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愛做共同作者,這個學術大牛可能要倒在別人的學術造假上

2020-09-10 木木西裡科技

論文的共同作者原則上應當是對研究成果頗有貢獻的課題組成員或夥伴,但是學術界確實也有一些將文章署名當成禮物來做人情的情況,而我們今天要說的這位學術大牛 David Ojcius,就特別喜歡這樣的禮物。


根據學術打假人Lenoid Schneider的報導,David Ojcius,1957年生於巴西。他是法國巴斯德研究所終身研究員和巴黎第七大學教授。2004年,他搬到加利福尼亞,擔任加州大學默塞德分校的教授。2015年起在舊金山太平洋大學牙科學院任職。

雖然年屆六旬,但這位老人家還有一顆愛收禮物的「童心」,而他喜歡的禮物非常與眾不同,喜歡論文署名!恰巧不少中國學者,比如某位知名高校的大牛嚴傑教授也很喜歡送人論文署名。

然而,這些得到的「禮物」可能其實是個「毒蘋果」,大量牽涉學術造假質疑。

那這些,國內外合作做課題、寫文章的也不少啊,憑什麼說人家David Ojcius就是白拿署名呢?

首先,David Ojcius通常是論文所有署名作者中唯一一個外國人。

其次,研究領域千差萬別,嚴傑教授課題組的主攻方向是「人獸共患病及疫苗組」,發的文章也都是這個領域的,那麼David Ojcius這樣一個牙科學的教授,除了英文寫作能力之外,還能貢獻什麼呢?

嚴傑教授在國內學術界也是個大牛,享受國務院津貼,手裡有12項國自然,感興趣的大家可以自己搜搜看,在其學校官網課題組介紹頁面,文章列表中可能超過半數以上都是和David Ojcius聯名的文章。

目前在知名學術打假網站Pubpeer上,David Ojcius聯名的一系列文章(以嚴傑為主但還有其他)被質疑存在匪夷所思的造假,總數量已經超過30篇。

這一切的開端要從一篇2015年發表在Microbes and Infection(影響因子,2.373分)說起,這本期刊的主編就是咱們的David Ojcius教授。

這篇文章在Pubpeer上整整有14個評論,文章裡面10張以上的圖片直接被質疑為「duplication」。

這篇文章4個月前就受到4條質疑,但一直沒有作者回應。

20天前,有人發現這篇文章的署名作者中有主編David Ojcius。

4天後,通訊作者嚴傑作出回應,感謝以上讀者發現數據存在這些問題,我們深感抱歉,正在聯繫所有共同作者並聯繫期刊。

其他被質疑的多篇文章中,被質疑造假的圖片規模也都可以說相當的「慘不忍睹」「喪心病狂」。

如果這些指控都成立的話,首先作為作者,署名就意味著責任,如此大量的學術造假,David Ojcius也難逃其咎。更何況,David Ojcius以學術期刊主編的身份參與其中,這就還有可能涉嫌大量的瀆職了!

只能說,這個世界上沒有可以不勞而獲的禮物,靠自己的誠實勞動換來的東西才能真正靠得住,走得遠啊!

分享最新科技資訊,發布前沿學術動態!一切盡在木木西裡~ 服務科研,助力科技! 關注微信公眾號: 木木西裡(mumuxilinj),更多精彩內容、新聞資訊、乾貨資源等你來看!

特別聲明:本文發布僅僅出於傳播信息需要,並不代表本公共號觀點;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公眾號轉載使用,請向原作者申請,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南開校長曹雪濤院士學術造假?我建議大家還是先看看這篇
    曹院士是免疫學大牛,在全世界的學術地位都極高!但學術界是一個特別容不得造假的地方。這一錘下去,半個科研圈都驚得信仰崩潰了。我將利用這一寶貴的學習機會,不僅在推進科學方面做得更好,而且在維護科學的準確性和完整性方面也會做得更好。看起來很有自信的樣子。吃瓜群眾既然想要吃這口科學的瓜,就要學會如何科學地吃瓜。魯迅先生說過,學術瓜得吃第一手的。下面我們就去pubpeer上看看,曹院士被錘的文章究竟有多大的問題,曹本人要負多大責任。
  • 淺談學術造假的認識
    摘 要:長期以來,我國科學研究和學術研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國研發人員總量已居世界第一,論文總量和被引次數逐步增長,湧現了大批專家學者等。但是少數人員的學術不端問題仍有發生,比如,論文抄襲、論文造假等。2019年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弘揚科學精神,建設創新文化,共同營造良好的科研環境再次被強調。
  • 「導師崇高」論文作者被處理,學術容不得造假與阿諛 | 新京報快評
    徐中民是因造假被處理,但從維護學術嚴肅性的角度講,學術吹捧跟造假一樣都不能被容忍。既往亦咎,該處理絕不含糊,無疑表明了學術不容造假的嚴肅態度。但復盤此事,還是有諸多深刻的教訓值得吸取,仍有些未竟之問需要直面:如果沒有造假,將學術用來吹捧還包裝成「科研項目」,問題會得到有力糾正嗎?
  • 為什麼連諾貝爾獎得主也要造假
    他合作或擔任通訊作者的三十多篇論文發布時間橫跨近二十年,作者國籍橫跨亞洲大洲,卻都犯上了一圖多用,甚至直接PS修改數據的毛病。這操作也太Old School了。科學容忍錯誤,但科研結果不允許造假。這個跟科學家學術水平高低無關,跟職業道德有關,科學家不造假,運動員不喝興奮劑,這都是作弊,也是常識。
  • 學術不端新變種:假作者 真論文?
    6月15日,學術打假人克萊德(Smut Clyde)和Tiger BB8(中文網名「扮虎」——記者注)在一個關注學術誠信的網站上公布了一份報告:國際數學期刊中,一批來自中國的論文顯示出一致的造假痕跡,包括虛構國外作者、虛構數學公式等問題,且這些問題論文之間頻繁相互引用、抄襲。已發現涉嫌造假的論文有65篇——其中21篇已被撤稿。
  • 美國諾貝爾獎得主涉嫌學術造假:細思極恐,這種現象可能很普遍
    塞門扎的事件也讓我們聯想到了很多學術不端的事件。2018年哈佛大學教授Piero Anversa因學術造假被撤銷31篇論文;2014年日本小寶方晴子在著名的英國《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被證實造假;2005年韓國克隆之父黃禹錫在全球頂尖的《科學》期刊發表的有關幹細胞的研究成果被證實偽造,子虛烏有。
  • 論文抄襲,學術造假為何屢禁不止?
    學術造假,論文抄襲這一現象屢禁不止,本應該是象牙塔的大學卻有那麼多不應該有的現象,這合理嗎。先有讚美師娘,再有實名舉報導師抄襲,還有許多的學二代應該勵志攀巖科學的頂峰,難道做學術就不能堂堂正正嗎?作為一個掌握科研機會的家庭,讓孩子更早的接觸科學,無可厚非,這樣的孩子更有機會在科研上做出成就,可是現在的學二代不用做實驗,躺著就能水論文,仿佛一出生就自帶兩篇scl。網友說的好,真科研,還得看小學生。其次,對於學術造假的事情很難判斷,對於普通人來說舉報個不做事的官員簡單,可是分辨一篇文章的好壞就難了。正經人誰去知網看文獻啊,作為一個大學生除非百度抄不到,要不然誰去翻文獻啊。
  • 學術大咖屢曝造假!大科學時代,論文「質控」有解嗎?
    我想這個圖片可能是出現了剪切和粘貼錯誤吧。」他說。「大科學」時代讓論文越來越難管嗎?幾十人甚至上百人的課題組,十幾名甚至幾十名的作者數,已經變得司空見慣。「而且,在那些規模較大的實驗室,PI(學術帶頭人)很少親自操作實驗,他們主要負責申請資助並監督工作。」
  • 多名學術大咖被曝造假!大科學時代論文「質控」有解嗎?
    我想這個圖片可能是出現了剪切和粘貼錯誤吧。」他說。「大科學」時代讓論文越來越難管嗎?隨著「大科學」時代的到來,實驗室的規模越來越大,跨機構跨國合作的範圍在擴大,論文的參與者在增多。幾十人甚至上百人的課題組,十幾名甚至幾十名的作者數,已經變得司空見慣。
  • 學術論文造假不能一撤了之
    近來,學術論文撤稿成為媒體報導的熱詞,先是相關部門宣布《腫瘤生理學》集中撤稿事件事實已經查清,接著韓春雨團隊在英國著名學術刊物《自然》子刊《自然·生物技術》網站上發表撤稿聲明。一時間,網友關於學術期刊撤稿討論熱烈。  四川網友船夫:撤稿就一定意味著造假嗎?
  • 專訪王小凡:治理學術不端,應重點打擊學術造假
    例如,一些研究成果沒有可重複性,本來不成立,但作者故意編造數據來達到目的。這會誤導學界甚至觸犯法律,假如有些成果被用於臨床醫學領域可能會造成嚴重後果。惡意造假在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完全制止,也沒有證據表明在基礎研究領域裡惡意造假在中國的比重遠高於其他國家。不過,前兩種情況在中國的基礎科學研究領域均已有所好轉,而惡意造假是需要我們重點應對的。
  • 接二連三驚爆眼球的學術醜聞,學術圈怎麼了?
    先是,11月14日,南開大學校長,工程院院士曹雪濤被人舉報40餘篇學術論文涉嫌造假。可能好多朋友頭一天還聆聽過他在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會上所作的《弘揚科學家精神,打造新時代中國學派》的報告,沒想到,第二天就在新聞上看到他被人被指控學術論文數據造假。
  • 學術造假是學者的自殺行為
    嵇少丞質疑:「這裡面是否也存在類似問題,不知國內是否進行相應的學術調查?」    嵇少丞說,在西方發達國家,學術造假是學者的自殺行為。而在中國,有些有嚴重學術不端行為的人依然做著院士、校長和教授,這是不可理解的。中國論文的被引用率較一些國家是很低的,對學術造假的行政不作為可能是根本原因之一。
  • 嚴打學術造假刻不容緩
    特別是在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學位授予單位和指導教師的共同努力下,學位論文作假行為已經得到有效遏制,人才培養質量也由此得到明顯提升。但不可否認的是,由於部分學位授予單位在學風建設、學術誠信養成、學位論文審查等方面還存在薄弱環節,學位論文買賣、代寫行為仍時有發生,造成了不良社會影響。
  • 諾獎得主涉嫌學術造假!牽扯中科大教授等多國學者
    大數據文摘出品 近日,著名學術打假網站Pubpeer又曝光了一起嚴重學術造假,並且這一事件的主角還是2019年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弗朗西斯稱,在鎖定塞門扎作為「造假嫌疑人」後,她已經找到了20多份有問題的論文,並在PubPeer上標記了出來,之後又發現塞門扎的研究發現與另一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Louis Ignarro高度類似,所以這是相當嚴重的「造假」事件。
  • 那些上了天的學術造假套路:只有想不到,沒有騙不了
    後者為他設計了一條還算不錯的學術道路。在 Morgenstern 杜撰的簡歷中,Cartwright 拿到了「不知道什麼玩意兒」研究方向的博士學位,並在「鬼知道是什麼地方」從事了嚴謹的博士後研究,還在龐德羅薩牛科研究所做過高級牛群經理。實際上,這個 Cartwright 連一篇學術論文都沒有發表過,不過他卻被任命為5個期刊的編輯。
  • 美國醫學和生物工程學大牛涉嫌學術造假,多名中國學者牽涉其中
    學術不端就像病毒一樣,不止可以滋生蔓延,甚至還會迭代變異,甚至現在已經部分走上跨國界「精誠合作」的路徑了。最近有小道消息,美國某大學已經開始對某PI展開嚴肅學術不端調查,暫封實驗室的那種。目前嫌疑最大的,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Prof.
  • 今日話題 | 南開校長被曝論文造假,再次敲響學術不端警鐘
    如果造假沒什麼代價,它當然會成為一種學術圈的流行病。在嚴懲學術造假上,中國的確要好好向歐美學習。 截止到目前,在最初曝出曹雪濤論文造假的國外學術交流在線平臺PubPeer上,能檢索到有上述圖像異常、作者署名包括曹雪濤的論文已超過40篇。 面對外界質疑,曹雪濤回應稱,「查完了,我會給大家一個回復」。同時,中國工程院辦公廳工作人員對媒體表示,會針對有關問題展開調查。
  • 賈樟柯談演員學術造假行為 不是所有藝人都造假只是個別案例
    近日,全國人大代表、著名電影導演賈樟柯在記者訪談中,談論了關於演員學術造假的這一相關問題,賈樟柯在採訪中表示演員學術造假是少數演員的個人行為。3.5日,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和電影導演的賈樟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被問及到關於演員學術造假的相關事列。
  • 524名醫生被曝學術造假 有"槍手"開始放棄SCI業務
    一場撤稿風波再次將醫學界學術造假推至風口浪尖。據統計,被撤稿的107篇論文作者來自125家中國研究機構、牽涉524名醫生以及4個國外研究機構。實際上,這已經不是醫生學術造假第一次被公之於眾。早在2015年10月,擁有《柳葉刀》《細胞》等知名學術期刊的出版巨頭愛思唯爾便撤銷旗下5種雜誌中來自中國的9篇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