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會導致抑鬱症嗎?關鍵在於「時間」,30分鐘是一道坎

2020-11-22 騰訊網

目前已經大量研究表明,社交媒體與抑鬱、孤獨、多動、睡眠質量差和焦慮有關,我之前也寫過幾篇有關於社交媒體導致抑鬱症的文章。然而,目前這些研究結論都僅局限於社交媒體與抑鬱症「有關」的關係而不是「因果關係」,換言之,社交媒體並不一定會導致抑鬱症。

30分鐘為最佳時間。

舉例來說,最近的一項研究對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大學生使用社交媒體軟體的時間進行了調查。有趣的是,研究發現,當學生將社交媒體的使用減少到每天30分鐘以下時,他們的幸福感會有顯著改善。

研究人員發現,每天花費很多時間在社交媒體上的大學生們,其中一部分人會表現出抑鬱症狀。而當研究人員將他們每天使用社交媒體軟體的時間控制在30分鐘以下後,他們的抑鬱評分顯著降低了。

社交媒體並不一定會導致抑鬱症。

事實上,在許多研究中,社交媒體可以對日常生活造成許多影響,如體育活動減少、睡眠不足、注意力不集中和網絡欺凌等,而這些因素都與抑鬱症有關。

是社交媒體本身(比如攀比心理),還是其它與社交媒體相關的事物(比如睡眠不足)導致的抑鬱症狀呢?我們很難梳理出社交媒體導致抑鬱症的原因。因此,所有的研究都只能用「相關」來描述兩者的關係,而不是因果關係。

為什麼社交媒體會導致抑鬱?

不管是什麼原因,我們都可以發現,使用社交媒體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抑鬱和孤獨感,這主要是因為社交媒體是一個虛擬世界。

在這個虛擬的世界裡,我們無法直接接觸到其他東西,比如語氣、微妙的表情或是肢體語言,這些都是當和某人在一起交流時,會讓我們大腦中的多巴胺「發光」的東西。

這些面對面的交流是如此重要,它們甚至被證明對長壽有積極的影響。在對人們壽命最長、最幸福的影響因子的研究中,「與人交往」比幾乎任何其他變量(如飲食和鍛鍊)更能提升幸福感。

現在,我們所有人的社會交往都比新冠疫情之前少了很多,所以人們可能會感到有點孤獨、寂寞,這是正常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使用社交媒體軟體代替了「社會交往」這一行為,這會讓我們擺脫被孤立的感覺。

但是,事實上,社交媒體可能會導致更多的孤立感,因為大多數人在網絡上呈現出的是他們生活的「快樂版本」,而不是他們生活的「真實版本」。這會造成一個假象,那就是:別人似乎都過得很快樂、很完美,只有我自己過得不那麼好。

此外,社交媒體很多時候會讓你覺得「難以開口」。

例如,如果你剛和你的男朋友或女朋友分手,你可能不會在社交媒體上發布這條信息。這或許是因為你不希望傳遞太多的負能量,或許是因為你不希望別人知道這件事情,或許是因為你不知道怎麼「開口」。總之,阻止你告訴別人這件事情的原因有很多。

但是,如果你有面對面接觸的機會,你可能會與你的某個知心朋友傾訴,他們可能會給你一個擁抱、給你建議、或者談論他們自己以前的分手經歷和他們從中學到了些什麼。朋友和家人之間的這些社會和情感上的互惠交流減少了你的孤獨感,使你感覺到與周圍的人有了更多的聯繫,緩解了抑鬱的情緒。

那麼,我們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去對待社交媒體呢?

正如研究所提到的,限制社交媒體的使用時間,使其每天少於30分鐘,這樣就可以利用社交媒體幫助改善你的幸福感。你可以選擇設置一個30分鐘的鬧鐘,時間到了以後就不再看社交媒體軟體,並且儘量關閉所有的通知。

多出來的那些時間,記得與你的親人、朋友多進行一些現實生活中的交流,那樣有助於提升你的幸福感,防止抑鬱。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30歲是一道坎,度過後這三大生肖開始發財,成為人上人
    古人云:三十而立,30歲對一個人來說是一個最重要的時刻,在30歲之前,別人把你當成小孩看待,根本不在乎你的想法,30歲之後,你徹底成長,為了一個成人,成家立業,自己變成了成人自然,將來的日子,要靠自己獨立承擔,在30歲之後,有三大生肖開始發財,成為人上人,日子越過越好!是你嗎?
  • 伊朗核專家被暗殺後,不僅是伊朗的災難,也是美國的一道大坎
    在襲擊行動之前不久,美國媒體Axios援引以色列高級官員消息透露,以色列軍隊接到了高層最新指示,為美國可能在川普離任前對伊朗發動軍事打擊做好準備
  • 焦慮和抑鬱症同時存在或會讓大腦尺寸變得更大?多篇文章揭秘抑鬱症...
    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抑鬱症的發病率開始上升,因此數字媒體可能也起到了一定作用。1995年後出生的這一代青少年是第一批體驗社交媒體作為社會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青少年。當然了,男孩和女孩幾乎同時開始使用智慧型手機。那麼,為什么女孩會出現更多的心理健康問題呢?對美國和英國20多萬青少年進行了三次調查後,研究人員找到了一些答案。
  • 孩子為什麼會得抑鬱症和雙相情感障礙?抑鬱症導致厭學該怎麼辦?
    其實,這裡面有一個關鍵的問題沒有搞清楚,就是,那些被診斷為抑鬱症或雙相情感障礙情感障礙的患者,是內源性的還是外源性的,如果是內源性的,生理因素是主要誘發因素,外部誘發因素是次要因素,患者能夠徹底恢復正常的可能性比較小。如果是外源性的,因為應激事件導致的心理問題,通過藥物治療和心理疏導是100%完全可以康復的。
  • 人工智慧對於社交媒體的重要性
    用戶每天每分鐘都會向Twitter上傳超過347,000條內容。Facebook上,用戶每分鐘上傳「like」信息超過400萬次。這一總結聽起來令人震驚,但經營任意一家社交媒體的人都知道實際情況更震撼。也就是說,即使是一家中等社交媒體公司,尋常的一天中,可能有成百上千的訪問量,高峰時,一天可能有數千或數萬的訪問量。
  • 日本研究抑鬱症是病毒引起的,事實真的如此嗎?
    文/老K 最近有說法認為獨處能使大腦變小,這讓我想起了前段時間炒的沸沸揚揚的「抑鬱症病毒說」。 這段時間有點忙,所以更新內容少了一些,但是我發現很多人在我寫抑鬱症文章底下評論諸如「2020年了,抑鬱症都是病毒引起的,你怎麼還說心理呢?」
  • 外媒:過度使用社交媒體會導致人們做出非理性決定
    參考消息網3月17日報導外媒稱,過度使用社交媒體可能損害個人做決定的能力,其影響如同毒品、酒精和賭博成癮一樣。據《澳大利亞人報》3月15日報導,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最近在《行為成癮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報告。
  • 活在社交媒體中的你,還有思考的能力嗎?
    那麼他一定會驚嘆社交網絡幾乎重新定義了他口中的媒介文化。距離尼爾波茲曼寫下這本書還不到30年的時間,年輕的一代人卻早已超越了尼爾波茲曼筆下沉溺於電視的情景,他們擁有了更加具有吸引力的東西——社交網絡。在尼爾波茲曼那裡,人們對於電視傳遞的信息處在一種被動的接受狀態。
  • 抑鬱症:早上起床困難,這些小技巧幫助你起床
    你可能會提出你的室友的要求:「嘿,你是如此有活力,你介意每天早上給我一些起床的動力嗎?」避免讓任何人為你長時間這麼做,否則會給他們的日程安排帶來壓力。當你為新的一天做好準備時,你會發現你確實感覺好一點。這個技巧的關鍵在於不要給自己思考的時間,只關注你的行為。你可以對自己說:「我感覺健康、快樂、優秀。」
  • 快訊|數據公司:全球網際網路用戶在社交媒體花費時間日均超2小時
    財經網科技11月30日訊,據新浪財經消息,近日,德國市場和消費者數據公司Statista發布一份報告。數據顯示,全球網際網路用戶平均每天在社交媒體上花費2小時22分鐘,但各國的趨勢有很大不同。菲律賓人花在社交網絡上的時間最多,每天花在社交媒體上的時間平均為3小時50分鐘,將近4個小時。其次為奈及利亞、印度、美國。
  • 在社交媒體上「自我宣傳」,會使科研論文發表變得更容易嗎
    科研論文的發表也會因為流量加持而變得更加容易嗎?一直以來,答案似乎都是否定的。因為在嚴格的雙盲同行評議制度面前,論文作者的名氣和公關行為根本無用武之地,這也是對發表論文質量的有力保障。然而,如今隨著社交媒體的日益發達和預印本平臺的興起,這種情況會有改變嗎?論文作者在社交媒體上的「自我宣傳」,會影響審稿人的判斷、提高論文接收率,甚至對雙盲評審制度造成破壞嗎?
  • 社交媒體和arXiv存在,讓雙盲評審形同虛設 | Reddit熱議
    白交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雙盲評審機制真的雙盲嗎?最近,Reddit上有這樣一個討論:社交媒體與arXiv是否損壞了頂會雙盲的機制?
  • 社交媒體和arXiv存在,讓雙盲評審形同虛設|Reddit熱議
    白交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雙盲評審機制真的雙盲嗎?最近,Reddit上有這樣一個討論:社交媒體與arXiv是否損壞了頂會雙盲的機制?這樣做不僅會給雙盲評審人員巨大壓力,還損壞了頂會雙盲評審機制。還沒有通過同行評審就放arXiv和社交媒體上,那雙盲豈不是在搞笑?影響力or接收,哪個更重要?先不論雙盲機制是否真的雙盲。對於一個研究團隊而言,每年頂會放榜,論文會被錄用?錄用幾篇?都是他們關注的問題。
  • 全球主流社交媒體算法解析:Facebook、YouTube、Twitter如何利用...
    它不再按時間順序排列,你的時間軸頂端的內容可能是30分鐘前發布的消息,而最近的推文可能會在後面顯示。這是目前正在使用的算法,旨在根據用戶先前對平臺的使用情況,為用戶提供最相關的內容。算法認為你會覺得這些內容最重要,所以把這些推文推送給你。當你在制定Twitter策略的時候,必須考慮到這一點。
  • 長期睡眠不足是導致年輕女性患抑鬱症的重要因素
    在年輕人中,抑鬱症確診率不斷上升,其中有20%在成年之前就患上抑鬱症,這使得許多地區格外重視加強抑鬱症預防、早期識別和治療的相關行動。 抑鬱會導致持續的悲傷,並使患者對日常生活失去興趣,影響患者的健康和幸福。人們通常將抑鬱狀態誤認為青春期短暫的「正常」階段,加上普遍存在的汙名化,導致了目前絕大多數患抑鬱症的年輕人沒有得到治療。
  • 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煩惱都是自己給的,記住這3句話,豁然開朗
    上周我回老家看望父母,差不多快到家的路上,馬路上一個熟悉的面孔,我驚訝地問母親:「這不是婷婷嗎?怎麼這麼胖?" 只見她站在馬路上,一邊嗑瓜子一邊四處張望,看上去得有200斤呆呆的樣子。母親回我她得了抑鬱症已經有2年了,天天在家,印象中她是一個比較樂觀的人,怎麼也沒想到。
  • 社交媒體,是怎樣改變人類互動的?
    這種混合形態再加上巨大的用戶量(Facebook及其旗下的Instagram、WhatsApp、Messenger月活躍用戶總數已經超過30億),使得社交媒體展現出巨大的連接力(connectivity)。 在社交媒體平臺上,人和人、人和信息的互動都具備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 社交媒體絕不清白,但也絕非罪魁禍首
    但正如我們可以預見的,許多人在觀影完成後,選擇了刪除自有的Facebook、Twitter帳號,停用Google搜尋引擎……大家都愈加厭惡起蠶食無數時間卻又要在暗中「控制」自己的社交媒體,不甘心成為赫胥黎預言中的「不思考者」
  • 導致抑鬱症自殺的,不是抑鬱情緒,而是這個
    所以我覺得,抑鬱症最可怕的點,就在於無法擺脫的「幻聽妄想」,對生命的無力感,導致最後的死亡。1.幻聽妄想,令人崩潰幻聽是什麼?老是聽見有人在喊你,可回過頭一看,又找不到人。如果你出現了這樣的症狀,去看醫生,醫生會告訴你說,好好休息,可能是壓力太大了,或者就是聽力受損之類器質性損害。等到過陣子,你修養以後,這種幻覺也就慢慢消失了。
  • 明星自殺都是因為抑鬱症嗎?
    最近發生了幾起引人關注的名人自殺事件,讓大眾的目光一次又一次的聚焦到名人的心理問題上,很多人都猜測其可能患有抑鬱症,或相關疾病。 然而,所有自殺的名人,都一定患有精神疾病嗎? 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