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十年,內容社區的鏡與燈

2021-01-11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編輯導讀:知乎,與世界分享你的知識、經驗和見解。作為一個知名的問答社區,知乎已經走過了十年。面對十年間不斷變化的用戶習慣和網際網路環境,知乎都做出了哪些改變?本文作者從平臺價值與唯一性出發,對知乎進行分析,一起來看看~

從一個煽情視角切入的話,描繪知乎十年應該冠之以節點性的回顧和社區產品成長之路。

但這顯然不符合知乎氣質。更何況,以知乎答主一以貫之的邏輯來看,知乎的十年於內容社區史不過是短暫的一截。如果和中文網際網路的宏大維度比起來,知乎也只是其中的一段故事。

所以,聊知乎十年,也許不用編年體式的敘述,更不必上升到古早網際網路,從當下、從此刻就能說清楚。

這是一個知識社區、內容平臺,有時新的前沿科技問答,也有老問題在網際網路時代的新呈現。而故事,離我們很近,也離我們很遠,近到是鏡像問題裡的「世界上的另一個我」,遠到是宇宙盡頭的好奇心投射。

01 內容產品前兩屏的故事

中文網際網路能活過十年的產品,大多在你手機的前兩屏裡,而知乎能幸佔一角,說明還是有唯一性在。

這個唯一性是什麼?顯然不僅僅是那個調侃中的「精英世界」,而是更具體、可觸摸的價值。

在具體論述這個價值前,可能還是得把時間線往回拉十年。

是的,2010年,傳說中的平民話語權發軔之年,這一年除了3Q大戰震驚中文網際網路外,還發生了很多事,比如社交媒體的崛起、三網融合下的媒介革新。直到2011年初,知乎出現在我們面前。

在這之前,網際網路即使做內容產品也帶有很重的功能屬性,大家著眼點在技術,而非用戶,但隨著社交媒體平臺的初步誕生,網際網路作為媒體和傳播的整體調性,開始轉向「人」本身。也就是說,關注個體發聲、分享和互動,成為這個時代網際網路內容產品的底色,而從業者也開始更加關注作為主體的「人」。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劃時代的變化,個人化內容在虛擬空間有了更強的存在感,人與人之間構築起社交關係網,而每個網絡節點間的互動也開始成倍增加。

在同樣的時間裡,知乎在幹什麼,它承接了網際網路哪一部分的需求,又進化出什麼樣的內容社區?

事實上,知乎的解法並不討巧。在2010年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知乎在普世大眾的空間裡沒有顯示出更強的存在感,小眾、圈層感,極高的認知門檻,這是知乎早年最大的烙印。但這並不意味著,知乎就此走入曲高和寡的境地,相反,基於知乎問答社區特殊的信息傳播機制,以及獨特的長內容沉澱,社區影響力反而呈現厚積薄發的態勢,

知乎在用戶發問、解答、評論、互動裡,延展出了一個不可替代的內容場景,這個場景,就是知乎的唯一性。

舉個例子,對於當代用戶來說,單純的動態分享發在哪個平臺都可以,但具象到某種人生決策與選擇時,你一定不願意接受算法的推送,而是更願意主動檢索。但大多數平臺的內容都是散在的,並不具備系統性。而知乎不一樣,同一個問題下,有上百個回答,用戶甚至不必全部看完,就能從排列在前的高贊中,總結出最不出錯的那個選擇。

我們人生一定有無數個這樣的時刻,大到高考擇校、大學選專業,小到買個電子產品。

所以,開頭的提問就有回答了。知乎的價值與唯一性,其實就在我們的「好奇心」裡。

02 價值三重奏

知乎誕生的前兩年是邀請制。大V們在封閉社區裡開荒拓土,不用偽飾就拉開了精英階層的競技場。「剛下飛機,人在紐約」是知乎最初的「傲慢與偏見」

但最近幾年,知乎的謎面是什麼,謎底又是什麼?

六年前,時值知乎結束封閉測試第一年,知乎創始人周源接受「愛範兒」採訪。他說,希望知乎成為基礎設施級的產品,像搜索一樣滿足了人的普遍基礎需求,最終形態會是一個知識中樞,把各種需求和各種人在一個問題上連接了起來,形式上非常高效。

六年後的今天,知乎做到了嗎?一份知乎十年百問榜單或許能回答這個問題。

2011年,知乎用戶對手機APP的形態充滿好奇,2012年,知乎用戶對音樂付費展開長足探討。而最近兩年,人們一邊關心嫦娥四號成功著陸月球,一邊對《流浪地球》裡的蚯蚓幹念念不忘。

回顧這一百個問題,輕易就會發現,十年時間於網絡世界是一瞬,於現實則是巨大的認知鴻溝,無論是來自行業內的技術大牛,或是幾十人關注的普通用戶,在知乎都有發問時刻,也都能獲得有價值的回答。

而從現在來看,如今的知乎,聚集了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且用戶規模不斷增長,內容覆蓋範圍從網際網路領域向外延展。上至成年人實用的生活哲學,下至青年人極簡的人生建議,無數優秀創作者在這裡聚集、交流,話題數量、回答數量、評論數量也在快速增加。

截至目前,知乎已經積累了超過4400萬個問題和2.4億個回答。同時,它所呈現的知識深度與廣度,是知乎和知乎用戶沉澱下來的虛擬資產。

不僅如此,對於知乎來說,這麼多年來沉澱的影響力,早就不止於知識社區領域了。在內容產業或明或暗的爭鬥中,知乎一直保持著自身的演化節奏,當底層內容建設有了一定厚度後,其他層面的建設也開始顯山露水。

比如,2014年舉辦的鹽Club,一個小眾的用戶聚會活動,在五年後的今天,已經演變為一個囊括文化、科技、經濟等各領域人才的行業盛會。上線一年的知乎鹽選會員,已經為用戶提供了超過5.7萬個知識服務產品:2000多場鹽選專欄,近1萬場知乎Live,3.4萬本優質電子書和講書,以及共計約1.1萬本國內外一線雜誌。

濃縮來看,這十年來,知乎所構建的內容價值,在於承上啟下。它既承接了網際網路早期的文化乾貨、知識啟蒙,也開啟了移動時代知識分享與消費的雛形。

這兩年,知乎則在問答社區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從單純的圖文,擴展到集短視頻、直播於一體的內容聚合平臺,同時兼具社區和媒體屬性,既是內容產品,也是公共輿論集散地,同時還是流行文化和消費文化策源地。

可以看到,知乎獨特的問答體系在奠定社區氣質的同時,正在醞釀更多可能性。

03 是理論地圖,也是告解之書

如何評價知乎?

答主們可能會給出這樣的回答:一個槓精出現頻率很高的內容社區,且對理性的聲音過於倚恃,以至於每個回答下註定要發生一場思想上的「交通事故」。

從用戶視角來看的話,我們可能過於習慣在知乎圍觀神仙打架、大V開掛了,甚至到了忽視其他高質內容的程度。

這是好事也是壞事,問答社區的稀缺物品是答主,或者說是知識,用戶認可它的專業性,因此社區才能藉此建立護城河。但事實上,知識只是社區的一部分,讓知識變得更有價值的,反而是普通用戶的問題。

這也是知乎此前能構成影響力的原因。人們更願意在這裡提問題,而不是在其他地方提問題。

知乎十周年,上線了一項特別的企劃——知乎十年曆。在這個企劃裡,每個用戶都可以看到自己在知乎這十年來的數據,註冊時間、第一個關注的人、第一次贊同,以及整個2020的瀏覽數據。

無數人曬出自己今年的閱讀數據,有人相當於讀了13遍紅樓夢,有人相當於讀了兩遍哈利波特,還有人相當於讀了四本新華字典。

最近幾年,很多人都說,知乎十年,沉澱了,老了,但知乎十年曆的廣泛傳播告訴我們不是這樣。

從這些閱讀日曆就可以看出,好奇與新知依然是知乎的底色,從PS5的上手體驗到賽博朋克2077的文化解讀,再次世代的問題,知乎都有答案,再具象化的腦洞,知乎答主都能一本正經地援引。而這些問題,你發在抖音、微博、朋友圈,都無法引起波瀾。

知乎是不同的,這種不同,在於社區本身的兼容並包。舉個例子,你可能有一種既定印象,比如,小紅書是網紅種草的天下,微博是有名的星粉互動陣地,抖音、快手是殺時間利器。而知乎,入口很淺,但內容很深,你可以隨便刷刷逛逛,派遣時間,也可以很認真地汲取內容。

準確來說,知乎既有「鏡式認知」,也有「燈式認知」,人們可以在這裡尋找技術流回答,也可以獲得靈光啟示。前者代表著一種可以按圖索驥的知識內容,而後者則教會我們探索未知世界的方式。

大多數內容平臺在做的,不過是短平快的熱點解讀,互動性雖強,但無法沉澱,甚至難以形成最基本的信息傳遞和互動,也就難以構成文化影響力,而知乎不同,它以「謝邀」而開啟的,是一種論證,是內容創作和解讀,且參與的人,是疊樓一樣在增長的,長久疊加後的文本厚度不亞於垂類書籍,甚至在觀點的多樣性與可讀性上要遠超某一類單體解答。

本質而言,現在的知乎在滿足用戶「問與答」兩方面的需求外,還承擔著通過問答實現信息傳播和輿論發酵的任務。它一方面像百科全書一樣,是一張不斷自我填充的理論地圖。另一方面,又記錄與折射著整個時代,從個人命運的微小轉折到整個社會的群體焦慮,知乎也是中文網際網路少有的告解之書。

所謂「知識造城」,不外如是。

04 下個十年,繼續好奇心

內容行業的進化和洗牌常常給人一種錯覺,仿佛中文網際網路時刻身處大變革的前夜。

但事實是,新故事並不多。即使到2020年,在中文網際網路說代際故事的也大多還是老面孔,短視頻算是很新了,至今也有四五年,遑論其他。

而就知乎而言,好奇心的故事遠未到終局,而今走過的,不過是內容長河一隅。

總的來說,知乎也好,其他平臺也好,做內容產品,最重要的是,要在洶湧的變化中保留基本的控盤能力,快一點或慢一點都沒關係,嘗試新的東西也很好,只是得明白,社區是內容、用戶、文化這三者來構成的。

這兩年,知乎的大眾化趨勢不停為一些人所詬病,但實際上,大眾本身並沒有消解其作為知識社區的角度。內容創作要論深度,仍以知乎為代表。只不過,隨著觸網用戶的增加,這一代人的內容消費需求發生了變化,相比以往,如今的設問沒有那麼多既定的圖景了。

知乎為此也在打造新的知識網,從去年推出鹽選會員服務體系,到今年上線圖文轉視頻工具,一切頂層設計和底層設計都還在迭代中。

以十年為刻度,丈量知乎,這個從問答社區壯大而來的內容平臺,如今正處在他新十年的關鍵節點。

#專欄作家#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十年了,知乎的宇宙究竟形成了沒?
    相比矽谷崇尚的理性專業主義,中國的人口集中度造就出的是另一種「我全都要」的增長文化,就像Quora的產品形態十年以來基本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而知乎則一直在試圖拆掉那些阻礙它擴大邊界的藩籬。值得玩味的是,就在知乎喜迎十年的節點,悟空問答宣布關停,比起當年市場上掀起的輿論風浪,最後的結局是,知乎成了與字節跳動對陣的賽道競爭者中,少見的勝出者。
  • 2021新知青年大會開幕 知乎開啟下一個十年
    作為知乎答主齊聚的盛會,本屆新知青年大會上,「藍大仙人」「laq是只倉鼠」「叔貴K」作為優秀答主代表分享了與知乎共同成長的點滴,並與知乎戰略副總裁張寧共話內容創作。傅首爾、五條人樂隊則作為知乎用戶和特別來賓出席,分享與知乎的奇妙連接。  周源公布知乎長期戰略  大會上,周源發表十年演講。
  • 知乎:源自社區又服務於社區的 AI 技術
    機器之心原創作者:邱陸陸「知乎希望利用 AI 技術打造一個智能社區。」每次知乎的技術負責人公開談及人工智慧技術,「智能社區」都是一個繞不開的詞彙。然而「智能社區」也是一個相對陌生的概念:如今研究者與工程師們明確了深度神經網絡在語音、圖像和自然語言數據上的作用,並將它們進行逐一的細化和延展成了種種「智能應用」。
  • 知乎攜250萬付費用戶抵達IPO關口 長跑十年仍待新故事
    來源:時代周報李子慧 時代周報長跑十年,知乎交上了一份看似不錯的成績單。1月13日,中文網際網路問答社區知乎在線上舉辦了慶祝品牌成立十周年的《2021新知青年大會》,在會上,知乎邀請創始人兼CEO周源及知乎社區優秀創作者進行了知乎十年主題演講。與此同時,周源首度披露了知乎最新用戶數據。
  • 知乎CTO李大海:謝邀,來分享下內容社區的AI架構搭建與應用
    知乎 CTO 來分享下內容社區的 AI 架構搭建與應用。「在信息爆炸的網際網路海洋中,有價值的信息仍然是稀缺的」。知乎的誕生源於這樣一個非常簡單的初心。而在挖掘真正有價值的信息過程中,知乎很好地利用了 AI 技術。
  • 知乎圈子:精英社區的降維和自我救贖
    二、知乎圈子的布局為什麼在10年代末端20年代初的時間節點推出圈子?知乎圈子是平臺的產物,還是用戶的需求?可以從以下關鍵點來分析:1. 年輕態圈層的產物早期貼上「高知經營社區」社區標籤的知乎在運營幾年後,為了吸引流量和活躍用戶,犧牲內容的專業度換取來了用戶。
  • 社區迷途:小紅書、虎撲、知乎們左右為難
    文 | Tech星球 李曉蕾如何破解商業化難題,是內容社區的集體困境。以小紅書、虎撲、知乎為代表的內容社區,在維持社區生態、氛圍和商業變現之間,往往會陷入兩難境地。對這家15歲的內容社區來說,想方設法撬動直男經濟就成了在這一節點上的核心。華興資本董事長劉佳寧曾評價稱,球鞋交易平臺毒APP背後的虎撲社區,以及各垂直領域社區,價值仍未完全兌現。 字節跳動興許就看中了虎撲為代表的「直男經濟」價值。6月6日,字節跳動宣布向體育垂直社區虎撲投資12.6億元人民幣,持有虎撲30%的股份。
  • 社區迷途:左右為難的小紅書、虎撲、知乎們
    如何破解商業化難題,是內容社區的集體困境。以小紅書、虎撲、知乎為代表的內容社區,在維持社區生態、氛圍和商業變現之間,往往會陷入兩難境地。對小紅書來說,做電商興許是未曾預料到,但卻被社區自然選擇的。 2019 年 7 月,小紅書宣布用戶數破 3 億。刺激創作者內容生產,留住用戶在平臺內購買商品,都將進一步幫助小紅書更好的通過內容及電商進行商業化。知乎:用戶下沉,還是知識付費KOL集體出走,最早是一個屬於知乎的故事。
  • 知乎產品分析:問答社區的領頭羊,知識付費的初入者
    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是:得到、在行一點和千聊的定位是知識付費,喜馬拉雅和知乎的定位是知識付費+免費內容。前者的免費內容是音頻,後者的免費內容是問答社區。相比於付費內容,免費內容的成本更低,更能吸引用戶在業餘/碎片化時間中進入。同是知識付費+免費內容,喜馬拉雅的活躍用戶數遠大於知乎,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有:1. 聽比看更方便。
  • @知乎,精英社區走下神壇是一種什麼體驗
    曾經的高端社區知乎就漸漸脫去了「精英」這個核心標籤,慢慢走下神壇,成為了一款知名度逐漸擴散的娛樂化app。而且令人擔憂的是,在深度內容領域已經好幾年都沒有新的明星產品出現了,我們不禁有些擔心,下一個精英社區在哪裡?或者悲觀一點說,精英社區還會出現嗎?想要搞清楚這個問題,翻一翻歷史是很有必要的。
  • 三類社區的運營對比:虎撲vs小紅書vs知乎
    筆者選取了三款社區產品進行對比,論壇類社區代表虎撲、算法類社區代表小紅書和問答類內容社區的代表知乎。文章重點分析了這三款社區產品的優劣勢及運營發展,梳理了運營思路,與大家分享。
  • 產品分析 | 知乎如何完善知識生態,提高付費內容打開率?
    以問答社區起家的知乎,經過近十年的發展,逐漸形成了知識分享的生態體系。面對大眾化過程中高知流失、用戶下沉的現象,該如何避免「劣幣驅逐良幣」?面對用戶付費轉換率不高的現象,該如何做到「先富帶動後富」?面對價值稀釋,信息噪音,該如何做到「有問題,上知乎,能解決」?
  • 「恰到飯」的知乎,對內容付費行業有什麼借鑑意義?
    01 會員經濟帶領社區「穿越周期」?知乎要做好付費,必然離不開對社區基因的改造。其根本邏輯在於,社區這種產品形態本身具備很強的「周期性」。這意味著內容付費成立的最基礎——忠誠用戶,存在著一定的未知數。微博CEO 來去之間就曾提出過一個「無價值用戶」的概念。
  • 與百度知道同是問答起家,為何是知乎做成了知識社區這事兒
    年初知乎完成了D輪1億美金融資,估值達到了10億美金級,正式進入獨角獸俱樂部。根據知乎創始人周源的公開消息,知乎目前擁有7000萬用戶,6年來平臺上一共產生了1500萬個問題,5500萬個回答,25萬個話題。知乎當前的成績,基本奠定了其最大中文知識社區的行業地位。知乎的成功不僅僅在於大量的問答內容,更在於其高質量的內容定位。
  • 知乎發布十年用戶數據報告:2.4億回答匯聚好奇與新知
    近日,知乎發布「我的知乎十年曆」用戶數據報告。報告顯示,成立十年以來,知乎已經積累了超過4400萬個問題和2.4億個回答。此外,報告還展示了用戶在知乎的十年創作和成長足跡。
  • 知乎「瓦力」挑戰AI技術世界難題 啟迪內容平臺價值觀
    這些話不違反法律,但當因為文化背景、生活經歷的不同導致的看法不同,通過破壞性的方式表達時,損害了網絡社區文明秩序,降低公共討論的質量和體驗。如今,網際網路企業也已經行動了起來,比如知乎就通過AI技術嘗試處理陰陽怪氣的言論,以創新思路引導文明新風。
  • 知乎2021新知青年大會將於1月13日開幕
    1月8日,知乎正式宣布啟動2021新知青年大會,大會將於1月13日20:00以視頻形式上線知乎。2021年1月恰逢知乎上線十周年,因此本屆新知青年大會可謂意義非常。本屆新知青年大會主題為「謝答」,屆時,知乎創始人、CEO周源,知乎戰略副總裁張寧將分別發表演講,並向十年來陪伴知乎的答主表達真摯感謝。
  • 知乎完成D輪融資,社區做大的下一步必然是做平臺?
    知乎完成D輪融資,社區做大的下一步必然是做平臺? iwangshang / 朱玥怡 / 2017-01-12 摘要:過去一年動作不斷的知乎,終於在新年伊始搞了個大新聞。
  • 「知乎十問」 ,一部中國網際網路的進化史
    「PonyMa」的 ID 發問:「未來十年哪些基礎學科突破會影響網際網路科技產業?這種在用戶規模上的反潮流,成功吸引了各行各業的高素質人群,讓它在一批走普羅大眾路線的內容公司裡,成為稀缺資源,並擁有了好口碑。從那時開始,知乎用戶就把知乎定位在了一個專業領域、專業化知識的問答社區,網際網路從業者、創業者、產業上下遊的人群一直是知乎優勢。雖說「娛樂至上」的思維早已深入常見的內容產品,但是知乎卻一直希望閃耀思辨二字的魅力,知乎對內容一直有高標準的要求。
  • 謀求上市的知乎,如今會如何定義自己?
    知乎十年,早已沒有最早的嚴肅。這些讓人一笑的段子,似乎多少也有些許的嘲諷味道。曾幾何時,知乎絕對是獲取專業知識的有力武器。如今,或許還有很多人通過其獲取知識,但大部分人待在這個社會化問答社區想必只是討論些新鮮事罷了。據"BT財經"獨家信源報導,知乎正在撰寫IPO報告和上市申請書,不過知乎方面予以否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