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與微信廣告接受意願影響因素對比實證研究

2021-01-08 人民網

3 數據分析與結果

本研究調查問卷主要通過線上渠道進行發放與回收,最後總計回收240份問卷,其中有效的問卷191份,本文運用SPSS 21.0軟體來對有效問卷進行數據分析。

3.1 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

樣本男女性百分比分別為30.4%和69.6%,以女性佔多數。樣本最大的年齡為57歲,最小為18歲,樣本覆蓋的年齡面是比較廣。89.5%為本科以上學歷,職業中學生佔67%。樣本人群較為偏向90後學生群體,這也是微博和微信主要活躍的用戶群體。另外,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和移動通訊技術的發展,微博與微信這類移動社交媒體軟體的使用人群不僅僅只是年輕人群,特別是微信,用戶的年齡面較寬泛。

微博因為早於微信面世,用戶平均使用時長要長於微信,59.2%的樣本使用時長在三年到四年以上,而微信使用時長主要集中在兩年到四年內。

3.2 效度與信度檢驗

本研究通過驗證性因子分析對量表進行效度檢驗,在對微信廣告量表進效度檢驗時,本應歸屬於「社會影響」因子的題項「我周圍認識的很多人都會關注微博/微信廣告」,在因子分析中被單獨析出,故將其單獨列為一個因子,命名為「親友關注度」。因子分析檢驗結果顯示微博、微信廣告量表各因子層面的題項變量的因子負荷量均在0.5以上。效度檢驗結果表明微博與微信廣告量表都有較好的聚合度。信度檢驗結果顯示,微博廣告和微信廣告各變量的Cronbach α值都在0.7以上,各變量題項的內部一致性信度良好,說明本研究問卷測試效果的可信度很高。

從表2、表3可以看出除了感知風險以外,微信廣告對應的各變量得分均值都高於微博廣告,感知風險總分均值低於微博廣告,說明整體而言,用戶對微信廣告的態度、體驗和接受意願都要高於微博廣告。

3.3回歸分析

本研究運用逐步多元回歸分析方法,深入探討各影響因素是如何影響用戶接受意願的,建構一個最佳的接受意願回歸模型。逐步多元回歸分析會從數個自變量中找出對因變量最具預測力的自變量以建構一個最佳的回歸分析模型,回歸係數未達顯著的自變量會被排除於回歸模型之外。

3.3.1 微博廣告用戶接受意願影響因素回歸分析

由表4可知,控制變量與接受意願的回歸分析顯著度(p>.05)都未達到顯著水平,可知性別、年齡、學歷、職業和使用時長對微博廣告用戶接受意願沒有顯著影響。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共有四個影響因素進入回歸模型。這四個因素分別是「社會影響」、「感知精準性」、「努力期望」和「內容績效期望」,他們的回歸係數均達到顯著水平,且回歸係數為正,故這四個影響因素對微博廣告用戶接受意願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並且與控制變量無關,假設1、3、4、6得到驗證。此外,「廣告獎勵」與「感知風險」的回歸係數沒達到顯著水平(p>.05),被排除在回歸模型外。根據標準化回歸係數β值,可以得到回歸方程式:

微博廣告用戶接受意願=0.390*社會影響+0.192*感知精準性+0.166*努力期望+0.140*內容績效期望。

綜合以上回歸分析結果,可以得到調整後的微博廣告用戶接受意願影響因素路徑模型圖(只收入回歸係數呈顯著水平的因素),見圖3:

3.3.2 微信廣告用戶接受意願影響因素回歸分析

由表5可知,控制變量與接受意願的回歸分析顯著度(p>.05)都未達到顯著水平,可知性別、年齡、學歷、職業和使用時長對微信廣告用戶接受意願沒有顯著影響。微信廣告回歸分析結果中也有四個影響因素進入回歸模型,這四個因素分別是「感知精準性」、「努力期望」、「社會影響」和「親友關注度」,他們的回歸係數均達到顯著水平,且回歸係數為正,故這四個影響因素對微信廣告用戶接受意願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且與控制變量無關,假設3、4、6得到驗證。另外,「內容績效期望」、「廣告獎勵」和「感知風險」的回歸係數沒達到顯著水平(p> .05),被排除在回歸模型外。根據標準化回歸係數β值,可以得到回歸方程式:

微信廣告用戶接受意願=0.339*感知精準性+0.270*努力期望+0.206*社會影響+0.172*親友關注度。

綜合以上回歸分析結果,可以得到調整後的微信廣告用戶接受意願影響因素路徑模型圖(只收入回歸係數呈顯著水平的因素),見圖4.2:

綜合歸納以上數據分析結果,本研究的假設檢驗結果如下表6所示:

4 研究結論

本研究試圖發現影響用戶廣告接受意願的因素在微博與微信上的差異性,通過尋找到各自不同的側重點,討論微博與微信在廣告營銷中如何充分發揮出各自的優勢,為廣告營銷實務提供實證參考依據。

(1)研究結果表明對微博廣告用戶接受意願影響最大的是社會影響因素,而微信廣告是感知精準性。這反映用戶對微博與微信廣告接受的側重點有所不同。用戶對微博廣告關注的側重點是所在群體裡其他用戶的態度,而對微信廣告關注的側重點是廣告是否匹配自己的需求,這與微博和微信不同的平臺屬性特點有關。

微博平臺上的交互行為都是開放透明的,用戶更容易受到所在群體中其他人的影響,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普通用戶在微博上更多地是「圍觀」和「跟隨」,圍觀熱點話題,跟隨意見領袖。雖然是自媒體平臺,但微博上的話語權和影響力還是主要集中在少數人手中,意見領袖的影響力非常大,通過意見領袖的中介作用能深刻影響普通用戶的態度,這也是很多廣告主選擇微博的明星大V博主進行代言或推送廣告的原因。微博平臺弱關係鏈最典型的表現形態就是以明星大V微博為核心的粉絲圈子,各圈子相互嵌套勾連,大V帳號間的互動可以產生多元中心效應,一對多到多對多,擴大傳播範圍,增加邊緣受眾。而微信相比於微博更加私密個人化,信息傳播和交互相對封閉,很難營造出微博上全民關注的大熱門話題,在私密的社交平臺上,用戶對與之不相關的營銷信息的打擾會非常排斥。相對於微博的一對多到多對多的傳播模式,微信上更多的是一對一的深度互動,微信用戶的主導權利較大,只有推送用戶感興趣的內容才能吸引用戶主動長時間關注。

(2)社會影響對微博與微信廣告的用戶接受意願都有顯著正向影響。這說明用戶在決定是否接受微博和微信廣告時很大程度上會受到身邊特定群體的影響。而其中親友關注度是用戶接受微信廣告意願的一個重要正向影響因素,而在微博廣告中這一因素並沒有被單獨的特別強調;內容績效期望顯著影響微博廣告的用戶接受意願,而對微信廣告影響不顯著。該結果從廣告接受的角度反映微博的媒體屬性更強,微信的社交屬性更強。以上的不同與微博和微信用戶關係鏈的不同特點有關。

微博用戶之間為單向關注的弱關係鏈,弱關係在信息傳播方面的作用顯著[13],因此微博具有較強的媒體屬性,用戶很看重微博廣告傳遞內容的實用與娛樂價值,他們願意接受能夠提高效率、帶來愉悅感的微博廣告。依據Granovetter對關係強度的界定,在強關係鏈中,聯繫時間較長,情感強度、相互的信任度較高,彼此的互惠性強[14],因此強關係具有一定的影響力[15]。依靠強關係的微信主要提供一對一的互動體驗,具有更強的社交屬性,Pasquale研究認為強關係將同一社群的用戶在內部建立連接[16],本就緊密的熟人圈因為微信提供的社交便利只會變的更加聚合,同一圈子內部個體之間知識結構、經驗、背景、興趣取向都很相似,因此當有人對廣告產生關注,這勢必會影響到圈內其他人,這種影響不會擴散很廣,但確有實實在在的影響作用。

(3)廣告獎勵對微博、微信廣告的用戶接受意願的影響都不具有統計意義上的顯著性。以往研究中廣告獎勵是影響用戶對移動廣告接受意願的重要因素,而本研究的結果有所不同,這就提出了一個現實問題:微博與微信上單一重複的轉發抽獎活動對於用戶的吸引力還剩多少?筆者認為廣告獎勵只是提高感知價值、吸引用戶參與的手段,如果沒有更加創新的獎勵形式,那麼用戶更看重的是其他因素,比如廣告內容本身能帶給用戶的價值或者廣告能否精準匹配用戶需求。

(4)努力期望對微博廣告與微信廣告的用戶接受意願都有顯著正向影響。在這個注意力稀缺的時代,面對兩個平臺巨大而冗雜的信息量,用戶沒有太多時間和精力去應付複雜的營銷信息。對努力成本的降低,能夠提升用戶感知的廣告價值。因此用戶對容易獲取、解讀和參與的微博和微信廣告會更積極地接受。

(5)感知風險因素對微博和微信廣告接受意願都不具有顯著的影響作用。雖然在以往很多研究中感知風險是重要的消極影響因素,但近幾年已經有研究也發現感知風險的影響作用並沒有預想的顯著了,消費者對移動技術的感知風險在逐漸降低[17]。因為移動通訊技術的普及,消費者對移動新媒體的使用越來越熟練,已經有意識和能力規避和預防風險,當然這與移動平臺自身對安全與風險管理的優化也離不開關係。另外,也有可能是因為感知風險因素需要通過其他變量來對用戶接受意願產生影響,而這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驗證。

(責編:溫靜、趙光霞)

相關焦點

  • 場景視域下微信小程序用戶使用意願研究
    一時間小程序成為網際網路最熱的風口話題之一,甚至對移動網際網路產生了重大影響,也受到自業界與學界的廣泛關注。 圍繞小程序用戶使用意願這一主題,已有學者從技術和期望角度構建模型進行研究。這些研究大致可以按照技術接受模型、整合型技術接受與使用模型、期望確認模型3個角度來劃分。在技術接受框架的基礎上,翁小穎[3]引入主觀規範、轉移成本、感知娛樂等相關變量,研究影響用戶使用微信意願的因素。
  • 2016.01:農戶農業保險需求意願及其影響因素研究(惠獻波)
    寧滿秀等(2006)以瑪納斯河流域棉農為例,對影響棉農保險需求意願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其認為棉花耕地面積、棉花產量、政府補貼數額、戶主務農時間、棉花收入佔家庭總收入的比重等因素顯著地影響著農戶農業保險的需求意願。
  • 生育意願研究:理論與實證|鄭真真|生育率|二孩|失業_網易訂閱
    本研究圍繞生育意願,從生育意願與生育率關係的穩定性、生育意願變化規律、生育意願影響因素、生育赤字、家庭政策對生育意願的影響等方面勾畫出20世紀80年代以來生育意願理論的圖譜和實證研究的發展脈絡,探討了中國生育意願研究存在的幾個認識問題。中國的生育意願已低於更替水平,這無疑是生育危機的前兆,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 移動視頻直播平臺用戶持續使用意願影響因素研究
    目前學術界關於移動視頻直播平臺的用戶研究並不多,其中關於用戶持續使用意願的研究更是稀少,因此,筆者試圖以移動視頻直播平臺為研究對象,以用戶體驗為研究視角,結合技術接受模型(TAM)和相關需求理論,探究移動視頻直播平臺用戶持續使用意願的影響因素,為移動視頻直播平臺開發運營者優化平臺構建與運營、提高用戶體驗水平、增強用戶持續使用意願提供參考意見,進而促進移動視頻直播行業持續良好地發展。
  • 2018.08:職業女性二孩生育意願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張琳)
    內容摘要:本研究基於2015年北京市二孩政策對女性權益潛在影響的調查數據,對職業女性生育二孩的意願及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因此,在全面放開二孩的政策背景下,本研究從職業女性生育意願及其影響因素出發,從不同視角尋找相關政策的完善方向,以期實現女性發展和我國生育政策調整預期的雙重目標。   近年來,關於女性生育意願及其影響因素的問題在理論和學術界已經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 消費者接受理論的移動商務成功因素研究
    B2C移動商務的成功主要取決於消費者的接受和使用。為此,從消費者接受問題的相關理論出發,結合B2C移動商務的消費者接受模型,研究B2C移動商務的成功影響因素,並從操作層面上提出相關成功因素的具體內涵。   網際網路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 2016.12:城鎮中青年人延遲退休意願及影響因素分析(張永梅等)
    後來的研究者大多沿用了Bernheim的理論模型,並認為影響人們實際退休行為的因素與影響意願退休的因素出入不大[8-9]。但是,李琴等的研究結果則表明健康狀況對人們的延遲退休意願無顯著影響[17]。此外,還有一些研究考察了工作單位屬性對延遲退休意願的影響。張樂川的研究表明勞動者的單位屬性是影響其延長退休年齡意願最為重要的因素,機關事業單位更易傾向延遲退休[20]。
  • 基於消費者接受理論的移動商務成功因素研究
    B2C移動商務的成功主要取決於消費者的接受和使用。為此,從消費者接受問題的相關理論出發,結合B2C移動商務的消費者接受模型,研究B2C移動商務的成功影響因素,並從操作層面上提出相關成功因素的具體內涵。近幾年來,學者們和行內人士開始關注移動商務的研究。在1999至2002年期間,出現了很多關於移動商務如何給商業帶來利益的研究觀點,目前的研究重點更多的是轉向用戶,B2C移動商務的成功取決於消費者的接受。因此,本文在消費者接受模型的基礎上研究其成功因素。
  • 商業模式 | O2O電商外賣模式下重複消費意願影響因素研究
    199IT數據中心微信帳戶:i199IT在O2O電子商務模式下,本文以美國顧客滿意度指數模型(ACSI)為理論基礎,以結構方程模型為研究工具,構建包含平臺易用性、信息內容、服務響應、期望感知、消費感知、顧客滿意度和顧客重複消費意願
  • 微信公眾平臺使用對比研究
    二、研究意義     本研究主要針對人民日報的微信公眾平臺,結合當下媒體微信平臺維護的背景情況,通過與央視新聞、新京報的微信公眾平臺進行對比研究,總結人民日報微信公眾平臺當下維護概況,分析優點、缺點,最後提出其未來發展的幾點建議。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之下,傳統媒體面臨著網際網路、移動終端的巨大衝擊。
  • 新能源汽車,購買影響因素調查報告——數據分析和模型檢驗,專業...
    本報告在閱讀、參考已有文章的基礎上,從企業形象、產品形象、消費者形象、政府政策四個大的角度進行分析,探索影響消費者購買意願的因素。 本節數據同樣是根據相關分析中加權處理得到的數據,從上節相關分析可知,影響新能源汽車購買意願的各個變量與購買意願間存在顯著的相關關係,本節回歸分析將檢驗各個變量與購買意願之間關係的因果方向,即對提出的H1、H2a、H2b、H3a、H3b、H4研究假設進行驗證。本節採用線性回歸分析,先依次對個人感知、企業形象、企業服務、產品內在、產品外在、政府因素進行回歸分析。
  • 農地碳排放影響因素空間差異性研究——基於STIRPAT和GWR模型的實證分析
    一些學者就此進行了農地碳排放核算研究。基於碳排放核算研究、碳排放的情景分析、因素分解等研究也逐漸展開,其中自然條件普遍被看作外生因素,而社會經濟因素對農地碳排放的驅動效應成了各研究重點考察的對象。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地區的影響因素對農地碳排放存在不同的作用效果,其空間差異性需要考慮。此外,人口、富裕度、技術水平等社會經濟因素對農地碳排放的影響情況如何?其中又存在什麼樣的空間差異特徵?
  • 中小學生對數字教材的技術接受度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如何增強數字教材的有用性與易用性,進而提升學生使用數字教材的行為意願,是推動數字教材普及應用的關鍵因素。本研究以小學生、初中生及高中生為實驗對象,通過問卷調查研究學生對數字教材的技術接受程度。結果表明,學習者對數字教材的技術接受度取決於數字教材學習系統各項功能有用性與易用性的整體表現。
  • 微信、微博開通新功能,網友吐槽:誰想@我看廣告啊!
    微信朋友圈又開通新功能了!然而卻遭到網友的瘋狂吐槽更有網友表示:來一個拉黑一個▼微信推出新功能慘遭網友吐槽昨天(4.8)微信官方公眾號「微信廣告助手」發文宣布:即日起,朋友圈廣告@好友評論互動能力全量開放。廣告主無須操作,所有朋友圈廣告默認具備@好友評論互動的能力。
  • 政務微信傳播力的影響因素分析
    通過對「共產黨員」微信公眾帳號的內容分析發現,政務微信的議題類型、內容屬性對其傳播力影響較大,政務微信的發布形式對其傳播力影響較小。所以政務微信在運營過程中要注意議題的選擇並注重發布內容的屬性。 關鍵詞:政務微信;傳播力;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G206.3 文獻標識碼:A 隨著網際網路的加速發展,移動網際網路逐漸成為人們重要的上網方式。
  • 特大城市居民相對貧困影響因素實證分析
    陳光金對中國城鎮貧困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表明,城鎮貧困住戶在家庭人力資本、經濟資源、社會結構地位和社會資本佔有方面都處於不利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會排斥[25]。楊舸的研究指出,流動人口應對風險的能力有限,流動人口的部分群體增加了城市相對貧困發生的可能性[26]。楊洋和馬驍認為流動人口與城鎮人口在收入、資產、住房與社會保障方面有較大差距,這是一種相對的貧困[27]。
  • 基於社會化媒體的品牌認同及其影響因素
    本文從用戶角度出發,在前人的品牌認同模型基礎上納入「個體自我」和「社會自我」兩個因素,以電子品牌的官方微博為例,以京滬兩地大學本科生為研究總體,就品牌認同的影響因素進行實證研究。從樣本上關注當代本科生所代表的第一代90後,並對企業社會化媒體營銷提出建議,有社會價值;同時建構模型,研究個體的認知和態度對行為的影響,具有學術價值。
  • 2015.08:農民工務工地點選擇影響因素研究(郭俊芳等)
    國外針對農村勞動力流動的相關研究可以歸為結構主義方法、新古典主義方法和行為主義方法。劉易斯的二元經濟理論是結構主義方法的典型代表,強調社會制度因素對勞動力轉移造成的影響,忽視了微觀主體自身的作用。新古典主義從微觀角度出發,以勞動力個體為研究對象,託達羅模型是其經典研究。但它也有其局限性,比如沒有考慮勞動者個人因素的影響。
  • 英文精讀|當加入性別因素來探討目的地品牌個性和重遊意願的關係?
    結果表明,理想的自我一致性是目的地品牌個性(即真誠和興奮)與重遊意願之間的中介作用。此外,本研究還發現性別的調節作用對自我一致性和重遊意願沒有影響。當考慮到象徵性目的地品牌利益對中國遊客重遊格拉斯哥意願的影響時,更多依賴目的地品牌個性而非自我一致性的中國男女遊客之間沒有差異。研究結果進一步為格拉斯哥旅遊目的地的理論洞察力和營銷實踐提供了具體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