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展使用場景、建立知識服務市場,知乎真的能盈利嗎?

2020-11-26 天下網商

摘要:近期,知乎召開了一場小範圍媒體溝通會,交出了一份商業化成績單,相比於離開微信無法獨活的分答,知乎向大眾展示了它完全可以在自己的社區生態中實現自我循環,但是知乎真的能就此盈利嗎?

知乎live上線四個月成績單

近期,知乎召開了一場小範圍媒體溝通會,交出了一份商業化成績單,相比於離開微信無法獨活的分答,知乎向大眾展示了它完全可以在自己的社區生態中實現自我循環,但是知乎真的能就此盈利嗎?

近期,知乎召開了一場小範圍媒體溝通會,交出了一份商業化成績單:

四個月內舉辦了557場知乎live,每場一小時左右的知乎live能為主講人帶來平均1萬元的收入(知乎喊出的口號是「時薪一萬不是夢」);

知乎live參與者的人均消費為52元,復購率達到37%;

自2013年開始的電子書項目的成績單——三年多的時間內售出了2600萬冊電子書(雖然絕大多數都是免費的《知乎周刊》),在2015年亞馬遜免費中文電子書排行榜上佔據四席。 

此外,知乎創始人周源還在活動現場公布了知乎未來的四大戰略:擴展使用場景,滿足更大和更細分用戶的需求;連接更多組織和機構形成更豐富的網絡;實現和平臺媒體價值相當的廣告收入;建立知識服務市場,讓進入市場的知識工作者先富起來。這四大戰略看似都是站在用戶與社區發展的角度,卻無一不是在為商業化鋪路。

乍一看,知乎貌似離錢越來越近了,那麼,知乎真的要開始走向盈利的道路了嗎?

知乎真的能盈利嗎?

1.商業模式,知乎要逐步打造「增量市場」,實現「良性循環」

在知乎的理想中,知乎live、值乎、電子書分別滿足用戶不同的使用場景,從而在原來單一的問答社區之外創造「增量市場」。同時,知乎live、值乎、電子書與問答社區的內容可以實現「良性循環」。

如知乎開設站內的電子書商店,是希望電子書不再是內容的終點,而是新一輪討論的起點,讓圍繞電子書的進一步討論的漣漪能夠發生在知乎站內,同時無縫嵌入回答、live和值乎之中,加入知乎的內容循環。與之類似,私密的live、值乎創造的內容也可以逐步積累、沉澱,回流到開放的社區中,正如目前某些live的內容會被整理成電子書,再度形成良性循環,打造成一個商業生態。

2.從認真你就贏了到認真你就輸了,知乎的「水化現象」日益嚴重

從商業模式來看,知乎描繪了一個永動機式的商業藍圖,然而對於一個知識文化性平臺而言,動力的根源還是來自內容,從這一點來看,知乎的盈利之路似乎有些「蹣跚」。

「社區水化」這個感染各大社交網絡的「瘟疫」,選擇了開放註冊的知乎遲早會與之狹路相逢。問題和回答質量下降,專業度讓位於「故事會」,用戶平均水平下滑導致社交機制對於回答低質or高質的判斷失效,社交蒸發冷卻效應讓專業人士被信口開河的小白「擠出」。與此同時,知乎的初衷——那些最有含金量的個人經驗和見解則會轉入封閉的社群和一對一分享。知乎似乎正面臨大量失血的衝突中。  

去年,許多大牛由於不堪忍受評論區內的「謾罵和惡意揣測」紛紛出走,引發了一股「逃離知乎」的風潮。

共享經濟時代,對知乎而言,開放性的知識共享是利是弊?

不同於微博、微信的follow就是唯一關係,人際網絡就是信息聚合、傳播的唯一通道。基於問答知識型平臺的特性,知乎在人際網絡之外,還有圍繞問題的內容聚合、基於用戶投票的回答排名機制、基於話題的問題推薦。換句話說,即實現了「自由人的自由聯合」,無疑將開放性升至最大化,而探索本源,這究竟能為知乎帶來什麼呢?

1.對於知乎,開放性知識網絡當然是件好事情

知乎的「革命性」在於將知識的單位從書籍等傳統載體「碎片化」成一個個問題,讓傳統的知識提供機構土崩瓦解、個體知識所有者得以解放,從而降低了知識生產和討論的門檻。加之問答形式、話題網絡加速受眾的聚集過程,使之在短短五年內成為國內規模最大、主題最為多元的知識人聚集地。

然而,正是同時將問題、話題、人作為知識的節點,使得知識(和經驗、見解)的所有者可以在主題、問題下面精準聚集、快速匹配。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為知乎的商業化提高了門檻。

2.社區太開放,沒有「智商稅」就沒有「轉化率」

如果你使用過知乎,一定會發現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與微博、微信的大V出場必自帶流量不同。在知乎上,即使十萬粉大V也有點讚數寥寥幾十的回答(尤其是在他們擅長領域之外的回答),這對於微博、微信公眾號是不可想像的。

知乎粉絲的「點讚轉化率」這麼低是源於知乎開放性問答社區本質。知乎用戶的點讚度並不會與主講人粉絲數呈高度相關關係,反而與主題內容相關,這說明吸引人們趨之若鶩的不是知乎大V的頭銜,而是主題的相關性與實用性。

當然也基於這種開放性,知乎live可以通過引進站外「知識網紅」的方式來「消耗」微博、微信等其他平臺的粉絲,就像「出師未捷身先死」的分答做的那樣。9月19號「非知乎用戶」、知識紅人李笑來做的一場知乎live吸引了4萬用戶參加。然而這些站外大V基本上是「撈一票就跑」,而不會持續分享。因為他們是「外來物種」,在知乎並無根基,而且他們完全可以自己搭建封閉的知識社群,在那裡針對篩選出的粉絲徵收更高的「智商稅」。

3.粉絲不「腦殘」,面臨知識電商的共同困局——被「頭部用戶」綁架

從上文中的現象中,我們也可以了解到,知乎的粉絲的大特性是——不盲目。這使得知乎幾乎不存在微博泛濫成災的「腦殘粉」現象,粉絲與大V之間的關係也沒有那麼緊密(相比之下)。

一方面問答的頻率要比發微博的頻率低得多,從而降低了大V在粉絲時間線裡的曝光頻次。另一方面,用戶時間線裡也擠滿了關注話題下的問題推薦,關注人的回答很容易被淹沒。再一方面,微博評論區是博主與粉絲的互動區,是增強粘性的一種有效方式。知乎大V回答的評論區卻被該問題的關注者佔據,而無法成為他們與粉絲增強互動之地。

而這也造就了大V人氣的高低取決於是否在「平臺紅利期」搶佔了熱門主題,比如PPT製作、職業諮詢、情感諮詢等,然而一旦過了平臺紅利期,當熱門主題都已被「山頭佔盡」,推廣位資源越來越僧多粥少,後來者掘金的難度將越來越大。陷入了在行、分答、知乎live等知識電商的共同結局——頭部用戶、頭部主題贏家通吃,而長尾主題又撐不起來足夠大的場子,平臺被「頭部用戶」綁架。

一個開放、活力的知識社區終究難逃利益固化、結構僵化的宿命。這一點在商業化的道路中很明顯的表現便是,在最新一次的更新中,知乎加入了類似於微博的「轉發評論」功能,為了讓大V不僅通過回答、點讚,還可以通過篩選信息來擴大影響力與粉絲粘性。可以說,相對於知乎的盈利而言,其賴以勃興的認知盈餘運動進行到如今,已逐漸形成了穩定的利益群體,現在到了他們收割與變現之時。

好在知乎基礎的網絡架構與天生的開放性決定了它的不可能在封閉的「知識社群」、「知識診所」的路上走得太遠。或許,對於想要盈利的知乎而言,這是開放社區之幸,卻是知乎商業化之不幸。

知乎想要真正實現「盈利」,大概得放棄一些自己原本熟悉的路徑

除了知識變現,知乎在媒體溝通會發布的戰略,彰顯了它的意圖。然而,拋開問題談本質,知乎想要完成這次「自我革命」,根源還是要從自己原本熟悉的路徑中下刀。

1.知乎的激勵更多隻給了一小圈人

在知乎裡,排在最前面的不一定是點讚最多的答案。知乎決定權重的機製取決於用戶在某個領域是否有長期的分享和獲得對應領域其他專業用戶的認可。

知乎也強調說最早知乎社區裡的初始用戶,是團隊挑選的 300 名種子用戶。說白了,在某些領域,種子用戶為你的答案點個讚,可能等同於十個普通用戶給你點的贊。

這在早期是一個有效的讓好內容脫離雜音的運營方式。早期用戶自然會容易被知乎團隊關注。而知乎長期以來的郵件推薦、應用推送,為用戶帶去的內容也都是知乎運營團隊人工決定的。得到這樣的推薦,自然更容易獲得更多贊和關注,從而形成一個循環。這批早期聚集在知乎的群體大多只代表當時知乎團隊能接觸到的人,他們自然在一些領域能有不錯的見解,但歸根結底範圍是小的。

「知乎 Live 要在接下來擴展它的生產者和消費者」

「知乎的機構帳號希望和更多領域合作,實現規模化的發展階段」

這些都是知乎如今的願景,進你會發現如果知乎社區背後運作的機制依然是那套早期的方式。隨著用戶群的擴大,大量人工幹預已經不再有利於知乎想要的規模。

2.知乎並沒有形成一套工具化的挑選方法

如今知乎的註冊用戶已經達到了5000 萬,但它關於變現方式的挑選都還需要依靠一個 100 多人團隊裡的主觀判斷,什麼樣的標準能入圍依然是知乎團隊說了算。

試想一下,這個全部在北京工作,具體到社區運營可能不足 20 人的團隊的視野,如何能夠決定 5000 萬知乎用戶想看什麼內容? 想要了解哪些領域?

我們看到知乎採用了很多方法來激勵優質內容的出現,也在使閱讀、搜索、問答這些功能互相打通和連接。但大部分涉及變現的新功能還都是依靠人來挑選,從 Live 到書都是如此。誰來做 Live、怎麼做、更多回答還是更多照著自己的計劃談……都是知乎團隊直接參與其中。

毫無疑問,知乎為用戶碎片化知識的輸出與獲取方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然而,想要實現真正的盈利,知乎的自我革新之路似乎並不簡單。在此次的兩份成績單中,我們看到了知乎的能力和決心,在這片盈利的曙光之中,也同樣報以期待與支持。

——————————————————————————————

(內容來源:微信公號——網際網路分析師于斌)

相關焦點

  • 知乎產品分析報告
    知乎早期採用邀請制註冊方式,為知乎社區沉澱了很多優質內容。這些為其開展知識付費,創造了極好的先天條件。 2018年6月6日,原有的「知識市場」業務升級為「知乎大學」,知乎在知識付費領域又前進了一步。 一、市場概況 早期的知乎是一個聚焦專業話題的小眾社區,主要面向網際網路圈內人士。實行社區開放政策後,知乎轉變為一個面向廣大網友的知識分享平臺。
  • 知乎發力視頻背後:順勢而為,能迎頭趕上嗎?
    兩個變化帶來的契機知乎對視頻領域的探索由來已久。早在2017年,知乎就曾聚焦問答場景,引導用戶上傳視頻回答,一年後,知乎首頁上線了「視頻」專區。但囿於當時知識類視頻所受關注度較低、製作門檻偏高等因素,知乎未能實現將用戶消費由圖文轉向視頻的順滑過渡,視頻專區成為了視頻回答入口。
  • 知乎APP上線「市場」獨立入口 這是要做知識界的天貓?
    【TechWeb報導】5月17日消息,知乎APP今日上線新功能,打開知乎APP的用戶們發現:在頁面最底部的導航菜單位置,除原有的「首頁」、「發現」、「通知」、「更多」之外,知乎推出了全新的「市場」獨立入口。其中匯集了知乎 Live、知乎書店、付費諮詢這三類主要的「付費」服務形態。
  • 產品分析 | 知乎如何完善知識生態,提高付費內容打開率?
    在功能多元化,業務體系化,定位大眾化後,知乎更希望打造出一個完整有機的知識分享社區的生態。多元的用戶能在其中找到共鳴學習知識,內容創作者能獲得認同收穫利益,平臺能保持質量獲得流量是知乎所願意看到的多贏局面。雖然知乎的用戶質量在大眾化的過程中難免會有下降,但仍舊屬於高質量用戶群體的使用平臺。
  • 知乎產品分析報告:中國知識問答產業現狀的縮影
    編輯導讀:知乎作為以知識問答為核心基礎的社交平臺,發展至今擴展了多條業務線。儘管人們總調侃知乎的檔次越來越低,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它仍然是知識問答領域的佼佼者。本文將從八個方面對知乎APP進行深入的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 知乎產品分析:問答社區的領頭羊,知識付費的初入者
    2.1 市場規模2.1.1 目前的市場規模根據艾瑞諮詢的《中國在線知識付費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問答社區和知識付費類平臺的月獨立設備數、月度總有效使用時間已分別達到1.43億臺和4.1億小時。與2017年初相比,漲幅分別達到73.7%和100.3%。
  • 知乎廣告收入增3.4倍 擠進百億短視頻市場尋突破
    DCCI網際網路研究院院長劉興亮在接受長江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一直以來,知乎都屬於叫好不叫座類型,也就是有流量有知名度,但是商業化變化困難,「據我所知其營收並不是特別好。此次做短視頻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其迫切多元化、擴張盈利的現狀,不過目前來看知乎做短視頻能不能做好是存在疑問的,這個市場付費制本身比較難,需要從實際定位和方向協同發展。」
  • 直播過度娛樂化,專業內容的大旗知乎能扛起嗎?
    2019年10月,知乎上線直播業務,2020年3月,導演畢志飛和知乎法律領域優秀回答者王瑞恩針對話題「肖戰粉絲舉報AO3是對是錯」在知乎展開了一場辯論,如《奇葩說》開創了國內綜藝節目的辯論先河,知乎最具特色的辯論式直播塑造了一種新的內容消費場景,參與者實現思想交鋒,用戶可緊追熱點,以此達到傳播知識、啟發思考的目的。
  • 直播過度娛樂化 專業內容的大旗知乎能扛起嗎?
    2019年10月,知乎上線直播業務,2020年3月,導演畢志飛和知乎法律領域優秀回答者王瑞恩針對話題「肖戰粉絲舉報AO3是對是錯」在知乎展開了一場辯論,如《奇葩說》開創了國內綜藝節目的辯論先河,知乎最具特色的辯論式直播塑造了一種新的內容消費場景,參與者實現思想交鋒,用戶可緊追熱點,以此達到傳播知識、啟發思考的目的。
  • 社區迷途:小紅書、虎撲、知乎們左右為難
    以小紅書、虎撲、知乎為代表的內容社區,在維持社區生態、氛圍和商業變現之間,往往會陷入兩難境地。擅長種草的小紅書決心入局電商直播,帶貨似乎成了小紅書成長必經的關鍵路徑;在專注知識付費和尋找下沉市場用戶之間,知乎也曾屢屢搖擺;屢次傳出上市消息的虎撲仍未玩轉「直男經濟」,論壇體育屬性削弱,只能依靠孵化新平臺實現更多的商業化。
  • 社區迷途:左右為難的小紅書、虎撲、知乎們
    以小紅書、虎撲、知乎為代表的內容社區,在維持社區生態、氛圍和商業變現之間,往往會陷入兩難境地。擅長種草的小紅書決心入局電商直播,帶貨似乎成了小紅書成長必經的關鍵路徑;在專注知識付費和尋找下沉市場用戶之間,知乎也曾屢屢搖擺;屢次傳出上市消息的虎撲仍未玩轉「直男經濟」,論壇體育屬性削弱,只能依靠孵化新平臺實現更多的商業化。
  • 在知乎,已經沒有「社會化營銷」團隊了
    作為一個以知識為入口的分享社區平臺,知乎從頭到尾一直在貫徹內容營銷的理念,這點一方面體現在他們的社區平臺,另外在市場推廣內容上也是如此。 我們經常說廣告即內容,內容即廣告,其實知乎就是一個活生生的內容營銷範本。
  • 知乎發布「海鹽計劃」 它如何從信息海洋提煉出知識之鹽?
    今天的知乎,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問答社區,從「問答」社區、一站式知識服務平臺「知乎大學」、短內容分享功能「想法」等一系列產品和服務,知乎建立了音頻、視頻在內的多元媒介形式。目前,知乎平臺擁有1.8億註冊用戶,積累了超過1.1億個回答,話題總量達到25萬。每天都在產生海量的內容和行為。知乎三問在一般人看來,知乎或許就是一個網絡問答社區,更準確地說是知識內容平臺。
  • 郎朗的鋼琴課:從知乎用戶到老師
    那一年,知乎率先推出知乎Live,緊隨其後的果殼推出的分答迅速點燃了資本市場的狂熱,而後喜馬拉雅、得到等平臺玩家井噴發展,還有許多自媒體知識大V紛紛入場,一時間,競爭者眾,風頭極盛。 3年過去,內容付費的市場仍然可觀。
  • 知乎:源自社區又服務於社區的 AI 技術
    「每個人來到知乎,都能快速看到他感興趣的人和內容,他的疑問可以被極速送達到有意願和能力回答的人,他也會快速遇到讓他拍案的好問題,分享只有他最懂的信息,收穫最令他滿足和愉悅的認同,與他希望遇到的人產生有價值的交流、討論,甚至爭執。這一切會是這個時代的思考和總結。我們會以從未有過的效率,創造思維的連接。讓每個個體的思考和經驗,被分享,被篩選,被總結,被轉化成為這個時代的知識。
  • 知乎與果殼的殊途同歸
    看起來,知識的免費交易市場已經足夠成熟,在流程上,用戶首先使用Google和Wikipedia搜索現有知識,當遇到知識盲區後,再通過基於人脈或是專業的社區提出疑問獲取回答,包括Yahoo! Answers在內的一些平臺也在一些通用型知識沉澱上樹立了知名的品牌。
  • 「恰到飯」的知乎,對內容付費行業有什麼借鑑意義?
    站在內容從業者的角度來看,我更傾向於將其看作回歸理性,畢竟「知識服務」如果要沿著網紅的路子走,怎麼看都不長久。那麼問題就來了:平臺下一個增長的抓手會在什麼地方呢?知乎可能提供了一個不錯的思路。所以,在為創作帶來收入的同時,會員機制可以在作者與讀者之間建立一種類似於「契約」的關係。一方承諾,輸出優質內容;一方則作為優質內容消費者,理性分辨。而站在全平臺來看,這一機制的存在也能使知乎在廣告接入方面還能在品類上保持相對克制,避免飲鴆止渴。
  • 圖片社區全軍覆沒,能靠圖像識別彎道超車嗎?
    原標題:圖片社區全軍覆沒,能靠圖像識別彎道超車嗎? 2,成功內容社區的範本 國內內容社區絲毫不缺乏成功者,風頭最勁的兩個社區,小紅書(購物社區)和知乎(知識社區)最近都獲得高額融資,可以說目前最成功的新社區代表。
  • 深挖視頻礦藏,知乎的視頻野望
    視頻側一系列的大動作表明,知乎入局視頻賽道的決心相當堅決。   據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6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9.40億,較2020年3月新增手機網民3546萬,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為99.2%。
  • 知乎與果殼:情懷之下,只有無奈
    其實,知乎和果殼作為國內的兩大知識社區,推出至今即一直被眾多媒體關注,而它們常被受質疑的也是「如何變現」的話題。如今,它們推出的產品正是「一次有關內容變現的實驗」,引發廣泛傳播和熱議也順其自然。那麼,Live與分答,這種「知識共享」模式能走多遠呢?而知乎與果殼,作為國內最大的兩個知識社區,能否走出商業化的困境呢?今天,作為這兩大社區較早期的用戶,也談下我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