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付費的未來:下沉市場,從「平面化」向「垂直化」縱深

2021-01-08 芥末堆


市場分析

21世紀以來,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長,人們對於以吃、穿等基本生存需求為主的消費比例降低,發展型消費提高,對高質量的知識信息產生大量需求,以人力資本投資為主的教育、文化、娛樂新消費結構正在形成。

2012年以來,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持續增長,自1.8萬億提升至3.1萬億,漲幅超過70%。

根據文化部規劃,到2020年,文化產業將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一般性而言,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到5%,才能稱為支柱性產業。這也意味著,2020年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將超過5.5萬億。在宏觀環境支持下,我國文化產業規模增速顯著提升,但在GDP中的佔比仍顯著低於美國等發達國家,未來還有較大增長空間。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中國的消費結構從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文化產業規模增速加快,且發展空間及潛力很大。

圖 1‑1 2012-2020年中國文化產業增加值與佔GDP比重

多年以來,免費、豐富的網際網路內容,為用戶提供了便捷獲取信息的途徑,同時也提升了用戶進行內容篩選的複雜程度。而伴隨著視頻網站會員制度、數位音樂專輯等的推出,市場教育程度顯著提高,網民逐步養成為優質網際網路內容付費的習慣。

2016年底,除休閒類遊戲外,在線視頻、音樂、遊戲等的付費率均已高於4%。

其中,以付費業務發展較為成熟的在線視頻行業為例,其2016年全年付費率約為11.4%,2017年,在線視頻用戶付費規模已達到217.9億元,未來兩年仍將保持60%以上的增速持續擴張。

整體而言,內容付費滲透率還將繼續提升,內容付費市場潛力空間巨大。

圖 1‑2 2011-2019年中國在線視頻用戶付費市場規模

知識付費作為內容付費的重要組成部分,約佔在線用戶付費規模的1/4(據2018年艾瑞諮詢提供數據推算),其具體市場容量及增長趨勢見下一節。

2017年中國知識付費產業規模約49.1億元,在人才、時長、定價等因素綜合作用下,2020年將達到235億。

2017年12月月活達1.43億,月度使用時長全年增幅超過100%。

2017年12月,知識付費類平臺的月獨立設備數和月度總有效使用時間已分別達到1.43億臺和4.1億小時,與2017年初相比,漲幅分別達到73.7%和100.3%,其中,其最高月度增速分別超過11%和26%。

這一增長趨勢還會由於人們對現在知識的渴望和焦慮繼續保持。

網民為優質的網際網路內容及服務的市場教育程度逐步提高的同時,付費模式也在漸趨多樣化,知識付費類平臺除了通過問答、訂閱、社群等主流付費模式之間的組合搭建知識服務生態外,還持續探索「偷聽」、「包場一起學」等互動玩法作為補充,強化用戶黏性。未來,伴隨著知識付費類平臺佔據的用戶注意力的繼續提升,通過付費手段高效地獲取所需知識將逐漸成為用戶生活方式之一。

圖 1‑3 2017年中國知識付費類平臺月獨立設備及變化趨勢與有效時間及變化趨勢

從易觀提供的2017年中國知識付費市場AMC模型中可以發現:現階段,國內的各類知識付費產品不斷湧現,喜馬拉雅FM、得到、千聊、荔枝、小鵝通、分答、知乎等,市場呈現高速發展趨勢。

圖 1‑4 2017年中國知識市場AMC模型

知識付費平臺運營模式從「平面化」向「垂直化」縱深

知識付費是一個完整體系,提升用戶付費率只是平臺運營的最初目的,留住用戶並構建用戶互動社區,並打造完整的用戶運營連結才是重點,隨著用戶對於知識付費平臺的內容和體驗要求不斷提升,知識付費平臺在完成平臺內容生態布局之後,將重點構建服務用戶學習全過程的服務鏈條,為用戶提供深度的知識吸收場景,全面提昇平臺用戶的滿意度和復購率。

知識付費產業不斷發展,嘗鮮用戶逐漸減少,用戶對知識的獲取目的已經由追求「了解」 轉向追求「掌握」 ,對於與知識生產者的溝通和與共同學習者的交流需求提升。 此外,尋求深度解決方案的用戶對於「一對一」和「直面」 交流方式的需求也增強。

知識付費平臺逐漸由擴展平臺內容覆蓋範圍,利用嚴格的主講人資質審查保障內容質量的「平面化」 模式走向提升內容質量和注重用戶體驗和學習效果的「垂直化」 服務縱深,通過深耕專業內容、 強社群關係維護,為用戶提供深度的知識吸收場景。

三四五線城市拓展潛力巨大

網際網路改造了網民獲取知識的習慣,同時快速變化的外部環境也對人們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在線知識獲取成為長期、持續伴隨人們的剛需。對於不同梯級的城市而言,在線知識付費用戶的付費目的與態度存在差異:

1)與一二線城市相比,三四五線城市人群的生活節奏相對較慢,階層焦慮程度較淺,但伴隨著碎片化、長期化學習文化在三四五線城市的普及度提高,在線知識付費產品的滲透率將提升;

2)出於獲取動機差異,三四五線城市人群的知識付費側重點也不同於一二線城市用戶,長期來看,貼近其生活場景、應用門檻較低的在線知識付費產品將成為其關注度較高的品類。三四五線城市人群作為中國網民主體,其基數大、網際網路滲透率低等特徵為相關網際網路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巨大潛力空間。

根據三四五線城市人群的獨特知識獲取需求進行產品和內容設計,從而實現下沉式發展,是在線知識付費行業未來需要重點關注的方向。

圖 1‑5 2018年中國三四五線城市潛力在知識付費用戶特徵梳理

生產流程標準化程度和市場透明度提升

知識付費產品多為內容生產者個性化的腦力勞動成果,非標程度較高,較難以相對統一的標準對其價值進行衡量,也難以完全滿足其眾多用戶差異化的知識需求。鑑於此,高效、嚴格的品控和合理範圍內的用戶心理預期控制顯得尤為必要:

1)對內容方的資質審查和標準化的生產流程是保證知識付費產品品質的基礎,同時也推動了其內容生產端分工趨於明確化、細分化。

2)從用戶預期角度看,知識付費產品自身介紹以及外界對其的反饋,是用戶形成對該產品的理性認知的基礎,此外,它們也有利於幫助用戶逐步認清購買知識付費產品的行為與升職、加薪等長期願景之間的實際差距。

未來,標準化生產流程和精細化分工下的知識付費產品品質將不斷優化,而伴隨著市場透明度的提升,以及市場教育程度的提高,用戶對知識付費產品的認知與預期也將更加理性,知識付費產品的用戶預期與實際體驗的差距將不斷縮小。在此趨勢下,通過噱頭將用戶預期抬得過高以吸引眼球、但實際服務體驗相差較大的「標題黨」式產品的生存空間將被擠壓。

圖 1‑6 2018年中國在線知識付費產品品控與用戶預期管理發展趨勢市場需求分析

隨著中國整體經濟步入成熟化,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步入中產階層以及上層富裕群體,加之經濟形勢帶動整體消費水平的提升,用戶對於優質內容付費的認可度和意願也隨之提升,催生了大批連接用戶和內容生產者的知識付費平臺。 越來越多用戶希望能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不斷提升自我。「為知識付費」得到絕大多數人認可,70%在線學習者在過去的一年中為在線學習付費,知識付費時代來臨。

根據市場研究發現:

參與調查的學習者中七成為90後。職場學習者逐年上漲,2016年已與在校生比例接近1:1。

其中,網際網路從業者首度超過教育科研從業者,成為最熱愛學習行業。

工作三年以下學習熱情最高,令人意外的是:工作八年以上的學習者對在線學習熱情同樣高漲。

圖 1‑7 知識付費用戶年齡分布

圖 1‑8 知識付費用戶工作狀態職業及在職年限分布

2016年的調查中,付費用戶比例劇增。

70%的學習者在2016年為在線學習付過費,這一數字在2015年僅為26%。「為知識付費」獲得了超過七成學習者的認可,逐漸成為人們共識。

75.65%學習者表示如果內容優質則願意為優質內容付費,更有超過50%學習者認為:有價值的內容本來就應該付費獲得。

人們對為知識付費的意願增強,原先免費獲取的心智得到改善。有利於知識付費行業的發展。

圖 1‑9 知識意願分布

在調查中,可以發現,用戶更願意為了興趣付費,對大多數人來說,「知識」本身比「證明」學過更為重要。

在所有受調查的付費學習者中,花錢購買視頻課程的學習者最多,購買課程證書的最少,只有11.17%學習者樂於為在線學習證明買單。

圖 1‑10 知識付費目的統計

當學習者需要為獲取知識付費時,選擇會更加理性謹慎,「有用」的知識才是吸引消費的主要方向。

更多的人把錢花在職業技能和自我提升上,消遣學習消費相對更少,大量興趣驅動型的學習者,並不為自己的愛好買單。

選擇付費學習內容時,「是否有用」是優先級最高的決策因素,粉絲效應和口碑推薦反而排位靠後。

圖 1‑11 付費內容決策原因統計

聚焦學習者中的上班族,不難發現,這部分人的學習目的更加明確:職業技能的提升。對比學生群體,滿足自己的業餘愛好是他們選擇在線學習的主要因素。

對於付費學習目的,上班族更在意購買的知識能否直接應用於工作中,學生群體則更看重話題本身是否吸引人。

作為更有消費能力的職場人,更傾向於技能提升,因此,在做產品、內容時,多涉及此類實踐性產品,更容易受到消費者青睞。

圖 1‑12 知識付費用戶付費目的統計

從男女比例看,在線學習男女比例約44:56,相比男性,女性更加願意進行知識付費。男女消費區別在於(推測),女性有更多的閒暇時間學習,而男性關注更多的是遊戲、網紅、秀場等類型直播。

(女性是知識消費的主力,未來知識領域的內容會愈加傾向女性,當然也不排除對男性知識消費市場的挖掘。)

付費用戶群體年嶺主要集中在25~35歲,佔比達59.3%。與網際網路使用群體重合;63%的付費用戶為科學歷,大專學歷用戶佔21.3%,付費用戶學歷相對較高,53.9%的付費用戶收入在3~8k,且大多為企業員工和基層管理人員.

圖 1‑13 知識付費用戶男女比例統計

圖 1‑14 知識付費用戶年齡學歷收入及職業分布

圖 1‑15 知識付費用戶分布城市

內容付費主力來自經濟較為發達地區,其中一線城市付費比例佔47%,二線城市付費比例為26%。三四線城市付費比例相對較小,存在較大的付費空間。

圖 1‑16 知識付費用戶基礎畫像

2017年3月克勞銳(N為2000)的調研數據和12月新榜(N為1992)的調研數據相近,女性佔比高,主要集中在一二線城市,學曆本科為主,主要為80後和90後,且收入分配多為月收入1W以下。

兩份報告的調研人數相差無幾,只是時間有先後,得出的數據及結論相似,說明人群特徵較穩定,在近1年的時間並未發生明顯變化。

學習高峰期是工作日的非上班時間從學員在線周曲線和日曲線結合分析,學習高峰期是工作日的非上班時間,最佳上課時間是周一至周五晚19~21點。和用戶白天上班或學校上課,晚上有空閒時間的習慣有關。此外,我們發現用戶在周三、周四會更多地使用付費產品。

圖 1‑17 知識付費用戶在線周日曲線

用戶較多學習場景是邊做事邊聽,對省時間需求較大。音頻的伴隨性,在為學員省時間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音頻使用場景比文字、視頻更加廣泛,未來將成為知識消費主要內容載體。

圖 1‑18 聽眾收聽場景統計

對使用知識付費的用戶而言,其主要目的是為了通過學習提高職業技能水平、提高學習成績、通過考試、學習全新領域知識,為找工作或轉行做準備,滿足業務愛好。

在實現這些目標的過程中,用戶希望平臺快速便捷的找到適合自己的內容,減少篩選成本,獲取優質內容。

產品定位分析

從產品形態分析,喜馬拉雅和得到同屬於音頻錄製的典型APP,付費模式也是訂閱合集付費,且喜馬拉雅是知識付費領域的頭部玩家,因此,選擇喜馬拉雅作為對標競品,從中找到得到未來產品的發展方向。

圖 2‑1 知識付費產品分類

得到的定位從2015年11月18日發布1.0版本,發展到現在,定位都非常明確,主打知識付費,提供優質內容。

它的宣傳語從最初開始的「得到聽知識長見識,碎片時間閱讀乾貨好書,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到後來發展過程中「三分鐘聽一條新知識,一天讀一本好書,每天為知識充值,緩解信息焦慮」,「三分鐘聽知識新聞五分鐘聽讀好書精華」。

一路發展,不斷迭代,到今天,它的宣傳語是「提供最省時間的知識服務,羅輯思維,精心打造在這裡,利用碎片時間獲取高濃度知識。」

得到抓住了人們在快速發展時代對知識的焦慮這個痛點,不斷發展迭代,告訴人們通過「得到」,人們可以快速獲取新鮮的資訊,書本的精華,幫人們節省時間。

得到在主打知識付費,就要面臨一個問題:用戶門檻高,需要用戶願意為知識付費。

什麼樣的人願意為知識付費呢?

用戶要有學習意願,而且願意承受購買費用,並且還需要有通過移動網際網路學習的能力。

有這幾個條件的限定,得到的用戶群體基數就會明顯縮小很多。

喜馬拉雅的應用介紹是:

排隊、等人、做家務,聽節目讓碎片時間變黃金;

晨跑很單調?資訊、知識隨你動;

開車易路怒?相聲段子幫你減壓少煩惱;

睡前慢時光?暖聲、音樂伴你好入眠……

萬千主播盛讚的有聲自媒體平臺使用錄音功能,馬上成為朗讀者:

董卿邀你「為TA讀」,讀出你的心聲。

從介紹中我們可以發現:喜馬拉雅是一個大的平臺,它為不同的人提供了一個不同的功能,為普通的用戶提供非常多的內容,不僅僅是知識,還有新聞、音樂、段子、相聲等等。不但如此,喜馬拉雅還為自媒體人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

喜馬拉雅的定位導致了其面向的用戶群更為寬廣,不只是追求知識的人可以到這個平臺來,希望找到娛樂信息的人,都可以在這個平臺上早到自己希望的東西。

此外,一些希望能夠展現自我的人也可以通過喜馬拉雅的錄音功能,成為主播。

不能忽略的是:喜馬拉雅提供了大量優質的免費內容,對於習慣免費內容的中國用戶來說,這是非常具有誘惑力的平臺。

競爭力分析

得到APP自2016年上線以來,持續挖掘並邀請各領域優質內容生產者入駐,並不斷發布包含訂閱專欄、每天聽本書、大師課、精品課、電子書、 知識新聞等形態在內的知識服務產品。

通過對用戶行為的深度洞察,得到APP快速迭代其產品形態,逐漸建立其以其訂閱專欄和每天聽本書模塊為核心、其他在線內容為補充的跨領域、多形態精品付費內容生態。

學院課程(7月20日,4.1.0版本將免費專欄、訂閱專欄、大師課、精品課統一為課程)是得到APP打造版權級內容的重要布局之一。得到APP以交付體驗為導向,通過輔助講師進行從內容到形式的多維度產品打磨,提升知識交付效率。據其官方數據,截止2018年3月,得到App總用戶數超過1700萬,付費訂閱專欄累計銷售接近245萬份;20+萬人學習的課程就有5門。

每天聽本書則成為得到APP建立知識轉述版權庫的核心產品模式。通過專業講師的人格化轉述,幫助用戶快速掃描書本核心內容。目前其每天聽本書產品數量已超過2300個,覆蓋歷史、文化、經濟、商業、心理學等40餘個類別。

喜馬拉雅FM作為深耕音頻領域多年的音頻分享平臺,廣泛布局新聞資訊、電視電臺節目、音樂mp3、有聲小說、 英語等多種音頻內容。

喜馬拉雅FM目前已擁有3000位知識網紅和超過31萬條付費內容,涵蓋商業、人文、外語、音樂、親子、情感、有聲書等16個類目。

伴隨著近年知識付費的走熱,喜馬拉雅在有聲書、相聲等休閒內容付費方面累積多年的經驗,也為其試水課程、書籍解讀等知識服務付費提供助力。

而在分發端,喜馬拉雅FM平臺上免費和付費的多元內容,不僅可以在站內獲取和分享,還能夠通過其自產智能硬體(小雅AI只能印象、喜馬拉雅隨車聽等)進行分發,從而覆蓋用戶多維生活場景。

與大廠騰訊聯合VIP會員,在購買喜馬拉雅會員的同時,可享受騰訊視頻的VIP待遇,反之亦然,互相引流,吸引力強大。

業務邏輯及布局

得到—通過工具型及興趣化功能,助力用戶高效、長期學習

除特定形態的知識產品外,得到APP還基於用戶行為及學習規律為其提供多種輔助功能,完善其學習閉環。

一方面,得到APP推出今日學習、學習記錄及知識清單(收藏、筆記、留言、點讚等)等工具型功能,通過對用戶站內收聽/瀏覽行為進行統計,幫助用戶梳理學習軌跡,管理學習進程,明確學習進度、提升學習效率;

另一方面,得到APP基於技術基礎及運營引導,實現了如內容推薦、學習小組、學習勳章等興趣化功能,鼓勵用戶堅持在線學習,保持知識進階,逐步建立跨領域知識圖譜。

9月6號,得到發布得到大學第0期招生簡章,開啟線上線下聯動式學習,將線上的弱關聯通過線上線下聯動的方式建立強關聯,為終身學習者打造一所通識大學,0期只在北上深3處校區,意在打磨課程,為後續進一步在其他城市拓展做準備。

喜馬拉雅—海量用戶和內容,普通用戶和內容創業者的天堂

喜馬拉雅FM目前已擁有3000位知識網紅和超過31萬條付費內容,涵蓋商業、人文、外語、音樂、親子、情感、有聲書等16個類目。

目前喜馬拉雅付費知識產品包括系列課程、書籍解讀等,平臺大多採取邀約制邀請優質內容生產者入駐,並全面參與其付費知識產品的生產,包括受眾定位、 內容規劃、課程體系設計、定價及推廣等多個環節,為其提供經驗指導和數據洞察服務。

此外,喜馬拉雅FM還將直播、社群、問答等與課程體系相結合,並通過退款策略實現優勝劣汰的產品競爭機制,共同打造完整用戶聯結路徑,完善知識服務的體系化運營。

除了各類可供一般用戶在閒暇時聽的功能外,為普通的大眾提供的展現自我自媒體平臺是喜馬拉雅的一大特色,助力付費知識產品生產環節梳理。

下面以系列課程為例說明,首先是受眾定位:根據平臺及內容方調性圈定核心受眾,以此形成種子用戶畫像;喜馬拉雅平臺根據數據積累,結合內容擅長領域確定選題,進行結構規劃;平臺協助生產者進行課程體系設計及優化,通過多項指標判斷課程潛力,進行人群潛在流失因素洞察;最後,平臺回參考行業水平進行定價,並基於平臺資源多渠道分發。

競爭力分析

表格 3‑1 喜馬拉雅和得到競爭力分析

從競品力分析表格中,我們可以發現,得到的內容量較少,會員費用高,且對應享受到的服務卻較少,這也是得到需要改進提升的方面。但需要肯定的是,得到的課程質量很高,品控做的一直很好。

得到和喜馬拉雅的功能結構圖如下:

圖 3‑1 得到功能結構圖

圖 3‑2 喜馬拉雅功能結構圖數據分析

從2016知識付費元年開始,知識付費領域的用戶量不斷增多,各個平臺增幅不一,下圖為2017年知識付費頭部平臺1-10月用戶規模變化趨勢圖:

圖 4‑1 2017年1-10月典型知識付費平臺用戶規模

從上圖中不難發現,喜馬拉雅用戶規模最大,在2017年10月,其用戶量為其餘四家用戶量的1.7倍,10個月中且增長趨勢平穩。用戶規模接近知乎的3倍,10個月的增長量是得到整體用戶的2倍。

下表為2017年1-10月喜馬拉雅和得到的用戶活躍規模數據。

喜馬拉雅的月活是得到的15倍,日活則是得到的22倍,二者的日均單日啟動次數很接近,喜馬拉雅為4.68,得到為3.73,這和用戶使用場景類似有關,用戶主要在上下班途中使用。

人均單日使用時長,得到為16.48分,喜馬拉雅為22.92分,推測得到的人均單日使用時長為16.48的原因,在當日聽完免費的羅胖每日的羅輯思維和李翔商業內參之後,就停止了使用,因為其他的產品都需要付費購買,用戶已經建立起了反正其他產品都要付費的認知,也不會再繼續探索其他課程,都要付費,我又不想付費,於是關閉得到。

表格 4‑1得到和喜馬拉雅用戶活躍規模數據

下表為APP Annie上統計的得到與喜馬拉雅在近90天(2018.6.27-2018.9.24)下載及評價的相關數據

表格 4‑2 得到和喜馬拉雅近90天下載及評價數據

我們可以從表中發現:得到在應用市場的排名明顯落後於喜馬拉雅,無論從現在排名還是總評論數,我們都能看到,二者體量的差距,這也和我們在第一部分提到的定位非常相關,二者的受眾存在差距,得到的用戶要求更高,體量更窄。

在產品差評比率上,我們可以發現,得到的比率是喜馬拉雅的2倍還多,得到相對於喜馬拉雅起步晚,產品功能的完善度有待提升。

在應用商店的使用評價中,我們發現有很多老用戶抱怨,「頻繁的變更使用界面?把功能模塊挪來挪去真心是在折磨老用戶,很多使用習慣已經培養起來了,非要硬生生的挪走或者隱藏,用起來非常非常不方便」 ,「雖然現在功能越來越多,但用起來越來越不順手!!」「體驗有點差,真心不知道怎麼排序才能讓他按順序播放」「竟然不能收藏課程!!!好歹是買課程,看到喜歡的竟然只能買」。

從筆者的試用體驗及評價,我們可以總結以下幾點:

每次升級後,產品改版步子跨的太大,原先用戶的使用習慣已經養成,但產品改版帶來的變化太大,讓用戶很難適應;

用戶體驗不好,順序播放,收藏功能、分屏等功能用戶多次提到,但仍未改善;

內容不夠豐富,用戶對內容廣度的需求無法滿足。

得到2018.6.27-2018.9.24的下載排名中可以看出,其下載排名穩中有降,從側面說明近期得到的改版並不是很成功。

圖 4‑2 得到2018.6.27-2018.9.24下載排名

而喜馬拉雅的排名穩中有升,在不斷的正向優化迭代提升。

圖 4‑3  喜馬拉雅2018.6.27-2018.9.24下載排名
方向策略

目前,知識付費行業處於不斷發展的市場,各個產品的商業模式不斷完善,營銷方式更為多元。得到垂直知識付費的頭部品牌,有自己的優勢,並在用戶心智中建立起了高端專業知識服務商的地位,可以在此基礎上,利用優勢及行業機會不斷提升與拓展。

得到一直靠自己的機構平臺輸出課程,由於其嚴格的品控(從得到不斷迭代的品控手冊可見一斑),質量很好,但由於內容相對較少,很難形成規模效應。因此,得到可以藉助其品牌優勢和其他知識口碑優良的付費領域的生產者合作,如在課程推出上,與薇安合作在得到上推出爆款產品演講訓練營;在每天聽本書模塊,引入在行業內名氣足講解好的樊登讀書會,以加快其內容的生產量,且能夠控制質量。在用戶對知識付費意願較強的現階段,提供給用戶更多的選擇。同時,可以通過合作者本身,為得到引流用戶,可謂一舉兩得。在推出的課程中,可以根據用戶更多習慣在網際網路知識付費平臺上獲取技能提升、培養興趣的人群特徵,設計更多的技能應用、興趣方面的課程,以增強對用戶的吸引力。

多樣的營銷方式。我們可以看到喜馬拉雅不但內容豐富,還在不斷的推行各種營銷活動,增加與用戶的互動,如:我是導遊,餐桌上的40年等,還包括課程在知識狂歡節的打折,會員獲得優惠券,以促進用戶的活躍,不只是在聽課的時候想到喜馬拉雅,在無聊的時候、薅羊毛的時候也會想到喜馬拉雅。而得到的營銷方式則較為單一,羅胖推薦,包裝講師和課程,而羅胖的個人IP網紅形象也在目前遍地是網紅的時代不斷衰減。因此,得到需要更多的營銷活動推動其產品展現給更多的大眾,在特定的節日,如123知識狂歡節進行特定課程的促銷打折,降低用戶的使用門檻,也可以採用一些聯合捆綁售賣的方式,薄利多銷,如提示用戶購買了A課程的用戶,有90%購買了B,且購買B可以打八折,等方式。

與其他知識付費平臺合作,如在行,互相引流並鞏固用戶資源。用戶在得到上購買大咖在得到上開設的課程,如有需要和大咖深入溝通的需求,可以直接通過得到向在行導流,反之亦然。多平臺之間,可以會員共享優惠折扣,如購買了得到的會員,除了在得到上享受會員服務外,也可在在行上獲得一定的會員權益,引流更多用戶,增加對用戶的吸引力。互相協作,在競爭激烈的已經進入存量市場的知識付費行業尋找盟友,變相增加用戶流量。

增加免費內容,如在某時間段免費,部分付費課程在特定時段免費限時領取聽講,增加對用戶吸引力。我們發現,得到用戶的日均使用時長16分鐘左右,和每天得到的免費內容類似,通過此種方式可以增加用戶的使用時長。並且,也可以通過學習時長兌換積分,積分可作為購買付費產品的抵扣券的形式增加用戶活躍,鼓勵用戶多使用。

在提供更多豐富內容的同時,注重用戶體驗,滿足用戶需求,在產品迭代過程中,將用戶的需求優先級提高,讓用戶感受到被關注,可在APP上增加意見反饋功能,一方面給用戶發聲的入口,另一方面,也方便工作人員,特備是產品經理發現問題,集中處理。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stellaxu,原標題《知識付費賽道,得到與喜馬拉雅的競品分析》。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

1、本文是

芥末堆網

轉載文章,原文: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

告訴我們。

來源: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

相關焦點

  • 易觀:音頻泛知識付費用戶年輕高學歷 喜馬拉雅用戶付費滲透率增強...
    近日,易觀發布了《2020年音頻泛知識付費市場洞察》(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泛知識付費行業市場規模超230億,用戶規模突破5.4億。今年,在政策、技術等多方支持下,2020年泛知識付費市場保持了良好發展態勢。年輕、高學歷用戶是音頻泛知識付費主要群體,60後、00後用戶付費滲透率逐也在逐步加強,用戶泛知識付費習慣養成。
  • 產品分析 | 知乎如何完善知識生態,提高付費內容打開率?
    2.1 市場&產品定位知乎早期是採用邀請制註冊方式的問答社區,到後來向公眾開放註冊擴大受眾,再到現在推出了包括「鹽選專欄」、「Live課堂」等眾多知識付費體系和 「小藍星推薦」 、「圈子」等拓展業務。
  • 得到、知乎和喜馬拉雅搶佔知識付費風口,行業還有哪些機會?
    獵雲註:從平臺和頭部自媒體來看,知識付費成為內容領域新的營收增長點。但在日趨成熟的知識付費市場裡,接下來還有什麼機會?初心資本提出他們看好以下兩大機遇,行業機遇1:頭部CP下沉;行業機遇2:社群+強互動的內容形式。
  • 以「按次付費」切入下沉市場,「​檸檬早教」要做早教中的「超級...
    具體來看,檸檬早教以「按次付費」代替了傳統的預付費、課時包模式,於今年 9 月在在煙臺落地了第一家早教中心。據創始人連世民透露,檸檬早教煙臺店首月的銷課量已經與當地運營了一年的金寶貝早教機構持平,且到店上課用戶超過 70% 為早教增量用戶,即未報過任何其他傳統早教品牌。
  • 從知識付費不同時期演化,看其蛻變之路
    信息技術革命後,泥沙聚下的信息爆炸逐漸被精準對接用戶需求的商業開發篩選,知識也從海量的信息中被抽離,搖身一變從免費共享的資源成了待價而沽的商品。去年知乎、分答、得到等平臺的火爆,真正撬動了知識付費這個萬億規模的新市場,加之新零售浪潮的託舉,知識經濟正在成為網際網路行業的新趨勢。
  • 付費語音問答「變現知識」走歪 可持續性遭質疑
    易觀智庫分析師對《經濟參考報》表示,分答作為「一次有關內容變現的實驗」,在提問、回答、偷聽等環節上的創新值得肯定,但其目前娛樂性太強,對隱私價值的變現完全蓋過知識內容的變現,未來能否做大做強和產業化都還需要再觀察。
  • 2018知識付費市場的「殘酷流量法則」
    本文來自「華映資本」(微信公號ID:MeridianCapital) 自2016年被稱為「知識付費元年」起,知識付費領域熱度不減。傳統出版機構、自媒體、流量平臺以及網生知識付費平臺洶湧入局,戰場持續火拼。近期,網易荔枝微課、千聊、新世相輪番刷屏又遭遇平臺封禁,更是引發熱議。
  • 在線英語教育付費混戰,社群學習模式異軍突起
    去年5月14日,知乎推出知乎live;次日,在行推出新問答產品分答,三天100萬用戶;6月5日,羅振宇帶著《李翔商業內參》登陸得到,2天訂閱超過400萬……自從16年知識付費的火被拱起後,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願意將腰帶裡的荷包向內容產品敞開了,各個細分領域的知識平臺、大V和創業者們也開始取得令人驚羨的戰績。
  • 2020下沉市場新消費研究報告
    導語:在中國內循環大環境中,下沉市場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新熱土。本報告立足下沉用戶新消費研究,剖析以京喜為代表的下沉電商平臺戰略布局與價值創新,在新時代新格局新起點之上,探討下沉市場支撐中國消費內循環發展的內在邏輯和未來期許。
  • 娛樂內容付費的下個十年,想像力在哪?
    終於,2019年,從體量上,進入單平臺付費會員破1億時代,成為付費商業時代一個重要的慶祝節點。不論先於還是滯後於視頻內容付費誕生,其他依託於網際網路的線上付費形態都或多或少從長視頻付費養成中獲利。視頻平臺經歷了近10年才培養出用戶為內容付費的基本意識,並將這種付費意識外化到所有線上生意中,包括網文、音頻、知識、音樂、電商等各型各色的會員生意。
  • 知乎產品分析:問答社區的領頭羊,知識付費的初入者
    「問答社區+知識付費」知乎如何利用問答社區的巨大流量服務知識付費業務?作為知識付費的初入者,知乎該如何提供用戶轉化及留存?與得到、千聊、喜馬拉雅等平臺,知乎的知識付費有何不同,該如何走出獨具知乎特色的知識付費路線?
  • 消費的B面|「自我企業家」視域下的知識付費
    除了傳統消費品外,喜馬拉雅、看理想等知識付費平臺也推出了新一年的會員折扣。艾媒諮詢發布的《2020年中國知識付費行業運行發展及用戶行為分析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知識付費行業用戶規模已從2015年的0.5億人增長至3.6億人,市場規模達278億元。 經歷了2017-2019年的高速發展,知識付費行業逐漸從爆發期步入了平穩洗牌期,不再被頻繁詬病為「販賣焦慮」。
  • 新知雲,全網唯一一家免費的知識付費工具來啦!
    近年來,知識付費成為被普遍大眾所接受的一大消費趨勢,市場潛力空間巨大,越來越多的機構和自媒體投身知識付費行業,通過專業知識的傳授來獲得更多的收益。不過,仍有大部分個體新人、初創企業或已有一定用戶基礎的自媒體,雖然擁有一門獨特技術或資源,卻似乎還沒找到變現的方法。
  • 千聊邀請駿韜輕創社分享:三步破解知識付費裂變困局
    引言:好課程如果沒有系統周密的運營,只能在角落裡寂寂無名...面對這個現狀,該如何破局,保證自家課程的市場份額和銷量?為此,千聊邀請了【駿韜輕創社】的內容主理人張曦分享如何三步破解知識付費裂變困局。
  • 小城青年的「車釐子自由」:一個意想不到的下沉消費市場
    也就是在幾年前,市場才突然意識到下沉市場也是一塊很大的蛋糕。到目前為止,適合小城的商業模式仍需進一步探索,很多未發現的新市場正等待被開發。 2019年春節剛過,作為傳統的消費旺季似乎並未迎來「春風」。
  • ...馬薇薇:內容付費將改變未來教育模式,僅把知識轉成聽覺的生產者...
    「內容付費將會改變未來的教育模式。」在36氪主辦的「WISE2017新商業大會」上,米果文化聯合創始人、副董事長馬薇薇如是說道。在她看來,儘管內容創業者頗多,但頭部內容基本有三類:1、以情緒疏導或是情緒宣洩為主流的公眾號,如眯蒙;2、知識溝通型,如得到和《羅輯思維》;3、思維模式的溝通。
  • 知識付費的商業本質是什麼?
    01、知識付費的合理邏輯「知識需要付費,付費能保證獲得知識的媒介,但不保證獲得知識」提到知識付費,有人會覺得這似乎是一個過氣的行業。在高速發展的中國網際網路時代,一年就足以切換風口,2016年爆發的知識付費更是垂垂老矣,羅振宇老師第一屆「時間的朋友」所受到的追捧歡呼今日已經難以重現,另一方面,也有了各種質疑,消費焦慮、收智商稅等對各種知識付費的責難。但對於知識付費的責難全然站得住腳嗎?
  • 「知識付費」概念普及 付費講座正越來越多
    上周末北京的200場講座中有近50場為付費  線下付費講座緣何「雖有人氣尚無錢途」?  在大眾以往的印象中,絕大部分講座是以免費和公益形式舉辦的,但隨著「知識付費」概念的普及,付費講座正越來越多。  機遇:線上付費講座被指「販賣焦慮」  「知識付費」概念自2016年起在網際網路上廣泛傳播,得到、知乎、喜馬拉雅、蜻蜓FM等線上平臺陸續推出多款付費產品,內容品類遍布各個領域。
  • 瞄準知識付費領域,毛豆網運用直播+連麥+文字轉錄三者集成的方式...
    來源 | 獵雲網(ID:ilieyun)作者 | 胡磊知識付費、內容付費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邏輯思維、得到、知乎Live等公司紛紛湧入,在資本的加持下,知識付費領域也被越來越多的人看好。這個賽道擠滿了創業者,毛豆網就是這條賽道上的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