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二連三驚爆眼球的學術醜聞,學術圈怎麼了?

2020-08-27 世匯

原創 Dr 春哥 溫柔醫刀 2019-12-01


相信,任何一個醫學工作者,都已經聽說這些醜聞,而且都在關注著這些事件的進展。

先是,11月14日,南開大學校長,工程院院士曹雪濤被人舉報40餘篇學術論文涉嫌造假。可能好多朋友頭一天還聆聽過他在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會上所作的《弘揚科學家精神,打造新時代中國學派》的報告,沒想到,第二天就在新聞上看到他被人被指控學術論文數據造假。

再是,11月29日,前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現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實名舉報武漢大學醫學院李紅良教授、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細胞所裴鋼院士、上海藥物所耿美玉研究員論文造假,又恍如在學術圈這個深水潭投入了一顆重磅炸彈,引發了一場「學術界的大地震」。



事件還在發酵,調查也還在繼續,可能有結果,也可能沒有結果;但是,不管最後的真相如何,我相信,很多人內心深處關於學術領域科研誠信的底線已經一再地被擊穿,很多人從事科學研究的信心和決心也受到強烈的衝擊,甚至已經開始動搖。

毫無疑問,這種院士、大牛、科學研究領域金字塔頂端人物的帶頭造假造成的影響極為惡劣,破壞最為巨大,不僅帶壞了學術研究領域的風氣,也給青年學子樹立了極為醜陋的榜樣。

新近,根據丁香園對1538個普通醫護人員的抽樣調查顯示,27.9%的醫護人員表示自己的論文是購買來的,13.7%的人表示自己的論文是由他人代筆完成的,也就是說共有41.6%的醫護人員論文存在造假現象。



雖然這樣的調查結論不一定完全可信,但是也不難看出,學術不端已經成了學術圈一種相當普遍的現象,論文造假也淪為一些人快速提拔晉升、攫取各種利益,搶佔學術山頭,套取國家科研經費的便捷工具。


學術造假看似只是某些人上不得臺面的私下行為,實則禍國殃民,危害巨大。

學術不端不僅浪費了大量的科研經費,杜撰的研究結果也給後人指引了錯誤的研究方向,導致了更多人力、物力、財力的損失,浪費了其他研究者大量的時間,貽誤了無數青年學子的成長!更甚者,學術不端行為促成了論文買賣的黑色產業鏈,破壞了研究領域嚴謹、踏實、科學、誠信的學術氛圍,助長了惡性競爭、無序競爭、非公平競爭的歪風邪氣。

一邊是管理層高調強調科研誠信,一邊是醫務工作者自上而下普遍的論文造假,不由人不發問,學術圈怎麼了?

醫學研究是最容不得苟且和弄虛作假的領域,因為所有的研究成果最後都要應用到人體身上。而凡是要應用到人體的東西,不管是藥物還是治療手段,都必須經過科學而嚴謹地研究、論證,儘可能地確保安全、可靠,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難以想像,如果很大部分的醫學研究都是有水分的,如果很大部分的醫學論文都是造假編撰的,那麼,應用到人體身上的藥物和治療又如何保證療效?病人的生命和安全又該如何來保障?

學術不端就像長在科研大廈上面的毒瘤,如果沒有刮骨療毒的勇氣,如果沒有重整旗鼓的決心,任由這個毒瘤瘋狂地生長、傳播,那麼,終有一天,整座科研大廈將被吞噬得千瘡百孔,甚而汲汲可危,最終損害的是我們這個社會每一個個體乃至我們的子孫後代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


有人或許會辯解,論文造假實是迫於無奈!

文憑低學歷淺,寫不來論文;臨床任務繁重,沒法寫論文,實驗進展不順,寫不出論文;但是獎金收入,年終考核,職稱晉升,課題申報,榮譽評比又都要跟論文掛鈎,沒辦法,只有不得已而為之。而且,別人都是編的論文,買的論文,請他人代筆的論文,我不這樣做,別人也會這樣做。與其老實本分自甘落後,不如隨波逐流迎頭趕上。

誠然,這些都是理由,而且看似是客觀存在又堂而皇之的理由,把學術不端的過錯歸咎於收入分配職稱晉升的考核體系,歸咎於課題申報基金申請的評價體系,歸咎於獎勵評選榮譽評比的評審體系,歸咎於劣幣驅逐良幣的社會風氣!

但是,只要摸一下自己的良心,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問一下自己的內心,這些託辭真的成其為理由,能成為我們學術不端的藉口嗎?

我們是臨床醫生,是醫務工作者,肩上承擔著治病救人的神聖職責,擔負著捍衛人類健康的光榮使命。

我們在當初入學的時候,都曾宣誓,要恪守醫德,維護醫術的聖潔和榮譽;如果連誠實守信、實事求是都做不到,連做人最基本的底線都守不住,還談什麼恪守醫德,維護醫術的聖潔和榮譽?(態度不好就是沒有醫德,病沒治好也是沒有醫德?醫德豈是可以亂扣的高帽亂潑的髒水!)

別人欺騙並不意味著我們也要欺騙,別人造假並不意味著我們也要造假。

其實,堅持學術誠信的理由只有一個,就是,如果每個人都不堅守底線,如果每個人都造假,那麼這個學術圈就完了,這個社會就完了!

山雨欲來風滿樓。

越是在風雨飄搖岌岌可危的時候,越是要牢築信念的城牆,守住誠信的陣地。

踏踏實實幹工作,老老實實搞研究,每天進步一點點,看似要比那些「走捷徑者」落後一些,也可能會損失很多短期利益,但是,我們對得起自己做人的良心,對得起自己學醫的初心。

我接力,不弄虛作假,不捏造編撰,科研誠信,從我做起!

相關焦點

  • 復旦「學術妲己」後,北大博導又被爆劈腿十餘人,學術圈怎麼了?
    還記得今年7月份爆出的復旦大學一女博士同時劈腿4個男博士、碩導被逼欲尋短見、男友送5篇SCI 的「學術妲己」嗎?最近又網傳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馮某傑劈腿10多人、插足本科生、出軌已婚女、致人重度抑鬱……這勁爆的消息,堪稱魔幻現實主義。
  • 吹捧導師與師娘論文作者被處理:搜獵馬屁精,為何學術圈最容易?
    從某種層面上而言,有「馬屁精」的地方必有妖,這在如此尷尬的學術風波中還是體現得很充分。畢竟,就最初公眾的質疑,只是覺得「吹捧導師與師娘論文」有些不妥。但是,順著吹捧的脈絡,我們卻又看到更為「深不可測」的「學術圈」亂象。坦白講,就以提供虛假信息進行「項目經費套現」的事實來講,涉事的「論文作者」是沒有資格在繼續搞學術的。
  • 學術圈六大蠱王吃瓜匯總
    這位姐姐就更牛逼了,去年可是學術圈八卦的主角。據說研究生期間就和男主在一起了,男主為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分泌科研究員,長相一表人才,工作前途無量,生活已有家室。可以算是陳女士學術坦途的開端。然而學術圈對於陳女士獲獎多有不齒,原因就是,陳女士獲獎的大多數研究成果、論文皆是在前夫包紹文的幫助下完成的。
  • 盤點2020學術醜聞,一場洪水颳走3個教授資格,第三方公司背鍋!
    篇高引論文在受到新冠疫情的衝擊同時,全球很多高校和科研實驗室都受到影響,在科研工作受阻的同時,很多學者有時間細緻地審閱他人的論文,因此在2020年很多SCI期刊也集中發布了大量撤稿申明,其中來自中國的科研撤稿數量也眾多,來自四川省成都理工大學童東革團隊的撤稿最引人矚目,截止2020年12月30日,被撤稿11篇高引論文,其中有8篇論文為影響因子大於10分的期刊,還有3篇國際知名期刊的論文,用學術圈內人的話來說
  • 韓國學術醜聞頻發引社會關注
    事實上,自2005年韓國「國寶級」科學家黃禹錫克隆研究造假醜聞曝光後,韓國社會對學術不端現象的關注日益加深。但由於缺乏有效監管等原因,這類事件仍屢屢出現。  據韓國媒體報導,此次事件所涉及的教授大多來自科學和工程類的高校院系,為在續聘評估前保住「飯碗」而盜用他人著作。這些教授所供職的110所高校遍布全國,包括國立大學、公立大學以及首爾的私立名校。
  • Sci-Hub又被學術出版商「圍剿」,運營商頻繁封殺,學術圈不幹了!
    來源 | 募格學術 編輯 | 學術君 對「著名學術侵權機構」的又一次圍剿,來勢洶洶。 以後,科研黨們還能看到他們的「女神」揮手微笑了嗎?
  • 畢業生罵翟天臨原因始末 學術造假事件撬動了整個學術圈論文審核變嚴
    翟天臨被準畢業生「罵上」熱搜,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受翟天臨學術不端事件的影響,很多高校對論文的考核變得更加嚴格了,這也無疑加大了在讀生的畢業難度。眾多臨近畢業的碩博士們在熬夜通宵改論文的時候,仍然不忘「感激」翟天臨為自己留下的「豐功偉績」,紛紛在微博上發文,瘋狂討伐翟天臨。
  • 國際學術發表又被批量撤稿,這次是33篇論文
    因學術不端問題,國內學術圈又迎來了一次規模不小的「地震」。據媒體報導,今年4月,國際著名學術出版集團施普林格旗下期刊《多媒體工具與應用》批量撤銷33篇論文,加上該期刊近兩年撤下的另8篇論文,總共有41篇論文被撤,其中這已經不是國內學術圈在國際發表上的第一次集體出醜了。
  • 韓國再爆學術醜聞 名校校長抄了碩士抄博士
    據新華社2月27日電新年前夕,韓國再爆學術醜聞,位於首爾的高麗大學校長李弼商被控抄襲學生論文。繼前首爾大學教授黃禹錫幹細胞造假事件,這一醜聞再度驚動韓國學界和社會。  剛上任就要「下課」  李弼商在1988年至2005年期間發表的三篇論文中,被控有一半以上內容抄襲自己學生的文章。
  • 小保方晴子傳:2014年度學術醜聞
    12月19日,2014年科學界最大的醜聞落下帷幕。這場登上《自然》年度十大科學事件的學術鬧劇,以主角小保方晴子(OBOKATA Haruko)的辭職,和STAP細胞的重現失敗告終。一年來,小保方晴子一直是科學圈關注的焦點。1月,這位僅有31歲的年輕研究者在《自然》上同期發表了兩篇重磅論文,震驚幹細胞學界,引發全球關注。
  • 學術圈有多亂?
    ,如果侵權,會刪文處理學術圈有多亂?小時候以為學術圈是神聖的,現在越來越發現不是這麼回事。不是所有的學生都相信上述三招,有大膽的學生質疑我怎麼就不用這三招。我不能故作高尚說我不用這三招是因為不屑於「著名」或不屑於這樣「著名」,實在是我想「著名」的時候沒有人給我指點如何「著名」——已經「著名」的絕對不會將自己「著名」的經驗告訴別人,等到我琢磨出「著名」之道時我已經白髮蒼蒼——身處人生下半場再想著「著名」實屬老不正經。
  • 南大女教授百餘論文404 當事人:在學術圈待不久了
    (原標題:南大調查教授百餘篇論文被撤事件 當事人:自己在學術圈待不久了)
  • 臺大醫院再曝學術醜聞 專攻肝癌名醫多篇論文造假
    (原標題:臺大醫院再曝學術醜聞 專攻肝癌名醫多篇論文造假)海外網1月10日電 2016年前臺灣大學教授郭明良研究團隊多篇論文涉及造假時隔兩年,臺灣醫學界龍頭臺大醫院再曝論文造假醜聞,臺大醫院醫學研究部主治醫師陳昆鋒的多達10篇論文遭臺「科技部」認定造假,規模不亞於當年郭明良案。據臺灣「東森新聞雲」報導,經過臺「科技部」、臺大及臺大醫院調查,認定以陳昆鋒為主的研究團隊有10篇論文造假,這10篇論文都有申請或取得臺「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劃。
  • 張裕卿之後,打擊學術不端何時能走向必然
    在學術領域,也有類似的文化,阻礙了學術同行之間的互相監督,這就是單位和個人的高度綁定。這是非常奇特的現象,各學術單位會把個人與本單位的利益自覺地聯繫在一起。總之就是,能捂就捂,能蓋就蓋。與此對照的是,國內的媒體也特別喜歡強調造假者的單位歸屬,這點和韓國學術圈特別地像。
  • 學術造假,是怎麼造出來的
    正在造假的藤村新一被視頻監控拍了下來(資料圖片)學術史上,或因學術評價制度不合理、學術監管缺位、學術規範不健全,抑或因種種利益驅動,違反學術道德的事件在國內外學界不時閃現。隨著人們對這些經驗事實認識的深化,「學術不端」阻礙學術進步、違背科學精神和學術道德、損害學術形象的負面效應,應當引發全社會的警思。心理學教授 成為學術騙子現實中,部分研究者不去分析原因及糾偏之策,而是想方設法對現有數據和資料進行「加工處理」,或拼湊數據和資料,或改變、省略某些數據和資料,以使改變後的數據和資料儘可能支持所謂的假設。
  • 107篇醫學論文被撤:治學術造假還得靠「國際醜聞」?
    而在對此醜聞感慨「丟人」之外,對這起個案解剖不可或缺。首先,得看到,這些論文涉及的醫生醫務人員職稱評審。就像這次被撤回的2012年至2015年的107篇論文,肯定有不少人因此評上了職稱甚至提升了職務,但這次醜聞公開後,有多少人因此被拿下職稱或拿掉職務,有多少項目資金或課題經費會被收回,或許可以預見。估計大部分機構都是高高舉起輕輕放下,甚至高高舉起的動作都不會有。現實中,只要在職稱評審或職務晉升的關鍵時刻沒有暴露醜聞,再無大礙是大概率事件。
  • 步長製藥年報被問詢,問題比「斯坦福醜聞」更嚴重?
    「斯坦福醜聞」的醜聞風頭剛過去,公司又收上交所年報事後問詢函。上交所13個問,直指步長製藥的業務推廣模式,以及主營產品中藥注射劑政策監管問題。5月13日,早盤步長製藥一度跌停,其後跌幅雖收窄,但尾盤又被砸到逼近跌停,全天收跌9.76%,收於每股24.41元。
  • SCI學術文獻怎麼讀?學術圈的菜鳥應該了解一下-英輯官網
    如今的做學術研究的人,最需要的就是閱讀大量的文獻,但是對於剛剛進入研究這個圈子的人來說,這些英文文獻就不知道該怎麼去讀了,因為看了半天,也沒搞懂是什麼意思,小易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下如何高效閱讀學術文獻。1.首先是看標題,這是毋庸置疑的,通過標題一般就知道這篇論文主要是講什麼的,如果想細看的話,就是去看摘要,這是快速了解整篇論文的最佳選擇,因為在摘要裡,能看到高度的文章概括,描述了實驗方法和實驗結果,這個研究課題對學術的影響,能讓你第一時間獲得你想知道的信息,這是非常方便的,不用再去通讀整篇論文。
  • 學術圈地震!天津大學教授被舉報學術造假!學生寫123頁PDF血淚重錘!
    這一次,天津大學也「不甘落後」 教授被舉報學術造假 KANTIANJIN 學術圈地震
  • Sci-Hub又被出版商圍剿,「網絡封殺是唯一辦法」,學術圈不幹了
    對「著名學術侵權機構」的又一次圍剿,來勢洶洶。以後,科研黨們還能看到他們的「女神」揮手微笑了嗎?這次是誰在起訴?2020年12月21日,著名學術出版商Elsevier、 Wiley,和美國化學學會聯合向印度德裡法院提起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