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知乎去哪兒
2017年8月底,自媒體作者「惡魔奶爸」發布消息,表示今日頭條出錢籤了300多個知乎大V做內容,知乎的內容創作者被搶完了。
一時間,選擇為了輸出內容本身留在知乎,還是為了現金補貼出走今日頭條,成為了當時創作者們熱議的話題。兩個基因截然不同的內容平臺,也因此被短暫地與「真誠分享/現金激勵」兩個標籤綁定了起來。
兩年過去,今日頭條的粉絲生態搭建了起來,也開始推出更細化的扶持計劃,幫助打造IP和多元變現。而知乎則站在了對面,也開始改用現金獎勵、流量位置和商業化渠道等方式來鼓勵用戶創作。
來知乎分享你的故事
2019年11月26日,「知乎故事大賽」上線,每位知乎用戶皆可報名參賽,要求分享自己親身經歷或見證過的真實故事,題材不限於職業故事、學習生活、愛情冷暖、家族悲歡等。知乎為這項比賽準備了500000元的現金大獎供15名獲獎者瓜分,還有專欄、影視、出版等商業化權益。
知乎近年來被質疑最多的一點,早已被用戶們改裝為一句假slogan:上知乎,分享你剛編的故事。故事大賽看起來正好像是一種帶有官方自嘲精神的反擊——既然都吐槽我們用戶故事太多,那不如讓你們看看好故事的價值。
賽事邀請的評委,有作家賈平凹、GQ編輯副總監何瑫、《人物》雜誌執行主編趙涵漠,還有編劇和其他媒體編輯,多半與故事或者特稿有關,這群人也確實懂得好故事的價值所在。
當天知乎幾乎是把大部分最好的位置資源都給了這個項目。網頁端右側banner推廣位放了導向參賽網址的海報;手機app端首頁頂部欄從三項變成四項,增設「故事」頁面;熱榜前排是帶火焰標誌代表火熱的關鍵詞「職業故事」。
從首頁進入職業故事檔案,其中一半以上內容,是鹽選專欄文章,需付費或充值嚴選會員方可閱讀。而據PingWest品玩了解,「故事大賽」這個項目,正是由知乎內部的會員事業部負責。
表面上看,這似乎是一個砸獎金鼓勵用戶創作、為平臺正名的項目,但追根溯源,其最終目的依然是引領用戶到達職業故事檔案裡的鹽選專欄,並尋求會員業務收入的增長。
知乎進軍知識付費領域已有三年,如今相關內容囊括了Live講座、讀書會、雜誌等。2019年3月,知乎推出「鹽選會員」,將此前分散的付費業務都集合到了一起,而背後的會員事業部則承擔了一半商業化的重任。
但就在這個會員事業部門主導、以故事為主的頁面中,還塞入了「直播」和「圓桌」的入口,儘管這些直播內容實際上與主題並不一定有高度關聯,也並非該部門所負責的業務。
我能想到的最大可能場景,無非就是該項目的一大意義在於拉升會員業務,而直播也是一大獲取收入的渠道,所以強行併到了一起。
商業化這件事,知乎是真的很努力。
求生欲強烈
外界所知道知乎第一次開始嘗試新方向的時間是在2016年,上線了付費業務「值乎」和「知乎Live」。那年也被人們稱為知識付費元年,除了知乎,還有羅輯思維的「得到」、果殼的「分答」和喜馬拉雅FM等等。
但其實知乎在新業務方面的嘗試遠早於這個時間。
2015年8月左右,知乎在小部分重度用戶範圍中內測新社交產品「Groups群組」,主要定位為興趣小組,可進入討論組群聊,也可以發布公開短內容動態。當時知乎在推出這款產品時或許沒有太多商業化方面的考量,更多的是看到了平臺用戶除了創作長內容之外,還有輕量化內容分享和即時社交的需求。
同一時期,知乎日報也「進化」為「讀讀日報」,由用戶人工分享推薦文章,與「即刻」類似。然而,Groups核心功能與微信群和朋友圈重疊,而讀讀日報也沒能成功,反倒是「即刻」後來成為了年輕人社區新秀。
新產品的用戶社交關係鏈沒能打造成功,但用戶輸出輕量內容和分享優質文章的需求依然存在,知乎回到了自己的主戰場。
2017年8月25日,知乎開始內測「想法」功能,用戶可像微博和推特一樣發短內容,也可以分享連結。這個功能的主要意義在於降低創作和消費門檻,鼓勵用戶進行更多分享,同時分散一部分的用戶需求和注意力,使得定位偏嚴肅深度的問答和文章功能回歸正常軌道。
(但在今年6月的6.0新版本中,該功能的一級菜單位置被取消,入口遷移到了底部中間的創作按鈕。)
目前知乎面臨的最重要難題有兩個,一是用戶構成下沉,專業創作者和內容流失,二是知識付費難成規模,商業造血能力受到質疑。而今年來知乎所做的大部分調整和嘗試,都是為了解決這兩個問題。
9月,知乎小範圍內測「圈子」功能。目錄界面類似微博話題廣場,用戶可在各圈子中發表短內容參與討論,僅該圈子可見。同時,用戶可更改自己的形象(包括頭像、暱稱、簡介,甚至隱藏知乎帳號),各個圈子的內容也不會整合到同一個帳戶上,不同於微博和豆瓣小組的個人動態全部可見。
分興趣小組的形式跟當年的Groups也有點像,但這一次知乎吸取了經驗,並沒有另外做一個新軟體,而是直接在同一個知乎app內並行兩套帳號系統。
另外還有1月底,內測短視頻app「即影」;2月,內測男生種草社區「CHAO」;8月,啟動MCN機構招募;9月,內測「好物推薦」,可在回答中加入商品連結卡片;10月,上線直播功能和「小藍星推薦」榜單。
林林總總算下來,這一年知乎嘗試了接近10個新方向。其中MCN和故事大賽有部分原因是為了增加優質穩定內容的貢獻,此前的「機構號」也是同理,但其他大部分都是為了塑造種草社區,增加新信息流,以獲得廣告收入。應用商店上,知乎app的slogan甚至變成了「購物之前,先上知乎」。
頻繁的新業務上線和產品迭代,顯現出來的是這家公司急需商業化的滿滿焦慮感。
實際上,開闢新領域,尋找新的業務模式是每家公司在時代發展過程中的必經之路。微博今年推出了新社交產品「綠洲」和「ADA社區」,前者主打圖片社交,後者類似QQ秀,可虛擬換裝試穿奢侈品,微信也推出了「好物圈」(知乎的「圈子」與此相似)。
今年廣告市場現頹勢,許多廠商的品牌廣告預算有所下降,重導購銷售的效果廣告成為平臺和創作者的一大主要收入來源。而除了不著急掙錢的豆瓣和作為騰訊關鍵入口的微信,社交產品都需要找到新的商業化渠道,這也是為什麼今年看起來好像到處都在「小紅書化」。
知乎的「進化」,有自身發展的需求,也有大環境的原因。
但你打開app,頂部搜索欄左側是直播,右側「故事」頁面中再現同一入口,而本屬於第二屏會員功能體系的「學習清單」,又放在了首屏首頁頂部。為了讓你進入這兩個有付費屬性的業務,產品人員可以說是看到有個空位就往裡填。
用戶端的體驗是,各功能入口邏輯混亂,而回顧到業務調整上,則是頻繁地拆分、重組、整合、更名。你很難說清楚知乎有什麼清晰的戰略方向,一切看起來似乎都是各個部門在分別嘗試,隨即淺嘗輒止。
小步快跑是試錯的好方法,但知乎似乎從來都缺少一位管理者能下決策,讓所有人跑到同一個賽道上。
來源: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