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初盛傳的「吹捧導師與師娘論文」事件,正式落下帷幕。經相關部門調查,「論文作者」在「項目申請書」中提供大量虛假信息,因此決定撤銷其相關研究的資格,並追回已撥資金。至於他闡述「導師的崇高感和師娘的優美感」,更多是輿論審視層面的問題,並沒有過多地被提及。
要知道,整個事情的敗露是從「搜獵馬屁精」開始的,但是,對於「馬屁精」來講,又好像是個道德概念,所以想要「硬挖」就必須「就事論事」。從某種層面上而言,有「馬屁精」的地方必有妖,這在如此尷尬的學術風波中還是體現得很充分。
畢竟,就最初公眾的質疑,只是覺得「吹捧導師與師娘論文」有些不妥。但是,順著吹捧的脈絡,我們卻又看到更為「深不可測」的「學術圈」亂象。坦白講,就以提供虛假信息進行「項目經費套現」的事實來講,涉事的「論文作者」是沒有資格在繼續搞學術的。
然而,當「學術圈」已經淪為「研究如何套現」的苟且之圈時,可能這樣的「論文作者」就只能怪自己倒黴。事實上,近些年「學術圈」的醜聞挺多的,但露出的也只是冰山一角。從某種層面上而言,「馬屁精上位」這種範式並非只有「學術圈」存在,之所以「學術圈」更容易敗露,就在於「白紙黑字」的尺度上,瑕疵很容易露出。
就以「吹捧導師與師娘論文」事件中的當事者來講,他不用心研究論文需要的真實信息,卻熱衷研究導師和師娘的家庭關係,並且還上升到理論的層面,一本正經的闡釋所謂的邏輯關係。對於這樣的「論文作者」,我們很難想像他的學術研究是靠譜的。
所以,涉事的「論文作者」最終被處理,其實也是可預料之內的事情。但是,就處理的尺度來講,其實還是比較溫和的,只是追回項目資金,取消相關項目申請資格2年,並給予通報批評。從根本上講,「論文作者」的飯碗還在,只不過暫時的「項目套現」被鎖死而已。
不過,有很多人在看待這件事情時,會認為涉事的「論文作者」是被抓典型。言外之意,「學術圈」這樣的「論文作者」還有很多,可為何偏偏對他揪住不放呢?不得不承認,但凡「比爛的邏輯」盛行,那麼是非的尺度就會降緯,甚至直接坍塌。
很多時候,如果站在同類對比的秩序裡,確實會發酵出被抓典型的氛圍。但是,如果比爛的邏輯可以成立,只能說「吹捧導師與師娘論文」這種操作實在太爛,以至於可以瞬間出圈,成為眾矢之的。所以,與其覺得他有些可憐,不如尋找可恨的源頭。
因為,當一個圈子已經呈現病態化時,出現較為尷尬的亂象也就不足為奇。只是,就目前來講,在治理學術亂象的問題上,還只是停留在「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方法論上,這導致,在「學術項目套現」過程中,就看誰更為隱蔽,誰更為幸運。
另外,要承認「搜獵馬屁精容易,消除馬屁文化卻很難」的社會現實。在一定程度上,「馬屁精」可謂無處不在,雖然人們厭惡他(她)們的存在,但是絕大多數人卻又經不住馬屁邏輯的蠱惑。於是,看著討厭,心裡愛著,怎麼想都覺得有些「人格分裂」。
一個社會要維持它的價值標準,是靠真君子的身教和偽君子的言教共同作用的結果。而就馬屁精們來講,多數都是偽君子的信徒,他(她)們當然也不是情願當「偽君子」的信徒。但是,面對「偽君子邏輯」所帶來的便利和通暢,他(她)們最終還是扛不住誘惑。
於是,他(她)們開始欺騙自己,比如「大家都這樣搞科研,我不這樣就是傻」。這樣久而久之,「謊言千遍成真理」,再去實踐的時候,就會覺得很理所當然。就如「吹捧導師與師娘論文」的作者,在事發初期也是很有底氣,但所謂的「底氣」只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
然而,如果說馬屁精是可恥的,那麼狩獵馬屁精的「領導們」自然就是可恨的。人世間的秩序,歷來是沒有說明書的,即便有,照章辦事也會碰到一堵牆。這些道理,「馬屁精們」肯定是知道的,甚至早已看破。所以,才會無奈走向諂媚的道路。
人是脆弱的,這棵會思考的蘆葦不會折斷,但是可以壓傷。由此推及涉事的「論文作者」,想必他也會充滿困惑。甚至對於他的導師和師娘也會覺得他那些吹捧的邏輯瞬間面目可憎。只是,「這一切」的轉變本身,就在於他(她)們的苟且被發現,並且是毫無保留的敗露。
從這個意義上復盤「吹捧導師與師娘論文」事件,可能涉事導師就是喜歡被拍馬屁。雖然,學生用導師和師娘這樣的稱謂將關係相對溫和化。但是,對於善惡的勾兌而言,它更是一個理性層面上的吞噬和反吞噬之戰。只不過,在這次交互上,沒有贏家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