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的四個象限、兩個對手

2020-12-05 創業邦

編者按:本文轉自深幾度,作者吳俊宇,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許知遠在《一個意外的預言家》這篇文章中提到過我們這個年代的知識狀態:

人人都想抓住一些更確定的東西,渴望用一種簡明的方式來了解所處的時代。它還有一種顯著的緊迫感,一切都在加速,倘若不抓住新潮流,就會被迅速拋棄。這些情緒催生出一種速成的知識潮流,它是TED式的,你要在18分鐘內對一個重大問題做出詮釋,給出解決方案,還要夾帶適當的俏皮話,還要讓聽眾與讀者認為他們抓住了問題的本質。

是的,在知識快速迭代的今天,企業需要對用戶的這種訴求做出迅速反應。得到、微博、今日頭條,這些平臺幾乎都具備知識分享的功能。

在過去,我們常常把知乎定義為知識問答社區。不過,在我眼中,歷經8年之後,知乎已不僅僅只是問答社區,它的實質早已發生變化。

可以說,當下的知乎被嚴重低估了。

一、四個「象限」

我打算用「四象限」的方式來解讀知乎的平臺架構。

如果從內容分發、內容體系、用戶維度、平臺維度四個點去展開討論,會發現知乎的結構非常清晰。再把知乎的競爭對手放進四個象限中,更能找到知乎自身的長短板。

從內容分發來看,知乎的分發是平臺和用戶共同決定的。

平臺通過「搜索+信息流」的方式把優質內容、興趣熱點分發給用戶,而用戶可以根據自己手中的「贊同、反對、收藏、舉報」去評價不同的內容。用戶的「贊同、反對」又會反饋給平臺,通過算法重新在信息流之中進行流量分配。

從內容體系來看,知乎的內容體系也是用戶和平臺共同生成的。

用戶可以自由在社區中發布想法、問答、文章,而平臺發掘優質作者,通過平臺包裝產生電子書、課程等更高階的內容。這種內容體系比較有層次和梯度。輕快的見解分享和重度的分析解構都有,用戶可以自由選擇感興趣的內容。

從用戶維度來看,他在知乎可以形成很強的參與感。

用戶既可以成為內容生產者,也可以成為內容消費者。作為內容消費者的時候,用戶具有「投票權」,他們可以通過自己手中的「贊同、反對、收藏、舉報」去影響內容分發。作為內容生產者的時候,用戶可以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識、經驗分享給他人。

從平臺維度來看,知乎是一個相對公平,流量集中程度沒那麼高的平臺。

很多平臺形成了金字塔形的作者評價體系,頭部KOL不管是生產優質內容還是生產垃圾內容都佔據頂端話語權,處在中層的優質作者可能會因為流量集中給頭部造成作者流失。

但是,在知乎,平臺形成了相對健康的網狀結構。哪怕你是第一天開帳號的小白,只要在一個問題下寫下了優質的回答,就可能獲得其他用戶的點讚和收藏。

這樣的平臺具有良好的社區機制。如果打個比方的話,知乎可以看成是一個議會大廳,議員們需要有序發言、講事實擺道理才能參與進討論,獲得其他議員的認可。

先由用戶發問提出問題,然後邀請相關人士回答,在社交分發的機制下,回答被更多用戶看到、贊同、收藏、反對。贊同數越多在回答排序中靠前的機率越大,從而增加回答的曝光率,用戶在較快的時間裡回答出高質量的答案就可能獲取較多贊同。

知乎的「四象限」體系是在一個相對民主的機制下建立的,容易構建起一個相對理性、有序的平臺氛圍。

二、兩個「對手」

如果把知乎比喻成一個人,目前的知乎是一個以「搜索+信息流」為脊柱,以知識為骨骼,以用戶互動為血肉的內容平臺。

這使得知乎不可避免地遭遇了「對手」。一個是社交資訊類產品。一個是知識付費類產品。

社交資訊類產品,典型的就是微博、今日頭條等。知乎推薦頁全面信息流之後,知乎不可避免地和微博、今日頭條進入了同一個賽道。

知識付費類產品,典型的就是喜馬拉雅、得到等。2016年知乎進入知識付費賽道後,和喜馬拉雅、得到等產品同樣形成了競爭關係。

甚至,知乎不是主動進入這些賽場的,知乎是深思熟慮,充分考慮用戶需求和社區進化這些問題之後才慢慢跟進了這些產品變化。但是有意思的是,你很容易發現知乎在賽道跨界過程中形成的獨特性。

我們可以繼續從「四象限」的維度讓知乎和社交資訊賽道的微博、今日頭條進行對比,和知識付費賽道的喜馬拉雅、得到展開對撞。

社交資訊產品本質上是一門信息分發的生意。

知乎、微博、今日頭條都有一套內容分發的機制。不過, 今日頭條、微博、知乎三者內容分發過程中,用戶介入程度是逐漸加深的。

今日頭條是純算法推薦,用戶興趣決定了內容分發,也是用戶閱讀欲望的直接反饋,這和今日頭條「你關心的才是頭條」的slogan是高度貼合的。

微博用戶決定了內容體系的生產,而且內容分發以用戶轉發、點讚、帳號權重為考量,更像信息傳播廣度的直接反饋。我常常說,微博是廣場上的喇叭,廣場喇叭聲音一定要大,重要的事情要讓所有人知道。

知乎更強調的是「贊同、反對、收藏、舉報」這些維度的考量,在這樣的氛圍中更強調信息的精確度。畢竟這是一個知識社區,在這個社區之中知識必須儘可能地避免謬誤。

知乎的內容沉澱和用戶體系同樣值得重視。

社交媒體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內容沒辦法沉澱,刷過了就刷過了,一般不會有人回頭再看,內容也沒辦法在幾個月後重新浮出水面。

因為強搜索屬性,知乎規避了這個問題。知乎的內容沉澱更完善,我們常常可以看到,用戶對某一個問題感興趣時,會在知乎搜索框中尋找自己想要的答案。

資訊類產品則是缺乏社交體系,很難建立社區感。但是知乎這種問答社區,很早就形成了很強的社區互動。

知識付費產品則是更像一門內容出版的生意。

知乎、喜馬拉雅、得到都在做知識付費。不過在做知識付費的過程中,得到、喜馬拉雅、知乎的用戶參與度同樣是逐漸加深的。

得到的內容製作非常精英化,羅振宇團隊篩選的主講人團隊對內容生產有著非常強的控制力,最後在內容分發時,平臺介入也非常深。得到就像是一個書店,每一本書都被老闆放在了老闆認為合適的位置上。得到的內容相對小眾,更契合高端用戶。

喜馬拉雅的內容生產則是相對更面向大眾市場,高中低檔的內容都有,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內容體系,平臺也會為用戶推薦相對比較適合的內容。

當然,前兩者的內容更多是單向度的內容傳播,由平臺和主講人確定主題,用戶購買內容。

知乎的內容生產則是有著非常強的用戶參與度,比如在知乎Live這樣的產品中,更像是群內聊天,用戶可以隨時提問。這種知識付費有用戶的參與,可以形成很強的互動關係,這就像是一個課堂,老師在講課的同時學生也在其中與老師展開交互。

我們不能說知乎一定就比喜馬拉雅和得到更好,但是,知乎比較獨特的產品定位沒有任何一個平臺可以取代。

三、外生流量和內生流量

我一直認為,如今的中國網際網路行業有兩種流量,一種是內生流量,一種是外生流量。

像微信、微博、知乎這類產品是典型的內生流量產品。

內生流量的特點是,構建了比較強的社交或社區壁壘,用戶在裡面具有主動性,這就像是一個天然湖,裡面的魚會自己生長繁衍,產品主要是靠用戶自己驅動活躍度。

外生流量的特點是,靠運營和廣告驅動,一般運營力度大,激勵費用多,廣告鋪得廣,用戶活躍度就高。但由於產品機制問題,缺乏外力之後,流量自然會下滑。

運營說白了就是拉人頭,讓自家編輯來提問,讓平臺作者來回答。拉人頭本質上就是一種自上而下、老闆意志的產物,它很難具備持久性。運營很多時候是編輯驅動,編輯掌握了作者的生殺予奪權。

廣告說白了就是買流量,四處刷地鐵、刷公交,買應用商店的位置。

但是網際網路流量是有獲取成本的。從這份表格我們可以看到2006年-2018年的移動網際網路流量價格變化趨勢。

有時候成本下降並不意味著是好事。網際網路的流量價格趨勢帶有一定的「反身性」,網際網路廣告的增量主要來自網際網路公司自身,尤其是新興創業公司。每當完成一輪融資,便會迅速將VC/PE的錢投向網際網路廣告渠道以獲取用戶。

這其實也是很多新興問答社區、知識付費平臺所面臨的問題——2016-2017年曾出現一波高峰,2018年之後,地主家餘量都不多了,沒有太多錢拿去砸廣告。流量價格回落,基本新興的問答社區也走向沉寂,唯有知乎依舊保持著活力。

事實上,僅從廣告商業價值來看,知乎也有無法取代的價值。知乎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產品矩陣,能夠提供多樣化的廣告產品來滿足不同品牌主的需求。

在覆蓋曝光的層面上,開屏廣告、信息流廣告、大圖展示廣告和焦點圖廣告等;

在內容灌輸層面,可以將品牌通過知乎平臺對目標客群進行持續的專業內容灌輸,具體產品包括知乎電子書以及原生文章等;

在深度互動層面,品牌圓桌、品牌提問及Live特別現場等,可以幫助品牌主與用戶形成更具價值的深度交互。

2018年8月,知乎完成了2.7億美元的E輪融資,估值約25億美元,但25億美元絕對不是知乎的終點。

知乎可能正是投資的價值窪地——內生流量企業有著不可衡量的價值。

我一直認為,每一個企業都會面臨枯水期和豐水期。豐水期內,每一條河流似乎都波濤洶湧。但是在枯水期,那些缺乏內生水源的河流往往會幹涸,只有那些保持開放,具備自我補給能力的水域才會體現出強勁的活力。

國內管理學研究者李踐在《無條件增長》中提到:

企業增長有兩重概念,一重是外部增長,一重是內部增長。外部增長來自企業外部的邊際銷售增長,但是外部增長會伴隨市場飽和出現天花板,如何實現外部增長擴大則依靠內部增長。

在網際網路的低潮期,具備內生流量的企業,才能真正實現「無條件增長」。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

editor@cyzone.cn。

相關焦點

  • 四象限拆解知乎
    一四個「象限」我打算用「四象限」的方式來解讀知乎的平臺架構。如果從內容分發、內容體系、用戶維度、平臺維度四個點去展開討論,會發現知乎的結構非常清晰。再把知乎的競爭對手放進四個象限中,更能找到知乎自身的長短板。從內容分發來看,知乎的分發是平臺和用戶共同決定的。平臺通過「搜索+信息流」的方式把優質內容、興趣熱點分發給用戶,而用戶可以根據自己手中的「贊同、反對、收藏、舉報」去評價不同的內容。
  • 何帆札記:民族國家的四個象限
    我數了數,自己大概去過30多個。我的一位朋友說,他去過180多個。不用把這200多個國家都走過來,只要出國幾趟,你就能感受到:國家與國家是如此之不同。       按經濟發展的水平,有富國和窮國之分。按規模(經濟總量、人口、國土面積等),有大國和小國之分。按照這兩個坐標軸,我們可以把民族國家分成四個象限。
  • 個人時間管理「四個象限」
    從朋友圈進來的新朋友:點擊標題下面的"福融龍"關注我們  究竟什麼佔據了人們的時間這是一個經常令人困惑的問題。在人們的日常工作中,很多時候往往有機會去很好地計劃和完成一件事。但常常卻又沒有及時地去做,隨著時間的推移,造成工作質量的下降。因此,應把主要的精力有重點地放在重要但不緊急這個「象限」的事務上是必要的。要把精力主要放在重要但不緊急的事務處理上,需要很好地安排時間。一個好的方法是建立預約。建立了預約,自己的時間才不會被別人所佔據,從而有效地開展工作。
  • 你了解的時間四象限矩陣,可能一直都是錯的
    核心內容是將事項按重要和緊急程度劃分為四個象限,然後按照順序來處理。大部分的文章會對四象限的劃分進行說明。但經過多年的實踐,我發現這個理論在實踐中存在兩個問題:1.難以快速確認事情的重要和緊急與否一件事具體怎樣算是重要?怎樣算是不重要?什麼程度算緊急?什麼程度算不緊急?
  • 時間管理四象限法則的使用方法
    四象限管理法是美國管理學家科維提出的一個時間管理工作的理論,把工作按照重要和緊急兩個不同的程度進行了劃分,分為四個象限:一是既重要又緊急;二是重要不緊急;三是緊急但不重要;四是既不緊急也不重要。01四象限管理方法的內容第一象限:既重要又緊急的事情,是一些危機,迫切問題,在限定時間內必須完成的任務,比如處理客戶抱怨、生病開刀住院、公司品牌危機處理等等。
  • 投資的四個象限
    現在再次思考這四個象限,還是很有意義的。其實大多數公司是平庸的公司,真正優秀的公司永遠是極少數。但是這個劃分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動態變化,加上市場價格的動態變化,央行放水造成的價格扭曲,這就讓投資難上加難。
  • 時間管理法——四象限法則
    四象限法則是美國管理學家史蒂芬·科維提出的一種時間管理方法,主張對事情按重要和緊急兩個維度劃分,把事情分為「既緊急又重要」、「重要但不緊急」、「緊急但不重要」、「既不緊急也不重要」四個象限。
  • 人生的四個象限,你在哪個?
    新用戶:請點擊圖片上無限極智慧網一鍵關注-- 人的生活分為工薪族象限、自由職業者象限、生意擁有人象限、投資者象限四個部分。人要想創業也離不開這四個象限,你賺的每一分錢都是從這裡面賺取的。下面我將分三個方面講解一下。    *這四個象限的定義和每個象限的優點和缺點,也就是每個象限的好處與不好處。    *從工薪族象限進入其它三個象限的四大誤區,你這樣創業是否是對的。    *正確創業的方式,你應該怎樣循序漸進地進入其它象限。
  • 整合四象限
    我們將這四組要素重新區分並兩兩排列組合在一起,這樣就等於得出了四組我們目前可確認存在的世界組合圖,也就是肯威爾伯在他大部分作品裡運用的四大象限分布圖。(肯是我近年來發覺的最讓我感到欣喜的作家學者,他在哲學和心理學,前意識和超意識之間搭起的橋梁,以及在超個人心理學上的造詣,無人能及。)
  • 四象限法則,「兩學一做」必須處於第一象限
    著名管理學家科維提出了一個時間管理的理論,把工作按照重要和緊急兩個不同的程度進行了劃分,基本上可以分為四個「象限」:既緊急又重要、重要但不緊急、緊急但不重要、既不緊急也不重要。這就是關於時間管理的「四象限法則」。在「四象限法則」中,「兩學一做」應該處於哪個象限?答案是非常肯定的,「兩學一做」必須處於第一象限。
  • 讀懂人生的四個象限
    但他舉出才、德這兩個簡單的評定項目,確是令人佩服的。依著這兩個項目,我們架構出一幅人生的圖像:把人格當橫軸,把才學當縱軸,一橫一豎,織成一幅人生坐標。有健康的性情、優良的智識,位子便落在第一象限;人格越完整健全、智識越優良充實,就越向東北方向發展。
  • 四象限探測器工作原理
    四象限光電探測器是把四個性能完全相同的光電二極體按照直角坐標要求排列而成的光電探測器件。 使用四象限探測器來完成掩模的預對準是一種行之有效並且經濟適用的方法,對於實現掩模版的預對準完全可行,通過初步的實驗發現,該系統可以完成在10mm的對準精度,在改變環境為淨化間環境以及提高安裝精度後,該值可以滿足最終的要求。 四象限光電探測器是把四個性能完全相同的光電二極體按照直角坐標要求排列而成的光電探測器件,常用於雷射制導或雷射準直中。
  • 四象限分類的工具
    用四象限分類去找方向一、四象限是我常用來分類的,以前在看《金字塔原理》的時候,芭芭拉明託提出的一個思考工具MECE法則,意思是「相互獨立,完全窮盡」。也被常稱為「不重疊,不遺漏」,當時還不懂什麼意思。通俗版的,就理解為四象限。
  • 高大上的四象限思考方法
    發現很多都用到了四象限分析方法,比如時間管理,情景領導和波士頓矩陣等。本文對這些方法做了羅列。大部分內容並非原創。四象限是一種對事物屬性進行組合細分的方法。簡單的說他是把兩種屬性按照正反進行兩兩組合,得到四個象限。這兩種屬性是相互獨立的。然後針對不同的象限,採取不同的方法和對策。這是一種定性的分析方法,但是使得思維更加深入和準切。
  • sem四象限分析法
    四象限分析法是SEM中一個常用方法,我們把帳戶內的關鍵詞按照橫坐標X=消費,縱坐標Y=轉化(若無轉化數據,替換為轉化率、點擊率均適用)按照以下四個象限進行分類:
  • 四象限工具
    分析股票時,看兩個維度,概率和賠率。 先從第三象限說起,低賠率+低概率,是最爛的行業,沒人看。 第四象限,高賠率+低概率,典型就是今年上半年的周期股。 低概率會因為事件和基本面的變化,轉變為中等概率甚至高概率,這時候市場發生了風格切換。
  • 人生四象限精解(你屬於哪個象限?)
    人的生活分為工薪族象限、自由職業者象限、生意擁有人象限、投資者象限四個部分。
  • 如何最快繪製出四象限圖?
    今天要介紹的圖表,主要用在展示兩個指標的關係,以及展示數據的分類請況。那麼開始吧。象限圖象限圖顧名思義,就是通過水平和垂直分割線將圖表區域劃分成四個象限,從而把所有數據劃分成不同維度。這樣一來,就可以一目了然,哪些數據屬於同一個維度,哪些數據偏離了象限,哪些數據需要特別注意。
  • 怎麼在滴答清單上實現四象限工作法?
    四象限是一種常用的時間管理理論,它將需要處理的事按「重要」和「緊急」兩個維度劃分,並對應到四種待處理狀態中,幫助你決定下一步應該做什麼
  • 華為存儲實力跨越 再次閃耀Gartner魔力四象限
    全球著名諮詢機構Gartner的魔力四象限(Magic Quadrant)在IT業界是非常有名的圖形化市場風向標,它描述了Gartner公司依據標準對特定市場內的廠商所進行的分析。2014年11月,Gartner發布了最新的存儲魔力四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