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核心期刊《冰川凍土》發表了一篇吹捧「導師的崇高感」和「師娘的優美感」的另類論文引起的核心期刊審查不嚴,論文質量堪憂的風波還未停,社會輿論還在熱議之時,又有一核心期刊火了。
近日,有學者發現,由山西省社會科學研究院主管,被列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人文核心期刊目錄的專業刊物《銀行家》,竟然開設「父子集」專欄,刊發了中國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原黨委書記王松奇和他兒子王青石文章數十篇,而王松奇本人就擔任的是該核心期刊的主編。真是「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 王松奇、王青石父子兩人已經在《銀行家》發表了數十篇書法、散文作品。既然是行內重要的專業核心期刊,為何要大量刊發期刊定位無關的文章呢?此事一經披露,一時間引發了社會高度關注。網友認為,利用自己權力之便,在專業核心期刊上刊發與學術無關的文章,就是對學術的褻瀆,就是以權謀私,擠壓真正有學術和時間價值的研究發現的空間,是對公權力的濫用,也讓專業核心期刊和學術論文在公眾的心目中失去了權威,失去了地位。這種亂作為,恐怕也是一種學術上的腐敗。
眾所周知,要通過職稱評定,就一定要在國家級、省部級刊物或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尤其是教師為了評職稱在這樣的專業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極其不容易,自己辛辛苦苦進行實踐論證寫的文章,要在核心期刊上發表,不但要等還要交刊發費。現在要發表一篇論文,需要排隊刊發,短則一兩個月,長則需半年甚至一年之久一篇論文在核心期刊發表,沒有個一千多元根本沒門。然而,這樣的雜誌社卻門庭若市「生意」極其紅火,論文刊發日期早已排在了一年之後。一本核心期刊,原先是薄薄一本,只刊發幾十篇文章,而現在卻變成了厚厚的一冊,一期雜誌就能刊發幾百篇論文,令人乍舌。
行內人都知道,由於將量化考核引入學術評估,論文發表重數量、輕質量,這就催生了大量的學術垃圾和論文泡沫,也產生了魚龍混雜的代發論文「產業鏈」。從而也導致現在的期刊質量降低了,論文大多都有了水分,也讓許多論文投稿摸不著門道的人上了當,受了騙。也許,正因為這樣的緣故吧,王松奇才會在《銀行家》上發表了數十篇書法、散文作品。
《冰川凍土》發表的吹捧「導師的崇高感」和「師娘的優美感」的另類論文也好,《銀行家》發表的與專業學術研究無關的文章也好,都在折射出教育界,學術界的一種亂象,既有腐敗也有學術造假,值得引起我們相關部門的注意。學術界的歪風也該治治了,網友們,您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