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上了天的學術造假套路:只有想不到,沒有騙不了

2021-01-11 生物谷

瘋狂的牛仔


Hoss Cartwright 曾是《國際農業創新及研究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Innovations and Research)的編輯,不過他這次找了個好藉口沒有參加去年的第五屆世界病毒學大會:因為他根本不存在啊。


此人是德國哥廷根大學

生物信息學

教授 Burkhard Morgenstern 編造出來的。後者為他設計了一條還算不錯的學術道路。在 Morgenstern 杜撰的簡歷中,Cartwright 拿到了「不知道什麼玩意兒」研究方向的博士學位,並在「鬼知道是什麼地方」從事了嚴謹的博士後研究,還在龐德羅薩牛科研究所做過高級牛群經理。


實際上,這個 Cartwright 連一篇學術論文都沒有發表過,不過他卻被任命為5個期刊的編輯。很明顯,在他申請編輯的過程中,沒有人意識到電視劇《牧野風雲》(Bonanza)中龐德羅薩農場憨厚的大個子牛仔就叫做「Hoss Cartwright」。儘管 Cartwright 的文憑漏洞百出,他還是收到了類似於第五屆世界病毒學大會的演講邀請。這通常是一個科研人員被認可為業內專家的標誌。


Hoss 就是中間這個胖子


總有些有貓膩的學術期刊沒完沒了地邀請 Morgenstern 當編輯。他收到的這種郵件簡直和邀他開信用卡的郵件一樣堆積如山。「有一次我真是煩透了這些垃圾出版商發來的垃圾郵件,所以就做了個小實驗,」他說,「我用假名 Peter Uhnemann 和他們聯絡,表示想成為編輯。」 Uhnemann 這個名字來自德國的一本諷刺雜誌,它是 Morgenstern 的第一個化身。


Uhnemann 立刻就加入了期刊《分子生物學》(Molecular Biology)的編委會。這個期刊隸屬於出版商「OMICS 國際集團」,由該集團與奈及利亞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學會(Nigerian Society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聯合出版。今年8月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曾起訴 OMICS 國際集團的欺詐行為。


不過,這位 Peter Uhnemann 並沒有打出名氣來。「幾乎沒人認識『Peter Uhnemann』這個名字,所以我創造了另外一個人氣更高的名字,也就是 Hoss Cartwright。」他還用英國喜劇演員沙查·巴隆·科恩(Sacha Baron Cohen)飾演的角色 Borat Sagdiyev 捏造了另外一份簡歷。


Borat 作為一個喜劇角色更有名一些,不過少有人知道他還是哈薩克斯坦大學的高級研究員。直到現在,這個虛擬人還身兼至少一個期刊的編輯職位,如《免疫與疫苗》(Immunology and Vaccines)。這個期刊隸屬於印度出版商 Academician’s Research Center。這個疑似以斂財為目的的出版商被指為那些為發論文不惜一切代價的人敞開大門,這些人才不管發表的期刊有沒有人讀、是不是有名。(我們向 ARC 發送了郵件詢問它是否具有質量管理措施,但是目前還沒有得到回應。)



學術界的問題


Morgenstern 杜撰這些人物,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釣魚執法,科學出版界玩弄學術評價指標的行為日益泛濫,而他的目的正是揭露這種不端行為。發文數量、被引次數、共同作者都是評價一個科研人員影響力的「指標」。理想的情況下,在研究質量面前,這些因素都應該退居二線。不過現實常常是相反的。


Morgenstern 感嘆道,「現在科學家發表論文,不是為了和別人分享實驗結果,而是為了提高自身的影響力指標。」這些指標對於科學家的職業道路有著實實在在的影響。


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的毒理學家 Edward Calabrese 曾經擔任過教工人力資源委員會委員,他認為高校

招聘

和選拔人才的過程是存在缺陷的。


「這些負責人力資源管理的委員會實際上非常自私自利,他們會根據和候選人關係的親疏來調整選拔的門檻,」 Calabrese 表示,「在大多數情況下,我不認為他們會提高警惕,防止被候選人欺詐。他們太容易受騙了。在許多院系裡,我認為這些人甚至都不會評價科研人員論文的質量,他們把自己的判斷託付給了期刊、同行評議以及外部審稿人。」他補充道,「這麼做決定還挺省事。」


這些事不僅發生在美國,也發生在其他國家。印度醫學委員會(Medical Council of India)最近更新了教授職稱評定的指導標準:想成為副教授需要發4篇論文,想成為教授則要8篇。這個政策引起了一部分科學家的恐慌,他們害怕印度科研的質量會因此下降,因為許多人會用虛假論文、垃圾論文來填充簡歷。


現實情況是,全世界科學家的職業晉升道路正在變得越來越崎嶇。研究經費越來越吃緊,而科研崗位的競爭則越來越殘酷。為了在不發論文死路一條的學術圈獲得成功,許多科學家規規矩矩、竭盡全力地工作。但是一些人卻動起了歪腦筋。


他們的殺手鐧之一是數據造假。不過,現代學術發表環境為他們提供了全新的、更高精尖的造假手段:用濫竽充數的期刊編輯職位填充簡歷、在論文中添加本不存在的作者(或是影響力巨大,但並沒有參與研究的作者),甚至為了追求發文數量在垃圾期刊灌水。


杜撰假作者


如今出現了一種非常簡單粗暴的新型造假方式:杜撰假作者。


Jesus Angel Lemus 是一位西班牙獸醫研究者,他的13篇論文因為數據真實性存疑而被撤稿。不過這也並不值得讀者大跌眼鏡,因為13篇撤稿也沒有將 Lemus 送進撤稿榜的前30位。


Lemus 這個案例的有趣之處在於,他的5篇論文中都包含一個虛假的共同作者——Javier Grande。這個通訊地址曖昧不明的 Javier 讓他成了西班牙卡斯蒂利亞-拉曼恰大學(Universidad de Castilla-La Mancha)的名人。一般來說,要增加論文可信度,添加的作者最好來自知名或者聽起來有名的機構,而 Lemus 這個動機令人費解。


80年代末,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的物理學家 William G. Hoover 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 。他往兩個頂級期刊投稿都被拒了。於是他在作者名單中添加了一個來自聽起來不錯的機構——西西里巴勒莫高等研究中心的作者,然後重新提交了論文。


接著,他的論文就順理成章地被錄用並發表了。他用同樣的方法屢試不爽。不過 Hoover 杜撰的作者名字——Stronzo Bestiale 實在非常淘氣,因為它在義大利語裡的意思是「大混蛋」(giant asshole)。不過,Bestiale 還是和牛仔 Hoss Cartwright 一樣名垂於科研文獻之中。


阿富汗獵犬 Galadriel Mirkwood 也做了一次論文作者。它的主人,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生物學家 Polly Matzinger 受夠了科研論文中的被動態,於是決定在文章裡加入小狗的名字以示抗議。


這條狗曾以二作身份在

影響因子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發文一篇。該刊最新

影響因子

為11。東窗事發後編輯曾撤掉該論文,但後來該編輯撒手人寰,新編輯又把該論文放了出來,至今仍可看到:http://jem.rupress.org/content/148/1/84。


但是,Bruce Speigelman 身上發生的事就有點讓人難以接受了。Speigelman 是哈佛大學的癌症生物學家。2013年,他注意到一篇數據有點奇怪的論文。他並不認識這篇論文的任何作者,但是文中的數據看起來很眼熟。


實際上,這些數據都是他曾在

會議

上展示過的研究成果,目前他正在用這些數據撰寫論文。Speigelman 向期刊《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通訊》(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BBRC)提交抗議,後者同意將此文撤稿。


《自然》(Nature)曾就此事做過報導,原來這篇論文中來自希臘色薩利大學的作者完全就是杜撰的。實際上「他們」中沒有任何一人發過論文。因此該期刊的編輯發表了如下聲明:「BBRC 遭到了陰謀算計,有人給我們投遞了一篇包含虛構作者和通訊地址的論文,妄圖欺瞞我們的編輯、審稿人和作者。這篇論文是完全不可信的。」


對偽造科學家的「打假」難度與其他行業並無二致。至少就目前來講,這意味著雖然只有一小簇科學家和論文合作者是編出來的,但這個群體正在不斷增長。


偽造裁判員


另外一種新興的學術造假手段和同行評議有關。同行評議是論文在發表前被同領域學者評價的過程。韓國東國大學的前藥用植物研究員 Hyung-In Moon 在2012年承認,他一直在做自己論文的審閱者。他的手段是利用在線投稿系統的缺陷,遞交自己推薦的審稿人。



問題是他推薦了自己。他有時編造一些審稿人,有時直接用真實的科學家的名字。然而,他填寫的審稿人郵箱地址其實都是他自己的,因此審稿邀請郵件最終都會發給他。最後,他的28篇論文被撤稿,這也成了一樁大醜聞。另有一位牽涉其中的期刊編輯因為飽受抑鬱折磨而辭職。


最近,加州出版商 SAGE 調查了130個郵件帳戶。2013年,它發現自己的同行評議出了問題:一般審稿人要花半天功夫才能審閱完畢,而 SAGE 發出邀請郵件後,常常幾分鐘就收到審稿意見。這一問題的罪魁禍首是一名叫 Peter Chen 的臺灣工程師。他發表在 SAGE 所屬期刊上的60篇論文被撤稿。這樁醜聞還導致臺灣「教育部」部長辭職,因為他的名字也出現在了被撤稿論文上。從2012年到現在為止,總共有350篇論文因同行評審舞弊被 SAGE 撤稿。


灌水寶地


如果編造作者或者進行虛假同行評議看起來不好操作,那麼你還可以選擇在沒人看的垃圾期刊上發表論文。在學術論文發表產業中新湧現的商業模式(指 OA——開放獲取期刊),以及科研人員發論文的難填欲壑,造就了垃圾期刊滋生的土壤。


學術出版業的一般商業模式是,大學向其支付訂閱費用,普通讀者通過大學獲取期刊閱讀權限。但是有少數出版商卻要求作者付費發表論文,不過這樣的論文是向讀者免費開放的。


雖然大多數 OA 期刊是合法的,但是有少數期刊選擇降低標準以多發文章(並多撈錢)。這樣的期刊正在變得越來越多。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圖書館員 Jeffrey Beall 認為,這種掠奪性期刊看起來就像正經的期刊,也有貌似「嚴謹」的同行評議過程,不過這只是為了向作者收費打出的幌子。而向這些期刊灌水的作者則能收穫一長串論文發表記錄。


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科學技術法教授 Mario Biagioli 認為,一些科學家是上了掠奪性期刊的當;另一些人卻專門挑這種期刊發表論文,因為他們知道很少有人關注這類期刊。


虛高引用


最後,提升影響力指標的「最溫和方式」叫做引用填充。甚至一些由正經科學家發表在高水平期刊上的高質量研究也免不了落入這個俗套。標榜自己的論文得到了「高引用」可以為簡歷加不少分。一些製作指標的公司(如 Clarivate Analytics 旗下的 Web of Science,前不久被湯森路透賣掉)會為一些論文貼上「高引用」的官方標籤。


許多科學家還會在簡歷或者主頁上顯著地標明自己的「H 指數」(一種評定科學家論文被引量的方式)。Biagioli 警告說,這種指標已經成為另一個版本的古德哈特定律(Goodhart's law):「當經濟的某個特徵被拿來當作經濟指標,那麼它就註定會失去指標的功能,因為人們會競相追逐這個指標。」


這就是「引用填充」的作用模式。如果你我互相引用,那麼第三方,比如讀者或是機器很容易發現我們在互抬引用率。但是如果我創造出一連串虛假的作者,然後讓這些人形成一個引用的迴路,比如我引用你,你引用假的 A 教授,A 再引用 B,B 引用 C…最後 C 再引用我,那麼就很難發現其中的貓膩了。


還有一些期刊要求作者引用他們自己期刊的論文,以便提升自身的影響力(主要以引用率為主)。每年,湯森路透都會因為自引用而將一些期刊除名。這是非常嚴厲的懲罰手段。Biagioli 最近在一篇發表在《自然》上的文章中指出,「在這類學術不端中,論文本身沒有問題。這屬於論文發表後的不端行為,利用的並不是論文,而是論文的引用。」


結語


你也許會對這些自私自利的行徑一笑置之。但是這些行為突出了一個沉重的真相:對科學家的評價以及僧多粥少的經費爭奪,還在依賴官僚化的影響力指標,這一點不改變,歷史就會一再重複。未來的投機取巧者會想出別的法子,而類似於 Morgenstern 的諷刺家會創造出下一個 Hoss Cartwright。


閱讀、評價一個求職者的論文所花的精力,遠遠超過把幾個數字拼湊成指標所花的時間。但是科學關注的應該是前者,而非後者。提供經費的機構以及選拔科研人員的委員會有必要不辭辛勞地閱讀求職者的論文,然後根據論文的質量進行評價,不能太依賴過於簡化的影響力指標。


Original images in lead photocollage from Aoi Igarashi/EyeEm & Tom Werner

Adam Marcus 是胃腸病學與內窺鏡新聞(Gastroenterology & Endoscopy News)的執行編輯。Ivan Oransky 是 MedPage Today 的全球編輯總監。二人合辦了《撤稿觀察》(Retraction Watch)。


撰文  ADAM MARCUS, IVAN ORANSKY

翻譯 徐寒易

審校 張士超


相關焦點

  • 那些學術造假的人,最後都怎樣了?
    但是正如太陽上也存在有太陽黑子一樣,學術界也有一些不那光彩的事情發生。近幾日,鬧得沸沸揚揚的付教授與楊教授二位大佬因抄襲而引起對決,再往前倒倒曹教授被專業打假人士 Elisabeth Bik 指出論文圖片存在複製嫌疑……學術界的類似現象簡直不要太多。那麼,那些曾經學術造假的人,最後都怎麼樣了呢?
  • 是後浪可畏還是學術造假?網友:已舉報
    近日,一則「小學生研究基因項目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獎」的消息,在網絡上傳的沸沸揚揚,有人說這是神童轉世,果然後生可畏,也有人說這樣的科研項目別說小學生了,大多數研究生都望塵莫及,所以不是故意製造噱頭就是學術造假,一定要嚴查!
  • 從哈佛「心機」教授造假,看那些轟動一時的學術造假事件
    同時,一些不願意承認整個心臟幹細胞醫療領域可能都構建在學術欺詐基礎上,也不願意接受自己的資金全都投入了一場騙局的部分美國乃至世界其他國家的醫療機構,仍然在繼續推進著所謂的「幹細胞療法」的臨床試驗。  看來,這場震驚全球的重大學術醜聞,還會在苦澀和幻滅中持續發酵很長一段時間……  不知何時開始,學術界許多知名學者、專家深陷「造假門」,學術界論文造假事件層出不窮,而種種造假案例都像一面警鐘一樣告誡後來者——科研沒有捷徑。接下來,我們看看那些曾經轟動一時的學術造假事件。
  • 論文抄襲,學術造假為何屢禁不止?
    其次,對於學術造假的事情很難判斷,對於普通人來說舉報個不做事的官員簡單,可是分辨一篇文章的好壞就難了。正經人誰去知網看文獻啊,作為一個大學生除非百度抄不到,要不然誰去翻文獻啊。既然大部分人看不懂,就無法對其進行有效的監督,而能看懂的少部分人很難對其進行有效的監管,畢竟有的專家一個月一篇文章,誰能看的完。因此,學術造假的成本也極底。
  • 天津大學教授:張裕卿,被實名舉報學術造假
    天津大學一教授被實名舉報學術造假,校方:行為屬實,已解聘。11月19日,一篇題為《實名舉報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張裕卿教授和其女張絲萌學術造假》的文章在網絡熱傳,原天津大學化工學院一碩士研究生以一篇長達123頁的舉報信實名舉報其原導師張裕卿學術造假。
  • 如何評價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張裕卿被實名舉報學術造假?
    近日,原天津大學化工學院碩士研究生呂翔以一篇長達123頁的舉報信實名舉報其原導師張裕卿學術造假。研究生實名舉報舉報臺料長達一百二十三頁裡面通過各種數據案例,分篇章詳細而又嚴謹地列舉了導師老張裕卿師學術造假的實錘讓人震驚啊!
  • 學術造假,是怎麼造出來的
    正在造假的藤村新一被視頻監控拍了下來(資料圖片)學術史上,或因學術評價制度不合理、學術監管缺位、學術規範不健全,抑或因種種利益驅動,違反學術道德的事件在國內外學界不時閃現。斯塔佩爾的假設是,比起那些看到不漂亮人臉的人來說,看到那些漂亮人臉的人應該會通過自動的異化效應給自己的容貌打較低的分,但實驗並沒有獲得期望的結果。這個時候,他只有兩個選擇——終止這項研究,或者重新設計實驗。最終,他決定拼湊和編造實驗數據,該項「研究成果」被發表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上。之後,斯塔佩爾來到蒂爾堡大學,繼而成為社會與行為科學系的系主任。
  • 淺談學術造假的認識
    如在物理實驗中,大家根據理論值隨意修改得到的實驗結果,而不尊重實驗真實的結果。剽竊,是指抄襲別人的科研成果,並且以自己的名義進行發表的行為。通常表現為引用別人的學術思想、學術觀點但是又不註明出處。當然,在對剽竊的認定上,很難將剽竊部分和合理引用區分開來,並且存在抄襲者常常以「合理引用」作為自己剽竊行為的開脫藉口。
  • 天津大學一教授學術不端被舉報,論文和實驗數據多次造假
    天津大學一教授被實名舉報學術造假11月19日,天津大學一教授學術造假被實名舉報,經校方調查情況屬實,該教授承擔全責,後校方與其解除勞動合同。網傳舉報材料長達123頁,稱該教授論文和實驗數據多次造假,多次幫助其女兒修改論文、發表論文,還將其研究生的學術成果稍做修改,用其女兒的名字發表出來。
  • 《學術造假態度調查報告》:89%認為學術造假行為應列入刑法範圍
    而這只是冰山一角,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不知道還存在著多少類似事件。學術造假,學術不端不僅對被侵佔學術成果的學生來講不公平,對學術界,對社會來講,是對學術道德底線的挑戰,更是一件無法容忍的事情。那麼大眾對於學術造假、學術不端是什麼態度呢?
  • 太愛做共同作者,這個學術大牛可能要倒在別人的學術造假上
    論文的共同作者原則上應當是對研究成果頗有貢獻的課題組成員或夥伴,但是學術界確實也有一些將文章署名當成禮物來做人情的情況,而我們今天要說的這位學術大牛 David Ojcius,就特別喜歡這樣的禮物。然而,這些得到的「禮物」可能其實是個「毒蘋果」,大量牽涉學術造假質疑。
  • 學術造假是學者的自殺行為
    嵇少丞質疑:「這裡面是否也存在類似問題,不知國內是否進行相應的學術調查?」    嵇少丞說,在西方發達國家,學術造假是學者的自殺行為。而在中國,有些有嚴重學術不端行為的人依然做著院士、校長和教授,這是不可理解的。中國論文的被引用率較一些國家是很低的,對學術造假的行政不作為可能是根本原因之一。
  • 嚴打學術造假刻不容緩
    政策微評李海楠近日,教育部發文嚴厲打擊學位論文買賣、代寫行為,讓各界輿論重新聚焦大學生論文造假話題,更引申至對我國學術造假的再次深刻思考。必須承認的是,我國學位論文造假由來已久,國家層面採取的措施不斷,也的確起到了積極成效。
  • 賈樟柯談演員學術造假行為 不是所有藝人都造假只是個別案例
    近日,全國人大代表、著名電影導演賈樟柯在記者訪談中,談論了關於演員學術造假的這一相關問題,賈樟柯在採訪中表示演員學術造假是少數演員的個人行為。3.5日,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和電影導演的賈樟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被問及到關於演員學術造假的相關事列。
  • 41歲成院士,53歲任985大學校長;後遇「美國方舟子」陷學術造假風波
    日本動漫盛行,可以說動漫行業的一系列產物也算是他們經濟收入的一大來源,但催生出這樣形式的那些人又是怎樣的。他們喜歡沉浸在那些動漫的世界裡,也許會有人說那些動漫的世界總是美好的。然而並不是,他也是由人造出來的,也會加入人的所思所想。
  • 孫金偉:論中國學術造假三種常見手段極其危害(資料)
    何謂學術論文?學術論文必須擁有他人沒有發表過的創新思想觀點,也就是在中國和全球沒人發表過的思想觀點。創新一種思想觀點不是一時一刻拍拍腦袋就可以實現的,這是一個人長年累月生活工作中思考總結的思想成果,思想創新能力是人類最優秀最核心能力。一個從小沒有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人不可能擁有創新思想能力的。創新思想成果是幾十年積累的結果,絕不可能隨便拍拍腦袋就有的。
  • 為評職稱而學術造假?讓醫務人員把論文寫在臨床上
    王女士是江蘇省泰州市某醫院的一名護士,因為評職稱,需要在相關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王女士聽說網絡上有「槍手」專做「代寫代發表論文」的生意,便有些動心。讓人沒想到的是,王女士遇到了論文騙子,被騙了數千元。那些中了「槍手」圈套的醫務人員,毫無例外都是為了發論文、評職稱,而自己又寫不來、發不了。這裡就牽涉一個老掉牙的問題,醫務人員評職稱難,難於上青天。
  • 零經驗月入10W+,3個月500萬,直播的那些套路你也敢相信?
    時代在變,套路永存。  不需要學歷,不需要經驗,只要準備一個抖音號和微信號,就能輕鬆月入10W+。這樣的項目刺激不?    天愛姐聲稱不用學習寫文案,不需要懂編劇,不需精通拍攝剪輯,不需要有自己產品就可以像她一樣在抖音日入十萬,合伙人如果在3個月內沒賺到錢甚至可以申請退款。  但據大量交錢的用戶反映,交錢後天愛姐團隊並沒有提供承諾的可以日入十萬的課程,也沒有聲稱的一對一指導,甚至很多提出疑問和異議的學員直接被拉黑禁言。
  • 南開校長曹雪濤院士學術造假?我建議大家還是先看看這篇
    曹院士是免疫學大牛,在全世界的學術地位都極高!但學術界是一個特別容不得造假的地方。這一錘下去,半個科研圈都驚得信仰崩潰了。但我坦率地說,大部分網友一不知道曹院士是誰,二吃不懂學術瓜,噴得很不理性。今天請允許我以我淺薄的學術水平,在此詳細分析一下曹院士的前前後後。01 事件的時間線事情起源於11月14日,美國生醫領域學術打假專業戶Elizabeth Bik在推上表示,發現某中國大牛的論文圖片有問題。她講得很隱晦,沒有點名。
  • 中國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學術造假扎堆!難怪「顏寧」們待不住
    顏寧是我國知名的生命科學家,曾在清華大學工作10餘年,又出走國外,並取得了新的學術成就,獲得世界大獎。為何這是世界頂級科學家回國後「水土不服」,待不下去?學術環境是重中之重。但是這樣優秀的人才,卻也在學術造假上,越走越遠。根據科技部的通報,以他為通訊作者的論文屬於第三方代寫、帶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