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到飯」的知乎,對內容付費行業有什麼借鑑意義?

2020-11-29 新浪科技

來源:36氪

原標題:「恰到飯」的知乎,對於內容付費行業有什麼借鑑意義?

作者:百子灣金鳳凰  

如果2016 年是「知識付費元年」,那麼 2019 年則無疑是知識付費的「退潮之年」。

今年1 月,由中國出版協會和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聯合主辦的,第十三屆新聞出版業網際網路發展大會上,就發布了一份《2019年全國新聞出版業網際網路發展報告》,其中便指出:

「2019年知識付費行業,風力衰減,風口紅利越來越少。用戶購買課程後打開率下降,完課率下降,復購率下降。再加上線上課程嚴重同質化,一些急功近利快速開發的產品,遠遠滿足不了用戶需求。」

從愛奇藝、優酷、騰訊、B站等視頻平臺也紛紛加入戰局來看,「風力」是否真的在衰減還有待商榷。但毋庸置疑的是,「知識付費」這個概念本身,或者說市面上已有的產品以及其背後的商業模式,已經在行至中途之後面臨考驗。

觀察一個產業,首先看的是頭部玩家。曾幫深圳衛視拿到衛視收視第一後,「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在 2019~2020 已經跌出同時段前八;而「吳曉波頻道」則經歷了曲線上市擱淺,演講內容遭上市公司發難等種種難題。

站在內容從業者的角度來看,我更傾向於將其看作回歸理性,畢竟「知識服務」如果要沿著網紅的路子走,怎麼看都不長久。那麼問題就來了:平臺下一個增長的抓手會在什麼地方呢?

知乎可能提供了一個不錯的思路。

3 月 18 日,知乎宣布,截止今年 2 月底,付費用戶數比去年同期增長 4 倍;並且同時宣布會員開始 5 折特惠,並推出「全民閱讀計劃」,在 18~25 日免費開放上千本「鹽選」專家講書。

這透露出的信號其實非常明顯。作為去年這個時候,知乎上線的鹽選會員的首發用戶,我當時就小小地算過一筆帳,全站通看的權益相對於會員訂閱費用而言,紙面上已經算是「只賺不賠」。

換句話說,此前在知識付費「起個大早趕個晚集」的知乎,儘管在用戶的絕對數量方面還有待提升;但從增長幅度來看,或許可以說找到了內容付費的一套另類打法。

01 會員經濟帶領社區「穿越周期」?

知乎要做好付費,必然離不開對社區基因的改造。其根本邏輯在於,社區這種產品形態本身具備很強的「周期性」。這意味著內容付費成立的最基礎——忠誠用戶,存在著一定的未知數。

微博CEO 來去之間就曾提出過一個「無價值用戶」的概念。在他看來,當社區出現「一邊拿愛綁架網站運營者,一邊固步自封瘋狂噴新人,還不斷搞小圈子破壞社區積極氛圍,把網站帶到萬劫不復的「喪」之中去……他們才不會真的關心網站的生死」

這便是社區面臨的所謂周期。一開始,垂直的調性聚集起大量同好,形成友好、理性的討論氛圍;但無論是對於公司增長,還是為內容引入「活水」,都使得平臺需要不斷吸納更多用戶。

當然,後續加入的用戶大多未曾參與社區文化的創造,自然也就難以遵守有著不低門檻的社區語境中的整套規則,這時候,更具備「主人翁意識」的初創用戶而往往成為平臺「心魔」。而在我看來,鹽選會員的誕生或許從某種角度上調和了兩個群體的矛盾。

其一,優化營收結構以外,會員的本質是一種投票機制;

以來總提到的A 站為例,就是屬於典型的商業化與用戶體驗上平衡失敗,最終走上了一度關站後不得不賣身的道路。其創始人 xilin 就曾在 2010 年時曾在貼吧說道:

「ACFUN一直以來的存在模式,是不合理的,ACFUN需要其他的網站提供生存空間,說的明白點,ACFUN通過盜用其他網站的資源,一直偷偷摸摸、苟延殘喘的活到今天。」

相較而言,如今勢頭強勁的B站當時怎麼做的呢?拜年祭、鬼畜區大會,動畫區MMD 大賽等各種鼓勵創作的活動不斷豐富,越來越多 UP主聚集到 B站。而這背後,則是通過融資、有節制的廣告、成立 MCN 等方式,使得越來越多 UP主「恰了飯」。

換言之,會員制表面上是在「薅羊毛」,實則是優化平臺營收的關鍵。

拋開在營收結果中真金白銀的收入不談。付費本質上還是一種基於金錢的打分機制,是平臺對於內容的認可。所以,在為創作帶來收入的同時,會員機制可以在作者與讀者之間建立一種類似於「契約」的關係。一方承諾,輸出優質內容;一方則作為優質內容消費者,理性分辨。

而站在全平臺來看,這一機制的存在也能使知乎在廣告接入方面還能在品類上保持相對克制,避免飲鴆止渴。

其二,類似於亞馬遜Prime,會員機制能撬動更多潛在用戶;

有必要說明一下的是知乎這個鹽選會員的機制,這也是我訂閱的最大原因之一。

一方面,當然是如同其他付費平臺一樣,可以「大搖大擺」的消費平臺內的內容產品。比如我就訂閱了極客公園創始人張鵬的《張鵬科技內參:重新理解科技網際網路》,習慣在每天做飯的時候作為背景音,這種場景我稱之為「預期內消費」。

但更多時候,「預期外消費」是帶給我這種用戶更大價值的場景。

對我而言,一個最為常見的場景是在搜索某個話題時,一邊能看到行業專業人士給出的經驗之談;同時還能看到穿插回答之中,來自@鹽選推薦 這一官方帳號對付費內容進行的智能推薦。

排除很大熱問題不談,以我看到的「中國有哪些考古上的巨大遺憾」這一相對冷門問題為例,一共就只有 15 個回答,@鹽選推薦 之間連結鹽選專欄的方式,不僅豐富了這一問題的回答,我還在之後饒有趣味地刷完了這個名為《北洋奇譚2》的鹽選專欄:

在這一過程中,用戶在豐富對這一問題的認知之外,還可能粉上@老金 這一自稱「都市傳說/歷史愛好者」,找出了他以前的優質回答好好刷了一遍,過一把考據癮。

換言之,會員機制能在很大程度上幫助用戶發現優質內容與生產者,提升社區活躍。

02 補齊之前的「欠帳」

開頭提到,我是鹽選會員首發「上車」的用戶。當時的出發點很簡單,就是一筆經濟帳:相較於大多數在 99、199 價位的專欄而言,月卡 25 塊,年卡 238 塊幾乎能全站通看的價格的確划算。

為什麼在鹽選上線前,我並沒有在知乎付過費。因為知乎的知識付費產品一直存在定位模糊與混亂的。在我一年多的使用下來,一個比較明顯的感受是:知乎終於在「橫縱雙向」上,補上了之前的「欠帳」。

為什麼這麼說?先說橫向上。

知乎其實是國內最早一批開始探索知識付費的,2016 年就推出「值乎」;而後,知乎又把線下講座搬到了線上,成為知乎Live;而後還有電子書、讀書會等各類產品。

在鹽選推出之前,我其實並不看好知乎的知識付費。原因就在於,其連續幾年推出了多種產品形態,但彼此之間的體量、定位上又有重合甚至衝突。對於用戶而言,不僅意味著試錯成本高,更有可能的場景是在第一步就就被複雜的分類勸退。

打包所有產品的鹽選會員的推出,將知識付費這一從知乎大學等部門服務的業務,上升到了全平臺層面,將專欄、Live、電子書、聽書等所有產品直接打包,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

最低細化到月卡的收費模式,意味著無論是168元的豆瓣時間人氣課程《戴錦華講電影》,還是299 元的《郎朗鋼琴課》,都只用最低25 元就可以完整地享受,試錯成本大為降低;隨之而來的便是,只要內容質量本身靠得住,繼續付費訂閱的意願就會上升;

再說縱向上。

對比起來就可以發現,問答這一形式,在知識獲取方面的在個性化、可執行性方面有著獨到的優勢。一個很好的例子是,得到App 也在前不久開闢了名為「十萬個為什麼」的問答模塊。

知乎是靠著問答起家的,沉澱著大量來各行各業從業者的經驗之談。但缺點之一就是,由作者熱情驅動、用愛發電,相對更為零散而不夠體系化,這對於建立知識體系而言是一個明顯的痛點。

比如,前不久引起內容行業熱議的「巫師財經翻車事件」,也就是通過詳盡的證據鏈,實錘了 B站新晉百大 UP主對於知乎網友四年前回答的抄襲。不難看出知乎網友的行業素質,以及其在內容方面的沉澱,足以撐起更多優質內容。

上文我已經提到鹽選的運行機制,除自行訂閱以外還會大量推薦;這意味著,付費知識內容的顆粒度在被進一步精細化後,進入到了各種具體的應用場景之中。用戶可以選擇將其作為某一專題研究的材料,也能順藤摸瓜進入完整版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03 知乎「與自己和解」

如上所說,我們更多是站在知乎以及用戶的角度,去觀察會員提供的價值。但在我看來,其背後的價值其實遠不止於此,應該站在傳播的角度對其進行價值重估。

引發這個念頭的其實去年底觀察到的一個奇怪現象:越來越多人開始在知乎追連載了。

這個「連載」不同於以往答主因為時間原因,而不得不以分割線為回答暫時畫上句號。而是像網文平臺一樣,一個故事憑藉著精彩動人的情節,聚集起了一批准時催更的忠實讀者。

在知乎於去年11 月 26 日開啟的第一屆親歷故事大賽上,官方曾公布了一些相關數據:在一個月時間裡,圍繞「工作和生活中,有哪些讓你念念不忘的親身經歷?」的主題,吸引了 4000 多名用戶分享,其中「晚霞中的燦爛少年」的故事《芳姐》被點讚上千次。

在我看來,知乎是某種意義上「與自己和解」。「謝邀,人在美國,剛下飛機」成為一個梗,就是源於知乎部分用戶的故事化演繹。知乎也曾花大力氣通過禁言、封號的方式進行治理。但也同時也帶來了外界對其「初心不再」的詰難與苛責,甚至導致部分頭部用戶出走。

知乎可能終於想明白了一件事,就是「堵不如疏」。

要知道,除了純理性的理論之外。親歷故事本身對於行業本身亦有極大的價值。比如在美國,極為重視醫療劇的拍攝,不僅拍攝必須經過醫療機構審核和培訓,編劇也必須以專業醫師為顧問。

背後的原因在於,對於醫生群體而言,醫療劇不僅能通過專業性培養其臨床思維能力,更能通過真實反映醫患糾紛等行業狀況,培養醫生的人文關懷與適應能力。

所以,站在另一個角度來看,「在知乎追連載」這件事顯然不是自上而下的戰略部署,而更像是知乎借著其起家之時便不斷強化的開放、真實、專業的社區基因,自然演變的過程。

在我看來,內容付費領域的未來需要開闢增量,而不是只在小圈子中「挖牆腳」。而知乎與親歷故事的「和解」,便是其中一個頗有價值的嘗試。

其一,類似於誕生更早的網文產業,能盤活「認知盈餘」;縱覽職業IP最發達的英美,都有著全民寫作的傳統。比如,J·K·羅琳在寫作《哈利·波特》之前,就從事過秘書、英語教師等工作。

這一傳統,使得美國會有大量各行業精英在退休後為自己的職業生涯著書立說,加之英美等國發達的出版行業與寬鬆的審查制度,為全社會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在知乎開始鹽選專欄《真實案件手記:一個律師的暗黑記事簿》的劉焱算是一個例子。從業多年,但他曾在一次會談中被質疑「說什麼狗屁專家,研究這個研究那個的,能研究出自己是怎麼個活法嗎?」,而後他開始在鹽選專欄進行更新。

同一個趨勢在隔壁網文圈也不鮮見。去年大熱的網文作品《手術直播間》的作者真熊出墨本就是大慶一家三甲醫院的醫生,從醫19 年有餘。作品本身全數來自他的真實經歷。

據知乎公布的資料顯示,目前已與大賽湧現出的近百篇優秀作品,以及其中近60 位優秀作者完成籤約。在將作品納入會員內容體系為作者帶來收益的同時,知乎已聯合騰訊視頻、光線影業、開心麻花等影視公司,作家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人物》等出版機構與媒體,共同進行圖書出版、影視劇創作等多維度的 IP 開發。從這個角度往長遠看,說成為對手還為時太早,但閱文的發展路徑或許也為知乎提供了某種參考。

其二,平衡了質量與下沉的天平;正如上文說到,無論何種社區都會在不斷壯大的過程中,面臨原生文化的逐漸稀釋。這一點上無論是知乎,還是B站、虎撲等垂直社區都無法倖免。

如何試圖避免再走一遍豆瓣的路,說到底就是調和下沉與原生文化之間的矛盾。有人會排斥「謝邀,人在美國,剛下飛機」的拿腔拿調,但是沒有人會拒絕情節生動、妙趣橫生的親歷故事。

過去幾年,人們總習慣以「五環外」高高在上的眼光去看待下沉市場的內容消費升級需求;但對於絕大多數徐圖下沉的內容平臺而言,知乎之路或許更有借鑑價值。

相關焦點

  • 得到、知乎和喜馬拉雅搶佔知識付費風口,行業還有哪些機會?
    獵雲註:從平臺和頭部自媒體來看,知識付費成為內容領域新的營收增長點。但在日趨成熟的知識付費市場裡,接下來還有什麼機會?初心資本提出他們看好以下兩大機遇,行業機遇1:頭部CP下沉;行業機遇2:社群+強互動的內容形式。
  • 產品分析 | 知乎如何完善知識生態,提高付費內容打開率?
    因為知乎用戶的需求非常多元,今天解決生活上的問題,明天搜索關於職場的話題。「鹽選會員」覆蓋多領域的專業內容,在用戶有需求的時候給他們足夠好的內容和解答。同時把會員內容,有機融入到問答場景,付費會員制既可以幫助會員獲得有信賴、高質量的內容,同時也能發現深度用戶培養付費習慣。
  • 知乎產品分析:問答社區的領頭羊,知識付費的初入者
    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是:得到、在行一點和千聊的定位是知識付費,喜馬拉雅和知乎的定位是知識付費+免費內容。前者的免費內容是音頻,後者的免費內容是問答社區。相比於付費內容,免費內容的成本更低,更能吸引用戶在業餘/碎片化時間中進入。同是知識付費+免費內容,喜馬拉雅的活躍用戶數遠大於知乎,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有:1. 聽比看更方便。
  • 郎朗的鋼琴課:從知乎用戶到老師
    但詩歌、音樂、藝術,美和浪漫才是我們活著的意義。艾媒諮詢《2018-2019中國內容付費行業研究與商業投資決策分析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內容付費的用戶規模達2.92億人,預計2019年內容付費用戶規模將達3.87億人。 去年12月,喜馬拉雅FM「123狂歡節」的內容消費總額超過4.35億元,也成為內容付費行業的標誌性事件之一。
  • IP內容付費或將成為行業常態
    由此可見,教育行業仍然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發展前景廣闊。早教作為新生代產業,隨著近年來的不斷發展,逐漸被人們所認可,特別是80、90後的家庭對早教尤為重視。當早教在一、二線城市迅猛發展伊始,國家二胎政策的開放又為早教注入了一劑催化劑。加之網絡資訊時代的到來,網際網路成為發展主流,視頻網站經過了從用戶分享模式到點擊付費模式,從PPC再到IPPC的發展歷程。
  • 知乎十年,內容社區的鏡與燈
    01 內容產品前兩屏的故事中文網際網路能活過十年的產品,大多在你手機的前兩屏裡,而知乎能幸佔一角,說明還是有唯一性在。這個唯一性是什麼?顯然不僅僅是那個調侃中的「精英世界」,而是更具體、可觸摸的價值。在具體論述這個價值前,可能還是得把時間線往回拉十年。
  • 從知識付費不同時期演化,看其蛻變之路
    去年知乎、分答、得到等平臺的火爆,真正撬動了知識付費這個萬億規模的新市場,加之新零售浪潮的託舉,知識經濟正在成為網際網路行業的新趨勢。一、知識付費1.0,分答、知乎、得到等平臺燃起知識變現時代在這信息無限,精力有限的年代,如何快速獲取有價值的信息成為了新的痛點,於是用戶對於內容和知識的付費意願和消費觀開始發生轉變——從不願付費轉為變得願意對高質量、服務更好的類似產品付費,並且這一趨勢正在加速。
  • 知乎攜250萬付費用戶抵達IPO關口 長跑十年仍待新故事
    數據顯示,知乎月活躍付費用戶數,目前已經超過250萬,在集音視頻課程、電子書、期刊雜誌、論文庫、鹽選專欄的高價值付費內容庫中,總內容數超過300萬,年訪問人次超過30億。而就在半個多月前,曾有報導稱,知乎正在撰寫IPO報告和上市申請書,目前已確定高盛集團,摩根史坦利和瑞信銀行為承銷投行,上市地點可能在港股或美股,尚待確認。
  • 知乎去哪兒
    2019年3月,知乎推出「鹽選會員」,將此前分散的付費業務都集合到了一起,而背後的會員事業部則承擔了一半商業化的重任。但就在這個會員事業部門主導、以故事為主的頁面中,還塞入了「直播」和「圓桌」的入口,儘管這些直播內容實際上與主題並不一定有高度關聯,也並非該部門所負責的業務。
  • 知乎產品分析報告
    以問答社區為核心基礎,問答內容不僅有各類專業知識,還包括了大眾話題、娛樂話題。同時也推出知乎Live、私家課、值乎等多種形態的知識付費業務,用戶主要是發達城市有學習需求和自我提升意識的人群。 用戶類型2:小B,男,20歲,計算機專業大三學生,希望畢業後能去大廠工作,想隨時了解行業內最新鮮的動態,因此在知乎上關注了很多行業內大牛,經常看他們的回答和專欄,方便隨時學習和補充自己的知識。
  • 知乎上的人是怎麼賺錢的?
    2、知識付費作為知識付費的大本營,知乎上面的大V、小V甚至是迷你V都可以通過知乎進行變現,最簡單的就是知乎live了,所有的知乎用戶都可以開設自己的知乎live,向大家分享自己的知識經驗和見解,越是大V,越有料的大V,越會吸引自己的鐵桿粉絲來參加,只要你人設ip建立的好,哪怕你開課講小時候怎麼在牛糞裡點鞭炮的故事也會有人聽
  • 知乎產品分析——以建城市的方式做產品
    今年四月,知乎發布了全新品牌片,並把slogan從 「與世界分享你的知識、經驗、見解」換成了「我們都是有問題的人」,緊接著舉辦了全新升級的知乎新知青年大會,探討了知乎新的發展方向。知乎新的slogan預示著什麼?前有微博,今日頭條這樣的內容資訊大頭,後有得到這樣深耕知識付費的產品,知乎要怎麼虎口奪食,搶奪用戶增加用戶粘性,更近一步探索商業化?
  • 激進的知乎想成為下一個B站?
    由於人們對於新事物的追逐,熱點變成了知乎問答社區博眼球的工具。真正有價值的問題越來越少,知乎的問答模式陷入了瓶頸,難以持續吸引用戶。其次,內容生產者的出走。在內容平臺賽道的競爭中,內容的生產者無疑是各大平臺爭奪的對象。早在幾年前,就有頭條重金挖走知乎大V的事件,而在後期,知乎再次上演了一波大V出走事件,也讓知乎的內容從根源陷入了困境。最後,內容質量參差不齊。
  • 四象限拆解知乎
    從內容體系來看,知乎的內容體系也是用戶和平臺共同生成的。用戶可以自由在社區中發布想法、問答、文章,而平臺發掘優質作者,通過平臺包裝產生電子書、課程等更高階的內容。這種內容體系比較有層次和梯度。輕快的見解分享和重度的分析解構都有,用戶可以自由選擇感興趣的內容。
  • 每年近3億人為內容買單 蜻蜓FM、喜馬拉雅FM接連推付費音頻
    通常認為,移動音頻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三種:廣告、付費音頻和虛擬禮物,其中,付費音頻是目前各家發展的重點。6月12日,高曉松聯合出品的付費音頻節目《矮大緊指北》正式登陸蜻蜓FM。就在前幾天(6月6日),喜馬拉雅FM打造的內容消費行業首個會員日的成績單也頗為靚麗:截至6月8日24點,召集342萬會員,期間會員共產生知識消費6114萬元。
  • 知乎產品分析報告:中國知識問答產業現狀的縮影
    根據艾媒網發布的《2020年中國知識付費行業運行發展及用戶行為調研分析報告》,2017年以來,中國知識付費行業迎來了快速發展的階段。2019年中國知識付費行業用戶規模達3.6億人,市場規模達到278.0億元,預計2020年將突破392億元。筆者認為,藉助整個在線內容行業發展上升的趨勢,知識作為更有「營養」的內容,將具有較好的發展潛力。
  • 網際網路內容產業報告:內容付費崛起,優質內容為王 | 網際網路數據資訊...
    哪個子行業在加速崛起?中美網際網路內容產業有什麼不同?本文將一一梳理解答。精神消費升級,用戶需求驅動網際網路內容產業繁榮,智慧財產權保護與移動通信技術為行業發展保駕護航。在內容供給端,不同的內容展現形式與不同的用戶定位相結合,誕生出豐富多樣的內容產品,為消費者帶來多樣產品體驗,並催生多種內容付費方式。
  • 「值乎」只是知乎的愚人節彩蛋嗎
    昨天在 TMT 行業同學的朋友圈被刷屏的,除了拉勾的道歉信,還有知乎的新產品——『值乎』。 「值乎」是什麼? 簡單來說,「值乎」就是讓你販賣自己掌握的獨特的信息,然而將核心乾貨打碼,用戶付費後就可以以刮刮樂的形式閱讀。
  • 知乎的四個象限、兩個對手
    用戶可以自由在社區中發布想法、問答、文章,而平臺發掘優質作者,通過平臺包裝產生電子書、課程等更高階的內容。這種內容體系比較有層次和梯度。輕快的見解分享和重度的分析解構都有,用戶可以自由選擇感興趣的內容。
  • 知乎與果殼的殊途同歸
    就在本月,傳出知乎獲得2200萬美元的B輪融資的消息,同時,一直很少在科技媒體曝光的果殼網,其創始人姬十三也首次對外發聲,講述果殼模式,一篇《果殼網到底做什麼》引發行業關注。 知乎:混合型的經驗互助平臺 今天看起來,知乎像是在講「一個更好的豆瓣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