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WISE大會——「WISE2017新商業大會」在12月12日-13日如期而至。正值充滿機遇和挑戰的時代,商業時代已經來臨。我們認為:新商業是從「基業長青」到「基業長新」,從「大而不倒」到「新而不倒」的商業文明的進化。
「內容付費將會改變未來的教育模式。」在36氪主辦的「WISE2017新商業大會」上,米果文化聯合創始人、副董事長馬薇薇如是說道。在她看來,儘管內容創業者頗多,但頭部內容基本有三類:1、以情緒疏導或是情緒宣洩為主流的公眾號,如眯蒙;2、知識溝通型,如得到和《羅輯思維》;3、思維模式的溝通。而米果文化創作內容採用的是第三種模式,她表示其與知識溝通類型的區別之一是,前者為盤活知識存量,後者增加知識存量。
馬薇薇進一步指出,情緒溝通類,流量很大,但很難轉化為有效用戶。而知識溝通類最易轉化成有效用戶,越通俗易懂效果越好。思維模式溝通所做的是,幫助用戶場景化擁有的知識,學會各種場景下知識的應用。她認為,知識存量非最重要,通過搜索即可獲取,但現代用戶在知識海洋面前的一個缺失是,感到迷茫。對待搜索無從下手,解答便無從談起。因此,讓用戶習得分診技能就顯得很重要,用戶先能自我判斷究竟是哪出了問題,然後再一步步幫助他解決。
基於兩方面,馬薇薇認為米果與知識付費的同行們攜手將改變未來的教育模式。其一,內容付費能根據外界信息變動迅速迭代;其二,場景化的教學出發點,使得用戶懂得如何運用,而非死記硬背。她理想的未來教育行業模樣,是最終所有的知識整合兼具場景化、多學科的特點,用戶能在同一個場景裡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
有關內容創業行業的未來,馬薇薇的判斷是,內容行業參與者將越來越多,但同時也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被淘汰。尤其她談到音頻內容時說道,僅僅是把現有知識轉化成聽覺播放的這種作坊式內容生產者會被淘汰,「聽的時候一定是在短時間內,讓你以最小的注意力獲得最有效的東西,而非在短時間內獲得最多的東西。」
以下附上米果文化聯合創始人、副董事長馬薇薇的演講:
我今天要講的是我們都是做小事的人,內容創業是一件特別瑣碎的事情。我一天到晚在幹什麼樣的事?我們跟公司一起合作進行調查,了解我們的用戶是什麼樣的人,然後我們跟用戶自己見面,了解他們從感性角度理解是什麼樣的人,然後我們一周要開兩到四次的選題會,確定接下來一周要選什麼樣的題,製作什麼樣的內容,然後再選題完了之後,我們大概會進行三輪稿件的審核,然後出最後的內容。就是錄音、剪輯、成型這樣的過程,所以基本上我們是做小事的人。
在這樣的過程中我有小小的心得和體會想跟大家分享。儘管現在做內容的人非常多,但是我們不得不說,基本上頭部內容還是有限的那麼幾個。基本上分為三類:
第一類以情緒疏導,或者是情緒宣洩為主流的公眾號,比如說咪蒙老師,她實際上的創作源頭屬於公眾遇到事件,或者遇到具體情景時的第一反應,一定都是情緒性反應,而不是理性反應,他們把這種情緒性的反應以更加文藝、表現的措詞表現出來,增加受眾的共鳴。
第二種創作方式是我們很熟悉的羅振宇老師做的得到和《羅輯思維》,就是知識型溝通。他們有一個基礎邏輯在於說我們每個人活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裡面,都會有一種信息獲得不夠的焦慮感,這種焦慮感不解決,上我的課,你就可以短時間內獲取你所能夠接觸到的所有知識,並且了解他們,這是知識類的溝通。
我們在進行創作的時候使用的是第三種模式,是思維模式方面的溝通。他跟知識溝通有什麼樣的區別呢?知識上的溝通是增加知識的存量,就是讓你了解越來越多的信息,而思維模式的溝通不是增加知識的存量,是盤活知識的存量,什麼意思?
我們經過了18年的教育,一個經過了大學的人基本上經過了18年的教育,就算你再學渣,你沒有理由什麼知識都沒記下來。可是這些知識,我們一直不知道怎麼使用它,所以它就潛伏在我們的思想深處,而新的思想工具可以幫你盤活激活這些知識存量,使你在未來的生活中更加應對有餘。
從邏輯角度來說,第一種情緒溝通是容易吸引巨大流量的,原因非常簡單,人遇事第一反應一定是感性反應,不可能是理性反應,絕大部分人是容易被情緒溝通吸引的。情緒溝通有一個問題,人們沒有為情緒付費的習慣,我跟你共鳴一下,你為什麼要讓我掏錢呢?情緒溝通流量很大,但是很難轉化為有效用戶的。
知識溝通實際上最容易轉化有效用戶的。因為無論東西方,特別是中國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樣的一個習慣,所以當我們想要傳授知識給別人的時候,不需要說服你需要知識,他會天然覺得自己需要知識,他希望知識獲取的門檻越低越好,這件事你講的越通俗易懂,他越容易吸取,越有獲得感,越容易獲得用戶。
我們做的是第三件事,實際上是排列最後的,什麼意思呢?就是當你擁有知識之後,你會進入下一步,就是你不知道怎麼用它,你感覺白擁有了。聽了十幾二十堂課覺得老師講的都對,可是我自己什麼都沒有學會,怎麼樣讓我自己學會,實際上我們要做的就是場景化用戶所擁有的知識,就是告訴你,你在這一類通用場景當中用到什麼知識,那一類通用場景當中用到什麼知識,下一類通用場景中用到什麼知識。
如果我們把情緒溝通、知識溝通和思維模式溝通做個類比的話,情緒溝通更像是我們喜聞樂見的小說散文一下能讀懂,但是你不會下心思研究,知識溝通跟像是老師上課的課本,而我們的思維模式溝通實際上更像是如何教你做應用題,是一種解題方式。
我們接著往下看,米果除了是跟現有的付費內容有剛才我講的區別之外,還有什麼區別呢?
我認為現在大部分的內容創業行業是一個知識性的增長,我們進行的是社會化的成長教育,我們在大學校園裡,或者在中學校園裡都一定會學到各種知識文化,當然由於老師授課水平的良莠不齊,由於同學水平的良莠不齊,你的獲得可能是不一樣的,這個時候我們通過內容付費來取得同樣的優質內容,可以獲得知識上的成長。
但大學還有一個職業,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過,叫做校園輔導員。大家都接觸過的學生輔導員,基本上本科畢業,留校兩年,然後保研的那一部分人。學校輔導員本來的職責是陪伴學生成長,解決他現有的心理疑惑和情緒疑惑,可是由於我們學校的校園輔導員本身就是年輕人,而他們又是畢業之後直接留在學校,並沒有真正參與到社會工作中去,所以他們所擁有的科學知識,我指的是社會學、經濟學或者是心理學的知識,本身就是有限的。
而另一方面,他們自己又沒有任何相關的閱歷,以至於並沒有能夠很有效的給年輕人提供這方面的服務,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們米果出產的產品應運而生,我們提供的是社會化的成長教育,幫助你如何從一個學生變成一個成年人。
基本上我們的產品就是圍繞這兩個象限進行設計的,第一個象限對自己,第二個象限對世界。你思考的關係無非是兩種,我應該如何看待自己和我應該如何跟世界進行交互,這個時候我們出產了好好說話。好好說話既是對自己的溝通,也是對世界的溝通,還有康永哥的201節情商課,這兩個都是在喜馬拉雅上的。這兩個課實際上都是你對內是如何與自己相處的,對外是如何與他人相處的。
還有小學問,就是更深層次思維模式的溝通,對內思考自己、判斷自己做什麼事情的時候用到哪些知識,和對外與人溝通的時候又會用到哪些知識,基本上我們後續出產品的時候都會從這兩個角度出發尋找交集然後再出產品。
我們一直在聊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不做純知識的付費內容?比如我們也講一本書,我們也講一門課程,我們也找優質老師聯繫,開管理學的課程。我們為什麼不做這個呢?
第一非常簡單,在這個方面我們真的不是專業。第二個我們認為在未來的授課裡面,重要的不是你擁有多少知識的存量,你了解知識的多少,不決定你的成敗。現在網絡很發達了,搜尋引擎很發達,沒有什麼知識是你必須記在腦子裡絕對不能忘的,沒有哪本書是你通篇背下來的。我們生活中應用知識最大的方法就是搜索,我們過去講的「內事不決問百度,外事不決問谷歌」,現在不能問谷歌了。總而言之,我們都是通過搜索的方式獲取知識,解決我們現在的問題。
現代人又有一個缺失,絕大部分現代人實際上是不知道自己遇到了什麼問題,所以他根本不知道該搜索什麼,以至於他無法獲得答案。
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看病,你覺得身體不舒服,你覺得肚子疼,你去醫院你不知道報什麼科,我不知道是看內科,還是應該看胃腸科,還是應該去看婦科,我弄不清楚,反正我覺得不舒服。這個時候一般現在的醫院有個分診臺,這是跟國外學的,你先諮詢一下這裡不舒服,你覺得我應該掛哪個科的號,然後在護士的指導之下掛了號,看了醫生,知道自己到底得了什麼病的時候才治療它。
在知識領域也是同樣的問題,當你對一件事情感到無限迷惑的時候,其實你不知道你迷惑的是什麼。
我們在好好說話和小學問以及康永哥情商課的製作之中,會收到大量的讀者來信和評論,我們聽眾的評論和來信中透露出一點就是他們對自己的人生很迷茫,他們問的問題很抽象,以至於你不知道如何去回答他。他們都說今年大三了,我每天都覺得很焦慮,我不知道未來自己應該做什麼,我也不想做任何工作,可是考驗又不行,你看應該怎麼辦,他不知道自己的問題是什麼,他的問題在於我所有的痛苦源自於我不知道。
我們教授我們用戶的就是分診能力,讓你先自我判斷,我目前面對的到底是人生選擇問題,情感問題,童年陰影問題,又或是我的能力不足、性格問題,判斷了自己有什麼問題之後,進一步教授他接下來如何解決它?本質上所有的課都是教授給人分診能力。
剛才講的這些是米果文化在做的知識付費中比較專精的一塊,我一直覺得,以我們的能力不足以做知識付費所有的內容,我們不打算拓展說凡是內容付費的都要做,我們沒有這個想法。我們只做這塊,但是會聯合其他的內容創作者,或者其他的同行一起想,我們內容付費行業會對這個世界有什麼幫助?
最近馬老師經常問我一件事,原因非常簡單,我這個人是一個比較畏縮的人,經常想不到大概念、大方向,也不太想做什麼大事,我想的都很細節,馬老師說你有沒有想過改變世界的事?我當時就震驚了,我們創個業就要改變世界嗎?馬老師就講做生意和創業的區別,做生意實際上是實現這個公司的盈利,公司的每個人都能好好的活著,這門生意就成功的。創業是想改變我們行業的生態,而且堅信能夠改變行業的生態,這個時候我在想我所處的這個行業將改變這個世界什麼?
我和同行聯繫起來會改變未來的教育模式。什麼意思呢?很簡單,現有的教育模式和研究模式是密切結合在一起的,什麼意思?也就是我們進行歷史學的研究,我們進行經濟學的研究,我們進行社會學的研究,我們進行數學的研究,進行物理的研究,我們研究的時候是由淺而入深的過程,我們的研究都是階梯式漸進的,我們在教學的時候怎麼做?我們教學的時候也是階梯式漸進的,一項一項來的。
但這種教學模式並不適合現在年輕人所面臨的信息爆炸快速成長的時代,他沒有時間由淺入深到完整的掌握那麼多門知識,現在的學科越來越多,而且學科的迭代越來越快了,他有可能大學四年學完之後,發現我大學四年學的知識已經落伍了。
VR知識現在很成熟了,實際上做VR內容的這部分行業不成熟,沒有人做VR內容,沒有人弄的清跟我們普通的平面內容有什麼差異?我們僅僅是3D立體、身臨其境,我們做這樣的東西有意義嗎?我不覺得身臨其境的看《奇葩說》和直接平面的看《奇葩說》有什麼差異?我不認為《奇葩說》具有VR的綜藝可能。
反觀我們的學校,我們的學校會教這個東西嗎?我們學校也不會教這個東西,現在的傳媒大學根本就沒有教授VR製作、VR編導,但是未來一定成為主流,當社會需要的時候,你根本沒有培訓這方面的內容,而你培訓的內容社會上太多了。
內容付費的好處是我們迭代非常快,我們並不是制定一個十年的教綱不改變的。基本上我們每半年、三個月甚至每兩周我們的內容都會根據現在的信息而發生巨大的變動,這可以使我們的用戶,也就是我們的學生,傳統教育中的學生,他隨時能夠用到最新、最好用、馬上就能用的知識。
第二個方面,由於我們的研究和教學是分開的,我們並不是用研究這個學科的思維模式去教授這個學科,所以就可以從場景化出發,使大家更加會用,而不是更加會背,這可能是對傳統教育的一種顛覆。
到底顛覆在哪裡?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傳統學英語的方式是什麼?首先來學音標,把音標學會了之後背一些基礎的單詞,掌握了基礎的500到800詞彙之後,我們學簡單的語法,就是造句,掌握造句以後,我們學習整段的閱讀,當了解整段的閱讀之後,我們再練習整段的寫作,同時進階下一步的單詞,大概2000左右,這是一種傳統的教法。
但在未來我們教授英語的方法完全以情景化,也不用說未來,現在很多英語小課的教授模式上來並不是教你語法,上來也不是分塊教你單詞,而是直接給你一個場景,告訴你場景中一般怎麼說,通過場景的不斷重複出現,使你接受語法、單詞和接受閱讀、寫作,它是以場景為出發的。
所以在未來的時候,是不是不僅英語教學會發生這樣的變動,我們的數學教學可能也不再是以定理、公理為流程進行教授,而是以具體問題的解決結合多項定理和公理進行教授,或者在未來的時候,我們在學經濟學的時候是以每個案例,就像現在的MBA一樣,以每個案例融合背後的經濟學、管理學的知識,最後所有的知識整合變成了場景化而多學科,在同一個場景中綜合運用多個學科的知識,使你一下系統的打出組合拳,這是我們對未來行業的一個想像。
我相信達成這個願景,並不僅僅是米果一家公司能夠做到,我們只能做精其中的一塊,我也相信隨著內容行業參與者越來越多,其實有一個非常悲觀的說法,就是越來越人會被淘汰,並不是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大家一起開發這個藍海了。我覺得隨著聽眾的選擇越來越多,有一些僅僅是把現有的知識轉化成聽覺來進行播放的這種作坊式的內容生產者會被淘汰。
有一個基本研究告訴我們,人的閱讀速度和記憶速度高於人的聽覺速度,我們真正音頻的優勢實際上是在於不佔用用戶太多的時間成本。你看的時候記得更清楚,你聽的時候記得沒有那麼清楚,聽的時候一定是在短時間之內讓你最小的注意力獲得最有效的東西,而不是在短時間之內獲得最多的東西。如果很多內容創業者搞不清楚我們在音頻創作領域這個差異的話,我相信他會在激烈競爭中淘汰掉,但更多的優質內容創業者會出現,他們彌補傳統教育,甚至是顛覆傳統教育,而我和我的同行們期待著這一天的到來,非常感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