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更「容易」發論文?網紅有望挑戰學術大牛

2020-08-05 科學網

作者 | 張文靜


在論文被學術期刊正式接收前,你會在預印本平臺發表並且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知乎等社交媒體上「自我宣傳」嗎?


一項研究表明,在社交平臺上擁有更多點讚和轉發的研究,不僅後續正式發表的機會更大,其發表期刊的影響因子也更高。


不久前,這個問題也在國外知名社交平臺Reddit上引發熱議。有網友表示,自己擔心在社交媒體上越來越熱的「自我宣傳」行為會給審稿人施加社會壓力,影響到他們的判斷,從而損害雙盲審查制度。


該網友表示,如果說之前審稿人對一篇論文的青睞可能來自「它出自大牛實驗室」,那麼現在這種青睞的產生可能會因為「大家都說好」。


這一「潛規則」真的存在嗎?


arXiv和推特讓雙盲評審成騙局?


不久前,有網友在Reddit上發帖稱:兩周前,神經信息處理系統大會(NeurIPS)2020的論文提交截止了,從那時起,自己幾乎每天都會看到一些機器學習領域的研究人員在推特上發布長文,公開宣傳他們的研究工作。


從發文中預印本平臺arXiv的模板和日期來看,這些研究工作顯然是提交給NeurIPS的論文內容。

這些作者大多是來自谷歌、Facebook的著名研究人員。他們擁有眾多粉絲,發文的關注度、點讚和轉發數量都很高。

「我很高興看到那些令人興奮的新研究,但同時也擔憂這種宣傳會對論文審核造成幹擾。」該網友說,「我知道NeurIPS並不禁止論文作者提交arXiv預印本,但這些非常吸引人的廣告會將其對盲審程序的損害提高到一個新的程度。」

除了有損雙盲審查制度,該網友還說,自己也很擔心這種宣傳會給審稿人施加社會壓力。


「如果一篇論文已經在社交媒體上收穫了一致稱讚,那麼審稿人肯定更難拒絕甚至批評它。如果這篇論文來自某位著名的研究者或機構,那情況就更明顯了。」

對此,一位跟帖者表示,有些雙盲評審就是披著偽裝的單盲評審,特別是在機器學習(ML)和計算機視覺(CV)領域的會議中,雙盲評審就是個騙局。


如果說之前審稿人對一篇論文的青睞可能來自「它出自大牛實驗室」,那麼現在這種青睞的產生可能會因為「大家都說好」。

相關研究「實錘」?

如果說以上這些都還只是網友的直觀感受和猜測,那麼一些研究數據似乎給出了「實錘」。


2019年5月,European Urology Focus發表題為Association Between Twitter Reception at a National Urology Conference and Future Publication Status的文章,考察了一次會議提交的論文在推特上的發布狀態與其後續出版情況及期刊影響因子之間的關聯性。


研究者統計了2015年一次全國泌尿外科會議上發表的原創論文在推特上的發布狀態(以點讚量和轉發量作為衡量指標),並跟蹤了這些研究在後續45個月裡的發表情況。


結果表明,擁有更多點讚和轉發的研究,不僅後續正式發表的機會更大,其發表期刊的影響因子也更高。


當然,社交媒體上的發布狀態與後續正式發表情況呈現正相關,這是否就是因為「社交宣傳」對論文盲審產生了影響而導致的,目前還不得而知,還需要更多研究。


真能賺取「引用率」?

看到相關討論,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對國際期刊進行多年研究的江曉原第一反應是:「真有研究人員願意把自己未正式發表的研究成果放在社交媒體上嗎?」「因為這樣做就意味著你要面臨智慧財產權上的風險,即使發在預印本平臺上相對有保證一些,但一般人還是會非常謹慎的。」江曉原說。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曹則賢的感受佐證了這種觀點。「這種現象在國內沒什麼體現,一是研究人員一般不會把未正式發表的研究發到網上;二是當下國內的高水平論文大多還是發在國外期刊上,所以審稿人與中文社交平臺的關係也不大。」


那麼國外的情況如何呢?

去年回國到南方科技大學擔任講席教授的金大勇,曾在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和雪梨科技大學工作多年。

他告訴《中國科學報》,這種現象首先是分領域的,通常實驗難度大、周期長的項目和領域,比如物理和生物,需要發表預印本,這樣該領域能及時獲得課題組的進展,課題組也早「賺取」引用率。

此外,如果論文題目非常熱門,研究者也希望早發表、早爭取第一的認可。在這種情況下,研究人員在預印本階段就發推特,用一些輔助手段增加曝光率,從而影響審稿人和期刊編輯,這個可能性是有的。


不過,這樣做需要對自己的工作非常有自信。

從文化上來說,在金大勇看來,中國人通常比較謙卑,不喜歡把沒有被正式接受的工作發朋友圈,比較「低調」,而有的西方人比較喜歡「炫耀」展示自己的進展。

「但絕大部分人還是選擇在文章接受後才曬推特的。」金大勇說。

在江曉原看來,當前的研究也遠不足以說明「社交公關」會影響論文發表。


「個別的研究,可能是個例,也可能會找到反例,這種問題沒有嚴謹的數據支撐是很難下判斷的。」


而且,他對預印本平臺的發展也並不看好。


「預印本平臺降低了學術發表的門檻,是一種泡沫,而不是主流。預印本平臺上的論文良莠不齊,很多研究人員根本就不會在預印本平臺上提前發表,更別說在推特上發了。」

在江曉原看來,更多的人只是在社交媒體上表現活躍、喜歡談論自己正在做的研究,而不是把完整的論文發上去。那麼,這種情況會對其論文發表產生影響嗎?

「這個問題就泛化成知名人物是否更容易發表論文了。」江曉原說,「知名人物的論文相對更容易發表,這種情況在前社交媒體時代就已經存在了。而社交媒體時代是否使成名更容易?如果僅從在社交媒體上發布內容引起的瀏覽量和轉發量來看,確實是更容易了,但要真正產生社會影響,反而變得更難了,因為現在權威的來源更加多樣化了。而且,這種知名度能在多大程度上影響論文的發表,也很難說,影響應該是很小的。」


你認為在社交媒體上「宣傳」自己的研究工作,真的有助於論文接收和引用嗎?你會這樣做嗎?歡迎討論。

相關焦點

  • 太愛做共同作者,這個學術大牛可能要倒在別人的學術造假上
    論文的共同作者原則上應當是對研究成果頗有貢獻的課題組成員或夥伴,但是學術界確實也有一些將文章署名當成禮物來做人情的情況,而我們今天要說的這位學術大牛 David Ojcius,就特別喜歡這樣的禮物。根據學術打假人
  • 發不了Nature & Science就喪?試試這些大牛期刊
    原標題:發不了Nature & Science就喪?試試這些大牛期刊 讀博士最繞不開的是什麼? 實驗? 單身? 脫髮? 窮? 當然是文獻和論文!
  • Science,Nature的學術大牛/期刊主編解析論文「結果」和「討論」
    首先撒花慶祝學術大牛兼期刊主編 Gareth Dyke (中文名:代明睿) 加入投必得的科研培訓部門,接下來將由Dr. Dyke 給大家帶來一系列線上,線下培訓,包括論文寫作,投稿,發表,學術會議的報告,牆報等等各個方面!那麼,Dr. Dyke 到底是何許人也?
  • 哪些專業的論文比較容易發表在北大核心期刊上
    能夠在北大核心上發表論文是許多作者的夢想,但是任何人都知道,北大核心發展的難度非常大,那麼哪些專業容易發表,哪些期刊相對比較容易呢?有多年資深期刊發表經驗的聚刊網郝老師給大家講解一下。任何專業,只要文章質量過硬均可以在北大核心上成功發表,但以下幾個專業相對比較容易。一、生物類。尤其是細胞,基因等。這類的專業因為屬於前沿學科,很容易在一些方面突破,甚至是一些本科生也能做出相對較高水平的成果。例如清華大學的顏寧,為什麼能在NSC上灌水呢,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她的專業是生物基因方面的。
  • 曝光:黑龍江一學術期刊,給錢就能發論文
    6月是畢業季,當很多研究生忙著發論文、拿學位時,南京一所知名高校歷史系的碩士畢業生們卻顯得特別淡定。因為3年讀研期間,他們中的大多數都已經花錢在省級學術期刊《黑龍江史志》上發表過論文,以至於這本雜誌被同學們親切地稱為該校「歷史系研究生學報」。
  • 臨床醫生發論文的首選,比 Meta 還容易!
    他們科室一年就可以發表十幾篇類似的文章,可以說是臨床醫生最容易發表的 SCI 文章類型了。 回顧性研究是臨床醫生最容易發表 SCI 的研究類型! 我在 Web of Science 搜索 2019 年發表地址為「China」的「Aarticle」,發現中國醫生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文章全年共有 488041 篇,如果簡單加上「Retrospective」關鍵詞,檢索回顧性研究文章,總共有5095 篇!
  • 發SCI論文有技巧?不同的期刊接收率不同,大數據下發SCI有捷徑?
    1~2篇SCI論文也對不起自己日夜辛苦地在實驗室的加班,然而面對出現好的實驗結果,卻因為選擇不好出版雜誌,頻繁的退稿會讓人變得煩躁,甚至精神崩潰,因為不同的雜誌社對稿件都有不同的要求,找到合適的定位雜誌也變的非常的重要,如果是為了畢業需求,就從最簡單的期刊投稿做起,先培養自己的自信心,然後在試著挑戰更高水平的期刊雜誌,畢竟一開始就想投高水平期刊,被拒的概率非常大,多次的投稿,多次被拒,不僅會打消自己的工作積極性
  • 4位CVPR論文講者乾貨大爆料,想要在頂會發Paper 必看!
    在實驗室中每個人研究的課題都不一樣,但是到大會上會有很多workshop,每個方向都有很多人研究。你可以找到興趣相同的朋友 ,甚至可以深入討論實驗的細節,有一種彼此相通的感覺。「Paper is not the end」發表論文並不是終點。到大會上你會發現大牛研究的都是一條線,而不是一個點。
  • 一篇學術論文投稿的所有流程是怎樣的?
    導語好多科研小夥伴都是第一次準備SCI論文,對於SCI論文的發表流程一頭霧水,今天小編為大家總結一下SCI論文發表的具體流程,包括什麼是SCI?SCI論文的文章類型都有哪些?怎麼查找目標期刊?期刊的格式要求在哪裡找?論文需不需要查重潤色等。
  • 學術論文怎麼寫才能吸引人?
    學術論文寫作必須體現科學性,創新性,專業性,規範性和應用性這五大特徵。學術論文其實也稱科學論文、科研論文或研究論文,不少人都能寫出學術論文,但是往往質量一般,沒法吸引讀者進行閱讀。一篇吸引人的學術論文到底要怎麼寫呢?其中有哪些步驟和技巧是需要掌握的,下文筆者進行了全面分析總結。一、選題選題是否成功是研究成功的前提。
  • 花了800元代寫論文還能發於學術期刊?揭秘論文市場「產業鏈」
    只要花上800元,專業寫手就能代寫一篇行業論文,還能在學術期刊上發表,包過職稱評定,這樣的捷徑讓不少人心動。殊不知,這整本雜誌也許都是「騙子」為投稿者「量身定製」的。近日,在廣州從事建築行業的趙印(化名)收到了通過中介發文的期刊《建築學研究前沿》,拙劣的排版、文章的質量讓他起了疑心。
  • 超多學術大牛!
    超多學術大牛!為了讓全校師生獲得更加全面的講座信息,歡迎各講座舉辦單位投送最新講座信息到本欄目郵箱:jiangzuo@ucas.ac.cn院士大講堂周一講座時間:10月26日 15:00講座地點:雁棲湖校區 東區禮堂講座題目:大腦的可塑性主講人:蒲慕明
  • 碩士生沒發過論文,考博有希望嗎?聽聽導師怎麼說
    比如,不少學校的碩士生(部分專碩)畢業要求中沒有提及"發表一篇學術論文"的話,只要能完成一篇邏輯合理、少量創新的學位論文,走完整個答辯流程後能順利畢業。其次,碩士生沒有發表過論文考博有希望嗎?在整個過程中,申請人的科研成果,尤其是學術論文,非常關鍵。比如,不少985大學部分工科明確要求申請-考核制讀博的碩士生有2篇中科院三區以上的sci論文,接受導師一作、學生二作。未發表過科研論文,走申請-考核是無法過初審的。記得我們專業有個碩士,畢業後多發了一篇論文,才走申請-考核制讀博。
  • 中科院院士:以SCI論英雄的學術研究,其欺騙性已經開始暴露
    而聽到身邊一些風雲人物的傳說,說他們本科時期就發表了幾篇SCI文章,到了碩士、博士時期更是一發不可收拾,發論文成了常事,但這樣的人畢竟還是少數,尤其讓很多人頭疼的條件就是畢業需要SCI的發表,雖然說SCI也有等級之差,但畢竟是學術期刊,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 3任丈夫神助攻、一躍成加州理工教授,是學術大牛還是學蠱妖姬?
    但她偏偏要靠學術吃飯,並且在圈裡如魚得水,風生水起。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的官網校友之家裡,掛著錢璐璐的個人簡介,看起來名副其實的學術大牛:圖源:上海交大官網從加州理工學院的生物工程博士後,到高級訪問學者,到助理教授,再一躍龍門成為教授。普通人可能為之奮鬥一生的職業目標,錢璐璐用了11年就做到了。
  • 3任丈夫神助攻、一躍成加州理工教授,是學術大牛還是「學蠱妖姬」?
    但她偏偏要靠學術吃飯,並且在圈裡如魚得水,風生水起。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的官網校友之家裡,掛著錢璐璐的個人簡介,看起來名副其實的學術大牛:Winfree可以算得上是「師承父業」的學者,在專研學術領域做出了各種傑出貢獻,可謂真正的學術大牛。
  • 《自然》同期發 「套路一樣」兩論文:讓量子計算更熱更廉價
    《自然》同期發 「套路一樣」兩論文:讓量子計算更熱更廉價 澎湃新聞記者 虞涵棋 2020-04-17 19:35 來源
  • 學術期刊灰色產業鏈:論文貼錢賣,學術垃圾驚人
    「約好次年9月出刊,但雜誌社臨出刊時說論文有問題,不能發表,言外之意是要更多錢。」  在這個看不見的「買方市場」上,學者的職銜也被期刊挑三揀四。「什麼職稱、是否有基金項目……得是博士、副教授,有省級以上項目,才能勉強送審,否則要交很多錢,專科院校的教師就更難發文章了。」東北一所職業院校的林老師說。
  • 搶著發論文背後
    甚至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高校(本文主要是以大學為探討對象)所謂的科研就是發論文,快速發高影響因子的論文,在高校這種唯文章論的大環境下,從導師到學生都認為科研就是發文章。[9]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反思。過分看中論文數量而忽略了教學質量,該現象在國內高校中已不是新鮮事兒。
  • 醫生發論文惹的禍
    「不幸」的是,這篇論文也成了此次被撤下的107篇論文之一。           採訪中,林誠再三表示,此次撤稿論文事件定性應該是同行評議造假,不是論文造假,概念不同,性質更不能等同。「我可以保證,論文中的實驗數據是真實的。至於第三方找到的論文評審專家,偽造同行評議,這個我完全不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