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的共同作者原則上應當是對研究成果頗有貢獻的課題組成員或夥伴,但是學術界確實也有一些將文章署名當成禮物來做人情的情況,而我們今天要說的這位學術大牛 David Ojcius,就特別喜歡這樣的禮物。
根據學術打假人Lenoid Schneider的報導,David Ojcius,1957年生於巴西。他是法國巴斯德研究所終身研究員和巴黎第七大學教授。2004年,他搬到加利福尼亞,擔任加州大學默塞德分校的教授。2015年起在舊金山太平洋大學牙科學院任職。
雖然年屆六旬,但這位老人家還有一顆愛收禮物的「童心」,而他喜歡的禮物非常與眾不同,喜歡論文署名!恰巧不少中國學者,比如某位知名高校的大牛嚴傑教授也很喜歡送人論文署名。
然而,這些得到的「禮物」可能其實是個「毒蘋果」,大量牽涉學術造假質疑。
那這些,國內外合作做課題、寫文章的也不少啊,憑什麼說人家David Ojcius就是白拿署名呢?
首先,David Ojcius通常是論文所有署名作者中唯一一個外國人。
其次,研究領域千差萬別,嚴傑教授課題組的主攻方向是「人獸共患病及疫苗組」,發的文章也都是這個領域的,那麼David Ojcius這樣一個牙科學的教授,除了英文寫作能力之外,還能貢獻什麼呢?
嚴傑教授在國內學術界也是個大牛,享受國務院津貼,手裡有12項國自然,感興趣的大家可以自己搜搜看,在其學校官網課題組介紹頁面,文章列表中可能超過半數以上都是和David Ojcius聯名的文章。
目前在知名學術打假網站Pubpeer上,David Ojcius聯名的一系列文章(以嚴傑為主但還有其他)被質疑存在匪夷所思的造假,總數量已經超過30篇。
這一切的開端要從一篇2015年發表在Microbes and Infection(影響因子,2.373分)說起,這本期刊的主編就是咱們的David Ojcius教授。
這篇文章在Pubpeer上整整有14個評論,文章裡面10張以上的圖片直接被質疑為「duplication」。
這篇文章4個月前就受到4條質疑,但一直沒有作者回應。
20天前,有人發現這篇文章的署名作者中有主編David Ojcius。
4天後,通訊作者嚴傑作出回應,感謝以上讀者發現數據存在這些問題,我們深感抱歉,正在聯繫所有共同作者並聯繫期刊。
其他被質疑的多篇文章中,被質疑造假的圖片規模也都可以說相當的「慘不忍睹」「喪心病狂」。
如果這些指控都成立的話,首先作為作者,署名就意味著責任,如此大量的學術造假,David Ojcius也難逃其咎。更何況,David Ojcius以學術期刊主編的身份參與其中,這就還有可能涉嫌大量的瀆職了!
只能說,這個世界上沒有可以不勞而獲的禮物,靠自己的誠實勞動換來的東西才能真正靠得住,走得遠啊!
分享最新科技資訊,發布前沿學術動態!一切盡在木木西裡~ 服務科研,助力科技! 關注微信公眾號: 木木西裡(mumuxilinj),更多精彩內容、新聞資訊、乾貨資源等你來看!
特別聲明:本文發布僅僅出於傳播信息需要,並不代表本公共號觀點;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公眾號轉載使用,請向原作者申請,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