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文 | Tech星球 李曉蕾
如何破解商業化難題,是內容社區的集體困境。
以小紅書、虎撲、知乎為代表的內容社區,在維持社區生態、氛圍和商業變現之間,往往會陷入兩難境地。
擅長種草的小紅書決心入局電商直播,帶貨似乎成了小紅書成長必經的關鍵路徑;在專注知識付費和尋找下沉市場用戶之間,知乎也曾屢屢搖擺;屢次傳出上市消息的虎撲仍未玩轉「直男經濟」,論壇體育屬性削弱,只能依靠孵化新平臺實現更多的商業化。
在變現模式、內容抉擇或是商業生態的選擇上,他們都處於左右為難的尷尬境地。這是內容社區天然的屏障,如何調和商業化引起的種種矛盾,平臺都遇到了不小的挑戰。
虎撲:上市,還是「上新」
虎撲的上市夢由來已久。
2007年虎撲獲得晨興資本A輪融資時,就曾在離岸投資中心英屬維京群島創立了公司Hoop SportsBVI,在當時這被解讀為為境外上市搭建VIE架構。
直到2016年,虎撲才真正在A股遞交上市申請書。但上市之路並不順利,曾想借殼*ST亞星上市的虎撲,借殼失敗後,在第二年主動撤回IPO申請。箇中原因在於,虎撲對廣告依賴過重,收入模式單一還直接導致,連續幾年業績波動較大,且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淨額和淨利潤的差異較大。
這些都成了阻隔虎撲上市的關鍵原因。
在這個過程中,大批早期的「JRS(虎撲網友自稱)」目睹了社區內容的調整與變化。
一位從2010年開始使用虎撲的JRS告訴Tech星球,社區變化可謂天翻地覆。早期的鑑定中心、二手交易區、求購區三大板塊已被獨立開來,成為虎撲的孵化產品「識貨」、「毒」。早期帖子一併清空為0,現在的虎撲社區,「步行街主幹道」成了最為活躍的板塊,包括「蔡徐坤虎撲事件」等娛樂化話題及內容正日漸增多。
2016年的招股書顯示,虎撲盈利主要來源仍為廣告,佔比高達61%,此外佔比最大的增值業務,佔比為20%。同時,據mUserTracker數據統計顯示,75%左右的虎撲用戶為男性(35歲以下居多)。由此可見,虎撲對來源於男性用戶的流量重度依賴,正因此,虎撲能否在既有流量上,找到廣告之外的盈利模式成了關鍵問題。
實際上,早在2009年,應當時的電商熱潮,虎撲曾推出「卡路裡商城」,但在當時各家瘋狂燒錢的模式下,卡路裡商城早早夭折。2012年,虎撲將此前虎撲論壇的「鑑定中心」獨立,孵化了具有導購及鑑別運動裝備功能的「識貨App」。
但在當時,「潮鞋」還未蔚然成風,成為一種熱潮。識貨並未對虎撲有逆轉性的幫助,但根據此前公開的信息,2017年交易規模超過20億元,營收額在1.2億至1.6億之間,在虎撲營收中佔比超過三分之一。虎撲看中了電商前景,隨後引入海淘業務,斥重資金開啟自營業務。
如今,虎撲旗下公司孵化的「毒App」,則乘上了「潮鞋熱」的風口,一躍成為國內最大的線上球鞋鑑別交易平臺,先後獲三輪融資,估值達10億美元,進入獨角獸行列。
在今年,虎撲還經歷了下架事件。對這家15歲的內容社區來說,想方設法撬動直男經濟就成了在這一節點上的核心。華興資本董事長劉佳寧曾評價稱,球鞋交易平臺毒APP背後的虎撲社區,以及各垂直領域社區,價值仍未完全兌現。
字節跳動興許就看中了虎撲為代表的「直男經濟」價值。6月6日,字節跳動宣布向體育垂直社區虎撲投資12.6億元人民幣,持有虎撲30%的股份。成為「字節系」的一員後,虎撲在孵化新產品撬動男性消費力的同時,關鍵目標仍未上市。
在獲字節跳動融資時,虎撲還表示,公司正在尋求獨立IPO,以CEO程杭為首的公司管理層仍然是虎撲公司實際控制方。
也就意味著,第一次尋求上市3年後,虎撲又將踏上IPO之路。2019年的「NBA事件」,再度為虎撲的上市前景蒙上陰影。相反,以「識貨」、「毒App」為首的矩陣卻發展順利,到此時,虎撲CEO程杭的注意力是否會出現猶豫?
小紅書:種草,還是電商
小紅書的商業化變現腳步,正在肉眼可見的加快。
11月28日,在小紅書創作者開放日上,除將此前的品牌合作平臺、好物推薦平臺升級迭代外,小紅書還宣布將推出服務小紅書達人的創作者中心及互動直播平臺。
互動直播平臺的到來意味著,小紅書真正挺進電商直播領域,瓜分這一領域的紅利。過去,小紅書始終面臨一個尷尬局面,作為生活方式分享社區,小紅書具有極強的「種草」屬性,女性用戶的聚合則使得它成為美妝、時尚的內容集結地。
但很長一段時間內,大多數小紅書用戶使用習慣均為,在小紅書種草,在其他電商平臺拔草。小紅書成了口碑社區,卻無法形成流量、內容之下的直接變現閉環。於是,後期小紅書開始涉足電商,並堅持做起了自營。
按照小紅書當時公開的數據,啟動電商模式後的5個月時間裡,小紅書銷售額已達到2億多元,截至2017年5月,小紅書營收近100 億。從被內容種草到購買,再到發布使用體驗、購物分享內容,又反向作用於購買,一個新的內容消費鏈條為小紅書提供了良好的消費氛圍。
對於內容平臺來說,小紅書也同樣面臨內容真實度、盛產廣告貼等問題。不可否認的是,小紅書絕不會止步於內容種草,而忽略電商消費這一領域。作為平臺,小紅書的策略是建立消費者(內容生產者)、品牌方、MCN機構及自身電商業務的服務閉環,而實際上,電商業務的到來使小紅書背上了更多罵名。
完全自營的小紅書難以提供足夠完備的電商服務體系,供應鏈體系不完備導致的假貨問題,物流體系未建立導致的發貨、配送慢,包括售後體驗差成為小紅書的電商「槽點」。
小紅書必須揚長避短。除小紅書創始人屢屢強調小紅書是社區而非電商外,小紅書也始終對外宣稱公司傾向藉助社交方式分享產品,商城業務服務與社交僅是社區的延伸,並不是以購物性質為主的電商平臺。
服務再次升級是在是今年2月,小紅書內部進行架構調整,將原社區電商事業部升級為「品牌號」部門。圍繞「品牌號」這一核心產品,整合公司從社區營銷一直到交易閉環的資源,為品牌方提供全鏈條服務。
做直營電商並不利於社區生態的發展,反而引發了用戶對其「做裁判又做運動員」的反感,而電商直播或許更利於小紅書體系內的生態玩家。
從小紅書的種種動作來看,入局電商直播,收割這一波盛行的紅利,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情。根據小紅書的介紹,小紅書有直播+筆記雙向種草,支持主播連線PK,紅包互動等玩法。過去,小紅書從圖文到短視頻的升級,也對社區內容呈現方式做了革新。
但也有MCN機構對電商直播的入局持悲觀態度,一家MCN機構創始人說,「小紅書開電商直播,是新一輪的紅利,也是新一輪的洗牌。老一批未能在微博適應短視頻、直播生態,賺到小紅書做圖文的達人,仍舊追趕不上這波浪潮。但不論對平臺還是達人來說,電商都是最好、也是最快的變現途徑。」
在內容生態逐漸豐富的同時,小紅書也在面臨新的考驗。
受此前下架影響,小紅書月度活躍用戶呈現大幅度下滑,據QuestMobile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小紅書MAU為9300萬,接近1億,但10月最新的數據顯示,小紅書月活躍用戶數為7288萬。電商直播的到來,則將為小紅書帶來新的審核難題,畢竟,在內容審核上出現問題,已經使得小紅書摔了好幾個跟頭。
對小紅書來說,做電商興許是未曾預料到,但卻被社區自然選擇的。2019年7月,小紅書宣布用戶數破3億。刺激創作者內容生產,留住用戶在平臺內購買商品,都將進一步幫助小紅書更好的通過內容及電商進行商業化。
知乎:用戶下沉,還是知識付費
KOL集體出走,最早是一個屬於知乎的故事。
2017年,信息聚合平臺競爭熱烈,數百位知乎大V被爆將籤約至今日頭條。最先提及此事知乎大V「惡魔奶爸」提到,「而且是給錢的,年收入比普通白領高。籤完之後,所有的內容不可以再發到知乎,相當於獨家協議。」
當時,在知乎知識變現並不容易,「惡魔奶爸」在後續的回覆中表示,「知乎全社區的氛圍是絕對的反對任何商業化行為」,「靠寫字賺錢,在知乎就是特別罪惡的事情,是營銷,是左道,是邪魔歪路。」
走上層路線的知乎,一開始決定利用知識付費做營收,被冷視的廣告形態僅限於側屏廣告,內容廣告更是被視為不許觸碰的高壓線。為此,知乎甚至還曾封殺過「知乎第一大V」 張佳瑋。
知乎已經多次試水知識付費,留下了知識付費產品「知乎Live」。當時知乎公布的數據是,知乎Live講者超過2000人,講者平均時薪過萬。
直到今天,知乎的商業化模式仍舊是廣告+知識付費。在微博、今日頭條等平臺紛紛建立MCN機構,試圖機構化扶持及推出優質內容的情況下,知乎步伐卻仍舊緩慢。今年2月,知乎接受刺蝟公社採訪時還曾表示,知乎沒有傳統意義上的「MCN 機構」,每個人都有值得分享的知識。
在過去幾年,偏向高知氛圍的知乎,流失掉了一部分專業的內容創作者及內容,在知識付費仍然未能形成氣候時,拓寬新的用戶群體成了解決用戶增長天花板的渠道之一。
知乎天然的社區氛圍是:分享經驗,屬於內容消費。一位負責知乎內容營銷的人士告訴Tech星球,知乎需要吸納三四線及以下城市用戶,謀求更大的市場,讓更多用戶也能分享自己的經驗。但這並非易事,從內容消費角度,三四線早已飽和,有自己習慣的,諸如趣頭條、今日頭條這樣的內容消費平臺,未必能融入知乎氛圍。
儘管知乎創始人周源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知乎並不認同下沉這個概念,更不會有意識地去做下沉。
但知乎也曾做出過試探,Tech星球了解到,知乎曾找到一家內容營銷公司,希望對方幫忙制定下沉方案,「做Low內容換取流量」,同時還實行一段時間,發現效果不錯。不過,周源不願意讓知乎越來「知音化」,暫停了這一方案。但不少用戶均表示,在知乎上看到了越來越多偏及兩性的話題。
上述負責內容營銷的人士稱,兩性的話題比較大眾化,容易引發用戶的自然討論。他總結說,知乎分享內容有故事型、分享型、專業型三類,因此情感問題上也會有心理諮詢師、情感諮詢師等專業人士。一定程度上,「知乎的下沉,也可以看作是三四線城市用戶的內容消費升級。」
知乎的商業造血能力始終被質疑,是做流量通過廣告變現,還是維持社區精英範做知識付費?前者違背周源內心的理想國,後者則探索的並不順利。知乎也向Tech星球表示:現階段知乎盈利來源的確是廣告和知識付費兩類,但不方便透露營收佔比。
作為中文網絡中最大的問答社區,9歲的知乎仍未探尋出穩固的盈利路徑。但看起來,知乎也正在加快速度,改造跟隨多年的「慢基因」。
今年以來,知乎商業化及拓寬業務線動作不斷。2月,知乎內測男性種草社區「CHAO」,3月開始內測短視頻產品「即影」(已於6月關停);8月,過去對MCN態度始終不算積極的知乎,開始啟動招募MCN機構;9月,內測「好物推薦」功能,可在回答中加入商品連結卡片;10 月,上線直播功能及「小藍星推薦」榜單。
知乎的野心還囊括了電商。即影在6月的關停,再次宣告知乎短視頻嘗試的失利,而後續的「好物推薦」、直播及「小藍星推薦」則暗示,知乎正試圖挺進電商帶貨的領域。知乎試圖用服務型產品做營收,但這條路目前也並不順利。
小紅書未能解決的問題,知乎也同樣是需要面對,社區氛圍和商業化如何平衡,是社區產品始終逾越的難關。當發展15年的虎撲還在上市門前幾度徘徊,誰能給迷途的社區一個「不負如來不負卿」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