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某個網站的名字作為羞辱和貶低該網站用戶的方法,一直流行於酷愛標籤化討論的中文社交媒體,但論及指責的力度和群嘲的廣度,則從未有一個網站像知乎這樣,受到全方位和不留情面的詰難——
按搜尋引擎權重排行,豆瓣站內關於知乎的前三條內容分別是「知乎為什麼是個垃圾網站?」、「為什麼說『知乎』是個大垃圾網站?」以及「知乎,我見過最裝逼最傻逼的社區」。而朋友圈裡類似的抨擊亦不絕於耳——《為什麼我死都不會用知乎?》、《知乎的惡和我的投訴史》、《知乎作了什麼惡?》都是近一年間曾經刷屏的內容。
如果在微博上評選最常見的群體性負面標籤,「直男癌」、「小粉紅」和「知乎精英」很可能位列前三。
最新的案例是,微博大V性感玉米在3月18日開啟了「知乎『精英用戶』造謠言論朗讀」活動,一天後,音樂人梁歡宣布接力這一活動。這兩位擁有近260萬粉絲的大V在上傳的自拍視頻中,朗讀了知乎用戶對二人的惡劣評價。至於為何發起這一活動,性感玉米給出的解釋是「讓我們直面知乎陰暗小人的攻擊」。
曾經高居「中國網際網路社區鄙視鏈」頂端的知乎,何以至此?
答案的線索,正在於知乎6年6500萬的爆發性用戶增長背後。
營銷號為什麼愛抄知乎?
實際上,包括不少知乎用戶在內,業界對於知乎內在的真實運行邏輯大多存在誤解:人們往往望文生義地把知乎當作「交流知識、求解問題」的內容類平臺。畢竟知乎的Slogan本身就是「和世界分享你的知識、經驗和見解」,而「有問有答」的網站結構更是加深了這一印象。以至於很多人在知乎上線初期,以為知乎與百度知道的區別只是「更高質量的內容」。
不是這樣的。
知乎創始人周源說得非常清楚:「百度知道表面看是問答,其實背後是搜索。知乎表面上是問答,背後實際上是一個SNS。」運營負責人成遠則進一步點明:「一句話解釋知乎的話,就是把我們頭腦當中大量沒有轉到網際網路上的知識搬遷到網際網路上。」
可以說,知乎從一開始,對於「知」的定義,就不是知識。知乎官方在回答「知乎對於那些能直接通過 Google、維基百科等找到答案的問題是什麼態度?」的話題時已經表明了態度——「很多簡單問題在搜尋引擎、維基百科上確實能找到答案,往往是標準的、模式化的答案。但知乎上有可能獲得比網際網路上其他地方更好的答案。例如,「什麼是對衝基金?」維基百科上有對應的詞條可以查詢,但在知乎上有可能一位真正的對衝基金從業者用自己的經歷和理解來闡述,比維基百科上的更生動、豐富和有趣。」
可以看出,知乎官方對於「更好的答案」的定義,是「更生動、豐富和有趣」。所以「知」的定義,是知道,而且是生動豐富有趣的知道,絕非標準化知識。知乎強調主觀意見,而非客觀存在。
沒錯,知乎本就不打算做一個類似維基百科般給出權威定義的索引目錄,也不會像百度知道那樣由提問者選擇最優答案,因為無論是權威知識庫還是提供解決方案,都壓根不是一家創業公司需要的新賽道。
那麼,不張羅知識也不解決問題的知乎,想做什麼呢?
我們都看過很多精彩的知乎熱帖,無論是鴻篇巨製數據文、針針見血剖析文還是抖機靈。這些內容之所以能夠被萬千微博微信營銷號盯上,是因為它們所包含的信息量巨大?還是因為足夠「三觀正」?
都不是,營銷號才不在乎你是左派右派、引用了幾篇論文,營銷號只需要流量。一篇文章從標題開始,每個自然段都沒有尿點,受眾讀完後情緒產生波動,並一轉為快或一吐為快,才是營銷號需要的內容。而知乎通過點讚機制和千萬用戶自發鑑別,已經高效而免費地完成了高流量內容的篩選,堪稱營銷號的天然內容倉庫。
因此,知乎內容的激勵體系,註定不是以正確、權威或者有助於解決問題為評價標準,而是以受讀者歡迎、易於傳播為標準。這也是為什麼知乎的媒體屬性逐年增長的根本原因。
說到這一步,已經可以為知乎下定義了——
知乎的內容核心競爭力在於,如何精彩地運用個體經歷與觀點,去進行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
精彩的標準,自然是點讚、感謝、收藏、關注的數量。個體經歷與觀點,就是成遠所說的「頭腦中沒有轉到網際網路上的知識」。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則是知乎式問答的精髓,每個答案都是答主自身立場的一次亮相,你覺得精彩就叫好,你覺得不爽就反對。
我們知道,精彩的內容輸出,是既有門檻又非常消耗的事情,知乎想讓用戶免費貢獻這些精彩內容,來達成高質量內容社區的目標。這門生意,可行嗎?
可行,豈止可行,簡直非常可行。
「沒想到醒來一看就這麼多贊了!」
這是一句在知乎上非常常見的話,頻率之高以至於令人厭煩。不少精彩的答案偏偏不肯結尾,一定要續上這句話才罷休,有的答主甚至還時隔一段時間再次編輯更新,如「4.10更新:已經600個贊了,記錄一下。4.16更新:人生第一次破千贊,謝謝大家!」
這說明什麼呢?
人們常說,每個人在網際網路時代都可能做5分鐘的英雄。然而從論壇貼吧再到微博,大多數小透明用戶的唯一感受是越來越透明,除了在某些垂直細分社區(如朋友圈)可能還有些存在感外,一旦上了微博這種汪洋大海則簡直如同玩單機遊戲,常常罵人都不被搭理,至於什麼「堅持寫乾貨3年閱讀量800」這種事情,更是不勝枚舉了。
知乎卻通過根本設計,滿足了所有這些胸中塊壘無數的小透明用戶。打個比方:假如今天發生了一個某女生被Gay騙婚染上愛滋的新聞,可以想像微博上早已吵成一團,小透明點評的再深刻再與眾不同嗓門再大,也不過是微博id海中翻滾的一滴水,大概率是0轉1評3贊的結局。而如果小透明選擇及時上知乎回答「如何看待女生被Gay騙婚染上愛滋」,只要沒有觸犯社區底線的內容,就會在問題的頁面上正常顯示,內容稍有些傳播性就可能在一天中斬獲幾十上百的點讚,而這種熱門問題的關注者往往眾多,隨著時間推移還會有人繼續進入這個問題,發現小透明繼而點讚……
這正是無數小透明無意間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在知乎上回答後,收穫此生並未見過的社交認可後驚喜交加的根本原因。我稱其為「一覺醒來」現象。
不妨給出一個簡化的公式,在大多數社交平臺上,普通用戶獲得社交反饋的機率與該平臺的日活用戶數成反比,比如微博有1.3億日活用戶,那某小透明發微博上千轉的機率等同於中彩票。而知乎則完全不同,每個問題都是單獨的彩票池,絕大多數問題的答主不會超過兩位數,即小透明最多只和幾十個人有時甚至是幾個人爭搶註意力資源,「一覺醒來」的概率劇增。
如果純以瀏覽精華內容的方式逛知乎的話,要不了多久你就會驚訝,這些筆力雄健見識過人的傢伙,原來都在哪裡藏著?知乎是怎麼搜羅出這麼一票人免費寫高質量內容的?
原因無他,社交反饋爾。用知乎創始人黃繼新的話說就是「你不希望被淹沒在茫茫的四億用戶裡邊」。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在知乎上火得一塌糊塗,斬獲十萬甚至百萬贊的答主,在微博上如同路人。因為在沒有知乎之前,他們真的就是小透明。正如黃繼新在同一場演講中提到的一樣——「社會化網際網路的意義,就在於增加獲得認可的機會,降低別人認可你的門檻。」
總結一下,知乎通過大概率輸送社交反饋的方式,換取用戶源源不斷地進行「精彩地運用個體經歷與觀點,去進行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活動。進而積累高質量內容,打造社區品牌。
因此,知乎真實的Slogan並不是「和世界分享你的知識、經驗和見解」,而是「和世界分享你的經歷、觀點和存在感」。
誤判了知識與知道,就會錯看知乎的運作機理,而不了解「一覺醒來」的存在感與求認可的饑渴感,就完全失去了對標準知乎用戶的心理動態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