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wangshang / 朱玥怡 / 2017-01-12
摘要:過去一年動作不斷的知乎,終於在新年伊始搞了個大新聞。
文/天下網商記者 朱玥怡
編輯/周麟
過去一年動作不斷的知乎,終於在新年伊始搞了個大新聞:完成D輪1億美元融資,由今日資本領投,包括騰訊、搜狗、啟明、創新工場等在內的原有董事股東全部跟投。
知乎創始人兼CEO周源在12日發給員工的內部信中回顧了2016年的工作,展望了2017年的規劃,順便「同步」了融資的消息。據周源透露,本輪融資堪稱「速度史上第一」,「還沒來得寫 PPT 就談定了」,而融資的1億美元也已於上月8號到帳。
「慢」了好多年的知乎
回顧一下知乎前幾年的發展歷程,最大的感覺就是「慢」,慢得不像是一家網際網路創業公司——不論是融資,還是推出新產品。
從創新工場走出來的知乎,成立於2011年1月,兩個月後拿到了創新工場的天使輪融資。最初知乎主打網際網路方面的問答,並迅速積累起大批網際網路業界的意見領袖,和對該領域感興趣的用戶。在網際網路領域取得成功後,知乎隨後開始向體育、法律等其他行業領域擴展。
2013年在知乎的發展過程中是一個重要節點。當年3月知乎由之前的邀請制轉為開放註冊,用戶數迅速飆升。知乎也於次年完成了B輪融資。
正是從這時開始,知乎的「社群」氛圍不再那麼明顯。大量質量良莠不齊的用戶的湧入,直接帶來了內容質量的下降和同質化。但知乎的餅確實畫得更大了:用戶數從最初的40萬漲到了15年年底的5000萬,並在15年11月完成了C輪融資,新增了騰訊和搜狗兩個投資方。
但直至此時,能稱得上知乎「出品」的,除了資訊類應用「知乎日報」,就只有根據知乎用戶高質量問答內容整理而成的紙質和電子出版物。這些難以賺錢的項目,顯然與知乎此時龐大的體量不相配。
到了被稱為「知識付費元年」的2016年,知乎終於感受到了危機。導火索大概是知乎第一次碰到的產品正面競爭——它推出的付費語音問答產品值乎和果殼推出的功能非常接近的分答「撞車」了。
「急了」的知乎在2016年下半年一口氣推出了機構號、知乎Live和知乎書店等新功能和產品。這些產品的概念並不新穎,也都有過商業實踐,但在知乎本身的口碑和知乎龐大的用戶效應下,還是獲得了不少關注。
用周源的話來說,機構號「搭建了自有廣告產品體系,為公司規模化盈利打下基礎」,明確了知乎廣告盈利的新方式;而知乎Live和知乎書店則「帶來了知識工作者直接獲得收益的新的可能性」。
知乎正在努力讓自己平臺上的海量內容得到更高效的沉澱和輸出,並同時為自己和用戶找到變現途徑。可以預測D輪融資資金將支持知乎將目前推出的這些產品更好地做下去。
知乎已經在做並且要繼續做的事:平臺化
機構或者社區積累到一定階段後,最常見的發展方向是轉型做平臺。
周源對知乎2017年的期望,首先是「面向廣泛的知識消費者和機構夥伴建立大型知識平臺」。
對於知乎來說,搭建平臺是有先天優勢的。雖然此前值乎和分答撞車,但就知乎這個產品整體而言。很難找到有同等影響力和用戶數的競爭者。
並且知乎的使用場景早已跳出專業化的限制而日趨生活化、娛樂化。在知乎上,用戶可以搜到對幾乎任何問題的提問。比如說,你可以搜到「冬季大衣的購買推薦」這樣的購物指南,也可以搜到「發芽的大蒜能不能吃」這樣的生活知識;同時任何一個社會熱點,都肯定能在知乎上找到對應的以「如何看待……」開頭的提問,和附在問題後面的用戶回答,少則寥寥幾個,多則成千上萬。
在盛產段子的同時,知乎上仍能找到乾貨。雖然開放用戶註冊後遭遇了精英用戶流失和大量水分湧入,但知乎的「格調」還在。《好奇心日報》曾向讀者發起過一項名為「你覺得上知乎的都是什麼樣的人」的調查,獲得最多點讚的回答是「需要打發碎片時間同時希望看到比大多數社交網站內容水平高一些的人」,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回答是「懶得去看百度上亂七八糟的廣告推送,純粹想弄懂一個事兒(的人)」。這意味著在一般用戶的認知裡,知乎的內容先天可信度較高。
綜合以上兩點看來,在百度持續遭遇公信力危機的同時,知乎已經具備了成為下一個內容搜索入口的潛質。
這也正是知乎本輪融資領投方今日資本看中的價值。
今日資本創始人兼CEO徐新以很「知乎」的方式——在知乎上回答提問——對這次投資做出了評價。在她看來,現在的流量入口是內容,但同時內容並非越豐富越好。用戶在購物或者做決策的時候,只需要可信度最高的內容作為參考,而這個內容很可能就是知乎——「知乎已經成為高品質內容的第一品牌」。
附:
知乎提問:如何看待知乎完成 D 輪融資?有哪些信息值得關注?專業人士如何理解其背後價值?
徐新回答:
我們的決策速度很快,周源說「本輪融資速度史上第一」,當他還在考慮用哪家財務顧問幫忙融資的時候,我已經把term sheet塞到他手裡了。我們決策這麼快,是因為認識周源已經一年了,上一輪雖然錯過了,但我們一直關注著知乎的成長。我們今日資本是28年的長青基金,好公司我們有耐心等待。
我們有一個感受,網際網路進入下半場,交易相關的大平臺已經形成、幾乎壟斷。如果你做電商,你就要問自己兩個問題:你比京東好在哪裡?你比淘寶好在哪裡?而內容的春天才剛剛開始。以前大家買東西圖的就是便宜、便宜就是流量入口。現在流量入口是內容,不管是買東西還是生活中做各種決策,大家都要看內容。內容和商品是不一樣的,買商品大家喜歡選擇極大豐富,但是提問題你並不需要100個答案,你只需要那個質量最高的答案。知乎已經成為高品質內容的第一品牌。
知乎的問答模式很犀利,護城河也很深。關於內容,我們覺得有一個「1%定律」:從人群的角度來看,100個人裡面有1個意見領袖。所以關鍵是要做得早,把那1%的意見領袖牢牢抓住,同時還要確保機制公平、上升渠道通暢,讓新用戶也有機會成長為意見領袖——時間的積累就是護城河。
周源說:「知乎是連接人和知識的,是幫助人們做決策的。」我們覺得,通過6年的積累,知乎上的內容越來越多、用戶也越來越多,人和內容之間好像也有網絡效應。內容的形式也多樣化了,有問答、有專欄、有日報,去年上了書店和知乎Live也很受歡迎,感覺成長進入了快車道。
我們是個長青的基金,希望投的企業家也是基業長青型的。周源帶領知乎團隊堅持做高品質問答社區,一做就是6年,不跟風、不動搖。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種勇於孤獨、勇於偉大的氣質。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4676465/answer/140581966
來源: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