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日,吳亦凡在微博中發布了對虎撲的diss track,表示自己尊重說唱文化,不希望這場戰爭繼續下去。
對於這首diss track,每個人的看法都不同。有人表示支持,認為他充分做到了對美國hip hop文化的尊重,也有人說他抄襲。只能說,很多事情都是見仁見智的,沒有是非對錯之分。
而虎撲的步行街也對這首diss track作出了回應,依然是嘲諷加不屑。
小編注意到的是另一個有趣的現象。
虎撲的步行街的粉絲數已經上升到95萬了。
在短短的幾天時間裡實現了幾十萬的粉絲增長數,幾乎完成了一年的KPI。
小編認為,如果這是虎撲「刻意」的營銷行為,那這次營銷也算是很有教科書的借鑑價值了。
當然,小編此處所說的值得借鑑的地方指的不是去針對、評論某位明星來蹭熱度,而是小眾品牌走出小眾市場的策略。
虎撲一直以來面向的主要人群是體育愛好者,其中又以男性居多。
作為一個體育迷的聚集地,虎撲是實實在在的小眾品牌。「體育內容和精神」是虎撲為社區用戶提供的專業化、精細化的價值和功能。如果虎撲一直延續這種品牌價值和內涵,它也可以走得很遠,只是不會像近期這樣以衝刺的速度往前發展。
近期虎撲與吳亦凡之間的事件,使虎撲成功跨域了從小眾到大眾的認知鴻溝。虎撲不再只是一個體育迷的聚集地,而是成為了代表直男審美和價值觀的社區。這樣的一個轉變,瞬間就擴大了虎撲的用戶範疇。認同這種價值觀的人,都有可能成為虎撲的用戶,其中也不乏一些女性用戶。
一個初創品牌的生存之道,是找到自己可以為顧客提供差異化服務與功能的地方。
而初創品牌從小眾走向大眾的關鍵,便是跨越認知鴻溝,對大眾的情感、心理進行研究,通過一些事件,引發大眾的群體性心理共鳴。
無獨有偶,時下熱門的問答平臺知乎其實也經歷了這樣的一個過程。
說知乎是小眾品牌,也許很多人覺得難以置信。去年9月,它的用戶已經超過了1億,它似乎很難再與小眾品牌掛鈎。
事實上,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知乎的大多數用戶都是網際網路的精英。
2011年知乎成立時實行的是「邀請制」,只有少數人有註冊成為知乎用戶的資格。
直到2013年知乎取消「邀請制」後,用戶從40萬激增至400萬。邀請制的取消可以看做知乎團隊從「服務小眾」轉向「服務大眾」。
為了更好地服務大眾,知乎進行了多次功能迭代。在擴大回答者的多樣性的同時降低普通用戶的使用門檻。另一方面,知乎增加了一些功能,例如2017年增加的想法、熱榜功能,與之前僅有的問答功能相比,拓展了許多。
儘管新用戶不斷增加,功能不斷拓展,知乎的核心精神卻一直沒變:認真。
這是因為在保持社區品質方面,知乎也下了很多功夫。比如頻繁升級機器人「悟空」和「瓦力」,使其在識別和處理「答非所問」等低質內容方面時變得更加智能;不斷更新社區規範,以致大V乃至創始人的回答,也經常被摺疊或刪除。
如果說虎撲是在情感價值層面實現從小眾向大眾的轉變,那麼知乎則是在需求層面滿足大眾,在保有「認真」的社區基因的前提下,不斷完善自身的功能,使自身更「接地氣」,更好地滿足用戶的需求。
小眾品牌在走向大眾的過程,保持核心「基因」是前提,尋找品牌與大眾的潛在契合點是關鍵。
聲明:本文由「匯桔寶-人工智慧大數據企業產業化雲平臺」的作者創作,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