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特知乎宣傳一波,論文就能中頂會?時代變了,說不定真的可以

2021-01-10 機器之心Pro

機器之心報導

參與:張倩、蛋醬、小舟

PR or Not PR,結果可能真的不一樣。

中國有句古話,叫「酒香不怕巷子深」。而在學術界,論文就是研究者釀出的酒。只要你的「酒」足夠醇,總會得到大家的關注與認可。

但在社交網絡影響日益擴大的今天,這句話的力量似乎越來越弱了。在論文水平差距不大的情況下,大家真正比拼的可能會是 PR 能力。

這個問題最近在 Reddit 上被提了出來。發帖者表示,ta 擔心社交網絡上越來越熱的「自我宣傳」行為會影響到審稿人的判斷,導致宣傳效果好的論文更易被接收,對盲審制度造成很大的破壞。

NeurIPS 2020 論文的提交截止日期是兩周前。從結束提交開始,幾乎每天我都會遇到來自機器學習研究人員的 Twitter 長文。這些帖子公開宣傳他們的研究工作(顯然是 NeurIPS 提交的研究內容,從 arXiv 預印本的格式和日期來看),其作者通常是來自谷歌、Facebook 的著名研究人員。他們有成千上萬的粉絲,因此他們的 Twitter 也有很高的瀏覽量、點讚量和轉發量。

我很高興看到新的令人興奮的研究,但同時也對這種宣傳給論文審核過程帶來的影響表示擔憂。我知道 NeurIPS 並不禁止提交 arXiv 預印本,但是這種非常吸引人的廣告將對盲審的衝擊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層次。

除了有損雙盲審查程序以外,我還擔心這樣的做法會給審稿人增加社會壓力。如果一篇論文在社交媒體上收穫了整個社區的讚揚,審稿人就很難去拒絕甚至批評這篇論文。如果該論文來自著名研究者或著名機構,情況會變得更糟。

但是,在最近 Twitter 的討論中,特別是在對這些帖子做出回應的頂級研究人員中,我沒有發現關心這些問題的人。難道你會認為這無所謂嗎?

發帖者提出的這個問題得到了很多人的共鳴。

有人表示,ML 和 CV 會議中的雙盲審稿就是個騙局。

「實質上,它是一個打著雙盲幌子的單盲系統。整個社區都生活在一個自欺欺人的世界裡,他們假裝這個世界上沒有 arXiv 和社交媒體。」

在他看來,身處大型實驗室的研究者在社交媒體上極力宣傳自己的研究會帶來更多呼聲,這恰恰就是偏見的來源。在沒有社交媒體影響的時代,審稿人的偏見可能是「哦,這是來自大型實驗室的論文」,但在如今這個時代,審稿人的偏見就變成了「哦,這是一篇推特上點讚量很高的論文」。

他還舉例來說明自己的觀點,拿論文《End to End Object Detection with Transformers 》來說,它來自著名的實驗室,第一作者也是業內知名的研究者,並且在 Reddit 上有著很多的討論。此外,這篇論文身後也站著一貫強大的 Facebook 公關勢力。當然,這裡並不是說這篇論文不夠好,而是想說明,在這種情況下,你很難判斷 PR 對於論文的接收起到了多大的作用。

但在這種偏見上,審稿人需要負全部的責任嗎?

有人認為這是審稿人的問題,他不該逛 arXiv,不該看到推特上的論文。這種要求就有點強人所難了:畢竟我們都不是活在 2000 年,沒有智慧型手機,沒有社交媒體,論文都由知名的博士研究者審閱。

時代變了,規則當然也要改變。

「我們現在遵守的還是 20 多年前的規則,審稿系統需要作出改變了,否則廣大研究者將失去信心。」

也就是說,如果要將社交媒體、預印本平臺的影響降到最低,大會組織方必須規定在論文接收結果公布之前禁止論文預印本的上傳和 PR 行為。否則就很難做到真正的雙盲。

發推能否提高論文被接收率還沒有得到研究證實,但在人工智慧領域裡宣傳自己的研究幾乎已經成為了工作的標配。每到 AI 頂會截稿日期,知乎上總會出現「某某大會有哪些值得關注的研究」這樣的問題,引來人們的討論。

不過,宣傳自己的論文可以提高引用量,這事兒肯定沒跑了。來自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發推文宣傳的確可以提高論文的被引用量和全球影響力。

這篇論文發表在本月的醫學期刊《The 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上。在論文中,研究者將 112 篇有代表性的論文隨機分成兩組進行對照試驗(發推宣傳和不發推宣傳)。結果表明,一年之後,發推宣傳的論文所增加的引用量要遠遠高於未發推的論文,而且,Altmetric 得分也更高(該指標反映論文在全球範圍內的傳播、討論程度)。

最後,宣傳自己研究最高級的形式,可能是在論文還沒有發表的時候就開始著手。

本周四,圖靈獎獲得者 Geoffrey Hinton 的一篇推文成為了人工智慧領域裡最熱的話題:

「我認為自己在感知學習領域發現了一個很好的 idea,於是接受了一些邀請,要在下個星期討論它。但我剛剛發現這個 idea 有致命的缺陷,所以取消了計劃中的所有討論,抱歉。」

不知 Hinton 之後是否會撰寫一篇文章介紹他的新想法及其「致命缺陷」——即使是有錯誤的方向,或許對於我們來說也很有指導意義。我們都很期待 Hinton 大神的新研究。

參考連結:https://www.reddit.com/r/MachineLearning/comments/hbzd5o/d_on_the_public_advertising_of_neurips/

相關焦點

  • 研究顯示喜歡發朋友圈,論文能更容易被接收
    然而,「大家好,是不是真的好」卻也是個問題,畢竟當植物領域學者關於新冠病毒的研究都可以引起媒體熱議,並發表在動物學期刊上時,這種對科學研究的宣傳行為在同行評議和論文接受的過程中究竟起到了多大的作用,著實讓我們難以判斷。
  • 哪些人更「容易」發論文?網紅有望挑戰學術大牛
    作者 | 張文靜在論文被學術期刊正式接收前,你會在預印本平臺發表並且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知乎等社交媒體上「自我宣傳」嗎?這一「潛規則」真的存在嗎?arXiv和推特讓雙盲評審成騙局?不久前,有網友在Reddit上發帖稱:兩周前,神經信息處理系統大會(NeurIPS)2020的論文提交截止了,從那時起,自己幾乎每天都會看到一些機器學習領域的研究人員在推特上發布長文,公開宣傳他們的研究工作。
  • 知乎去哪兒
    商業化這件事,知乎是真的很努力。求生欲強烈外界所知道知乎第一次開始嘗試新方向的時間是在2016年,上線了付費業務「值乎」和「知乎Live」。那年也被人們稱為知識付費元年,除了知乎,還有羅輯思維的「得到」、果殼的「分答」和喜馬拉雅FM等等。但其實知乎在新業務方面的嘗試遠早於這個時間。
  • 普通人如何通過知乎快速崛起?
    接下來主要分享兩個問答平臺:知乎和今日頭條問答  從前面的聊天截圖,我發現,大多數粉絲是來自知乎,但也存在兩個途徑,一種是粉絲在知乎App中找到我的;另一種情況是來自搜尋引擎,例如在百度中也是可以搜到知乎中的文章。  經常搜問題會看到知乎的連結在前幾名,知乎的答案質量也確實更高。是因為知乎質量高所以百度給了更高的權重。
  • 知乎為什麼成為了明星們「放飛自我」的後花園
    雖然沒有得到這個答案的具體瀏覽量,但這個成績肯定符合了對新電影做宣傳的KPI,可以說周冬雨給經紀人交上了一個完美的答卷。很顯然,周冬雨是個會玩知乎的人,在她註冊近5個月以來,她在社區裡提問:暖寶寶可以用到5-6月份是什麼體驗?得到了知友們的熱心解答。她還會在各種除電影之外的問題上,放飛自我,用盡腦汁去作答。憑藉著這樣的活躍度,短時間圈粉近20萬知乎網友。
  • 推特上的中國形象,越來越壞了嗎?清華研究團隊揭曉內幕
    因此,深入了解疫情期間中國形象的特點與變化,對於應對後疫情時代我國對外傳播的新形勢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此前的國家形象研究,大多數基於新聞媒體數據,以新聞報導的框架作為國家形象的體現。隨著社交媒體的發展,研究者們開始直接從社交媒體平臺中的公眾言論分析國家形象。
  • 翟天臨之後:畢業論文變成hard模式了嗎?
    全國學業發展聯盟「關於大學生畢業論文(設計)情況」調查中,將近50%的調查者表示「查的心都要碎了」。如果沒有了翟博士的這波「神操作」,中國大學生的畢業論文就能輕鬆搞定了嗎?「時間緊」難哭一波人各位畢業生們擔心能不能過「查重」前,更擔心應該是能不能按時交稿吧。寫不完,拿什麼「查重」!
  • 貝爾轉發海運聯球迷推特:開窗就能看貝爾踢球,感覺不真實
    貝爾轉發海運聯球迷推特:開窗就能看貝爾踢球,感覺不真實 虎撲01月11日訊 在此前結束的一場足總杯第三輪的比賽中,熱刺5-0戰勝了第八級別球隊海運聯隊
  • 擴展使用場景、建立知識服務市場,知乎真的能盈利嗎?
    摘要:近期,知乎召開了一場小範圍媒體溝通會,交出了一份商業化成績單,相比於離開微信無法獨活的分答,知乎向大眾展示了它完全可以在自己的社區生態中實現自我循環,但是知乎真的能就此盈利嗎?
  • @知乎,精英社區走下神壇是一種什麼體驗
    正如馬雲丁磊那個時代的創業人一樣。幾個好友幾桌酒菜就能成就一番大事業。那份不忘初心的感動,在如今看來是多麼的珍貴。下降的門檻,變味的知識在知乎平臺上,不少老用戶都表示知乎已經不復當年了,以前的知乎可以說是群星薈萃,李開復、keso、黃繼新、梁邊妖……多少專業大牛發表著自己的真知灼見,那可真叫百花齊放。
  • 汽車加水就能跑?水變油的騙局為何能一再侮辱我們的智商
    演示完成後,龐青年熱心地向大家介紹了原理,表示車內有特殊轉換裝置,可以將水轉換為氫氣,再將氫氣輸入燃料反應堆,產生電能驅動車輛發動機,從而實現「加水就能跑」的奇蹟。所以青年汽車的氫能源汽車,其實就是「水變油」的騙局,靠障眼法進行偷梁換柱。知乎上也有不少大V也對此進行了專門打假。
  • 為宣傳美國宇航局火星任務,推特問誰最想離開地球?但話題卻偏了
    推特試圖宣傳美國宇航局周四(7月30日)從佛羅裡達發射的火星任務,但並沒有完全按照其計劃發展,因為人們要麼表明他們對即將發生的事件一無所知,要麼不感興趣。7月29日,周三,推特官方帳戶發布話題:「誰最想離開這個星球(Who wants to be transported off this planet?)」
  • 沈騰馬麗將助陣宣傳 完結篇《冰川時代5》預售啟動
    沈騰馬麗將空降成都 為《冰川時代5》宣傳站臺    《冰川時代》系列擁有14年的粉絲積累,《冰川時代5》是這一系列的最後一部,本集會迎來爆笑圓滿的大結局。片方二十世紀福斯也加大了所有宣傳動作,力求在8月掀起一股 「冰川旋風」。
  • 蜘蛛俠:平行宇宙第二部即將來襲,官方發推特以「蜘蛛感應」暗示
    而在過去了將近一年後,《蜘蛛俠:平行宇宙》的製作方發布了一條推特,像是在告訴大家,《蜘蛛俠:平行宇宙》的續集要來了!上面的內容發自於《蜘蛛俠:平行宇宙》的官方推特,翻譯過來為「出事了,我們的蜘蛛感應正在隱隱刺痛,如果你的也是。」官推似乎在用一種只有蜘蛛俠迷才懂得暗語來給我們傳遞信息。
  • 知乎精英是什麼意思什麼梗?知乎精英為什麼是句罵人的話?
    維基百科上有對應的詞條可以查詢,但在知乎上有可能一位真正的對衝基金從業者用自己的經歷和理解來闡述,比維基百科上的更生動、豐富和有趣。」  可以看出,知乎官方對於「更好的答案」的定義,是「更生動、豐富和有趣」。所以「知」的定義,是知道,而且是生動豐富有趣的知道,絕非標準化知識。知乎強調主觀意見,而非客觀存在。
  • 十年了,知乎的宇宙究竟形成了沒?
    同樣的劇情,我們還在美團之於Groupon、TikTok之於Vine這些案例上反覆目睹,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來自中國市場的公司往往能夠突破的邊界,要遠遠勝於這條賽道上的先行者。知乎以前一直受困於無法為內容生產者提供足夠可觀的經濟回報的問題,所以歷次遭到奇襲——比如來自字節跳動的——撬人乃至宣傳的方式都是很「直接」的發錢,儘管知乎最終證明了自己的家底並不會因為短期利益而被掏空,但是讓用戶兌現「答有所得
  • 知乎與果殼的殊途同歸
    Quora自不必多說,沒有它就沒有現在的知乎,LinkedIn的出現,主要是它在變現人脈價值上的耀眼成績——早在2010年,LinkedIn就實現了全年盈利——其模式在B端(企業)和C端(用戶)都能完成貨幣化,如果知乎可以說服投資者相信它與LinkedIn的未來有著共通的地方,那麼同樣有利於在現階段抬高估值。
  • 知乎上的人是怎麼賺錢的?
    下面給大家分享5種常見的知乎賺錢方法:1、軟文收入在知乎上面,市場價普遍一篇專刊推文達到了2000/萬粉絲,這個還僅僅是起手價了,具體還會根據粉絲的黏性進行協商,更高很多的都有,知乎軟文收入是最直接的收入了,當你在知乎形成一定的粉絲規模後,就可以躺著那裡接單了,只要你會寫軟文就可以了,很多金主爸爸會通過各種渠道跟你聯繫的
  • 熬夜變傻瓜,你需要一個護頸乳膠枕?乳膠枕真的能促進睡眠嗎?
    每當血液大量流出,腦脊液就趁機發動一波攻擊。所以,年輕人,多睡一點吧,不要熬夜了。洗腦洗不完,說不定真的會變傻 。我們日常在醒著的時候,神經元們是不會同開同關的。所以,醒著的時候沒有辦法讓大腦的血量,下降到足夠低的水平。只有睡著之後,大腦裡沒有那麼多血液的時候,腦脊液才能自如地循環開來,清除像β澱粉樣蛋白這樣的代謝副產物。
  • 知乎圈子:精英社區的降維和自我救贖
    知乎是實名制的,但為了迎合Z時代的交友喜好,知乎圈子打造了一個匿名交友的場所,特點是用戶可以改變每個圈子的暱稱,並選擇性的關聯知乎主頁。這樣的設計使得用戶在可以在公共場合的一隅,隱姓埋名的做些同大號軌跡不同的事情,激發喜歡探索追尋新奇的Z世代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