私保護等方面產生信任感。

  (六)娛樂支持

  I-mode的統計數據表明,移動娛樂是移動商務所有應用中最成功、利潤最豐厚的業務。據「2006國際移動娛樂峰會」透露的信息顯示,2005年全球移動娛樂市場銷售收入達176億美元,比2004年增長71%,預計至2009年,全球整個市場將超過590億美元。手機遊戲、音樂、視頻、手機電視、數字賀卡等個性化移動娛樂的應用將推動無線市場的繁榮和發展。

  (七)價格策略

  2005年在北京中關村科技園開展的相關調查顯示,54%的消費者認為「成本太高」是沒有使用移動商務產品服務的原因之一。儘管目前無線網絡構建和運營成本還是比較高,在價格策略方面亦當合理化。B2C移動商務的消費群體在整體上是一個比較年輕的群體,其好奇心和追求時尚的心理比較明顯,那麼可以凸現「增值服務」的運用。在整個移動商務的價值

  鏈上,要強化定價的透明化與規範化。

  四、結論

  本文在消費者接受的相關理論以及B2C移動商務接受模型的基礎上,分析了B2C移動商務成功的影響因素。影響移動商務成功的因素很多,而本文提出的八個方面只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如何通過實證研究得到移動商務的關鍵成功因素(CSF),有待更多的學者進行深入的探討。

相關焦點

  • 基於消費者接受理論的移動商務成功因素研究
    摘要:近幾年來中外移動商務呈現快速發展勢態,以手機為終端的無線接入用戶迅猛增加。B2C移動商務的成功主要取決於消費者的接受和使用。為此,從消費者接受問題的相關理論出發,結合B2C移動商務的消費者接受模型,研究B2C移動商務的成功影響因素,並從操作層面上提出相關成功因素的具體內涵。
  • 基於情境理論的消費者行為影響因素研究
    該研究既對以往有關消費者行為影響因素的研究進行了完善,又有利於企業更好地了解消費者行為,具有較強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   關鍵詞:消費者;消費者行為;情境因素;因子分析   在不同的情境下,人們將會有不同的行為。在消費者的消費過程中,消費行為也受到情境的影響。
  • 移動電子商務下一個五年的十大趨勢!
    導讀:未來的五年,中國的電子商務仍將以平均29%的複合增長率迅猛發展,超過歐美等先進國家。這主要得益於以下幾個因素:a)網際網路滲透率尤其是移動互聯的快速提升;b)網上支付的不斷普及;c)物流網絡的覆蓋和配送服務的完善;d)電子商務企業的崛起和激烈的競爭;e)大眾對網絡購物接受度的提高。
  • 微博與微信廣告接受意願影響因素對比實證研究
    3.3回歸分析 本研究運用逐步多元回歸分析方法,深入探討各影響因素是如何影響用戶接受意願的,建構一個最佳的接受意願回歸模型。 (1)研究結果表明對微博廣告用戶接受意願影響最大的是社會影響因素,而微信廣告是感知精準性。這反映用戶對微博與微信廣告接受的側重點有所不同。用戶對微博廣告關注的側重點是所在群體裡其他用戶的態度,而對微信廣告關注的側重點是廣告是否匹配自己的需求,這與微博和微信不同的平臺屬性特點有關。
  • 移動視頻直播平臺用戶持續使用意願影響因素研究
    【摘要】對於競爭激烈的移動視頻直播平臺而言,增強用戶黏性、提高用戶持續使用意願是其未來發展的關鍵。文章從用戶體驗視角出發,結合技術接受模型(TAM)和需求理論,構建了移動視頻直播平臺用戶持續使用意願影響因素模型。
  • 商業模式 | O2O電商外賣模式下重複消費意願影響因素研究
    199IT數據中心微信帳戶:i199IT在O2O電子商務模式下,本文以美國顧客滿意度指數模型(ACSI)為理論基礎,以結構方程模型為研究工具,構建包含平臺易用性、信息內容、服務響應、期望感知、消費感知、顧客滿意度和顧客重複消費意願
  • 電子商務時代興起的標誌及推動雲計算的因素
    擁有發展雲計算業務的一切有利因素的IBM也在利用雲計算擴張自身領地。按照發展趨勢,雲計算編程技術將成為基準的下一代計算機編程結構,IBM熟諳企業級計算機的運行之道,如果與悉知大流量數據傳輸和高速網路連結的雲計算先驅者谷歌合作,將兩家公司各自的技術進行融合,將具有很大的互補效應。強強聯手,有望創造出重大成就。處理器廠商也開始邁上雲計算的徵程。
  • 阿里巴巴移動電子商務五大戰略解析
    近日,賽迪顧問發布《中國電子商務平臺監管策略研究》(以下簡稱研究)。
  • 移動廣告成功的三大要素:創造力,關聯性,歸因
    是什麼讓一個廣告在包括移動媒體的所有媒體中如此引人注目?即是它創造性的植入了每一個行動裝置。,現在的消費者都是速食主義者,他們沒有耐心與時間,而移動廣告即作出了一個簡單的創新-用一個更小的屏幕呈現你的品牌信息給消費者。例如,一個大的橫幅媒體廣告肯定是適用於銀行業和金融業的。
  • 【PPT乾貨】2016 年(上半年)移動電子商務報告!(歐界傳媒薦)
    前言Criteo於2014年第4季度發布了首份《移動電子商務報告》。作為一份具有持續性的報告,Criteo研究、分析移動商務趨勢,並在消費者購買途徑不斷演變的過程中,幫助經營者洞察網購行為。本報告顯示,隨著越來越多的零售商採用便於消費者訪問的移動站和促進交易的商務應用,移動交易發生的平臺已跨越了電腦桌面。為提供更精細的分析和可實施的策略,本研究報告由原來的每季度發布一次,改為每半年發布一次。
  • 「深度學習與統計學理論」研討會成功舉辦
    「深度學習與統計學理論」研討會成功舉辦 2020-11-26 1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雙因素」理論與報業受眾滿意度研究(圖)
    適當引入社會科學其他領域的研究成果,不失為良策。這裡,管理學著名的「雙因素」理論就提供了這樣一個重要的研究視角。  「雙因素」理論概述及分析  「雙因素」理論又稱「激勵—保健」理論,是美國的行為科學家弗雷得裡克·赫茨伯格於1959年在《工作的激勵》一書中提出的。
  • Epsilon艾司隆 品牌體驗報告:長期在線的中國消費者 (上)
    而本次消費者體驗研究報告則進一步挖掘了更多消費者狂熱購物的證據,主要由淘寶、京東和天貓等備受消費者喜愛的大型電子商務平臺推動。電子商務平臺的便利、多樣化、普及和服務水準為消費者累積體驗,不但塑造消費者行為,同時也為各行業的公司樹立消費者的期望和標準。 2.儘管購物網站是消費過程中較受行業及人口組別偏愛的銷售點,但中國消費者仍然希望通過多重渠道與偏愛的品牌互動。
  • 電子商務會計基本假設研究
    摘要:結合目前電子商務會計研究誤區,從會計主體假設、持續經營假設、會計分期假設、貨幣計量假設幾個方面對電子商務會計基本假設進行初步的探討。由此提出筆者的觀點,電子商務會計理論依然必須是建立在傳統會計理論基礎上,是在原有基礎上的修正和完善。為傳統會計理論地位的鞏固起到一定的作用。
  • 消費者的品牌認同、善因認同與內在道德認同如何促進善因營銷的成功
    與顧客建立深入的關係是組織在市場上追求成功的必要途徑之一,[7]因此消費者與品牌及善因機構間關係較為緊密的因素可能較上述因素具有更強的預測力;消費者認同是指消費者與特定群體自我概念與情感一致的程度,[8]因此消費者認同是消費者與特定群體間關係較為緊密的因素;在善因營銷情境下,品牌及善因機構是兩個主要的參與者(特定群體),因此消費者對品牌及善因(機構)的認同1可能是對於成功善因營銷具有更強預測力的因素
  • 受眾研究|新傳理論22
    是信息產品的消費者,傳播活動的解碼者、參與者和反饋者。分類: 根據對信息的關注程度和內容的範圍,分為一般受眾和專門受眾; 根據接觸媒介方式的差異,分為讀者、聽眾、觀眾、網絡瀏覽者等; 有效受眾指不但解讀了媒介內容,而且在態度和行動上也實際接受媒介影響的人。
  • 電子營銷與消費者行為定性研究方法中的特殊議題
    先進的數位技術平臺為消費者與商家之間的互動與信息交流提供了新的可能。網際網路為消費者呈現出一幅通過電子商務增強自身社交能力的新圖景。我們會展示一系列運用了高質量的理論分析與定性試驗分析項目,這些分析實驗都經過了嚴密的三盲(三盲方法:不但研究者和研究對象不了解分組情況,而且負責資料收集和分析的人員也不了解分組情況,從而較好地避免了偏倚。——譯者注)方法處理。這些實驗通過定性的「放大鏡」幫助了對電子營銷「競技場」的進一步探索,而且還認識到定性研究方法對於加深對網絡消費者的了解的貢獻。
  • 手機媒體的使用與滿足理論研究
    卡茨曾經談道:「受眾成員主動利用媒介內容,而不是被動接受媒介的控制,因此,它所假設的並不是媒介與效果之間的直接關係,而是推定受眾成員能夠利用信息,他們對信息的利用也會影響到媒介效果。」③很顯然,E?卡茨認為受眾利用的是「媒介內容」,是「信息」來滿足人們的個人需求,也就是他所提出的「使用與滿足」理論中的「使用」,使用的是媒介信息。
  • 成功伴侶 華碩UX501打造魅力商務
    這世上成功的角色很多,但是有一種一定在職場。如何成為一個職場上的成功人士呢?都說好風憑藉力,同理,優秀的商務人士也要有好的筆記本來助力!一款好的筆記本是通往職場成功道路的關鍵。華碩UX501融合科技和美學,不僅擁有魅力身形,更有強效配置,可以助力職場人士打造魅力商務。
  • 移動新聞客戶端個性化推薦系統的用戶評價指標研究
    在理論上,本研究結合前人的研究,以用戶滿意度作為效度標準,在顧客感知價值理論和使用與滿足理論的基礎上,從用戶角度出發,重點調查用戶對移動新聞客戶端個性化推薦系統的認知、態度和滿意度,並通過量化數據的方式,梳理出具有顯著相關性的用戶評價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