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知識付費不同時期演化,看其蛻變之路

2021-01-13 劉曠

信息技術革命後,泥沙聚下的信息爆炸逐漸被精準對接用戶需求的商業開發篩選,知識也從海量的信息中被抽離,搖身一變從免費共享的資源成了待價而沽的商品。去年知乎、分答、得到等平臺的火爆,真正撬動了知識付費這個萬億規模的新市場,加之新零售浪潮的託舉,知識經濟正在成為網際網路行業的新趨勢。

但現有的知識付費體驗,是一種碎片化的、強輸出的內容傳播過程,在經歷短暫的自嗨和內耗之後,目前大多數欄目淪落為雞湯文、資訊點評、網絡信息的搬運工,可見知識付費處在一個尚未發展成熟的混亂階段,不過所幸的是,一直以來各大企業平臺都在積極探索,推動知識價值的回歸。

一、知識付費1.0,分答、知乎、得到等平臺燃起知識變現時代

在這信息無限,精力有限的年代,如何快速獲取有價值的信息成為了新的痛點,於是用戶對於內容和知識的付費意願和消費觀開始發生轉變——從不願付費轉為變得願意對高質量、服務更好的類似產品付費,並且這一趨勢正在加速。

直到2016下半年,得到、知乎、喜馬拉雅等都上線了多檔知識付費的產品與課程,包括李笑來,馬雲湖畔課堂等無數大咖以專欄和演講形式加入,創下一個又一個的驚人記錄之後,一個知識變現時代真正來臨。數據顯示,2016年有知識付費意願的用戶暴漲了 3 倍,知識付費用戶達到近 5000 萬人,今後產業規模望達到萬億,知識付費也因此成為了一個新「風口」。

但值得注意的是,與其他技術驅動的風口不同,知識付費這一輪崛起,與其說是技術上的演進,不如說是社會需求的爆發所致。具體而言,知識付費既借力於知識付費平臺的演進、付費方式的便利,也得益於中國中產階層及準中產階層學歷教育需求的爆發。但這並不意味著知識付費只是一種應對當下中產焦慮的「止痛劑」,也不僅僅是IP變現的另外一種方式。

要看到,知識付費本質是通過交易手段使得更多的人願意共享自己的知識積累和認知盈餘,是通過市場規律和便利的網際網路傳播達到信息的優化配置,可見未來的知識付費,一定會以用戶需求為中心,運用全新科技的協同配合,系統化、專業化的實現知識產品和傳授方式的全面迭代,這個過程需要整個產業鏈在各個環節上的共同發力,因此只有那些面向全渠道的產業整合商才能分食最多的利益。

二、知識付費2.0,知乎開創了知識淘寶時代

知識付費不同於出行或外賣行業「高頻+剛需」的應用場景,知識的個性化成分都很高,於是用戶大都會跟著內容走,但隨著目前知識產品不斷增多,知識生產者功利性又太明顯,導致很多知識消費者無法從過往的「知識付費」產品中感受到價值,知識產品的復購率因此成為目前平臺所面臨的一個不小問題。據悉今年3月以來,越來越多舉辦在線付費講座的平臺運營方與講師表示「用戶報名後準時過來上課的越來越少了,知識付費經歷短暫的爆火後,熱度開始有所回落。」

知乎作為行業大佬,為了促進行業走向規範化,5月17日知乎APP便上線了全新的市場獨立入口,裡邊匯集了知乎Live、知乎書店、付費諮詢這三類主要的付費服務形態。將付費和免費的社區內容嚴格分開,利用電子書、知乎Live、在線課程、在線一對一付費諮詢等方式將知識明碼實價的售賣,附上優惠機制,知乎開創了一個知識淘寶時代。

可以看到,電商模式對於當下的知識付費而言,意味著讓平臺增多了一層商業變現的想像空間。一方面,知乎知識社區的先發優勢,使其聚合了優質的人與知識沉澱,讓其擁有了更高的活躍度用戶規模和更強的流量勢能,使其得以建立起知識社區的平臺壁壘。另一方面,在知識付費變現的大潮中,相對的高收益,使得欲求完成知識變現的人員在「利益驅使下」, 將目光轉向知乎。另外,基數擴張、資源聚集與用戶需求多樣化的滿足,使知乎得以在後續實現對用戶知識需求,進行千人千面的個性化推薦、滿足。

知識市場顯露出了知乎欲成為電商平臺的野心,不過也正是在扮演這樣一種角色,知乎得以將社區原生資源轉化出更多的付費用戶,而知識市場的出現,也在很大程度上讓知識付費走向規範化。

不過從長遠來看,知識付費的內涵在於可以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知識,但它也不是典型的消費品,也就是說,用戶購買知識付費產品並不是為了當下的效用,而是從長遠來看能夠提高自己的能力,是一種投資,這就意味著不單需要線上發力,還藉助線下場景體驗和人工智慧、大數據等創新技術,形成一個覆蓋全產業鏈的模式,促進用戶深度學習,才是今後知識經濟最成熟的形態。

三、知識付費3.0,煜林科技締造出知識新零售時代

何為新知識零售?煜林科技通過它的產業布局清楚地詮釋了它的定義:先打造出具備產出個性化新知識產品的子品牌KEYBOARD KING作為保證新知識產品的供給,再整合線下零售終端樂匙和線上分發終端淺堂打造O+O的銷售渠道,另外作為生態中新知識到人的連接終端,煜林科技打造出智能硬體「樂匙·智能琴」,讓知識接收者便捷地獲取知識,從而將使用數據向KEYBOARD KING進行反饋,完成以用戶為基準的產品優化及分發閉環,構成新知識零售生態的全鏈條布局。

由此可見,新知識零售的本質是系統化、體系化的知識產品及非碎片化的全渠道體驗+消費+學習模式,是以「新零售」為產業形態,聚合「新知識」的供應與需求,實現從知識內容到智能硬體、從線上線下終端到數位化平臺、從學習服務到定製化零售的全產業鏈覆蓋,無疑這將是知識付費即將發生的一種全新蛻變,用戶將不是再為零散的固定形態知識付費,而是為為「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知識產品付費。

不過這背後涉及到了兩個前提:一是新經濟時代下的知識形態定義,二是新零售背景下的知識銷售渠道問題。

首先,隨著消費升級和中產階級崛起,中國知識市場正在從勞動密集型走向資本密集型和科技密集型,由此衍生出了在線教育、慕課、直播等新型的授課媒介形式。這些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時間、空間上的束縛,但歸根結底上只是將線下授課搬到了線上而已,其實用性與為用戶提供的價值升級並不明顯。

另外,隨著知識付費的大風吹來,「一個有專業技能的人將其擁有的知識通過第三方平臺出售給有需求的人,最終將知識轉化為財富」的現象屢見不鮮,大V、知識網紅們也在各自領地大肆售賣他們精心包裝的知識,碎片化學習越發盛行,此時傳統的「內容」產品為了適應用戶們新的使用習慣和場景,轉變為一種新型的在線內容產品——這種轉變不僅包含內容形態,甚至包括用戶的付費邏輯和使用邏輯,都需要被重構。

所以未來知識的關鍵在於能否讓原本稀缺的教育資源具有普惠價值,它不再是將「同一知識文本」以書本、圖文、音頻、視頻等不同形式在不同渠道進行發布,而是將知識內容、獲取工具和學習場景進行深度融合,成為沉浸式的知識體驗模塊,所以這種知識可以稱作是新知識,它在重新塑造未來知識業態的內容價值。

其次從渠道的角度來講,由於知識是「購買即實現消費」的體驗型特殊產品類別,它的渠道不再僅僅拘泥於傳統意義上的渠道概念,而是強調一種用戶轉化的場景渠道,在這個場景之中真正觸發用戶購買的,依然是基於流暢體驗的真實需求。於此基於大數據的商品推薦、AR、VR等智能創新科技將為成為拓展知識銷售渠道的重要武器。

可見新知識零售,正在以「新知識+新零售」的方式,完成知識內容的形態產品化和知識獲取的方式零售化,融合系統化的專業機構學習模式及碎片化的線上學習模式,成為一個全新的商業領域。

綜上看來,知識付費由最開始的平臺模式,轉化成「知識電商」,到現在成為知識經濟產業,已經有了明確的發展趨勢,從新知識零售業態來看,只要抓住客戶數據的智能化應用,也就抓住了新零售的未來,那些秉承新科技應用、網際網路封裝式搭載、線下零售體驗的新音樂知識開發、傳播模式的企業,最終必將實現獲得知識經濟帶來全新的行業契機。未來唯有既能聚合「新知識」的供應與需求,又能通過「新零售」幫助實現知識產品的商業價值轉換,才能真正重塑知識經濟的全新產業鏈。

相關焦點

  • 得到、知乎和喜馬拉雅搶佔知識付費風口,行業還有哪些機會?
    因此從三個角度來估算,合理的知識付費市場規模區間為159-480億元,是一個百億級且處於爆發前夕的市場。微觀來看,從用戶獲取信息/知識方法轉變的角度,知識付費行業亦可類比雜誌行業。「得到」上年訂閱欄目就如同個人版的雜誌,如《李笑來-通往財富自由之路》可類比為《理財周報》、《李翔商業內參》可類比為《商業周刊》。
  • 「知識付費」概念普及 付費講座正越來越多
    上周末北京的200場講座中有近50場為付費  線下付費講座緣何「雖有人氣尚無錢途」?  在大眾以往的印象中,絕大部分講座是以免費和公益形式舉辦的,但隨著「知識付費」概念的普及,付費講座正越來越多。  機遇:線上付費講座被指「販賣焦慮」  「知識付費」概念自2016年起在網際網路上廣泛傳播,得到、知乎、喜馬拉雅、蜻蜓FM等線上平臺陸續推出多款付費產品,內容品類遍布各個領域。
  • 知識付費的商業本質是什麼?
    01、知識付費的合理邏輯「知識需要付費,付費能保證獲得知識的媒介,但不保證獲得知識」提到知識付費,有人會覺得這似乎是一個過氣的行業。在高速發展的中國網際網路時代,一年就足以切換風口,2016年爆發的知識付費更是垂垂老矣,羅振宇老師第一屆「時間的朋友」所受到的追捧歡呼今日已經難以重現,另一方面,也有了各種質疑,消費焦慮、收智商稅等對各種知識付費的責難。但對於知識付費的責難全然站得住腳嗎?
  • 消費的B面|「自我企業家」視域下的知識付費
    除了傳統消費品外,喜馬拉雅、看理想等知識付費平臺也推出了新一年的會員折扣。艾媒諮詢發布的《2020年中國知識付費行業運行發展及用戶行為分析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知識付費行業用戶規模已從2015年的0.5億人增長至3.6億人,市場規模達278億元。 經歷了2017-2019年的高速發展,知識付費行業逐漸從爆發期步入了平穩洗牌期,不再被頻繁詬病為「販賣焦慮」。
  • 知識付費的未來:下沉市場,從「平面化」向「垂直化」縱深
    對於不同梯級的城市而言,在線知識付費用戶的付費目的與態度存在差異:1)與一二線城市相比,三四五線城市人群的生活節奏相對較慢,階層焦慮程度較淺,但伴隨著碎片化、長期化學習文化在三四五線城市的普及度提高,在線知識付費產品的滲透率將提升;2)出於獲取動機差異,三四五線城市人群的知識付費側重點也不同於一二線城市用戶,長期來看,貼近其生活場景、應用門檻較低的在線知識付費產品將成為其關注度較高的品類
  • 產品分析 | 知乎如何完善知識生態,提高付費內容打開率?
    不同的時期側重也有所不同,早期(2011-2014)主要針對內容質量和社區建設;中期(2015-2018)則是用戶增長、社區氛圍和內容分發;近期(2018-至今)則主要戰略放在商業變現和社區建設上。作為知識問答社區,內容質量、社會討論氛圍的其最需要保障的重點。目前知乎的內容質量已有下降,應該著力改善,可以從用戶評論入手。知乎與得到的對比(知識付費體系)從核心業務上,得到和知乎的商業模式都屬於「知識付費」領域,得到的slogan「知識就在得到」,其定位為「在線知識付費市場」,更具有嚴肅屬性。
  • 付費語音問答「變現知識」走歪 可持續性遭質疑
    都是有情懷、有格調的優秀知識社區,知乎與果殼,這次同人不同命。  5月28日,因為王思聰的站臺,分答,這個果殼內部孵化的基於移動互聯場景下的付費問答微信應用,一夜躥紅。而同打著「知識變現」旗號且早一天發布的知乎 Live,卻因為還在內測被拍倒在沙灘上。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紅透半邊天,其可持續性依然遭到諸多質疑。
  • 知乎產品分析:問答社區的領頭羊,知識付費的初入者
    「問答社區+知識付費」知乎如何利用問答社區的巨大流量服務知識付費業務?作為知識付費的初入者,知乎該如何提供用戶轉化及留存?與得到、千聊、喜馬拉雅等平臺,知乎的知識付費有何不同,該如何走出獨具知乎特色的知識付費路線?
  • 2018知識付費市場的「殘酷流量法則」
    此外,由於出版社常年積累的名家資源和可供深度開發的作品優勢,獨立運營知識付費產品也是其重要轉型路徑。  總得來看,無論是老牌雜誌還是出版機構,在轉型知識付費過程中均具備以下優勢: 1)品牌影響力 傳統媒體歷經多年發展,積累了大量忠實讀者,為其轉型奠定了良好的粉絲基礎。
  • 《慶餘年》付費加更是什麼意思?付費後一周能看多少集?
    一個禮拜更新6集對於追劇黨們來說簡直就是煎熬,所以紛紛開始了催更之路,或許催更有效,近日有不少媒體透露《慶餘年》確實要加更了,只是要花更多的錢跟之前的《陳情令》一樣開啟付費加更,意思就是普通的用戶一個禮拜可以看6集,VIP會員可以比普通用戶對看6集還免廣告,付費加更之後要比VIP用戶能更早提前看
  • 發展知識體系的演化:從「懸置性」到「在場性」
    【摘要】社會變遷的知識體系涉及到一個特定的社會形態向另一個特定的社會形態的轉變,而涉及到發展如何發生的認知體系也就被稱之為發展知識體系。西方發展知識體系主要來源於不同時期不同方面的社會實踐和思想資源。它一直都是歐洲在場性的知識體系,某種程度上是推廣西方經驗的知識體系。
  • 知識大爆炸已經到來,人們開始進入知識付費時代!
    自從2015年開始,一個新鮮的名詞突然開始流行了,那就是知識付費了,那麼到底什麼知識付費呢?簡單的說就是,我們往往可以看到很多的人將自己所學的一個知識,甚至是剛學的一個知識包裝成的課程,再加上自己的很多頭銜,就拿出來給大家講一講,而聽他課的人呢,大部分是這個領域的小白,或者是剛剛進入這個領域的跨界者,這些聽了課之後再付講課人相應的費用,也就是說他們的教授成本往往都並不是很高。
  • 《生物的演化:進化》第一章 善其事先利其器
    第一章  善其事先利其器—進化的基礎知識  第一節  滄海桑田—地球的簡單演變  我們要講生物的進化,就不得不先了解地球的演變,因為生物都是生活在地球上的,地球是形形色色的生物的母親,地球的演變是每種生物進化的大背景。
  • 蒼鷹換羽,喋血重生,蒼鷹艱難的蛻變之路
    棲息於不同海拔高度的針葉林、混交林和闊葉林等森林地帶,也見於山施平原和丘陵地帶的疏林和小塊林內。在空中翱翔時兩翅水平伸直,或稍稍向上抬起,偶爾亦伴隨著兩翅的煽動,但除遷徙期間外,很少在空中翱翔,多隱蔽在森林中樹枝間窺視獵物,飛行快而靈活,能利用短圓的翅膀和長的尾羽來調節速度和改變方向、在林中或上或下,或高或低穿行於樹叢問,並能加還飛行速度在樹林中追捕獵物。
  • 易觀:音頻泛知識付費用戶年輕高學歷 喜馬拉雅用戶付費滲透率增強...
    近日,易觀發布了《2020年音頻泛知識付費市場洞察》(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泛知識付費行業市場規模超230億,用戶規模突破5.4億。今年,在政策、技術等多方支持下,2020年泛知識付費市場保持了良好發展態勢。年輕、高學歷用戶是音頻泛知識付費主要群體,60後、00後用戶付費滲透率逐也在逐步加強,用戶泛知識付費習慣養成。
  • 新知雲,全網唯一一家免費的知識付費工具來啦!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於剛想踏入知識付費這個行業的「新手」來說,想要實現知識變現,其真正需要的,也是最為關鍵的一步,就是關於平臺的選擇,一個好用的知識付費工具會幫助內容創作者在知識付費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更長久。
  • 雜誌轉型知識付費App,用聲音講述文化中國
    中讀於2017年正式上線,進入知識付費領域,繼承《三聯生活周刊》的人文氣質,以一種全新的方式為用戶提供人文知識,開啟傳統媒體的轉型與知識升級之路。《三聯生活周刊》常務副主編李菁,現為中讀業務的負責人。很多看《三聯生活周刊》的人,都會對其中的《口述》欄目印象深刻,李菁正是這個欄目的主持記者。從紙刊時代的記者,到現在的新媒體業務負責人,這對李菁個人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轉變。在她看來,媒體融合是雜誌的一個選擇,到了這樣一個關口,如果傳統媒體不做轉型,只依賴既有的讀者,肯定是沒有未來的,目前中讀就在做這樣一個創新。
  • 不陪跑知識付費的蜻蜓FM,品牌新升級後怎麼飛?
    在知識付費進入下半場、越來越多大咖開播音頻節目的此時,蜻蜓FM這一次卻沒有過多提及知識付費。「知識付費興起後,外界對音頻業有了新的認識,但是,知識付費也有其局限性。」蜻蜓FM副總裁王韻坦言,知識付費的興起確實讓略顯沉寂的音頻行業煥發生機,但對於強調伴隨性的移動音頻來說,知識付費節目中高密集性的內容和信息,又難以持續和長久留存用戶。
  • 每年近3億人為內容買單 蜻蜓FM、喜馬拉雅FM接連推付費音頻
    隨後,其又與臺灣美學大師蔣勳合作,他所主講的《細說紅樓夢》成最受歡迎的付費欄目。喜馬拉雅FM本身是做UGC內容起家,在各個垂直類目運營都有豐富經驗,而這一經驗也被遷移到付費內容上。截止目前,喜馬拉雅FM「付費精品」專區目前已擁有2000位知識網紅、超過10000節付費課程,平臺已湧現出諸多由此原生的知識IP,可見其對各層級KOL(意見領袖)的孵化重視。
  • 蝴蝶的蛻變
    初學昆蟲知識,面對一本《昆蟲家譜》,感覺它像天書一樣高深,可惜寫得不是梵文,是中文簡體,還能看,想懶得不看一丁點字那是不可能的,唯有艱難地在天書上摸打滾爬,胡亂啃一點。以往踏進草坪,不曾會去留意草叢裡跳動的小生靈,現在會對它們開始有了一些很基礎的認識,開始了近距離去觀察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