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媒體上「自我宣傳」,會使科研論文發表變得更容易嗎

2020-11-23 西部網

娛樂圈有句話:「再好的演員,也需要流量。」自帶流量的演員有更多的演出機會,其作品也更受關注。那麼,科學家呢?科研論文的發表也會因為流量加持而變得更加容易嗎?

一直以來,答案似乎都是否定的。因為在嚴格的雙盲同行評議制度面前,論文作者的名氣和公關行為根本無用武之地,這也是對發表論文質量的有力保障。

然而,如今隨著社交媒體的日益發達和預印本平臺的興起,這種情況會有改變嗎?論文作者在社交媒體上的「自我宣傳」,會影響審稿人的判斷、提高論文接收率,甚至對雙盲評審制度造成破壞嗎?

最近,在美國社交新聞網站Reddit上一條有關這個話題的帖子,迅速引發了眾多討論。

arXiv和Twitter讓雙盲評審成騙局?

不久前,有網友在Reddit上發了一個帖子稱,兩周前,神經信息處理系統大會(NeurIPS)2020的論文提交截止了,從那時起,自己幾乎每天都會看到一些機器學習領域的研究人員在Twitter上發布長文,公開宣傳他們的研究工作。從發文中預印本平臺arXiv的模板和日期來看,這些研究工作顯然是提交給NeurIPS的論文內容。這些作者大多是來自谷歌、Facebook的著名研究人員,他們擁有眾多粉絲,發文的關注度、點讚和轉發數量都很高。

「我很高興看到那些令人興奮的新研究,但同時也擔憂這種宣傳會對論文審核造成幹擾。」該網友說,「我知道NeurIPS並不禁止論文作者提交arXiv預印本,但這些非常吸引人的廣告會將其對盲審程序的損害提高到一個新的程度。」

除了有損雙盲審查制度外,該網友還說,自己也很擔心這種宣傳會給審稿人施加社會壓力。「如果一篇論文已經在社交媒體上收穫了一致稱讚,那麼審稿人肯定更難拒絕甚至批評它。如果這篇論文來自某位著名的研究者或機構,那情況就更明顯了。」

更令這位網友失望的是,「在Twitter最近的討論中,特別是回復這些發文的頂級研究人員中,我發現沒有人關心這些問題」。「你認為這無所謂嗎?還是你也擔憂這將成為一個問題?」帖子最後,這位網友發出了「靈魂拷問」。

這個帖子發出後,立即引起了眾多討論,不少人跟帖表示同意。

有人表示,有些雙盲評審就是披著偽裝的單盲評審,特別是在機器學習(ML)和計算機視覺(CV)領域的會議中,雙盲評審就是個騙局。「大家仿佛生活在自欺欺人的世界裡,假裝這個世界上就沒有arXiv和社交媒體。」

在這位跟帖網友看來,那些來自已經建立聲譽的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會在社交媒體上對自己的論文大唱讚歌。如果說之前審稿人對一篇論文的青睞可能來自「它出自大牛實驗室」,那麼現在這種青睞的產生可能源自「大家都說好」。

相關研究給「實錘」?

如果說以上這些都還只是網友的直觀感受和猜測,那麼一些研究數據似乎給出了「實錘」。

2019年5月,期刊European Urology Focus發表了一篇題為Association Between Twitter Reception at a National Urology Conference and Future Publication Status的文章,考察了一次會議提交的論文在Twitter上的發布狀態與其後續出版情況及期刊影響因子之間的關聯性。

文章中說,在社交媒體上傳播醫學研究的行為越來越流行,但這些研究內容的共享程度是否能反映該研究傳統的科學價值或影響力,還是未知的。研究者們統計了2015年一次全國泌尿外科會議上發表的原創論文在Twitter上的發布狀態(以點讚量和轉發量作為衡量指標),並跟蹤了這些研究在後續45個月裡的發表情況。結果表明,擁有更多點讚和轉發的研究,不僅後續正式發表的機會更大,其發表期刊的影響因子也更高。

當然,社交媒體上的發布狀態與後續正式發表情況呈現正相關,這是否就是因為「社交宣傳」對論文盲審產生了影響而導致的,目前還不得而知,還需要更多研究。

比如在Reddit那個帖子下面,就有一位來自某個小型實驗室的研究人員說,幾年前他們在ML和CV領域幾乎沒有認可度,在被這些會議接收論文後,他們的實驗室才有了一定的影響力。這樣看來,研究人員或實驗室在社交媒體上的影響力小,也並不意味著論文接收率就會低。

真有很多人這麼做嗎?

看到相關的討論,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對國際期刊進行了多年研究的江曉原第一反應是,「真有研究人員願意把自己未正式發表的研究成果放在社交媒體上嗎?」「因為這樣做就意味著你要面臨智慧財產權上的風險,即使發在預印本平臺上相對有保證一些,但一般人還是會非常謹慎的。」江曉原說。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曹則賢的感受佐證了這種觀點。「這種現象在國內沒什麼體現,一是研究人員一般不會把未正式發表的研究發到網上,二是當下國內的高水平論文大多還是發在國外期刊上,所以審稿人與中文社交平臺的關係也不大。」

那麼國外的情況如何呢?去年回國到南方科技大學擔任講席教授的金大勇,曾在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和雪梨科技大學工作多年。他告訴《中國科學報》,這種現象首先是分領域的,通常實驗難度大、周期長的項目和領域,比如物理和生物,需要發表預印本,這樣該領域能夠及時獲得課題組的進展,課題組也早「賺取」引用率。此外,如果論文題目非常熱門,研究者也希望早發表、早爭取第一的認可。在這種情況下,研究人員在預印本階段就發Twitter,用一些輔助手段增加曝光率,從而影響審稿人和期刊編輯,這個可能性是有的。不過,這樣做需要對自己的工作非常有自信。

從文化上來說,在金大勇看來,中國人通常比較謙卑,不喜歡把沒有被正式接收的工作成果發朋友圈,比較「低調」,而有的西方人則比較喜歡「炫耀」自己的進展。「但絕大部分人還是選擇在文章接收後才曬Twitter。」金大勇說。

在江曉原看來,當前的研究也遠不足以說明「社交公關」會影響論文發表。「個別的研究,可能是個例,也可能會找到反例,這種問題沒有嚴謹的數據支撐是很難下判斷的。」而且,他對預印本平臺的發展也並不看好。「預印本平臺降低了學術發表的門檻,是一種泡沫,而不是主流。預印本平臺上的論文良莠不齊,很多研究人員根本就不會在預印本平臺上提前發表,更別說在Twitter上發了。」

在江曉原看來,更多的人只是在社交媒體上表現活躍、喜歡談論自己正在做的研究,而不是把完整的論文發上去。那麼,這種情況會對其論文發表產生影響嗎?

「這個問題就泛化成知名人物是否更容易發表論文了。」江曉原說,「知名人物的論文相對更容易發表,這種情況在前社交媒體時代就已經存在了。而社交媒體時代是否使成名更容易?如果僅從在社交媒體上發布內容引起的瀏覽量和轉發量來看,確實是更容易了,但要真正產生社會影響,反而變得更難了,因為現在權威的來源更加多樣化了。而且,這種知名度能在多大程度上影響論文的發表,也很難說,影響應該是很小的。」

(原標題:要想論文發得好 社交公關少不了?)

編輯:秦秦

相關焦點

  • 研究顯示喜歡發朋友圈,論文能更容易被接收
    對於科研狗來說,論文被接收無異於「金榜題名」,正如科舉考試嚴格的閱卷制度一般,論文的雙盲同行評議無疑是對論文質量的有力保障。然而,在社交媒體高度發達的今天,事情似乎發生了變化...近期,一則發布在 Reddit 上的問題便探討了研究人員在社交網絡上的「公關行為」是否會左右審稿人的判斷,進而讓自己的論文更易被接收。
  • 愛思唯爾(Elsevier)-發表論文後,如何讓你的論文更有影響力?
    在海量信息衝擊的時代,如何讓自己日夜兼程辛苦研究的成果讓別人看到,受到同行認可,成為科研人員發表論文後普遍關心的問題。究竟有什麼方法可以提高你的論文影響力?有什麼技巧可以幫助您敲開讀者的大門嗎?愛思唯爾的專家們總結了以下經驗,幫助大家的論文獲得更多曝光度和瀏覽量。
  • 哪些人更「容易」發論文?網紅有望挑戰學術大牛
    作者 | 張文靜在論文被學術期刊正式接收前,你會在預印本平臺發表並且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知乎等社交媒體上「自我宣傳」嗎?不久前,這個問題也在國外知名社交平臺Reddit上引發熱議。有網友表示,自己擔心在社交媒體上越來越熱的「自我宣傳」行為會給審稿人施加社會壓力,影響到他們的判斷,從而損害雙盲審查制度。
  • 推特知乎宣傳一波,論文就能中頂會?時代變了,說不定真的可以
    發帖者表示,ta 擔心社交網絡上越來越熱的「自我宣傳」行為會影響到審稿人的判斷,導致宣傳效果好的論文更易被接收,對盲審制度造成很大的破壞。NeurIPS 2020 論文的提交截止日期是兩周前。從結束提交開始,幾乎每天我都會遇到來自機器學習研究人員的 Twitter 長文。
  • 社交媒體是怎樣改變人類互動的?
    社交媒體即便不是分裂世界的罪魁禍首,也至少沒能像人們最初期待的那樣,讓世界變得更緊密、更團結。 類似地,我們在社交媒體上也在「表演」自己的形象,這個表演的主陣地就是我們的用戶資料頁面——我們可以換頭像,可以更改簡介文字,可以選擇性地刪除之前的狀態,等等。 然而,和線下的自我呈現不同的是,社交媒體上的自我呈現是持續時間更長的,也很難針對某一種特定的受眾。
  • 社交媒體,是怎樣改變人類互動的?
    社交媒體即便不是分裂世界的罪魁禍首,也至少沒能像人們最初期待的那樣,讓世界變得更緊密、更團結。 那麼,社交媒體上的互動,究竟有了哪些新的可能性,它面臨的挑戰又有著怎樣的根源? 在本文中,我將結合學界著述和現實案例,進行詳細的討論。
  • 社交平臺「沉默的螺旋」現象成因初探——以大學生在社交媒體上的...
    用戶可以通過社交平臺進行內容的自產自銷,社交媒體更是隨著潮流迅猛發展,成為發表觀點的「主戰場」。 社交媒體(Social Media)是指網際網路上基於用戶關係的內容生產與交換平臺,承擔了部分日常社會交往的功能。在網際網路基礎上的社交平臺中,網民得到了權力和能力上的提升, 尤其是話語權方面,原來的信息接受者也能夠成為消息的發出者,信息傳播者和接受者的界限被打破,這被稱為新媒體的「賦權」。
  • 社交媒體和arXiv存在,讓雙盲評審形同虛設 | Reddit熱議
    白交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雙盲評審機制真的雙盲嗎?最近,Reddit上有這樣一個討論:社交媒體與arXiv是否損壞了頂會雙盲的機制?
  • 社交媒體和arXiv存在,讓雙盲評審形同虛設|Reddit熱議
    白交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雙盲評審機制真的雙盲嗎?最近,Reddit上有這樣一個討論:社交媒體與arXiv是否損壞了頂會雙盲的機制?這樣做不僅會給雙盲評審人員巨大壓力,還損壞了頂會雙盲評審機制。還沒有通過同行評審就放arXiv和社交媒體上,那雙盲豈不是在搞笑?影響力or接收,哪個更重要?先不論雙盲機制是否真的雙盲。對於一個研究團隊而言,每年頂會放榜,論文會被錄用?錄用幾篇?都是他們關注的問題。
  • 問:社交媒體環境下「沉默的螺旋」消失了嗎?
    這幾點書本上是肯定找不到的現成,建議大家直接搜論文啊)社交媒體發展特徵(類比新媒體、網際網路)1.用戶為重心,個性化色彩突出 社交媒體以用戶為中心,每位用戶擁有自己獨特個性的頁面,並能隨時自主設置更新。社交媒體應用過程中,用戶既是信息製造者,也是信息傳播者。信息交流可以文字、圖片、也可以音頻、視頻。(看到這裡應該思考」沉默的螺旋」理論中的用戶角色和地位)2.
  • 愛思唯爾(Elsevier)-為什麼科研論文大多以英文發表?
    自古以來,英語算不上科學研究的主要語言。比如,埃及的哲學家用象形文字講故事,亞里斯多德和柏拉圖用希臘文寫書,隨後他們的書才被翻譯成阿拉伯語。此外還有羅馬人,他們用拉丁文來寫作。  隨著人類社會發展,語言也不斷變化。人們越來越少使用拉丁文,他們更愛用自己的母語,比如義大利語和法語。
  • 研究發現:社交媒體的使用與青少年抑鬱有關
    蒙特婁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在《牙買加兒科》的一項研究表明,在社交媒體上花費過多的時間會增加青少年的抑鬱情緒。這項研究對蒙特婁地區31所學校7年級到11年級的大約4000名學生進行了為期四年的跟蹤調查。參與者自我報告了他們在社交媒體平臺(如Facebook和Instagram)上花費的時間、玩電子遊戲、看電視以及在電腦上閒逛的時間。
  • 活在社交媒體中的你,還有思考的能力嗎?
    如果說,我們在閱讀上是一種被動接受的理性分析者,在電視面前是一種被動接受者,而在朋友圈這樣的社交媒體中我們則是自我選擇成為被動的接受者。尼爾波茲曼在這本書中提到,電視中一則新聞的平均時間大概是30秒差不多,正是這30秒的時間徹底切斷了我們的思維,我們可以上30秒看到一個國家在哭泣接下來30秒卻看到一則搞笑的娛樂新聞。這便是電視帶給我們的切斷。
  • 他是交大直博生,發表多篇論文:科研就是探索,專注會更享受科研!
    目前,王耀作為第一作者的論文已經發表三篇(PRL 2篇,Optica 1篇),作為共同作者發表論文三篇,作為主要完成人提交專利申請一項。「科研就是探索」「我是做物理的,我認為科研就是一個探索的過程。無論你的專業是什麼,無論你將探索哪些地方,其實都是在解決未知。
  • 科技日報:優秀科研論文皆應附帶科普文章—新聞—科學網
    而現實情況是,閱讀科技期刊或者科研論文的記者並不多見,這一方面體現出科技期刊的自我宣傳尚有改善的空間,因為科研成果的發表不應該成為終點,而應該是一個新的科學傳播的起點,知識的力量「不僅取決於其本身價值的大小,更取決於它是否被傳播以及傳播的廣度和深度」。另外一方面也要求科技新聞記者更加關注科研成果的發表,並按圖索驥,從科研論文中找到滿足公眾需求的科學新聞報導。
  • 社交媒體研究分享
    數據來源:CTR市場研究連續三年的數據變化指出,用戶中認為社交媒體能夠持續改善個人生活,或通過社交媒體使幸福感增強的人已越來越少,反而更多的人已逐漸意識到,社交媒體或信息流動非常暢通的這種交流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會干擾我們的生活
  • 社交媒體新聞遭遇「沉默的螺旋」
    )聯合發布一項研究報告:社交媒體同樣擺脫不了「沉默的螺旋」(Spiral of Silence),在社交媒介上,人們也會受不同因素影響對新聞選擇 「發表見解」 或是 「緘口不言」。社交媒體讓每個人都成為了業餘的出版商,報告研究了這種依賴個人傳播新聞所帶來的結果。報告顯示,抽樣調查的1801名美國成年人中,58%的受訪者從電視或是電臺獲得愛德華·斯諾登的消息,把Facebook和Twitter當做新聞來源的只佔15%和3%。   研究還進一步發現86%的受訪者願意在日常生活中談論稜鏡門事件,但是只有42%的人會在社交媒體上對此發表見解。
  • SCI論文獎勵會最終被取消嗎?科研績效該如何評價
    科研成果的載體和展現模式體現為技術轉讓,直接給企業和地方經濟帶來顯著利潤;發明專利的授權和SCI/EI期刊論文的發表,甚至國內核心期刊論文的發表也是呈現科研成果的重要手段,特別是對於基礎學科研究領域更是如此。期刊論文發表是宣示科研成果智慧財產權的最快有效方式。期刊論文發表是宣示科研成果智慧財產權的最快有效方式。
  • 發表SSCI和C刊,哪個更容易
    不同的期刊,對於發表論文的要求不同,成功發表的難易亦不同。那麼,發表SSCI和C刊,哪個更容易?1、發表C刊,要靠數量取勝,可能不如發SSCI更容易。C刊,填補了我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的空白,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但僧多粥少,想要在社科領域立足,通常採取的做法是比C刊的數量。SSCI期刊,很多高校把其排在很多A刊之上,可以說一篇SSCI抵10篇C刊。
  • 「科學報導」並不科學:那些媒體故事比科研論文跑得更快
    不斷增長的患病人數和死亡人數,讓研製出有效藥物、阻止新冠病毒再次傳播的事情變得越來越緊迫,同時,媒體也頂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對這些事態發展的蛛絲馬跡進行著實時報導。一些科學家們對於新冠疫苗的研發持樂觀態度,他們大多認為,新冠疫苗在明年就可研製成功,這也使大眾看到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