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自媒體 / 歪道道
近來直播行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先是辛巴所售燕窩被檢測為糖水,而後羅永浩賣的羊毛衫翻車,緊接著李佳琦也被爆出所售的TriPollar品牌美容儀涉嫌虛假宣傳,瞬間便上了熱搜。
打假揭露了直播帶貨售賣假貨的冰山一角,也動搖著粉絲對頭部主播的信任。更深一步,很多人開始思考這場以直播為媒介、以主播為營銷主體所掀起的消費「革命」,究竟屬不屬於網際網路的創新,又創造了什麼新價值。
直播發展到現在,早已脫離了一個行業或風口的限定,它與更多垂直領域、更多不同屬性的網際網路平臺進行結合,一面沿著商業變現,一面朝向內容生產,所衍生的新業態幾乎覆蓋了整個網際網路商業。然而正如直播帶貨避不開假貨問題,內容直播也要面臨內容價值的拷問,現在擺在眼前的就是過度娛樂化。
很多人在思考,除了淺薄的、吸睛的、無知的內容之外,直播還剩下什麼。
直播熱潮下內容的對峙與失衡
直播興起源於秀場,這似乎決定了直播天然帶有娛樂化屬性,不管模式如何創新,總是不可避免地走向娛樂化。
以直播帶貨為例,薇婭、李佳琦等職業主播助長直播帶貨成為風口後,一大批明星紛紛下場。明星自帶流量,平臺和商家都以為依靠這些流量可以獲得更高的產品曝光和轉化,儼然是一副收割粉絲的商業邏輯。不止如此,頭部主播爆紅後,對接娛樂資源成為常態,他們也走向了從主播到明星的「反向」道路。
直播帶貨離不開粉絲培養與維護,這大概是直播帶貨帶有濃重娛樂化色彩的原因。然而直播走出秀場或賣貨模式,逐漸與更多的垂直領域進行結合,依舊逃不開娛樂化的走向,這引發了諸多爭議。
近來,受疫情影響,基金直播流行,而在基金公司熱火朝天的直播潮中不乏「女團」、「美女」等標籤,除此之外,唱歌、演奏等也被搬上了直播臺,深圳多家基金公司網紅IP還上演過「集體版吃播」;12月初,一則「兇宅試住主播」的招募消息登上熱搜,起因是阿里拍賣上線江蘇蘇州的一套精裝修「兇宅」,於是欲緊急招募一名「兇宅試住主播」。
娛樂化或許能吸引更多的流量,可也會衝擊基金、拍賣等行業的專業性,這種過度娛樂化的傾向又與當前內容產業追逐「娛樂至死」如出一轍。用戶沉迷於娛樂化的內容,內容生產者則將一切嚴肅、專業的內容以娛樂化的方式呈現,以此來獲得流量和收益。
短視頻如此,直播也是如此,而在全面視頻化的內容潮流推動下,這使得專業內容與娛樂內容之間的對峙越發失衡。
不過,有人在全面視頻化的內容潮流中逐漸消磨了思考能力,也有人在抗拒淺薄,追求反應真實的信息。在為數不多能為專業內容成長保留充足空間的網際網路企業中,知乎是率先將受眾集中到後者的一個,即使是在將其內容視頻化的過程中,這點也沒有被遺忘,知乎直播就是一個典型。
2019年10月,知乎上線直播業務,2020年3月,導演畢志飛和知乎法律領域優秀回答者王瑞恩針對話題「肖戰粉絲舉報AO3是對是錯」在知乎展開了一場辯論,如《奇葩說》開創了國內綜藝節目的辯論先河,知乎最具特色的辯論式直播塑造了一種新的內容消費場景,參與者實現思想交鋒,用戶可緊追熱點,以此達到傳播知識、啟發思考的目的。
在整個直播行業娛樂化至上的潮流中,知乎直播差異化明顯,這是其知識社區基因所決定的。
拓展內容邊界,突破信息繭房?
細數知乎直播一年來的發展脈絡,可以發現,知乎作為知識社區,其分享知識和產生觀點碰撞的最大價值,正藉助直播以一種更具傳播力、更高效的力量得以釋放。而且在這一過程中,知乎直播也通過完善直播功能、沉澱優質內容,建立起一種不同於其他直播平臺的新型內容消費場景。
3月初,兩場直播辯論正式拉開了知乎在直播賽道上異軍突起的序幕。當時,肖戰粉絲舉報事件引爆輿論場,法律領域優秀回答者王瑞恩與《逐夢演藝圈》導演畢志飛在知乎直播上進行了兩場精彩的辯論,隨後很快便登上知乎熱榜。
在辯論中,用戶可以使用「提問」和「連麥」兩個功能,與他人互動,或是進行1V1 辯論,增強用戶的參與感。每場直播辯論,還會在直播廣場進行重點推薦。
辯論式直播已經日漸成熟,近日,知乎更是開啟首屆「謝邀,開槓!」直播辯論大賽,邀請網友通過即時直播連麥的形式,展開辯論賽。
同樣是在3月份,知乎通過圓桌討論+直播雲宣講的方式開啟了線上「雲招聘」,在直播過程中,求職者可以通過提問和連麥功能,與企業HR實時互動,也能在線投簡歷。知乎切入在線招聘,實際上為更多圍繞影視娛樂、社會焦點及音樂、天文、汽車等專業領域的主題直播進行了試水。
4月,榮耀手機發布會直播前,在知乎站內發起了「敢問CEO」互動活動,隨後趙明空降知乎為網友回答問題;9月,《信條》上映,知乎邀請《被光抓走的人》導演董潤年、知乎答主、科幻作家王諾諾直播解讀《信條》時間線。
無論是辯論式直播還是各類主題直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知乎直播內容的兩條主線:一是輿論熱點,二是專業硬核知識。辯論式直播聚焦熱點,更具公共議題討論價值,通過思想交鋒,小小的直播間形成了一個輿論場。而與其它平臺互相扣帽子、貼標籤的罵戰不同,知乎直播讓用戶看到的是一場更理性、專業的討論。
如一位網友所說,「知乎直播讓大家能面對面好好聊清楚一件事,讓不同觀點的人也能了解其他立場的人到底在想什麼」。
其實,這大概也是目前破除信息繭房的最有效方法。信息繭房讓每個人只看自己想看的,聽自己想聽的,這種舒適背後沉重的代價便是偏見與對立,而辯論恰好是兩種不同思維的碰撞,可以教會用戶思辨。
知乎的辯論式直播未來可以在更多垂直領域植入,拓寬知乎的內容邊界。
直播的變數,知乎的機遇
知乎在專業、硬核內容的生產和傳播中佔據核心地位,可是要想藉此在直播賽道上突圍,不能僅靠這種差異性,關鍵是「直播+知識」的路徑能否打通。
但知識直播與其他形態的直播都不同,一般來講,直播作為一種工具和被認可的商業模式,它給網際網路平臺帶來的最大想像力就是商業變現。去看陌陌就會發現,2019年三季度,直播服務在整體營收中佔比是73%,同一時間,騰訊音樂娛樂直播服務在整體營收中佔比是71.6%。
然而,直播幫助陌陌找到了變現的方法,卻沒有讓其逃脫用戶增長停滯的困境,如今陌陌市值暴跌。所以,長遠來看,衡量直播業務對網際網路平臺的價值,更關鍵的是要看用戶側,在獲客、留存與用戶黏性上,直播能否形成一種新的驅動力。
知乎直播其實是知乎發力內容視頻化的重要一環,在圖文時代,知乎用戶生產的內容有思考、有信息量,形成了獨特的創作者圈層,在此基礎上,轉化為視頻內容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尤其是今年,知識科普類視頻頻繁出圈,大大釋放了用戶追求專業、硬核知識的需求。
而且沸沸揚揚的巫師財經抄襲事件,恰恰是以知乎用戶的問答內容為素材去輸出製作視頻,這也說明了知乎在內容視頻化上的得天獨厚。
今年5月,知乎發布創作者招募計劃;今年10月,知乎又推出包括五億現金激勵、百億流量扶持、視頻工具、籤約機會和創作者學院等在內的一攬子計劃,幫助視頻創作者和平臺共同成長。
知乎對於創作者的扶持、對視頻創作的技術支持可以吸引更多創作者,創作者的優質內容輸出則可以吸引更多用戶,知乎也由此獲得了更大的用戶增量。在這一良性循環中,創作者、用戶和平臺實際上都從中受益。
如知乎用戶天體物理學博士劉博洋直播觀測新加坡日環食,有專業的觀測設備和過硬的天文領域背景,直播觀測畫面同時進行天文知識講解,引發了4萬人在線觀看。
布局直播或視頻化,是知乎利用新形式進一步挖掘自身內容價值的方式,它以另一種更生動、直接的形式傳播知識、經驗、見解,還通過互動提升了用戶的活躍度。而對於內容創作者來講,也可挖掘更多擅說不擅寫用戶,使他們成為知乎新內容消費場景下的創作者。
站在整個直播行業及相關業務形態的維度看,秀場直播漸趨沒落,直播帶貨在接連不斷的風波中越走越偏,知識直播的道路看似較窄,可對應的是很多用戶對專業、深度內容的持續需求。直播行業風水輪流轉,知乎或將迎來一個新的時機。
歪道道,網際網路與科技圈新媒體。本文為原創文章,謝絕未保留作者相關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