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一共有200多個國家。我數了數,自己大概去過30多個。我的一位朋友說,他去過180多個。不用把這200多個國家都走過來,只要出國幾趟,你就能感受到:國家與國家是如此之不同。
按經濟發展的水平,有富國和窮國之分。按規模(經濟總量、人口、國土面積等),有大國和小國之分。按照這兩個坐標軸,我們可以把民族國家分成四個象限。
第一個象限裡的是富裕的大國。處在這個象限裡的國家寥寥無幾。美國是當然的代表,日本緊隨其後。歐洲有幾個規模相對較大的國家,比如德國、法國、英國,以及現在債務纏身的義大利和西班牙,大致都可以排上號。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國土遼闊,但地廣人稀。按國土面積來算,它們當然是大國,但按人口計算,能不能坐上一把交椅,就見仁見智了。
第二個象限裡的是富裕的小國。處在這個象限裡的國家比第一象限要多一些。按照2014年聯合國的人類發展指數排名,排名第一的是挪威,排名第13的是冰島,它們都沒有我的家鄉,河南省滎陽縣的人口多。排名前十名的國家裡,除了美國、德國和加拿大,人口規模都沒有我現在居住的城市北京大。這些國家之間也有差異,比如一些依靠自然資源(尤其是石油)致富的國家和那些依靠科技水平高致富的國家,就有明顯的不同。
第三個象限裡的是相對貧窮的大國。處在這個象限裡的國家數量較多,而且差異極大。有幾個國家是當之無愧的「屋子裡的大象」: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接下來的座次該如何排就很麻煩了。印度尼西亞應該排在墨西哥的前面還是後面?南非和土耳其呢?越南算不算大國?在中國人眼裡,越南當然是個小國,可是,越南的人口比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人口加起來都多啊。
第四個象限裡的是相對貧窮的小國。這個象限裡的國家最多,而且推推搡搡、吵吵鬧鬧。有的國家想擠到第三象限,但被踢了出來。有的老老實實呆在房間的角落裡,不敢出聲;有的國家剛獨立,但它的內部很可能會有更小的國家像「絲分裂」一樣再獨立出來。有的國家像世外桃源,比如太平洋、加勒比海上的那些島國。有的國家基本上處於無政府狀態,比如阿富汗。
我們現在的世界經濟政治格局居然是由這些差異如此巨大的民族國家組成的,而且至少從理論上講,大國小國、富國窮國一律平等,想來真是不可思議。
窮國變成富國,或許還有一些希望。看得遠一些,每一個發達國家都有一段「從貧兒變王子」的故事。1901年的冰島,按人均收入水平來算,和今天的加納大體相當。從1901年到現在,冰島的人均GDP提高了15倍,這相當於其在大約一個世紀裡保持了年均2.6%的經濟增長速度。還有比這更勵志的。從1965年到2007年,韓國的人均國民收入提高了150倍,新加坡提高了59倍,泰國提高了25倍,印度尼西亞提高了23倍(均按現價美元計算)。亞洲的崛起,是20世紀後期全球經濟中最大的亮點。
傳統的經濟增長理論認為這並不稀奇,不管一個國家的初始條件如何,最終都會到達一個穩定的均態,各國的工資率、資本-產出比率會趨同,窮國會趕上富國。早期的增長理論還特別強調窮國有「後發優勢」,落後國家能夠從發達國家學習先進技術,通過模仿,實現「蛙跳」,輕輕一躍,就跨過了貧困陷阱。
可是後來,越來越多的研究沒有發現「趨同」現象的出現。全球範圍內,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差距不是縮小了,而是越來越大。
曾經在世界銀行工作過的經濟學家伊斯特利寫過一本《在增長的迷霧中探索》。他列舉了經濟學家為窮國開出的刺激經濟增長的藥方:增加儲蓄和投資、舉借外債、提高人力資本投資、實行貿易自由化、加快民主改革,聽起來都很好,但沒有任何一項政策是必然導致經濟發展的靈丹妙藥。儘管我們不能把一切歸於宿命,但不得不承認,在歷史的發展中,很多偶然性的因素,很多非經濟的因素可能對經濟增長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以「東亞四小龍」的發展為例,這幾個經濟體都坐落在圍繞「紅色中國」的第一島鏈。在冷戰期間,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陣營紛紛招兵買馬,壯大隊伍。為了防止社會主義陣營的擴大,美國著力支持處在冷戰前線的這些經濟體。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被邀請的發展」:想參加舞會的人很多,能拿到入場券的只有那麼幾個。當然,也有一些經濟體拿到了邀請函,仍然錯失了發展良機,比如菲律賓。
中國並沒有享受到「冷戰紅利」,但同樣不可忽視的是,在中國改革開放伊始,外部環境相對寬鬆,美國的對手是蘇聯,對中國採取了「善意的忽視」態度。伊斯特利提到,真正能夠帶來經濟增長的是激勵機制。換言之,必須把激勵機制搞對,讓人們能夠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和智慧。說到底,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創造者。當十幾億中國人被壓抑已久的激情突然被釋放出來,想不要高速經濟增長都不行。
從窮國到富國,是一個艱難而漫長的過程。要有智慧,要有幹勁,還要有耐心。相比之下,從小國到大國,幾乎可以說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歷史上的帝國已經紛紛解體,剩下來的幾個大國是少有的幸運兒。在當前的政治潮流下,試圖暗中分化國家的力量仍然蠢蠢欲動,但能夠整合不同國家、創造出更大國家的力量幾乎沒有。不出意外的話,非洲、巴爾幹、中亞可能還會出現國家的分化。民族國家的形成,總是要經歷血與火的洗禮。民族認同感的形成,總是在共同抵禦外敵的過程中形成的。如果我們不恨我們的敵人,就不可能愛自己的同胞。這是一件令人不舒服的事情,但歷史常常很冷酷無情。
按照這樣的預測,那些能夠巋然不動的大國,將在全球經濟政治格局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過去,當我們劃分世界各國的陣營時,大多是以經濟發展水平為最重要的標準。一邊是發達國家,一邊是發展中國家。這種分類方法有其合理性,但缺陷也越來越明顯。美國人說:中國不是查德(China is not Chad),中國和查德同為發展中國家,但有著天壤之別。同理,美國是發達國家,列支敦斯登也是發達國家,這兩個國家關心的問題相差萬裡。有些問題,只有大國會關心,不僅美國、歐洲、日本會關心,中國、印度、俄羅斯也會關心。在國際政治中,大國和小國有很大的差異,size matters。大國間的溝通和合作最重要。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