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澎湃新聞12月8日報導,當美國大學校園內的師生聯合起來阻擊川普競選之路時,在中國的知乎上卻形成了一股佔據壓倒性優勢的「川普粉」熱潮。兩位青年學者盧南峰和許諾在第四屆「熱風學術」青年論壇上對此現象作了深入分析和討論。
文章全文如下:
2016年美國大選誘發了美國政治和社會意識的全面衝突,在冷戰後四分之一個世紀的微妙時刻,不僅將整個美國媒體界和知識界拖入一場曠日持久的大爭論,而且潛入美國社會的各個角落,重新召回普通美國人的政治意識。
這場撕裂性的爭論也將中國輿論場裹挾其中,同時湧現了一個未經主流媒體和知識精英剪裁的活躍話語主體——中國青年知識群體,他們以這一代人特有的文化語言、表達方式和價值體系,介入到這場全球公共討論,其中又以網絡問答社區知乎上的討論最為顯眼。
截至12月初,知乎話題「唐納·川普」下有四萬餘名關注者,六千餘個問題,一千個精華答案。這些問題和答案又通過點讚、關注等知乎人際傳播機制,擴散至整個網絡社區。而若我們將精華答案按點讚數進行排序,會發現前100個最高票回答中有78個明確表達了對川普的支持,而明確反對川普的高票答案只有兩個。
與傳統的意見領袖形成機制不同,知乎的高票回答是通過普通用戶的點讚形成的,所以這100個高票回答反映不僅是100個知乎大V的主流觀點,還可近似視為所有關注該話題知乎用戶的普遍態度,前者與後者同構的社會政治意識通過點讚勾連在了一起。
當美國大學校園內的師生聯合起來阻擊川普競選之路,在中國的知乎上卻形成了一股佔據壓倒性優勢的「川普粉」熱潮。有論者試圖去解釋這種弔詭的錯位,將「川普粉」描述為一群英語能力堪憂,受到「被汙染信息」蒙蔽的青年學生。這種似是而非的汙名化當然給了我們簡便解釋的快感,但實質上以價值判斷取代了知識判斷,使得這個問題變得不可討論,不可理解。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嘗試去理解他們是一群什麼樣的人,他們在想些什麼,他們又為什麼以這樣的方式談論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和我們這個時代。
知乎上「唐納德·約翰·川普」話題精華頁面
一、一群被蒙蔽的無知青年學生?
為了探究到底是一群什麼樣的人引領了這場「錯位」的風潮,我們對這些前100個最高票答案的答主進行人口學信息的統計,並發出了訪談邀約, 最後有24個答主接受了訪談。(從A~Z編號)
與有些人「被蒙蔽的青年學生」的預設形象大相逕庭的是,這個群體具有相當強的國際知識精英屬性。在公開了居住地狀況的答主(55人)中,有過海外居住經歷的答主要超過一半;即使是沒有海外居住經歷的答主,其居住地絕大部分都在北上廣深等超一線城市。公開了教育經歷的答主(39人)中,有過海外教育經歷的答主是只受過本土教育的答主的三倍,其中不乏哈佛、哥倫比亞、牛津等名校,相當一部分答主還具有碩士乃至博士學歷。而在行業方面,諮詢、投資、貿易、網際網路、科技、文化傳媒等第三產業從業者佔據了相當大的比例,其中不少人還是屬於管理層或者創業者。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一大部分人沒有公開自己的居住地、教育經歷和行業,所以上述統計有一定的片面性。但是從我們進行的對24位答主的訪談時獲知的信息來看,答主們的精英性得到了充分的印證:國外教育經歷、碩博士學歷、高端職位幾乎是每個受訪者的標配,這種集中的分布情況,即便在知乎,也是鮮見的。而正是這些國際性、知識性、精英性的高票答主,引領了知乎川普討論的主流風向。
而在我們的訪談中,當被問及「中國人為何對川普產生那麼大的興趣?如何看待知乎上的川普粉熱潮?」 這些答主往往會將自身與「大眾」「微博微信上的營銷號」「國內媒體」做一個區隔,認為「大多數人其實並不關心」「中國的媒體可能看熱鬧的比較多」(S,男,26歲,波士頓法律博士)。同時,他們還強調自己會直接上Facebook、Youtube、Quora、Twitter等國外網站,並有能力直接觀看美國電視節目。「有語言優勢,看外網不費力」(B,男,29歲,南京英語博士)。於是,參與川普討論中展現出的知識和視野,包括外語能力、信息檢索能力和社會分析能力,成為這批受訪者進行自我身份確認的一種手段。
二、一場戲謔的後現代政治狂歡?
川普在網際網路中被戲稱為「川普」,這個詞在中文裡的另一層含義是「四川普通話」,帶有很強的詼諧意味。我們可以假設,知乎川普討論中的意見領袖,大都是沒有投票權的美國大選的「旁觀者」,不容易感染美國同齡人的政治恐慌情緒,而形成一種隔岸觀火的輕鬆心態。這種心態直接作用於這場公共討論的形式和風格,使其帶有遊戲、戲謔、反諷的後現代成分,具有明顯的娛樂性和趣味性。
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被當成了一檔大型真人秀節目,為後現代的反諷提供了絕佳的解讀空間,川普和希拉蕊的電視辯論截圖被拼接,成了在中國社交網絡上的「情歌對唱」。而川普的葛底斯堡演講稿,在知乎上也被改寫成中國古代奏章形式的《議百日新政疏》……量產段子的知乎,與彈幕視頻網站B站上的「鬼畜視頻」、以及各類惡搞圖片和表情包等一道,構成了一種初具雛形的「川普粉」亞文化。這些娛樂性的內容降低了嚴肅政治議題的門檻,增強了傳播力,並被轉載到微博、微信等更加大眾化的社交媒體上,進一步將更多的青年群體吸引到這場政治討論中。
但這是否意味著,這場討論只是一場政治娛樂化的狂歡?但通過對回答文本的分析,我們發現這一判斷其實並不適用於知乎的川普討論,表面的調侃戲謔之下的內核仍然嚴肅的政治討論。上述「葛底斯堡演講」問題下的回答下得到點讚數最高的答案,在演講發表當日對川普的講稿迅速而準確的翻譯且標註重點,並以真誠的、高度認同的語氣表示:「全世界都在見證這個歷史時刻,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可以透過七旬老人川普的視角看世界看美國,也能對比一下中國的情況。從這個角度來說,這篇演講對於我們,也非常有意義。」而其他高票回答也大都是以一種相對嚴肅的口吻進行評述。川普的「葛底斯堡演講」設計,在這些中國青年身上真實地喚起了參與歷史的崇高感以及對宏大英雄主義敘事的嚮往。
而在我們的訪談中,當被問及「為何關注川普?最喜歡或反感川普什麼言論、特質或政策」的時候,絕大部分答主忽略了娛樂因素而直接切入並準確敘述川普某項的具體政策,並沒有一個人將川普現象解讀為純粹的政治娛樂狂歡。
實際上,調笑和戲謔基本不是他們上知乎的主要原因。他們主要是為了準確而迅捷的信息。「很頻繁上知乎,有許多有價值的信息,也有陰謀論和謠言……美籍華裔和留美學生提供了信息,希拉蕊支持者那邊的我也看,雙方的互相闢謠還是很有幫助。」(U,男,34歲,美國金融碩士)「知乎對我的判斷最大的意義在於,和美國本土的信息同步速度快,效率高、討論和分析比較充分,比一手新聞提供更多信息。」 (B,男,29歲,南京英語博士)
然而,為何這些自認為最接近美國「一手信息」的知乎用戶,是川普在中國影響最大的支持者?這裡我們仍然需要回到「川普」這個譯名。「川普」在修辭上賦予了這一政治人物某種「中國性」,提示我們必須回到中國經驗中理解知乎川普粉。
三、一場反精英統治的抵抗運動?
我們曾以為,這批知乎用戶之所以對川普產生強烈的認同,是因為具有和美國底層白人民眾同構的社會情緒,對當前社會結構產生了不滿,由此形成強烈的反建制精英意識。然而在訪談中,我們發現事實比我們預料的要更為複雜。
當我們發現這群知乎用戶的國際知識精英屬性後,上面的這個假設實際上就已經開始動搖。而在訪談中,他們大多表示,對自己的社會經濟地位還算滿意,沒有強烈的階級上升願望,也沒有所謂的「相對剝奪感」。他們普遍認識到國內具有明顯的城鄉分裂、貧富差距問題,但是大多認為這種問題只能通過繼續發展經濟來解決,而非通過改善二次分配來解決。
這些知乎用戶對於「結果平等」沒有強烈的追求,而是比較認可「機會平等」,倡導自由競爭。對於精英主導政治的現象,也並沒有多少批判的言辭,反而覺得政治由精英主導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結構:「無論中國還是世界其他國家,始終都是精英治國的,看歷史就知道了。」(G,男,加拿大移民)
而在回答文本中屢屢被提及的「反精英」,其實並不是籠統的反對精英治國,而是反對正在執政的美國民主黨職業政客,以及為之保駕護航的資本家和主流媒體。他們也並不認為川普是反精英的,因為他本身就是一個典型的美國大亨,其反精英的表象,更多只是一種選舉策略,而不必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