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張文靜
在論文被學術期刊正式接收前,你會在預印本平臺發表並且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知乎等社交媒體上「自我宣傳」嗎?
一項研究表明,在社交平臺上擁有更多點讚和轉發的研究,不僅後續正式發表的機會更大,其發表期刊的影響因子也更高。
不久前,這個問題也在國外知名社交平臺Reddit上引發熱議。有網友表示,自己擔心在社交媒體上越來越熱的「自我宣傳」行為會給審稿人施加社會壓力,影響到他們的判斷,從而損害雙盲審查制度。
該網友表示,如果說之前審稿人對一篇論文的青睞可能來自「它出自大牛實驗室」,那麼現在這種青睞的產生可能會因為「大家都說好」。
這一「潛規則」真的存在嗎?
arXiv和推特讓雙盲評審成騙局?
不久前,有網友在Reddit上發帖稱:兩周前,神經信息處理系統大會(NeurIPS)2020的論文提交截止了,從那時起,自己幾乎每天都會看到一些機器學習領域的研究人員在推特上發布長文,公開宣傳他們的研究工作。
從發文中預印本平臺arXiv的模板和日期來看,這些研究工作顯然是提交給NeurIPS的論文內容。
這些作者大多是來自谷歌、Facebook的著名研究人員。他們擁有眾多粉絲,發文的關注度、點讚和轉發數量都很高。
「我很高興看到那些令人興奮的新研究,但同時也擔憂這種宣傳會對論文審核造成幹擾。」該網友說,「我知道NeurIPS並不禁止論文作者提交arXiv預印本,但這些非常吸引人的廣告會將其對盲審程序的損害提高到一個新的程度。」
除了有損雙盲審查制度,該網友還說,自己也很擔心這種宣傳會給審稿人施加社會壓力。
「如果一篇論文已經在社交媒體上收穫了一致稱讚,那麼審稿人肯定更難拒絕甚至批評它。如果這篇論文來自某位著名的研究者或機構,那情況就更明顯了。」
對此,一位跟帖者表示,有些雙盲評審就是披著偽裝的單盲評審,特別是在機器學習(ML)和計算機視覺(CV)領域的會議中,雙盲評審就是個騙局。
如果說之前審稿人對一篇論文的青睞可能來自「它出自大牛實驗室」,那麼現在這種青睞的產生可能會因為「大家都說好」。
相關研究給「實錘」?
如果說以上這些都還只是網友的直觀感受和猜測,那麼一些研究數據似乎給出了「實錘」。
2019年5月,European Urology Focus發表題為Association Between Twitter Reception at a National Urology Conference and Future Publication Status的文章,考察了一次會議提交的論文在推特上的發布狀態與其後續出版情況及期刊影響因子之間的關聯性。
研究者統計了2015年一次全國泌尿外科會議上發表的原創論文在推特上的發布狀態(以點讚量和轉發量作為衡量指標),並跟蹤了這些研究在後續45個月裡的發表情況。
結果表明,擁有更多點讚和轉發的研究,不僅後續正式發表的機會更大,其發表期刊的影響因子也更高。
當然,社交媒體上的發布狀態與後續正式發表情況呈現正相關,這是否就是因為「社交宣傳」對論文盲審產生了影響而導致的,目前還不得而知,還需要更多研究。
真能賺取「引用率」?
看到相關討論,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對國際期刊進行多年研究的江曉原第一反應是:「真有研究人員願意把自己未正式發表的研究成果放在社交媒體上嗎?」「因為這樣做就意味著你要面臨智慧財產權上的風險,即使發在預印本平臺上相對有保證一些,但一般人還是會非常謹慎的。」江曉原說。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曹則賢的感受佐證了這種觀點。「這種現象在國內沒什麼體現,一是研究人員一般不會把未正式發表的研究發到網上;二是當下國內的高水平論文大多還是發在國外期刊上,所以審稿人與中文社交平臺的關係也不大。」
那麼國外的情況如何呢?
去年回國到南方科技大學擔任講席教授的金大勇,曾在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和雪梨科技大學工作多年。
他告訴《中國科學報》,這種現象首先是分領域的,通常實驗難度大、周期長的項目和領域,比如物理和生物,需要發表預印本,這樣該領域能及時獲得課題組的進展,課題組也早「賺取」引用率。
此外,如果論文題目非常熱門,研究者也希望早發表、早爭取第一的認可。在這種情況下,研究人員在預印本階段就發推特,用一些輔助手段增加曝光率,從而影響審稿人和期刊編輯,這個可能性是有的。
不過,這樣做需要對自己的工作非常有自信。
從文化上來說,在金大勇看來,中國人通常比較謙卑,不喜歡把沒有被正式接受的工作發朋友圈,比較「低調」,而有的西方人比較喜歡「炫耀」展示自己的進展。
「但絕大部分人還是選擇在文章接受後才曬推特的。」金大勇說。
在江曉原看來,當前的研究也遠不足以說明「社交公關」會影響論文發表。
「個別的研究,可能是個例,也可能會找到反例,這種問題沒有嚴謹的數據支撐是很難下判斷的。」
而且,他對預印本平臺的發展也並不看好。
「預印本平臺降低了學術發表的門檻,是一種泡沫,而不是主流。預印本平臺上的論文良莠不齊,很多研究人員根本就不會在預印本平臺上提前發表,更別說在推特上發了。」
在江曉原看來,更多的人只是在社交媒體上表現活躍、喜歡談論自己正在做的研究,而不是把完整的論文發上去。那麼,這種情況會對其論文發表產生影響嗎?
「這個問題就泛化成知名人物是否更容易發表論文了。」江曉原說,「知名人物的論文相對更容易發表,這種情況在前社交媒體時代就已經存在了。而社交媒體時代是否使成名更容易?如果僅從在社交媒體上發布內容引起的瀏覽量和轉發量來看,確實是更容易了,但要真正產生社會影響,反而變得更難了,因為現在權威的來源更加多樣化了。而且,這種知名度能在多大程度上影響論文的發表,也很難說,影響應該是很小的。」
你認為在社交媒體上「宣傳」自己的研究工作,真的有助於論文接收和引用嗎?你會這樣做嗎?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