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社交媒體的使用與青少年抑鬱有關

2020-11-29 手機鳳凰網

蒙特婁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在《牙買加兒科》的一項研究表明,在社交媒體上花費過多的時間會增加青少年的抑鬱情緒。

這項研究對蒙特婁地區31所學校7年級到11年級的大約4000名學生進行了為期四年的跟蹤調查。參與者自我報告了他們在社交媒體平臺(如Facebook和Instagram)上花費的時間、玩電子遊戲、看電視以及在電腦上閒逛的時間。據統計他們每天花費在這些事物的平均時間是6-7小時。

同時研究人員發現,學生們花在社交媒體的時間遠遠大於其他類型娛樂項目的時間。它使年輕人更容易接觸多元化社會的各種場景,並讓他們對自己的目前狀況表示不滿。

青少年時期正是叛逆期,生長中的身體會發生明顯的生理和荷爾蒙變化。再加上各類社交媒體帶來的非正能量影響,如保持像明星和影響者所展示的奢侈生活方式,促使年輕人為自己的自尊和幸福而奮鬥。

已經傾向於抑鬱的年輕人通過社交媒體的使用加劇了他們的症狀,部分原因是他們選擇瀏覽的信息,例如關於自尊問題的博客帖子,並且他們選擇的媒體內容往往都不是積極向上的。

但令人驚訝的是電子遊戲卻被認為對青少年是一個積極的影響,使青少年感到快樂。研究表明,普通的遊戲玩家並不孤獨,超過70%的玩家都在遊戲中與其他玩家互動,並能夠認真的對待遊戲中好友。

關於社交媒體對青少年幸福感的影響研究很少,因為這是一個相對較新的現象,而且風險可能比我們現在意識到的還要大。因此家長、醫生和教育工作者應該開展正確的引導教育並規範青少年使用科技產品來矯正青少年的價值觀。

相關焦點

  • 美研究發現使用多個社交媒體平臺與抑鬱傾向有關
    新華社北京12月29日電美國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相比使用較少社交媒體平臺的人,使用多個社交平臺的年輕人出現抑鬱或焦慮傾向的機率更大,但目前科學家尚未對二者之間的導向關係得出定論。  從2014年起,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對1787名19歲到32歲的美國人進行了問卷調查,研究他們對包括臉書、推特和優兔等時下最受歡迎的11家社交媒體的使用習慣以及對他們產生的影響。  結果顯示,在平衡了諸如種族、性別、婚戀狀況和收入等影響因素後,受訪者中使用7到11個社交媒體平臺的人,出現抑鬱症狀的機率是僅用兩個以下平臺人的3.1倍。
  • 社交網絡使用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
    該模型認為,社交網絡具有社交補償功能,社交網絡行為是個體在發展過程中受挫時的補償表現。比如,伴有抑鬱狀態的青少年可能會把注意力轉移到社交網絡上,試圖通過與他人的在線交流來緩解抑鬱症狀、避免情感痛苦。科因(Cohen)和霍華德(Howard)等人的研究發現,個體使用社交網絡的主要動機之一通常是為了逃避現實生活。
  • 含糖飲料在青少年社交媒體交流佔主導地位
    康乃狄克大學食品政策和肥胖研究Rudd中心的一項新調查顯示,在2017年70%的青少年在社交媒體上與食品飲料品牌產生互動,但是這些互動中大多數——高達93%——是與不健康的產品相關聯。研究人員在Appetite雜誌上發表論文表示,他們研究了美國1564名 13-17歲青少年在Facebook、Instagram、YouTube和Snapchat等平臺上與品牌之間的互動。
  • 痤瘡藥物與抑鬱、自殺有關?「研究速遞 」
    痤瘡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皮膚疾病,它幾乎可以影響所有的青少年。異維A酸是對難治性的囊腫結節性痤瘡最有效的治療藥物。 最近發表在《美國皮膚學會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也得出結論,異維A酸與抑鬱和自殺有關。
  • 研究發現少年兒童大量使用電子媒體與學習成績下降有關
    一項針對8至11歲兒童的新研究揭示了電視的大量使用與閱讀能力差之間的聯繫澳大利亞墨爾本默多克兒童研究所的麗莎·蒙迪和他的同事們將這些發現發表在「開放獲取」雜誌上。此前對兒童和青少年的研究發現,使用電子媒體--如電視、電腦和電子遊戲--與肥胖、睡眠不良和其他身體健康風險之間存在聯繫。電子媒體的使用也與更好地獲取信息、技術技能和社會聯繫有關。
  • 社交媒體會導致抑鬱症嗎?關鍵在於「時間」,30分鐘是一道坎
    目前已經大量研究表明,社交媒體與抑鬱、孤獨、多動、睡眠質量差和焦慮有關,我之前也寫過幾篇有關於社交媒體導致抑鬱症的文章。然而,目前這些研究結論都僅局限於社交媒體與抑鬱症「有關」的關係而不是「因果關係」,換言之,社交媒體並不一定會導致抑鬱症。30分鐘為最佳時間。
  • 社交媒體研究分享
    在社交媒體盛行的當下,用戶對社交媒體有哪些使用行為,而社交媒體對用戶又有哪些影響呢?為此,CTR媒介與消費行為研究部在 4月《媒介課堂》中,就社交媒體在全球發展現狀,和用戶行為及其使用習慣與大家進行分享。
  • 抑鬱焦慮同時存在令大腦尺寸變大,匯總抑鬱最新研究
    研究發現,一種天然的魚油可能會成為解決抑鬱症的有效治療方式。這個發現也是令人震驚的。3、為何青少年女孩要比男孩抑鬱發病率上升更快?2015年的數據更是發現,10-15歲的女孩因為自殘進入急診的數量是2010年的3倍。而自殺率相較2007年翻了一倍。為何女孩抑鬱症數量增長如此之快?科學家針對美國和英國20多萬青少年進行研究發現。
  • 研究:腸道細菌被發現跟內源性大麻素和抑鬱有關
    這項新研究開始於對壓力誘發抑鬱症的小鼠模型中的微生物群變化的研究。除了初步研究了健康動物和情緒障礙動物之間的微生物組差異外,研究人員還發現,這些情緒障礙可以通過糞便移植轉移到健康動物身上。「令人驚訝的是,簡單地將微生物群從有情緒障礙的動物轉移到健康的動物身上就足以帶來生化變化並使後者產生類似抑鬱的行為,」這項新研究的聯合最後作者Pierre-Marie Lledo說道。研究的下一步則是研究腸道細菌改變如何影響抑鬱行為的機制途徑。針對這個問題,研究人員發現了抑鬱動物的內源性大麻素系統的變化。
  • 社交媒體平臺的開放性強度對用戶使用行為的影響
    本研究以北京市大學本科生為研究對象,通過文獻梳理與定量調查相結合的研究方法,選取人人網和新浪微博作為對比,總結出各自用戶的使用動機和使用行為,並結合三者特點將結論推廣。分析表明,三個社會化媒體上的用戶群體具有截然不同的個人特點以及使用動機、使用行為,其中開放性越大的媒體,會存在使用深度越低、內容原創性越低的現象,而開放性程度適中的媒體,則會處於用戶使用彈性較大的威脅之中。
  • 過度使用社交媒體發自拍增加自戀傾向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2018年的報導,據研究表明,過度使用社交媒體並不斷發布自拍會讓人變得自戀,使人的自戀程度平均增加25%,這會讓許多參與者都超過了自戀型人格障礙的臨床界限。而那些在社交媒體上發布文字的人則顯示不受這種影響。據研究表明,過度使用社交媒體,特別是發布照片和自拍,與隨後自戀的增加有關。
  • @金華人,養生要聞:過度使用社交媒體發自拍增加自戀傾向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據研究表明,過度使用社交媒體並不斷發布自拍會讓人變得自戀,使人的自戀程度平均增加25%,這會讓許多參與者都超過了自戀型人格障礙的臨床界限。而那些在社交媒體上發布文字的人則顯示不受這種影響。
  •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社交媒體到底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改變?
    喬治中學在俄勒岡州的波特蘭市,推出了社交媒體項目參與學生,成績上升了50%,慢性缺勤率下降了33%,20%的學生學生自願額外學分完成作業。2015年1月的一項研究發表在 應用發展心理學雜誌》上說大學新生應該使用社交網站來構建網絡新朋友,感覺社會集成在他們的新學校,並減少輟學的風險。2、社交媒體可以讓人們提高他們的關係,並結交新朋友。
  • 抑鬱低齡化、青少年患病率增高 如何讓孩子遠離「少年的煩惱」
    因此,家長在孩子抑鬱症的發現和早期識別中、在營造和諧和睦的家庭氛圍和改善親子關係中起關鍵作用。除了家庭小環境,兒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與大環境的關愛與呵護息息相關。如何使青少年遠離抑鬱,已成為家長、學校、社會不可迴避的話題,這需要教育相關部門統籌社會資源,防患於未然,為兒童青少年創造一個寬鬆、溫馨、快樂的成長空間,孩子們才能遠離心結,向陽而生。
  • 新媒體環境下用戶社交媒體倦怠情緒與消極行為研究
    來源:《視聽》2019年第4期 摘要:本研究以計劃行為理論為理論基礎,探討影響用戶產生社交媒體倦怠情緒的因素以及社交媒體使用消極行為。研究發現,新媒體環境下的用戶對社交媒體(社交媒體平臺、信息內容、社交媒體中的他人)的負面態度均與社交媒體倦怠呈中度正相關關係;用戶的主觀規範與社交媒體倦怠之間低度相關;但是自我效能感與用戶的社交媒體倦怠之間沒有明顯的關係。而社交媒體倦怠與其後續行為之間呈中度正相關關係,並且不同的消極行為與社交媒體倦怠情緒之間的相關程度不同。
  • 研究發現抑鬱可能是一個「非傳統」中風風險因素
    據外媒報導,通過利用流調用抑鬱自評量表(CES-D-4),一項新發表的研究發現了中風風險跟抑鬱症狀之間的聯繫。研究人員稱,這一發現可能暗示抑鬱症狀是一種非傳統的中風風險因素,跟心臟病和高血壓等眾所周知的風險一樣。
  • 成為更好社交媒體營銷人:33項Facebook用戶數據統計報告
    51%的美國青少年使用Facebook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的這一數字比2015年的71%有所下降。只有10%的青少年表示,Facebook是他們最常使用的社交網絡。
  • 離散族群多元文化認同對社交媒體使用的影響
    但也有研究者(如Duster,1991)發現,在美國的大學中,相同種族的學生更傾向於聚在一起。Duster強調了這種「人以群分」的現象,能帶來文化自尊、內部親密、族群認同、社會支持等好處。有研究者(如D』Souza,1991:219)也發現了類似的族群分離現象,並宣稱這種分離會帶來族群間的不相容以及種族中心主義等問題。
  • 電子遊戲對青少年的正面和負面影響,以及解決方案
    研究人員研究了視頻遊戲的薈萃分析,並得出結論認為,暴力遊戲的積極影響包括提高玩家在不同方面的思維能力,就像某些學術課程一樣。2.手眼協調:研究表明,青少年可以通過遊戲,尤其是射擊遊戲,學習空間,視覺和眼手協調技巧。有些遊戲需要大量的這些技能才能獲得成功。
  • 戀愛、失眠、抑鬱、創傷……|年度最值得關注的心理學研究
    *TMS是一種使用無衰減磁脈衝信號刺激大腦神經的方法,2008年被美國FDA批准治療難治性抑鬱。治療後,70%的受試者抑鬱症狀減輕,40%出現緩解。患者雖然報告孤獨症症狀沒有變化,但照料者發現他們的重複行為、多動症和易怒性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