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去哪兒

2020-12-06 深圳熱線

原標題:知乎去哪兒

2017年8月底,自媒體作者「惡魔奶爸」發布消息,表示今日頭條出錢籤了300多個知乎大V做內容,知乎的內容創作者被搶完了。

一時間,選擇為了輸出內容本身留在知乎,還是為了現金補貼出走今日頭條,成為了當時創作者們熱議的話題。兩個基因截然不同的內容平臺,也因此被短暫地與「真誠分享/現金激勵」兩個標籤綁定了起來。

兩年過去,今日頭條的粉絲生態搭建了起來,也開始推出更細化的扶持計劃,幫助打造IP和多元變現。而知乎則站在了對面,也開始改用現金獎勵、流量位置和商業化渠道等方式來鼓勵用戶創作。

來知乎分享你的故事

2019年11月26日,「知乎故事大賽」上線,每位知乎用戶皆可報名參賽,要求分享自己親身經歷或見證過的真實故事,題材不限於職業故事、學習生活、愛情冷暖、家族悲歡等。知乎為這項比賽準備了500000元的現金大獎供15名獲獎者瓜分,還有專欄、影視、出版等商業化權益。

知乎近年來被質疑最多的一點,早已被用戶們改裝為一句假slogan:上知乎,分享你剛編的故事。故事大賽看起來正好像是一種帶有官方自嘲精神的反擊——既然都吐槽我們用戶故事太多,那不如讓你們看看好故事的價值。

賽事邀請的評委,有作家賈平凹、GQ編輯副總監何瑫、《人物》雜誌執行主編趙涵漠,還有編劇和其他媒體編輯,多半與故事或者特稿有關,這群人也確實懂得好故事的價值所在。

當天知乎幾乎是把大部分最好的位置資源都給了這個項目。網頁端右側banner推廣位放了導向參賽網址的海報;手機app端首頁頂部欄從三項變成四項,增設「故事」頁面;熱榜前排是帶火焰標誌代表火熱的關鍵詞「職業故事」。

從首頁進入職業故事檔案,其中一半以上內容,是鹽選專欄文章,需付費或充值嚴選會員方可閱讀。而據PingWest品玩了解,「故事大賽」這個項目,正是由知乎內部的會員事業部負責。

表面上看,這似乎是一個砸獎金鼓勵用戶創作、為平臺正名的項目,但追根溯源,其最終目的依然是引領用戶到達職業故事檔案裡的鹽選專欄,並尋求會員業務收入的增長。

知乎進軍知識付費領域已有三年,如今相關內容囊括了Live講座、讀書會、雜誌等。2019年3月,知乎推出「鹽選會員」,將此前分散的付費業務都集合到了一起,而背後的會員事業部則承擔了一半商業化的重任。

但就在這個會員事業部門主導、以故事為主的頁面中,還塞入了「直播」和「圓桌」的入口,儘管這些直播內容實際上與主題並不一定有高度關聯,也並非該部門所負責的業務。

我能想到的最大可能場景,無非就是該項目的一大意義在於拉升會員業務,而直播也是一大獲取收入的渠道,所以強行併到了一起。

商業化這件事,知乎是真的很努力。

求生欲強烈

外界所知道知乎第一次開始嘗試新方向的時間是在2016年,上線了付費業務「值乎」和「知乎Live」。那年也被人們稱為知識付費元年,除了知乎,還有羅輯思維的「得到」、果殼的「分答」和喜馬拉雅FM等等。

但其實知乎在新業務方面的嘗試遠早於這個時間。

2015年8月左右,知乎在小部分重度用戶範圍中內測新社交產品「Groups群組」,主要定位為興趣小組,可進入討論組群聊,也可以發布公開短內容動態。當時知乎在推出這款產品時或許沒有太多商業化方面的考量,更多的是看到了平臺用戶除了創作長內容之外,還有輕量化內容分享和即時社交的需求。

同一時期,知乎日報也「進化」為「讀讀日報」,由用戶人工分享推薦文章,與「即刻」類似。然而,Groups核心功能與微信群和朋友圈重疊,而讀讀日報也沒能成功,反倒是「即刻」後來成為了年輕人社區新秀。

新產品的用戶社交關係鏈沒能打造成功,但用戶輸出輕量內容和分享優質文章的需求依然存在,知乎回到了自己的主戰場。

2017年8月25日,知乎開始內測「想法」功能,用戶可像微博和推特一樣發短內容,也可以分享連結。這個功能的主要意義在於降低創作和消費門檻,鼓勵用戶進行更多分享,同時分散一部分的用戶需求和注意力,使得定位偏嚴肅深度的問答和文章功能回歸正常軌道。

(但在今年6月的6.0新版本中,該功能的一級菜單位置被取消,入口遷移到了底部中間的創作按鈕。)

目前知乎面臨的最重要難題有兩個,一是用戶構成下沉,專業創作者和內容流失,二是知識付費難成規模,商業造血能力受到質疑。而今年來知乎所做的大部分調整和嘗試,都是為了解決這兩個問題。

9月,知乎小範圍內測「圈子」功能。目錄界面類似微博話題廣場,用戶可在各圈子中發表短內容參與討論,僅該圈子可見。同時,用戶可更改自己的形象(包括頭像、暱稱、簡介,甚至隱藏知乎帳號),各個圈子的內容也不會整合到同一個帳戶上,不同於微博和豆瓣小組的個人動態全部可見。

分興趣小組的形式跟當年的Groups也有點像,但這一次知乎吸取了經驗,並沒有另外做一個新軟體,而是直接在同一個知乎app內並行兩套帳號系統。

另外還有1月底,內測短視頻app「即影」;2月,內測男生種草社區「CHAO」;8月,啟動MCN機構招募;9月,內測「好物推薦」,可在回答中加入商品連結卡片;10月,上線直播功能和「小藍星推薦」榜單。

林林總總算下來,這一年知乎嘗試了接近10個新方向。其中MCN和故事大賽有部分原因是為了增加優質穩定內容的貢獻,此前的「機構號」也是同理,但其他大部分都是為了塑造種草社區,增加新信息流,以獲得廣告收入。應用商店上,知乎app的slogan甚至變成了「購物之前,先上知乎」。

頻繁的新業務上線和產品迭代,顯現出來的是這家公司急需商業化的滿滿焦慮感。

實際上,開闢新領域,尋找新的業務模式是每家公司在時代發展過程中的必經之路。微博今年推出了新社交產品「綠洲」和「ADA社區」,前者主打圖片社交,後者類似QQ秀,可虛擬換裝試穿奢侈品,微信也推出了「好物圈」(知乎的「圈子」與此相似)。

今年廣告市場現頹勢,許多廠商的品牌廣告預算有所下降,重導購銷售的效果廣告成為平臺和創作者的一大主要收入來源。而除了不著急掙錢的豆瓣和作為騰訊關鍵入口的微信,社交產品都需要找到新的商業化渠道,這也是為什麼今年看起來好像到處都在「小紅書化」。

知乎的「進化」,有自身發展的需求,也有大環境的原因。

但你打開app,頂部搜索欄左側是直播,右側「故事」頁面中再現同一入口,而本屬於第二屏會員功能體系的「學習清單」,又放在了首屏首頁頂部。為了讓你進入這兩個有付費屬性的業務,產品人員可以說是看到有個空位就往裡填。

用戶端的體驗是,各功能入口邏輯混亂,而回顧到業務調整上,則是頻繁地拆分、重組、整合、更名。你很難說清楚知乎有什麼清晰的戰略方向,一切看起來似乎都是各個部門在分別嘗試,隨即淺嘗輒止。

小步快跑是試錯的好方法,但知乎似乎從來都缺少一位管理者能下決策,讓所有人跑到同一個賽道上。

來源:搜狐

相關焦點

  • 被質疑後 「去哪兒」二次下架日APA酒店
    【環球時報記者 李司坤】在國內問答社區網站知乎上,一則今年年初發布的「怎麼看APA酒店『絕不撤書,你們幾個月後就會忘記』這一言論?」的問題,12日再次在網上掀起波瀾。當天,知乎用戶「王瑞揚」在這一問題下留言說,他11月12日在去哪兒網以「APA」為關鍵詞進行搜索時發現,東京和大阪的酒店搜索結果中都包含APA酒店。
  • 去哪兒回應
    曾經被國家旅遊局發文下架的日本APA酒店,近日被指悄然在去哪兒、美團旅行等App上架。11月14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去哪兒、美團兩家旅遊網站獲悉,兩家App都已緊急排查下架該酒店。
  • 美團去哪兒回應…
    他曾表示說「決不撤書, 你們幾個月後就會忘記」……然而11月12日,有網友卻發現,去哪兒網與美團網「悄然上架」APA酒店的預定服務。網友爆料:去哪兒、美團又上架APA酒店12日,知乎用戶「王瑞揚」的發現引發網友關注,11月12日該網友在去哪兒網以「APA」為關鍵詞進行搜索時發現,東京和大阪的酒店搜索結果中都包含APA酒店。
  • 去哪兒美團緊急回應:立即排查
    曾經被國家旅遊局家庭下架的日本APA酒店,近日被網友指出,悄然在去哪兒、美團旅行等APP上架。11月14日,澎湃新聞記者獲悉,兩家APP都已緊急排查下架。  今年1月份,APA連鎖酒店曾在中日韓三國輿論中掀起了一場不小的風波。
  • 攜程、去哪兒升級專車服務
    在6月26日舉行的「2019攜程·去哪兒專車供應商大會」上,攜程和去哪兒共同宣布,其聯合運營的專車業務要升級了!今年將主打高端網約車出行品牌「尊享專車」,並通過各種合作,覆蓋更多城市。其實,經過半年的市場培育,攜程·去哪兒專車已經在北京、上海、廣州、西安、廈門、重慶、成都等重點城市推出了「尊享專車」服務。
  • 第019期:時間都去哪兒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曲《時間都去哪兒了》,周末了不妨放下工作,翻翻自己的老照片吧!時間都去哪兒了?小時候的我和長大的我,同樣的笑容記下了時間的軌跡。網友冰雁供圖。 時間都去哪兒了?70年代的二七紀念塔下,媽媽與小姨騎著自行車。2014年,媽媽與小姨再次來到塔下。網友何良供圖。 時間都去哪兒了?
  • 多莉去哪兒了 ~~~
    ▼▼ 故事從上一部結尾的六個月後開始,患上思鄉病的藍藻魚多莉(Dory)決定去尋找自己的父母查理(Charlie
  • 謎團:伊巴卡到底飛哪兒去了?
    文/水清清  北京時間11月21日,NBA自由市場大門於早上7點正式打開,截至目前,坊間關注的一個焦點,伊巴卡的飛機到底飛哪兒去了
  • 去哪兒CEO陳剛:旅遊這個生意關乎夢想
    12月2日,去哪兒對外發布,今年通過去哪兒購票的用戶中,有934萬人是第一次坐飛機,這個數量創近五年新高。去哪兒CEO陳剛表示,儘管行業面臨非常大的困境,去哪兒在2020年仍將實現盈利,新交易用戶量維持數千萬量級增長,其中三線以下城市用戶佔近半數。陳剛指出,國內旅遊市場正在進入大眾化和品質化的雙增長通道。
  • 知乎「飼養」北極狐
    王姍姍第一次參加知乎的線下活動「鹽Club」時,她看到許多人圍在一起拍照,激動地喊著「劉看山」。「劉看山是誰?」她納悶地嘟囔道。直到她在微博和知乎站內的話題討論裡看到了很多關於它的故事,才知道這是一隻北極狐。劉看山可並不簡單,它在知乎的辦公室裡有自己的一間冰屋,還有一個專門的「飼養員」看護著它。
  • 《新聞聯播》結尾播放歌曲《時間都去哪兒了》
    王錚亮《時間都去哪兒了》是春節期間媒體、群眾最關心的熱門歌曲和話題,歌裡傳遞的真摯親情所帶來的正能量社會影響力,讓央視《新聞聯播》近期已經兩次專門設計重要環節再推薦王錚亮的《時間都去哪兒了》。一首流行歌曲能夠在央視《新聞聯播》裡被如此大力推薦,王錚亮自己也表示大大鼓勵了內地原創歌曲的音樂人。
  • 微電影|他去哪兒了
    有個脾氣不好的倔強老頭,一輩子沒出過大山,可他為何突然翻山越嶺、披星戴月、風餐露宿,也要去成都?有個歲月滄桑寫滿臉頰的中年男人,年紀不大,已有白髮,他一再小心翼翼地四處求人「買東西」,一再錯過女兒的開學典禮。
  • 王錚亮《流淌的歌聲》再唱《時間都去哪兒了》
    在《時間都去哪兒了》這首歌發行十周年之際,王錚亮再次唱響這首走進千家萬戶的經典歌曲,讓所有觀眾體會到了不一樣的溫暖和感動。本期節目由羅大佑擔任時代傳唱團團長,帶領王錚亮、葉蓓、許飛等歌手用音樂講述時光的故事。
  • 哪兒冷脂肪就會去哪兒,露出的地方更容易長肉?
    而且脂肪很「機智」,哪兒冷就會去哪兒,所以露出的地方更容易長肉。真相低溫環境下脂肪的代謝未必會變慢,反而可能加快。寒冷狀態下,為了維持皮膚溫度,身體會加快新陳代謝,以保證能量供應。人體內供給能量最多的是糖,而當糖分解供能無法滿足需求時,脂肪就會參與進來。
  • 《學霸去哪兒》歌曲走紅大學 網友:不忍直視
    近日,《爸爸去哪兒》在熱播,網友重新填詞翻唱的《學霸去哪兒》在大學校園裡走紅。詼諧調侃的歌詞,易於傳唱的旋律,使它成為校園熱門話題。   熱歌重新填詞翻唱   通過搜索發現,整首歌非常短小,只有一分鐘,是由一個男生獨唱的。
  • 方精雲委員:剩下的糧食去哪兒了?
    原標題:方精雲委員:剩下的糧食去哪兒了?  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8日訊(記者 佘穎)採訪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教授方精雲院士,本來是為了了解今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情況。這位研究碳排放的專家告訴我,這是個很複雜的計算,需要大量的數據。
  • 民歌節王錚亮催淚獻唱《時間都去哪兒了》
    王錚亮《時間都去哪兒了》  搜狐娛樂訊 「門前老樹長新芽,院裡枯木又開花;半生存了好多話,藏進了滿頭白髮……」幾句簡單樸實的歌詞將四季的變換、生命的流逝娓娓道來,「時間都去哪兒了?  習近平主席接受俄羅斯電視臺專訪時也曾提及這首歌《時間都去哪兒了》,「我個人的時間都去哪兒了?當然是都被工作佔去了。」馬年央視春晚上,實力歌手王錚亮自彈自唱歌曲《時間都去哪兒了》,溫柔的旋律緩緩流淌進觀眾的心田,平實卻動人的歌詞配上王錚亮真摯的演繹引起了觀眾的共鳴,對親情的濃濃的呼喚瞬間鑽入心肺。
  • 知乎網頁又出現了崩潰,官微:要不大家先去吃個飯?
    紫金財經3月23日消息 近日,關於「知乎又崩了」的話題,再次成為微博熱搜。多名網友反映,距離上次知乎崩潰還沒幾天,怎麼又崩了呢,難道是我家的網絡質量出現了問題嗎?23日午間,眾多知乎用戶留言稱,才隔了兩天時間,知乎竟然如此勤快的又崩了,無論是打開手機上的知乎APP,還是瀏覽相應的電腦網頁,界面上都會顯示出「無法打開知乎網頁」、「知乎APP內加載失敗」等內容。就算將電子產品重啟後,甚至是把無線網斷掉再重新連接,打開知乎也是根本什麼都看不到,就連電視劇的蹤影都沒有。
  • 去哪兒回應網購火車票失敗:12306現身打臉
    趙女士稱,自己上個月從去哪兒網上訂購了一張火車票,並通過快遞在出發前拿到了紙質車票,不料旅行途中忘記攜帶,趙女士本想通過站臺進行掛失補辦,但火車站工作人員卻查不到她的購票信息。對此,去哪兒網稱這是由於鐵路系統有延遲導致的,並承諾為旅客退票。而鐵道部12306工作人員否認了去哪兒網的說法,並提示市民選擇官方途徑購票。
  • 香蕉的種子都去哪兒了?
    香蕉的種子去哪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