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馬光遠
來源:光遠看經濟
最近,民政部部長李紀恆發文《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一文。認為,中國目前的總和生育率已經破了警戒線,要把握人口發展重大趨勢變化,制定長期規劃,實施人口均衡發展國家戰略;要引導生育水平提升並穩定在適度區間,增加勞動力供給,實現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相協調。
01、這意味著,中國的人口政策面臨歷史性的轉折。
有三個數字可以概括目前中國人口在發生顛覆性的變化:
第一,官方數據顯示, 2019年我國出生人口1465萬人,出生人口跌破了1500萬,比2018年減少58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0.48‰,創下近20年來最低的人口出生率。
這意味著,中國事實上已經陷入了「低生育陷阱」,這個數字不僅僅在發展中國家,在發達國家也是比較低的數字。二孩政策並沒有改變人口出生率下滑的態勢,二孩政策的效應在遞減。同時,中國的總和生育率為1.69,也低於公認的替代率2.1。另外,中國的育齡婦女人數在過去10年減少了超過4000萬。
第二,自2012年起到2019年,中國的勞動力人口連續8年下降,不出萬一,今年勞動力人口下降的趨勢不會改變。勞動力人口人數下降了接近3000萬。
第三,中國的老齡化程度在加深。中國60歲人口佔全部人口的比重,迅速從1980年的8%提高到1990年的9.7%、2000年的11.2%和2010年的13.5%,到2019年,中國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約有2.54億,佔總人口的18.1%。預計到本世紀中葉,60歲及以上人口將達到4.87億,約佔總人口的35%,中國將成為全球最老的國家之一。
02、這三組數字,基本確定了「十四五」中國人口的基本格局:
第一、人口將歷史性的進入下降周期;
第二、未富先老,中國要進入發達國家水平,至少還需要15年時間,而到「十四五」末,中國的老齡化程度將更進一步加深。未富先老成為中國經濟未來30年最嚴峻的考驗;
第三、人口下降、生育率下滑加上未富先老,將對中國的經濟發展、養老等帶來極其嚴峻的挑戰。
首先必須明白,人口的逆轉,經常會引發一個國家經濟發展趨勢的逆轉。
筆者一直強調,在2010年中國GDP總規模超過日本之後,中國經濟開始進入明顯的減速周期,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國勞動力人口的轉折點提前到來,在缺乏創新等其他競爭要素的情況下,導致製造業的比較優勢全面喪失,如果不調整人口政策,延緩勞動力人口下滑的態勢,中國經濟的減速將超乎想像。
日本陷入「失去的三十年」的根本原因,其實是人口問題。日本在2000年勞動力人口開始下降,2005年人口開始下降,從而導致日本加速進入老齡化,經濟停滯。但比日本更嚴峻的是,日本人口紅利轉折點出現後,日本已經成為一個完成城鎮化的高收入國家,中國未來面臨的人口困境比日本要嚴峻很多。
其次,人口逆轉會對產業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美國經濟學家哈瑞.丹特在其《人口峭壁》一書中,認為中國人口會在2025年下降,人口下降將是中國債務、房地產泡沫加速破滅的根本原因。中國一系列問題的關鍵在人口,在於改變人口全面下滑的趨勢,認識不到這一點,將非常可怕。
最後,必須意識到,必須儘早放開生育,並出臺鼓勵生二胎的政策。
否則,未來將不僅僅是養老金不足的問題,等著90這一代人進入老齡,生病住院沒人陪護,那是最難以想像的時刻。放開生育,並且鼓勵大家生二孩,已經是刻不容緩的事。
此前報導:
「已跌破警戒線」,該警惕生育率「跌跌不休」
我國的人口總量即將從增長型進入下降型的轉折期。當此之時,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已迫在眉睫。
圖源:新京報網
近日,在《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輔導讀本中,民政部部長李紀恆撰文表示,目前,受多方影響,我國適齡人口生育意願偏低,總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線,人口發展進入關鍵轉折期。
他提出,要引導生育水平提升並穩定在適度區間,增加勞動力供給。
消息一出,立馬引發廣泛解讀。「總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線」意味著什麼?「人口發展進入關鍵轉折期」,又該如何應對?這些都不乏討論價值。
二孩生育堆積效應會衰減
總和生育率,可以通俗理解為平均一對夫婦所生育的孩子數量。在現代社會,生育率達到2.1,則稱為達到更替水平,也就是能維持人口世代更替、人口數量不增不減的生育率水平。
如果生育率低於1.5,則是跌破警戒線——因為生育率一旦跌到1.5以下,就掉入了低生育率陷阱,很難再回升。
以日本為例,日本總和生育率在1995年跌破1.5以後,到現在已經25年了,儘管日本在這25年裡一直大力鼓勵生育,但總和生育率一直沒能回升到1.5以上。
2019年12月26日,時任日本首相安倍在談到日本的低生育率危機時說:「現在事態十分嚴重,說是國難也不為過」。
根據我國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樣調查數據計算,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時的生育率為1.22,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時的生育率為1.33,2010年全國人口普查時的生育率為1.18,2015年1%人口抽樣調查時的生育率僅為1.05。
即便考慮可能存在的漏報及誤差,實際生育率也不會超過1.5。
2016年和2017年,由於存在全面二孩政策帶來的生育堆積效應,我國的生育率一度超過1.5。但我國在2018年和2019年的生育率分別為1.495和1.47,已經跌破警戒線。
需要指出的是,儘管2018年和2019年我國的生育率仍然接近1.5,但這是存在二孩生育堆積效應的情況下,如果扣除二孩生育堆積效應,我國的生育率在2018年和2019年僅為1.1至1.2之間。
由於二孩生育堆積效應不可能長久持續下去,在「十四五」期間(2021-2025年),二孩生育堆積效應大概率會趨於結束。屆時我國的生育率很可能就在1.1至1.2之間,比1.5的警戒線低得多。
值得一說的是,只有在新出生人口當中,一孩數量多於二孩數量時,二孩生育堆積效應才趨於結束。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8年和2019年的出生人口中,二孩數量都是多於一孩數量,所以可以判斷這兩年仍然存在二孩生育堆積效應。
圖源:新京報網
結婚率走低,適齡人口生育意願偏低
民政部的數據顯示,我國結婚率持續走低,結婚對數近年首次跌破1000萬對,從一個側面印證了我國人口發展進入關鍵轉折期。
2013年我國各級民政部門和婚姻登記機構共依法辦理結婚登記1346.9萬對,其後六年連續減少。其中2019年比2018年減少了66.8萬對。2019年全國婚姻登記機關共辦理結婚登記947.1萬對,跌破1000萬對。
此外,由於撫養孩子的成本過高等原因,適齡人口生育意願偏低也是目前低生育率的一個重要原因。根據國家衛計委在2017年進行的全國生育狀況抽樣調查數據,2006~2016年,中國育齡婦女平均理想子女數為1.96個,而育齡婦女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數為1.75個。
但現在看,實際生育率遠低於生育意願。畢竟,從「心動」到「行動」之間還有段距離,有些夫婦可能錯過了生育期,還有些職場女性會擔心生孩子影響職業晉升。
這不是國內獨有的景象。根據JGSS(日本綜合社會調查)和世界銀行的調查數據,從2000年至2012年,日本人平均的理想子女數為2.41~2.60個,但日本這些年的實際生育率均低於1.5。
該怎麼應對人口發展「關鍵轉折期」
從2017年至2019年,我國出生人口已經連續三年下降,由於育齡婦女數量減少及二孩生育堆積效應減弱等原因,未來幾年我國的出生人口仍將逐年下降。
隨著出生人口進入下降通道,我國的總人口在未來幾年也將進入負增長。這意味著,我國的人口總量即將從增長型進入下降型的轉折期。
一旦我國人口進入負增長,未來幾乎沒有什麼可能扭轉負增長趨勢。因為要扭轉人口負增長趨勢,意味著生育率要提升到2.1以上。從日本、韓國等國的經驗來看,未來即使鼓勵生育,也很難把生育率提升到1.5以上。
在此背景下,「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了「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以及「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的政策建議,無疑來得很及時——在人口發展進入關鍵轉折期的當下,確實有必要出臺相關政策以提升我國的生育率。
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無疑內含了生育政策繼續放開的傾向,取消那些過嚴的生育限制性措施,對非婚生育等情況採取更包容性的態度等。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需要發展普惠託育服務體系,提高3歲以下孩子的入託率,著力解決雙職工家庭生兒育女的後顧之憂;給予多孩家庭減稅,可減輕育齡家庭的養育成本。
要而言之,只有全盤性考慮、前瞻性部署與系統性應對,站在新人口紅利與應對老齡化社會的高度上統籌施策,才能更好地引導生育水平提升並穩定在適度區間。
而隨著我國總和生育率跌破警戒線,這樣的統籌施策、科學應對,顯然已箭在弦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