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職業女性二孩生育意願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張琳)

2020-11-25 國家統計局

職業女性二孩生育意願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張 琳

 

  內容摘要:本研究基於2015年北京市二孩政策對女性權益潛在影響的調查數據,對職業女性生育二孩的意願及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研究發現,僅有42.8%的職業女性具有二孩生育意願,26.4%的職業女性明確表示不願生育第二個孩子,還有30.8%的職業女性表示還沒想好;受教育程度、戶籍、獨生子女狀況、單位性質、社會地位認知、二孩政策影響認知以及工作家庭擔憂等均對職業女性二孩生育意願產生顯著影響。

 

  關鍵詞:職業女性;二孩生育意願;二孩政策;多元Logistic模型

 

  中圖分類號:C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794201808-0012-07

 

  DOI: 10.13778/j.cnki.11-3705/c.2018.08.002

 

         一、引言和文獻綜述

 

  為保障人口發展與經濟發展相平衡,經過長期的理論和實踐探索,我國於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和2015 年十八屆五中全會,先後決定實施「單獨二孩政策(即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和「全面二孩政策(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兩次生育政策調整是在全面審視我國當前人口和社會經濟發展情況以及未來發展趨勢的基礎上所做的一項重大決策。對於緩解獨生子女家庭面臨的各種風險和隱患,完善勞動力結構以及減輕社會養老負擔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自二孩政策放開以來,學術界對該政策可能產生影響高度關注,其中的焦點之一就是討論職業女性的二孩生育意願。生育政策調整的最直接利益相關者是女性,尤其是處於職場中的育齡期女性,隨著女性思想的解放,職業女性不僅是家庭生育決策的重要參與者和生育行為的直接承擔者,同時也是社會物質再生產的勞動者,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下,生育帶給女性「工作—家庭」之間的衝突必然引起女性生育意願的變化。因此,在全面放開二孩的政策背景下,本研究從職業女性生育意願及其影響因素出發,從不同視角尋找相關政策的完善方向,以期實現女性發展和我國生育政策調整預期的雙重目標。

 

  近年來,關於女性生育意願及其影響因素的問題在理論和學術界已經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在生育政策與生育意願的關係方面,相關研究指出,生育政策調整有賴於生育意願的變化,生育意願的變遷也有賴於生育政策的引導和約束(賈志科等,2018[1],生育政策的調整對人們的生育意願具有一定的導向作用,但政策不確定性可能導致生育意願產生逆向變化(張原等,2015[2]

 

  在生育意願的影響因素方面,一是經濟因素,一項關於上海市夫妻匹配調查結果顯示,丈夫的經濟收入狀況會影響到妻子的生育意願,如果丈夫的經濟收入高於妻子,則家庭中的二孩生育意願就會較高(卿石松等,2015[3],在實施全面二孩的政策背景下,部分人群「想生卻不敢生」的思想與其在經濟生活壓力較大有關(朱奕蒙等,2015[4]。二是女性權益保障因素,有研究指出女性生育的家務分擔、維護女性定期體檢,休產假和哺乳假等相關權益的保障情況是其生育意願的關鍵(程雅馨等,2018[5],也有研究指出女性社會保障的不完善是影響其生育意願的最根本原因,導致女性不敢生(江蘇芬,2017[6]。三是生育觀念等主觀因素,生育意願是人們對生育行為的主觀態度和看法,是生育觀念和生育文化的直接體現(陳蓉等,2011[7],生育觀念是影響生育意願的重要因素(宋亞旭,2017[8],生育態度(如性別偏好、夫妻感情等)、主觀規範(即是否考慮與周邊婦女生育孩子數量相比)等影響女性的生育意願(茅倬彥等,2013[9]。四是個體特徵因素,年齡、結婚年齡、受教育程度、勞動參與、戶籍、經濟狀況、職業性質等會影響生育意願(陳衛等,2011[10],在眾多影響因素中,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家庭機構及財產狀況等因素共同影響著初育年齡意願、生育性別意願和生育子女數量意願等(張建武等,2013[11]

 

  目前的研究成果表明,近年來學術界對二孩生育意願的相關研究正在一步步深化,經濟因素、女性權益保障因素、性別觀念等主觀因素、個體特徵因素等均是影響生育意願的主要因素。雖然不同的研究對上述影響生育意願的因素都進行了論證,部分研究結論一致,但也有部分結論存在衝突,這可能是來自不同地域、不同發展階段的女性特徵差異或者是女性群體內部的異質性。這些研究成果主要來源於理論推理,對實證驗證不夠紮實;也較少從生育政策調整的角度考慮。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礎上,從主客觀視角出發,系統分析職業女性生育意願及其影響因素,進而為促進生育政策調整目標的實現,更好地保護女性相關權益提供借鑑。

 

  二、數據來源、變量定義和研究方法

 

  (一)數據來源

 

  本文的數據來源於2015年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和北京市婦聯合作進行的關於二孩政策對女性權益潛在影響的調查,調查對象以職業女性為主,儘可能廣泛地包含所有就業狀態、單位性質的女性人群。累計發放問卷1025份,共計回收問卷1003份。

 

  (二)變量定義

 

  本文以職業女性二孩生育意願(問卷中體現為「如果您符合生育二孩的條件,您是否會生育二孩?」)為因變量,答案有「會」、「沒想好」、「不會」三個選項。如果調查對象選擇「會」則賦值為1,選擇「沒想好」賦值為2,選擇「不會」賦值為0。自變量定義見表1

 

1    自變量的定義

 

自變量

賦值

受教育程度

本科及以上=0,初中及以下=1,高中(中專、技校)=2,大專=3

單位性質

私企或個體等=0,國企=1,機關事業單位=2

戶籍

非農戶口=0,農業戶口=1

是否為獨生子女

=0,是=1

二孩政策對女性勞動就業權益的影響認知

使女性就業更嚴峻=0,沒影響=1,更重視女性就業權益保障=2

二孩政策對家庭穩定的影響認知

加劇家庭矛盾=0,沒影響=1,有助於家庭穩定=2

對男女兩性的社會地位認知

男性更高=0,說不清=1,男女差不多=2,女性更高=3

擔心家務勞動加倍

=0,是=1

擔心就業難度加大

=0,是=1

擔心產假時間短

=0,是=1

擔心孩子無人照顧

=0,是=1

 

  (三)研究方法

 

  文章利用北京市調查數據,對職業女性二孩生育意願及其影響因素進行研究。一方面,通過交叉列聯表分析,對北京市職業女性二孩生育意願的基本情況及其人群特徵進行直觀了解;另一方面,根據自變量的屬性,選擇SPSS23.0中的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方法分析職業女性二孩生育意願影響因素的具體情況。

 

  三、職業女性二孩生育意願及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一)職業女性二孩生育意願的描述性分析

 

  從總體上看,在北京市職業女性生育二孩的意願中,有42.8%的女性表示願意選擇生育二孩,26.4%的女性明確表示不會生育第二個孩子,另外還有30.8%的女性表示還沒想好。事實上,實施「單獨二孩」政策之後,北京市符合條件的家庭二孩生育意願並不強烈,2015年當年符合條件的申請率低於10%[12]2015年「全面二孩」政策出臺後的兩年間,雖然無數據顯示出生人口中的二孩數量,但從出生人口總量看,生育政策調整後都沒有立即出現人口顯著增加的狀況。可見,無論「單獨二孩」政策還是「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微觀調查和客觀統計的數據都顯示,北京市女性二孩生育的生育意願和生育行為都不高。

 

  通過對數據交叉分析(見表2),在職業女性的個人自身狀況方面,受教育程度對女性生育意願的影響較為顯著,其中初中及以下職業女性願意生育二孩的比例是55.8%,高於大專、本科及以上的職業女性,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職業女性生育意願相對越低,這可能與女性自我實現需求有關,受教育程度高的女性對實現自身社會價值的追求比較強烈,這種追求需要通過工作和職場來實現,但生育會對其職業發展產生阻滯;同時,單位性質也顯著影響職業女性的生育意願,其中機關事業單位的女性生育意願是42.2%,高於國企、私企或個體的女性職工,而且私企或個體單位的職業女性明確表示「不會」生育第二個孩子得比例最高,為36.7%;戶籍對職業女性生育意願影響也十分顯著,58.6%的農業戶籍女性表示願意生育第二個孩子,比非農戶籍高近20個百分點;從調查對象是否為獨生子女來看,非獨生子女明確表示不會生育二孩的比例要高於獨生子女,說明獨生子女潛在的二孩生育意願相對較高。

 

2    不同特徵下調查對象選擇或支持生育二孩的意願情況

 

 


(%)

不會
(%)

沒想好
%

樣本量

卡方值

概率度

總體情況

42.8

26.4

30.8

978

--

--

個人自
身狀況

受教育程度

初中及以下

55.8

11.6

32.6

972

17.594

0.007

高中(中專技校)

44.0

34.0

22.0

大專

39.2

25.7

35.1

本科及以上

42.4

27.1

30.5

單位性質

國企

33.6

28.5

37.9

776

20.295

0.000

機關事業單位

42.2

24.2

33.6

私企或個體等

40.4

36.7

22.9

戶籍

農業戶口

58.6

18.4

23.0

961

19.095

0.000

非農業戶口

39.5

27.8

32.7

是否為獨生子女

40.2

23.0

36.8

965

13.979

0.001

45.0

29.1

25.9

政策影
響認知

二孩政策對女性勞動

就業的影響認知

沒影響

48.4

22.0

29.7

974

40.328

0.000

更重視女性就業權益保障

46.5

12.5

41.0

使女性就業更嚴峻

38.8

33.7

27.5

二孩政策對家庭的

影響認知

沒影響

38.7

26.2

35.0

963

68.682

0.000

有助於家庭穩定

57.8

15.3

26.9

加劇家庭矛盾

29.8

40.1

30.1

社會
地位
認知

對男女兩性的
社會地位認知

說不清

43.1

32.5

24.4

972

22.855

0.001

男女差不多

47.6

32.3

20.1

女性更高

40.4

42.6

17.0

男性更高

38.6

28.0

33.4

工作家
庭擔憂

擔心家務勞動加倍

38.0

26.6

35.5

973

13.357

0.001

48.2

26.0

25.8

擔心就業難度加大

41.0

29.4

29.7

971

 7.941

0.019

45.8

21.0

33.2

擔心產假時間短

42.6

27.2

30.2

972

 1.297

0.523

43.8

23.9

32.3

孩子3歲前無人照顧

40.5

29.8

29.8

972

 6.933

0.031

45.6

22.4

32.0

 

  在政策影響認知方面,調查對象關於二孩政策對工作和家庭的影響認知,都顯著影響女性的生育意願。在二孩政策對勞動就業影響的認知層面,認為二孩政策實施對勞動就業「沒影響」的職業女性生育意願達到48.4%,比認為二孩政策實施「使女性就業更嚴峻」的職業女性生育意願高出10個百分點,即擔心生育會使女性就業更嚴峻的女性二孩生育意願相對較弱,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生育對女性就業保障情況是影響女性生育意願的重要因素,如果改善女性就業環境、重視女性就業權益的保障可能會提高職業女性的二孩生育意願;從二孩政策對家庭方面的影響認知看,認為二孩政策「有助於家庭穩定」的女性二孩生育意願是57.8%,認為二孩政策會「加劇家庭矛盾」的女性生育意願只有29.8%,兩者相差28個百分點,同時認為二孩政策會「加劇家庭矛盾」的職業女性明確表示「不會」生育第二個孩子的比例達到40.1%。這說明,生育政策調整後,職業女性對家庭矛盾的擔憂顯著阻礙了她們生育第二個孩子的意願。

 

  在社會地位認知方面,調查對象關於男女兩性社會地位的認知是影響職業女性生育行為的重要因素,認為兩性社會地位「男女差不多」的職業女性二孩生育意願(47.6%)大大高於認為「男性社會地位更高」的職業女性生育意願(38.6%),表明男女平等的兩性社會地位有助於促進女性的生育意願。

 

  在工作家庭擔憂方面,職業女性的對工作、家庭方面的各種擔心也會對生育意願產生比較顯著的影響,「擔心家務勞動加倍」、「擔心就業難度加大」、「擔心孩子3歲前無人照顧」等一系列擔心的存在,均使得調查對象的二孩生育意願大大低於沒有這些擔憂的群體,也就是說,受角色衝突的影響,女性工作和家庭的衝突及各種擔憂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其生育意願的選擇。

 

  (二)北京市職業女性二孩生育意願的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

 

  本文選擇SPSS23.0中的Multinomial Logistic模型進行分析,回歸結果見表3,其中B值指的是回歸係數,S.E.是標準誤,Wald為卡方值,Sig.值是顯著性水平,ExpB)表示回歸係數的自然指數值。值得說明的是,本文選取的是無序多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參照係為不會生育二孩,由於沒想好這個選項本身的不確定性,因此在回歸結果中沒有顯示「沒想好」是否願意生育二孩的具體情況,僅對調查對象選擇願意生育二孩(選項為「會」)的影響因素進行考察。

 

  第一,在個人自身狀況方面,單位性質、戶籍、是否是獨生子女對職業女性二孩生育意願產生顯著影響,而受教育程度對職業女性二孩生育意願的影響不顯著。在單位性質方面,相對於私企用人單位和個體工商戶,機關事業單位的女性生育二孩的意願是私企用人單位和個體工商戶女性的1.726倍,可能是因為機關事業單位的職業穩定性相對較好,對女性生育的容忍度較高,所以二孩生育意願較強烈。在戶籍方面,相對於非農戶籍的女性,農業戶籍女性生育二孩的意願是非農戶籍的1.927倍,這表明具有農業戶籍的女性更傾向於生育二孩,這可能是由於農業戶籍傳統的「多子多福」的觀念相對較高,也可能是由於農業戶籍大多從事的是靈活性就業工作,生育對就業的影響相對較低。在獨生子女方面,獨生子女生育二孩的意願是非獨生子女的1.883倍,即獨生子女生育二孩的意願相對更加強烈,這可能是由於獨生子女對童年的孤獨感或成年後的贍養壓力具有深刻的認知,從而使得其更傾向於生育二孩。

 

  第二,在政策影響的認知方面,回歸結果顯示,相對於認為二孩政策實施後會使女性就業更加嚴峻的調查對象而言,那些認為二孩政策可能會讓整個社會「更重視女性就業權益保障」的職業女性二孩生育意願相對更高,是認為二孩政策實施會「使女性就業更加嚴峻」的女性二孩生育意願的2.144倍,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女性生育後的就業權益保障是決定著其生育意願的重要因素。同樣,在關於二孩政策對職業女性家庭穩定性影響的認知方面,相對於認為二孩政策會加劇家庭矛盾的調查對象而言,認為二孩政策對家庭穩定沒有影響或有助於家庭穩定的職業女性生育意願大大提高,分別是認為二孩政策會加劇家庭矛盾女性二孩生育意願的1.785倍和3.683倍,這說明生育後家庭保障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女性生育意願的選擇。

 

  第三,在社會地位認知方面,回歸結果顯示對男女兩性的社會地位認知對職業女性生育意願選擇的影響並不顯著,但從回歸的B值和ExpB)值來看,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認為男女社會地位差不多的職業女性的生育意願要大大高於那些認為男女不平等的群體,即男女平等的社會地位構建可以有效提高職業女性的生育意願。

 

  第四,在生育引起的女性工作和家庭擔憂方面,回歸結果顯示,擔心生育會導致家務勞動加倍的職業女性二孩生育意願要大大低於沒有這種擔憂的女性,僅為其60.4%,與此同時,儘管工作家庭的其他方面擔憂,諸如「擔心就業難度加大」 「擔心產假時間短」「擔心孩子無人照顧」等因素在統計意義上對職業女性二孩生育意願的影響不顯著,但B值均為負值,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有以上擔心的職業女性生育二孩的意願相對更低。

 

  綜合單因素描述性統計結果和回歸結果來看,個人的自身狀況、二孩政策影響認知、社會地位認知以及對工作家庭的擔憂等因素對與北京市職業女性二孩生育意願均產生顯著影響。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描述性統計分析中,受教育程度、男女社會地位認知以及對與工作家庭的部分擔憂對女性生育意願顯著相關,但在回歸分析中按照統計學意義看則表現為不顯著。出現這一差異是因為描述性統計分析是單個因素對結果變量的影響,是獨立的,而回歸分析是把多個變量進行組合,是在多個變量相互聯繫基礎上分析對結果變量的影響,是綜合的。此外,回歸分析的結果中相關變量變化也並非對結果變量毫無影響,受變量間交互關係的影響不能直觀反映,這也是選擇多種方式分析影響因素的原因。

 

3    調查對象選擇或支持生育二孩的無序多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不會=0

 

 

 

B

S.E.

Wald

Sig.

Exp(B)

個人自
身狀況

受教育程度(本科及以上=0

 

 

 

 

 

初中及以下

0.550

0.535

1.059

0.303

1.734

高中(中專技校)

–0.011

0.366

0.001

0.976

0.989

大專

0.362

0.250

2.093

0.148

1.436

單位性質(私企或個體等=0

 

 

 

 

 

國企

–0.253

0.267

0.894

0.344

0.777

機關事業單位

0.546**

0.271

4.042

0.044

1.726

戶籍(非農=0):農業

0.656*

0.339

3.745

0.053

1.927

獨生子女(否=0):是

0.633***

0.202

9.817

0.002

1.883

政策影
響認知

二孩政策對女性勞動就業的影響認知(使女性就業更加嚴峻=0

 

 

 

 

 

沒影響

0.115

0.267

0.185

0.668

1.122

更重視女性就業權益保障

0.763**

0.328

5.418

0.020

2.144

二孩政策對家庭穩定的影響認知(加劇家庭矛盾=0

 

 

 

 

 

沒影響

0.579**

0.261

4.928

0.026

1.785

有助於家庭穩定

1.304***

0.265

24.216

0.000

3.683

社會地
位認知

對男女兩性的社會地位認知男性更高=0

 

 

 

 

 

說不清

–0.113

0.349

0.104

0.747

0.893

男女差不多

0.352

0.250

1.974

0.160

1.421

女性更高

0.191

0.491

0.151

0.697

1.210

工作家
庭擔憂

擔心家務勞動加倍(否=0):是

–0.504**

0.202

6.219

0.013

0.604

擔心就業難度加大(否=0):是

–0.127

0.224

0.318

0.573

0.881

擔心產假時間短(否=0):是

–0.155

0.215

0.524

0.469

0.856

擔心孩子無人照顧(否=0):是

–0.120

0.211

0.325

0.568

0.887

               註: ******分別表示1%5%10%的顯著性水平,N=978

 

  四、結論與討論

 

  (一)個人自身狀況會對女性二孩生育意願產生影響

 

  綜合描述性統計分析和回歸結果來看,受教育程度、戶籍、獨生子女情況等對職業女性的生育意願均產生顯著影響。具體而言,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職業女性生育意願相對越低,這可能是由於受教育程度高的職業女性往往更傾向於通過發揮人力資本價值獲得職業的晉升,而生育則會對其職業發展產生阻滯,進而影響其生育意願。同時,農業戶籍的職業女性二孩生育意願高於非農戶籍的職業女性,這可能與一定的生育思維定勢有關。我國生育政策一直處於不斷探索、調整和完善的過程中,受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觀念的約束,以獨生子女為主要特徵的計劃生育政策在不少農村、少數民族地區嚴格執行,因此農村地區仍然是生育二孩的主流力量,城鎮女性二孩生育意願並沒有因政策調整而顯著提高。此外,作為獨生子女的職業女性二孩生育意願要遠高於非獨生子女,這可能是由於獨生子女更能清楚地感知其面臨的各種風險和隱患,更傾向於通過二孩生育來化解這些風險。

 

  (二)不同單位性質的職業女性二孩生育意願存在顯著差異

 

  從實證結果來看,機關事業單位的職業女性二孩生育意願高於國企、私企或個體的職業女性。這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由於受我國政治體制和組織單位規範性的約束,機關事業單位在用工規範性、對職業女性生育的容忍度相對較高,而企業以盈利為主要目標,為保證女性生育期間經營的持續性,往往會安排其他人員代替相應的崗位,從而可能影響女性就業的穩定性。這表明單位用工規範性越好,給予女職工關愛的措施越到位,則女職工生育二孩的意願越高。

 

  (三)工作家庭擔憂顯著影響了職業女性生育二孩的意願

 

  研究發現職業女性對工作和家庭的擔憂會影響其二孩生育意願。具體而言,當職業女性擔心生育會使女性家務勞動增加、就業難度加大、擔心產假時間短、孩子無人照顧等情況時,生育意願會明顯降低。這可以從以下角度解釋,從職業女性整個職業發展的生命周期來看,生育的最佳時期往往也是職業晉升的黃金期,女性生育過程和幼兒照料都需要女性投入很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進而對工作所需的時間和精力造成擠壓,產生就業和生育的衝突。

 

  (四)社會地位認知也是影響職業女性二孩生育意願的重要因素

 

  社會地位認知是個人對於男女性別社會地位的一種主觀感知,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男女平等的現實情況。數據顯示,認為男女社會地位差不多的職業女性的生育意願要大大高於那些認為男女不平等的情況,即男女平等的社會地位往往可以為女性生育提供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進而提高其生育意願。從現實生活看,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性別平等社會政策、文化的引導,女性對自身價值的定位早已衝破傳統觀念的束縛,越來越多的女性通過參與社會勞動實現自身價值,但因男女生理差異,女性在社會勞動中需要更多的照顧而容易受到排斥,傳統的性別不平等觀念依然存在,限制了女性的自我選擇及其社會價值的實現。

 

  事實上,生育不僅僅是女性或者家庭女性責任,而是整個社會發展的責任,需要社會全體成員重視並給與支持,多途徑緩解職業女性在工作、家庭照料方面的擔憂,共同努力推動國家生育政策調整目標的實現。

 

  第一,完善相關政策,強化女性職場權益保障。婦女平等就業權是平等權和勞動權的具體化和體現,落實婦女平等就業權就要消除各種形式(顯性和隱性)的就業歧視,這是關係到女性尊嚴和價值的重要問題。針對企業類女性生育意願低,可能是由於生育而產生的工作擔憂問題,要切實提高所有用人單位的用工規範,一方面可以考慮通過稅收優惠等措施降低用人單位因女職工生育而增加的生育成本,激發各類用人單位要樹立生育責任社會共擔的意識,鼓勵切實延長產假[13];另一方面也要應借鑑國際經驗,積極開展反就業歧視立法研究,制定具體、可操作的法案,更好地保護婦女權益。

 

  第二,重視幼兒託育服務,多途徑緩解女性照料擔憂。針對職業女性在孩子照料的擔憂,一要儘快研究幼兒託育服務的體系規劃,探索普惠性的幼兒託育方案;二要繼續挖掘現有幼兒園潛力,擴大學前教育資源,通過財政支持的方式,拓寬辦園渠道,鼓勵社會力量辦園,減輕職場母親的養育擔憂;三要注重發揮社區的託管、學前教育承載力量,繼續推進社區兒童早期教育示範基地建設;四是為更好地促進女性工作與家庭的平衡,促進家庭內部和諧,家庭成員也要主動分擔女性的育幼責任,幫助女性緩解多重角色的衝突。

 

  第三,重視引領作用,推動性別平等宣傳和行動計劃。性別平等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內容,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識,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繼續倡導和宣傳女性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使男女兩性平等地享有發展的權利、機會和資源,平等地分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反對任何形式的性別偏見和歧視。通過有效的宣傳途徑,擴大宣傳面,引導全社會樹立尊重女性,形成愛護女性的社會環境。

 

  參考文獻

 

  [1]  賈志科, 羅志華. 我國生育意願研究述評與展望(19822016年)[J]. 河北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8 431: 152-160.

 

  [2]  張原, 陳建奇. 變遷中的生育意願及其政策啟示——中國家庭生育意願決定因素實證研究(19912011[J]. 貴州財經大學學報, 20153: 79-91.

 

  [3]  卿石松, 丁金宏. 生育意願中的獨生屬性與夫妻差異——基於上海市夫妻匹配數據的分析[J]. 中國人口科學, 20155: 81-93.

 

  [4]  朱奕蒙, 朱傳奇. 二孩生育意願和就業狀況——基於中國勞動力動態調查的證據[J]. 勞動經濟研究, 2015 35: 110-128.

 

  [5] 程雅馨, 何勤. 影響女性生育二孩意願的因素預測及女性權益保護——基於馬爾科夫鏈模型[J]. 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學報, 2018 321: 71-79.

 

  [6]  江蘇芬. 「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女性社會保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 重慶工商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7 346: 77-81.

 

  [7]  陳蓉, 顧寶昌. 上海市生育意願30年的演變歷程[J]. 人口與社會, 2014 301: 49-5471.

 

  [8]  宋亞旭, 於凌雲. 我國生育意願及其影響因素研究綜述: 19802015[J]. 西北人口, 2017 381: 12-18.

 

  [9]  茅倬彥, 羅昊. 符合二胎政策婦女的生育意願和生育行為差異——基於計劃行為理論的實證研究[J]. 人口研究, 2013 371: 84-93.

 

  [10]      陳衛, 靳永愛. 中國婦女生育意願與生育行為的差異及其影響因素[J]. 人口學刊, 20112: 3-13.

 

  [11]       張建武, 薛繼亮. 廣東「80後」生育意願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 南方人口, 20132: 10-18.

 

  [12]       錢露. 「單獨二孩」政策對北京義務教育發展戰略的影響[J]. 經營管理者, 201517: 131.

 

  [12]       張琪, 張琳. 生育支持對女性職業穩定的影響機制研究[J]. 北京社會科學, 20177: 32-39.

 

  作者簡介:

 

  張琳,女,1989年生,河南南陽人,現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在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勞動經濟與弱勢群體就業。

 

相關焦點

  • 生育意願研究:理論與實證|鄭真真|生育率|二孩|失業_網易訂閱
    與第一次相比,第二次研究熱潮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取得了哪些進展?這些發展具有怎樣的理論價值和政策意涵?這些問題都值得深思。「單獨二孩」和「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後,中國也出現了生育意願研究熱潮,並具有鮮明的「政策需求導向」,但只有少數學者切入到更深的層面(鄭真真,2014;風笑天,2017),而且,學界對生育意願水平的性質判斷仍存在分歧。
  • 適齡人口生育意願偏低,是什麼阻礙了女性生育意願?
    如今,無論在一線城市,還是廣大農村地區,育齡婦女普遍出現了生育意願下降的現象,導致我國正在從「政策性低生育」進入「內生性低生育」。雖然是否已經跌入「低生育陷阱」還沒有定論,但生育率處在一個很低的水平已被廣泛認可。民政部部長李紀恆近日撰文指出:「目前,受多方影響,我國適齡人口生育意願偏低,總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線,人口發展進入關鍵轉折期。」是什麼阻礙了女性的生育意願?
  • 人口發展深度分析:全球生育意願的趨勢性下降可逆轉嗎?
    從 1971 年提出計劃生育到 2013 年單 獨二孩政策的放開,我國出生率從 30.74‰降到了 12.08‰。為把握實行單獨二孩、全面二孩政策以 來我國婦女的生育狀況、生育水平及生育意願,原國家衛生計生委於 2017 年進行了全國生育狀況抽樣調查, 抽樣調查的目標總體為 2017 年 7 月 1 日零時現住中國大陸的 15 至 60 歲中國籍女性人口,調查內容主要包 括生育行為、生育意願、避孕方法及生育養育服務 4 個方面,最終有效樣本量為 249946 名婦女。
  • 上海已婚居民生育意願調研:近六成認為理想子女為2個及以上_浦江...
    1月5日,澎湃新聞記者從上海市統計局獲悉,國家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目前完成了一項問卷調研:「全面二孩」政策下上海居民生育意願調研情況,該調研對1237名20~49周歲的上海已婚居民開展。《上海年鑑(2020)》將其收錄其中。
  • 王培安:影響群眾生育行為的是經濟社會因素
    在有新政策之前,政府對計劃外生育,比如三孩、未婚生育等持何種官方立場?你覺得中國的人口結構變化對國民經濟全球競爭力、養老體系有怎樣的影響?中國對於人口老齡化問題能夠做什麼?謝謝。王培安:首先謝謝泰晤士報記者對中國發展問題的關注。我認為當前中國人口發展要重點關注三個問題:一是要處理好人口的規模和結構的關係,努力實現適度的生育水平。
  • 二孩政策普遍放開:男女最佳生育年齡是多少歲?
    二孩政策普遍放開:最佳生育年齡是多少?  上周四,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消息公布。具體政策尚未落地,但一些「大齡」備孕者已經到醫院諮詢了。  男女最佳生育年齡:  準爸爸最佳生育年齡  在考慮準媽媽的孕育年齡時,準爸爸的生育年齡也不可忽視  研究表明,男性最佳生育年齡為30~35周歲,這是因為男性精子質量在這一時期達到高峰,而且處於這個年齡的男性不僅智力成熟,生活經驗較豐富,能夠懂得和接受胎教知識。
  • 2016.01:農戶農業保險需求意願及其影響因素研究(惠獻波)
    農戶農業保險需求意願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基於河南省然而,迄今為止,相對於發達國家而言,我國農業保險仍處於起步階段,業務發展仍不盡人意,主要表現在農戶參保意願不高、覆蓋面有限等,農業保險需求嚴重不足。   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農戶農業保險需求意願及其影響因素開展了一系列積極探究。
  • 全面兩孩政策下南通人口結構變動分析及思考
    一、生育政策調整的模擬方法 作為直接影響婦女生育率的重要因素,生育政策的變動自然而然引發人們對生育率變化的思考,這也就使得對婦女生育率變化進行預測成為研究生育政策調整的重要視角。639304人,佔比55.5%,這部分人群即為全面二孩政策後影響的目標人群。
  • 任澤平:應立即全面放開並鼓勵生育 讓更多的人想生、敢生
    近年出生人口大幅減少,生育意願大幅降低,育齡婦女規模已見頂下滑,人口老齡化加速到來……2019年中國出生人口降至1465萬,65歲及以上人口佔比達12.6%,2018年出生人口降至1523萬,較2017年大幅下降200萬,全面二孩政策不及預期,生育堆積效應業已消退。2018、2019年出生人口創1949年以來除1960-1961年自然災害時期外的新低。
  • 微博與微信廣告接受意願影響因素對比實證研究
    3.1 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 樣本男女性百分比分別為30.4%和69.6%,以女性佔多數。樣本最大的年齡為57歲,最小為18歲,樣本覆蓋的年齡面是比較廣。89.5%為本科以上學歷,職業中學生佔67%。樣本人群較為偏向90後學生群體,這也是微博和微信主要活躍的用戶群體。
  • 馬光遠:最終壓垮房地產泡沫的是低生育陷阱
    當此之時,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已迫在眉睫。圖源:新京報網近日,在《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輔導讀本中,民政部部長李紀恆撰文表示,目前,受多方影響,我國適齡人口生育意願偏低,總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線,人口發展進入關鍵轉折期。他提出,要引導生育水平提升並穩定在適度區間,增加勞動力供給。
  • 2016.12:城鎮中青年人延遲退休意願及影響因素分析(張永梅等)
    Adams的研究發現,工作滿意度對退休年齡的意願產生顯著的正面影響,即工作滿意度越高的職工越會選擇延遲退休,而員工的職業目標實現程度則對退休年齡意願產生顯著的負面影響[14]。但是於翠婷等的研究則認為男性由於抗壓能力強,且不如女性那樣承擔更多家庭照顧責任,因此男性比女性有更強的延遲退休意願[18]。另一些研究考察了年齡對延遲退休意願的影響,黃陽濤等的研究認為,年齡越大,越是希望享受生活,越是反對延遲退休[19]。
  • 統計局回應人口出生率降低:2019年二孩佔比提高生育政策顯效
    有記者在會上提問,2019年中國人口出生率是10.48‰,這對中國經濟有什麼影響?這和2016年放開全面二孩之後,人口出生率依然有下降趨勢,應對這樣的情況將採取什麼措施? 寧吉喆回應表示,2019年,我國出生人口是1465萬人,人口出生率還是在10‰以上,應該是很大的出生規模。2019年出生人口比上年減少58萬人。
  • 移動視頻直播平臺用戶持續使用意願影響因素研究
    目前學術界關於移動視頻直播平臺的用戶研究並不多,其中關於用戶持續使用意願的研究更是稀少,因此,筆者試圖以移動視頻直播平臺為研究對象,以用戶體驗為研究視角,結合技術接受模型(TAM)和相關需求理論,探究移動視頻直播平臺用戶持續使用意願的影響因素,為移動視頻直播平臺開發運營者優化平臺構建與運營、提高用戶體驗水平、增強用戶持續使用意願提供參考意見,進而促進移動視頻直播行業持續良好地發展。
  • 2015.08:農民工務工地點選擇影響因素研究(郭俊芳等)
    國外針對農村勞動力流動的相關研究可以歸為結構主義方法、新古典主義方法和行為主義方法。劉易斯的二元經濟理論是結構主義方法的典型代表,強調社會制度因素對勞動力轉移造成的影響,忽視了微觀主體自身的作用。新古典主義從微觀角度出發,以勞動力個體為研究對象,託達羅模型是其經典研究。但它也有其局限性,比如沒有考慮勞動者個人因素的影響。
  • 被逼出「超能力」的職場二孩媽媽
    這樣既可以避免工作時不被孩子突然打擾,也能讓家人不必為影響她工作而小心翼翼。  作為一位生活在北京的年輕二孩媽媽,張欣把時間分配得井井有條:每天早上8點到9點半陪孩子吃早餐,9點半到下午6點在車裡工作,午餐自行解決,下午6點到晚上11點再次回歸家庭,11點以後是保養皮膚和工作時間,凌晨兩三點入睡。  最近,張欣的工作壓力很大,她的服務對象涉及餐飲、服務和金融平臺等領域。
  • 民政部部長:總和生育率破警戒線 生育政策需增強包容性
    要引導生育水平提升並穩定在適度區間,增加勞動力供給。在《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下稱《建議》)輔導讀本中,李紀恆撰寫了《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一文。
  • 任澤平:全面放開並鼓勵生育刻不容緩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隨著中國人口形勢發生重大變化,生育政策調整迫在眉睫。獨生子女政策原本預期實行30年,但有關人士和部分地方擔憂放開二孩將導致生育率大幅反彈、人口失控問題,因此生育政策調整屢屢受阻、屢屢被拖延。2001年《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允許「雙獨二孩」等,但效果微弱。
  • 商業模式 | O2O電商外賣模式下重複消費意願影響因素研究
    7個潛變量的結構方程模型,分析影響顧客重複消費意願的因素。因此,通過研究O2O模式下影響顧客消費感知和重複消費意願的因素,能夠幫助企業有針對性地優化服務質量,提高用戶的滿意度,強化用戶的重複消費意願和行為,推動O2O電子商務模式的蓬勃發展。一、模型構建與假設(一)顧客滿意度模型理論基礎美國密西根大學、美國質量協會和安達信公司在1994年共同建立了美國顧客滿意度指數模型(ACSI)[1]。
  • 妻子不願生育二孩 丈夫認為其不尊重家人意見訴離婚-王蓮 顧誠...
    東方網6月10日消息:據《i時代報》報導,今年3月10日,顧誠向閔行區法院遞交起訴狀,要求與妻子王蓮離婚,原因是妻子不願生育二孩。閔行法院日前對此案進行宣判,未準予雙方離婚。  顧誠與王蓮均為獨生子女,2003年結婚,一年後,女兒謙謙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