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大咖屢曝造假!大科學時代,論文「質控」有解嗎?

2020-12-05 科學網

作者 | 李晨陽 馮麗妃


近日,有消息稱美國某大學已開始對一名「大腕」級PI展開嚴肅學術不端調查,並已暫封其實驗室。


該指向嫌疑較大的是美國東北大學教授託馬斯•韋伯斯特(Thomas Webster)。目前,他有72篇論文被掛在同行評議網站Pubpeer上。


前段時間,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也深陷「造假門」。


近年來,論文造假事件屢屢曝出,涉及人物不乏重量級學術大咖。


於是,人們質疑,「大科學」時代讓論文越來越難管嗎?在動輒數十人乃至上百人的大團隊裡,經常以通訊作者身份出現的學術帶頭人如何做到為每一篇論文負責?當有人說「我們的圖片放錯了,但結論是對的」時,他們的辯護成立嗎?……


針對這些問題,《中國科學報》採訪了包括諾獎得主在內的多位國內外專家。


蹭了諾獎得主「熱點」,18年前論文被扒


最近,猶他大學學者約瑟夫·普爾哈爾(Josef T. Prchal)一直在忙著「破案」,儘管「案發時間」已經過去近20年了。


他發表於2002年的一篇論文被人質疑「一圖多用」,而這篇論文的倒數第二個作者正是近日身陷「造假門」的諾獎得主塞門扎。(塞門扎是「細胞感知氧氣」這一科學領域的開拓者。從今年9月左右起,陸續有40多篇塞門扎署名的論文被掛在知名學術打假網站Pubpeer上,時間跨度長達18年。這些論文被質疑一圖多用或圖片PS,少數文章還被質疑存在倫理問題。)


相關閱讀:


1988年冬天,普爾哈爾當時還在美國貝勒醫學院工作。他去俄羅斯的楚瓦什地區採集了一批楚瓦什紅細胞增多症(當地一種特有疾病)患者的樣品。經初步研究,他們發現一種基因突變可能跟疾病有關。


之後,他們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塞門扎,以及牛津大學的其他合作者一起完成了這項研究。


被同行質疑的是一張蛋白質印跡(WB)數據圖片。在這項檢測蛋白質表達水平的實驗中,對照組和試驗組的條帶圖像看起來一模一樣。作者由此推論,患病個體(試驗組)和不患病的個體(對照組)相比,VHL蛋白的表達水平是一樣的。論文寫道:相關基因突變並不影響VHL蛋白的穩定性。


但有同行懷疑,這根本就是一張圖片被重複使用了兩次,從而得出蛋白表達沒有顯著差異的「偽結論」。而類似的問題,在這篇文章中還不止一處。


黃框內的圖片被質疑重複使用(DOI:10.1038/ng1019)



「很顯然,這張圖片的數據是站不住腳的。」普爾哈爾回復編輯說,「很不幸,我之前沒有注意到。」


接下來,就像調查一樁陳年舊案那樣,普爾哈爾嘗試聯繫所有相關人員。上述實驗的實際操作者是論文第一作者——博士生索尼·昂(Sonny O. Ang),他當時在另一位博士後的指導下開展研究。


索尼·昂回復了導師的郵件。他表示自己當時使用的筆記本電腦作為機構財產,已經在畢業時歸還實驗室了。而所有相關的病人DNA、細胞和試劑等都保存在實驗室的冰箱裡。


普爾哈爾只好再去翻冰箱和電腦。但他的實驗室在2006年搬過一次家,冰箱顯然有更替過。最終,他們在一些液氮儲存罐裡,找到了這些封存至少14年的細胞。目前普爾哈爾正在嘗試用這些細胞重複上述實驗。


而另一項重要證據——索尼·昂製作的原始X光片,普爾哈爾還沒有找到。「我隱約記得我檢查過這些X光片。我想這個圖片可能是出現了剪切和粘貼錯誤吧。」他說。


「大科學」時代讓論文越來越難管嗎?


隨著「大科學」時代的到來,實驗室的規模越來越大,跨機構跨國合作的範圍在擴大,論文的參與者在增多。幾十人甚至上百人的課題組,十幾名甚至幾十名的作者數,已經變得司空見慣。


「而且,在那些規模較大的實驗室,PI(學術帶頭人)很少親自操作實驗,他們主要負責申請資助並監督工作。」知名學術打假「獵人」伊莉莎白·畢克(Elisabeth Bik)說,「這似乎是大多數實驗室的情況。」


因此,對諾貝爾獎得主等學術「大牛」來說,如何在這麼大的團隊裡確保每一個成員、每一篇論文、每一個數據的誠信,無疑是巨大挑戰。特別當多個團隊合作時,狀況還會變得更複雜。


那麼作為PI,該如何防止各式各樣的欺詐在自己的實驗室裡暗地滋長呢?


「首先,原始數據必須根據國際標準仔細記錄、可靠存檔。在此基礎上,PI有必要了解數據是如何獲得和分析的,並且確保這些結果可以在實驗室內重複出來,得出的結論具有統計意義。」諾貝爾獎獲得者科學聯盟(LSA)科學顧問委員、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史蒂夫·凱伊(Steve A. Kay)對《中國科學報》說。


伊莉莎白·畢克給出的建議則是:「PI應該定期與實驗室成員見面,了解他們的研究進展。這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見面,還要檢查手稿中的數字是否與實驗室中獲得的數據相匹配。如果PI沒有時間,就應該任命高級實驗室人員來接管這項責任。」


PI應該記住,只在自己真正參與研究的論文上署名,而不能僅僅因為你是這個學院的院長或系主任。如果發現了不當行為或嚴重錯誤,還要對其更正或撤回負責。」她說。


「科研工作本質上是人的創造性智力活動。因此論文的質控,歸根結底是對人的把握——如何把人管好,把人用好。」科學網博主、中南大學教授喻海良對《中國科學報》說。


據南方某高校教授吳軍(化名)講述,德國一位世界頂級的學術「大牛」,所轄團隊有近200人,每年論文產出數量可達百篇。團隊成員要見他一面,需要提前半年以上預約,每次見面時間只有30分鐘。但迄今為止,這位科學家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學術聲譽。


他的管理秘籍包括:首先在全世界範圍內遴選最優秀的學生,從源頭上保證團隊質量。然後選拔科研能力和管理能力都突出的人員擔當各小組組長,建立一個梯級管理架構。最後,他作為通訊作者,每一篇論文都要親自看過才準許發表。


「當然,他犧牲了很多睡眠時間,是業內有名的『拼命三郎』。」吳軍說,「我想,並不是大團隊就一定不好,小團隊就一定規範。而是PI需要正視自己的管理稟賦,量力而行。萬事都有代價,想要擁有更大的團隊和更多的產出,就要付出比別人多得多的心血和努力。」


圖片放錯了,但結論是對的?


「可能放錯了圖片」的博士生索尼·昂在回復導師時特意提到,其他科研團隊開展的獨立研究也得到了和本文類似的結果。


這一點耐人尋味——很多作者即便承認數據有誤,也仍然在為論文的結論辯護。塞門扎事件裡另一位回應的作者同樣如此。他一方面承認「有兩張照片被無意間替換了」,但還堅持強調「這個無心的錯誤並不影響實驗得出的結論」。


作者回應稱無心之過不影響實驗結論


「問題是,不管圖片是真的還是假的,作者都會自然而然地這麼說。」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LSA發起人兼主席、199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理察·羅伯茨(Richard J. Roberts)如此「吐槽」。


德國獨立科學記者、著名學術打假人萊昂尼德·施耐德(Leonid Schneider)對這種辯解不以為然。「論文的所有內容都會影響結論。」他對《中國科學報》說,「當數據被有意操縱時,整篇論文及其結論就會變得可疑。操縱越嚴重和廣泛,論文就變得越不可信,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就變成了欺詐,無論作者本人如何看待它。」


「即便是所謂『無心之失』,也至少反映出該實驗室的數據管理是馬虎的。」伊莉莎白·畢克補充道。


只有圖片是造假重災區?太天真了!


「圖片PS」「一圖多用」等,似乎是論文造假不變的關鍵詞。而Pubpeer上最常見的一句評論,就是「 Much more similar than expected」,意指論文中的一些圖片明明不該這麼像,可它偏就這麼像。


為什麼圖片數據會成為論文打假的重災區呢?


「因為不以圖片形式呈現的數據,比如點狀圖、柱狀圖等,很難檢測到造假的痕跡——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沒有好的方法來監控這些欺詐行為。」伊莉莎白·畢克表示。


此外,施耐德還特別提醒:「即便被認為更容易捕捉的圖片數據欺詐,也『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地升級了。面對今天正在發生的高級欺詐行為,我們缺少技術,也缺少原始數據的支持來監測它們。」


「事實上,一些不誠實的科學家已經開始偽造『原始』數據了,僅僅是因為先進的技術讓這樣做成為可能。」施耐德說。


科學界需要自淨能力


儘管PI管理不善、「『一作』坑『通訊』」「學生坑老師」等情況頻繁發生,但這絕不是論文造假僅有的模式。


事實上,韓國的黃禹錫事件、日本的小保方晴子事件等學術不端事件中,PI本人都並非蒙在鼓裡。近日還發生了天津大學教授張裕卿長期造假,被學生舉報這樣的極端案例。


「打擊科研造假的關鍵在於,震懾必須是自上而下的。而不是像如今我們常常看到的那樣,只有學生會受到懲罰——PI不應該凌駕於法律之上。」施耐德說,「如果教授可以發表多篇剽竊或篡改數據的論文而不產生任何後果,他們又怎能教導學生不作弊呢?」


「我們要警惕,科學欺詐正在成為一種流行病,靠公眾和慈善機構的錢過活。它正在破壞科學,破壞公眾對科學的信任。它趕走了誠實的研究人員,讓騙子繁殖並接管科學。」施耐德說,「科學界及資助機構必須對科研造假採取行動。取消對騙子的資助。不給他們一分錢,抵制他們!」


「對於如何預防學術不端,我沒有明確的答案。」在與論文造假戰鬥多年後,伊莉莎白·畢克曾對本報表達自己的無奈,「欺詐無處不在,各行各業都有,或許人們永遠無法完全阻止它。」


但此次接受採訪時,她表示自己「仍然堅定地相信科學」。「我希望像我們這樣的人所做的事情(學術打假),可以讓科學界獲得一種自我修正、自我淨化的能力。」


就在記者撰寫本文時,一則消息傳來:美國某大學近期已開始對一名「大腕」級PI展開嚴肅學術不端調查,並已暫封其實驗室。


目前該指向嫌疑較大的是美國東北大學教授、美國醫學和生物工程研究院院士託馬斯·韋伯斯特(Thomas Webster)。他曾發表至少403篇論文,獲得32個專利,基於其技術已成立了9個公司。


在伊莉莎白·畢克等人的密切關注下,韋伯斯特已有72篇論文被掛在Pubpeer上,其中10篇已經勘誤,4篇已經校正。


「變化正在到來,我希望科學期刊和科研機構能夠更快地做出回應,發出更明確的信息:對科學不端行為零容忍。這是恢復人們對科學信心的最好方法。」伊莉莎白·畢克說。

相關焦點

  • 多名學術大咖被曝造假!大科學時代論文「質控」有解嗎?
    Semenza)也深陷「造假門」。近年來,論文造假事件屢屢曝出,涉及人物不乏重量級學術大咖。於是,人們質疑,「大科學」時代讓論文越來越難管嗎?在動輒數十人乃至上百人的大團隊裡,經常以通訊作者身份出現的學術帶頭人如何做到為每一篇論文負責?當有人說「我們的圖片放錯了,但結論是對的」時,他們的辯護成立嗎?
  • 臺大醫院再曝學術醜聞 專攻肝癌名醫多篇論文造假
    (原標題:臺大醫院再曝學術醜聞 專攻肝癌名醫多篇論文造假)海外網1月10日電 2016年前臺灣大學教授郭明良研究團隊多篇論文涉及造假時隔兩年,臺灣醫學界龍頭臺大醫院再曝論文造假醜聞,臺大醫院醫學研究部主治醫師陳昆鋒的多達10篇論文遭臺「科技部」認定造假,規模不亞於當年郭明良案。據臺灣「東森新聞雲」報導,經過臺「科技部」、臺大及臺大醫院調查,認定以陳昆鋒為主的研究團隊有10篇論文造假,這10篇論文都有申請或取得臺「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劃。
  • 造假 臺灣多位「大咖」因掛名而捲入論文造假風波
    記者:臺海網  薛洋 「臺大論文造假風波」不斷延燒,島內學界領袖、臺灣大學校長楊泮池因為掛名也牽扯其中,遭到各方質疑。臺灣學界盛行「掛名文化」,不太知名的研究人員在發表論文時,為了提高「命中率」,熱衷掛上「大咖」教授的名字,以示文章的「分量」與權威性。
  • 學術論文造假不能一撤了之
    近來,學術論文撤稿成為媒體報導的熱詞,先是相關部門宣布《腫瘤生理學》集中撤稿事件事實已經查清,接著韓春雨團隊在英國著名學術刊物《自然》子刊《自然·生物技術》網站上發表撤稿聲明。一時間,網友關於學術期刊撤稿討論熱烈。  四川網友船夫:撤稿就一定意味著造假嗎?
  • 大數據時代讓造假無處可藏,復旦大學研究生抄襲華科研究生論文
    大數據時代的尷尬大數據背後的尷尬隨著中國網絡流媒體的爆發性增長,中國已經成為全球上網用戶最多的國家,特別是行動網路的快速發展,讓信息傳媒的速度變得更加快速和及時,然而在大數據時代的背後卻有很多尷尬,例如,商家利用大數據進行殺熟,同樣的產品曾現給客戶是兩種不同的價格,曾經的微商和傳銷組織被曝光的速度加快,實名制的電商郵寄服務,讓個人隱私安全成為全社會關注的問題,在科研學術方面,中國學術造假由於網絡的不斷曝光
  • 論文涉嫌造假,導師作為「通訊作者」需要負責嗎?
    近日,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免疫學家曹雪濤被曝論文造假,論文實驗圖片有PS痕跡等消息在網上熱傳。根據學者伊莉莎白·比克(Elisabeth Bik)提供的線索,在最初曝出曹雪濤論文造假的國外學術交流在線平臺PubPeer上,能檢索到有上述圖像異常、作者署名包括曹雪濤的論文已超過40篇。
  • 論文抄襲,學術造假為何屢禁不止?
    學術造假,論文抄襲這一現象屢禁不止,本應該是象牙塔的大學卻有那麼多不應該有的現象,這合理嗎。先有讚美師娘,再有實名舉報導師抄襲,還有許多的學二代應該勵志攀巖科學的頂峰,難道做學術就不能堂堂正正嗎?先說學二代吧,我不覺得這是一個壞詞,國外有很多學二代,學三代,甚至學n代,比較熟悉的國外就有居裡夫人母女雙諾貝爾獎,中國近代也有錢學森錢老和他的侄子。作為一個掌握科研機會的家庭,讓孩子更早的接觸科學,無可厚非,這樣的孩子更有機會在科研上做出成就,可是現在的學二代不用做實驗,躺著就能水論文,仿佛一出生就自帶兩篇scl。網友說的好,真科研,還得看小學生。
  • 臺大教授學術倫理案認定8人論文造假,校長有督導不周責任
    臺大教授學術倫理案認定8人論文造假,校長有督導不周責任 劉歡 吳濟海/新華社 2017-03-30 16:47 來源:
  • 論文造假風波起 臺灣學術陷入道德危機
    臺大前生化所教授郭明良領軍的研究團隊被爆論文造假,事件越演越烈,除了臺大校長楊泮池曾與他共同掛名的論文,也出現了多起紕漏外,媒體甚至爆出,郭明良與臺大醫學院教授嚴孟祿之間的財務往來,可能涉及論文掛名的對價關係,嚴重影學術倫理,「立委」也要求「科技部」要追回補助款、加強把關。
  • 臺大醫院爆論文造假醜聞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臺大爆論文造假醜聞。&nbsp&nbsp&nbsp&nbsp中國臺灣網1月10日訊 據臺灣「東森新聞雲」報導,2016年,前臺大教授郭明良研究團隊被爆多篇論文涉及造假,當時臺大前校長楊泮池也擔任數篇論文作者,此事在臺灣教育界引起極大震動。事隔2年,臺灣醫界龍頭臺大醫院再次曝出論文造假醜聞,臺大醫院醫學研究部主治醫師陳昆鋒,多達10篇論文遭臺當局「科技部」認定造假。
  • 科研大佬背後的學術不端,高產教授背後的幾種科研論文造假的行為
    ,各種學術不端和造假開始泛濫,失去了對科研發現開始的初衷,各種的學術不端給違背了科學精神和學術道德,也讓很多期刊雜誌失去了權威性,因此為了應對各類的學術不端行為,科研圈內開始淨化行為,對於學術有問題的教授進行批判,對於有問題的論文進行退稿,學術不端不僅造成學術界的混亂,同時也會浪費很多科學家的時間,例如著名韓春雨事件,因為韓春雨的科研論文被國際頂級期刊刊登,科研影響力巨大,造成全球無數科學家進行試驗重複
  • 發表的論文造假的後果,中國學術造假從來不缺例子
    ,在學術方面剽竊他人研究成果,敗壞學術風氣,阻礙學術進步,違背科學精神和道德,拋棄科學實驗數據的真實誠信原則,給科學和教育事業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極大損害學術形象的醜惡現象。自2011年起,教育局開始嚴打學術不端風氣,一時之間,怨聲四起。  即將畢業的時候,我們都會以畢業論文的形式來進行結業的主要條件,這不僅僅是大學生,研究生,碩士生也均有所情況。同時還要痛苦的進行論文查重,不過,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論文不僅出現在教育事業中,就是在社會學術上也所有體現。
  • 造假風波引發「大地震」 行業自查難以遏制學術不端
    論文造假風波引發「學術圈大地震」背離科研道德的行為衝擊公眾信任  行業自查難以遏制學術不端行為  ● 近年來,在評價體系以量化為主的科技界,拼湊和抄襲論文的現象不斷發生。部門規章之外應該有上位法的約束,細化法律規範,填補規則盲區,並真正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 本報記者 王陽  11月29日,網傳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實名舉報3位學者,又一次將學術造假推至輿論的風口浪尖。後饒毅回復稱:「沒有發出,有過草稿。」  此前10多天,有關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的學術爭議事件,也引發了「學術圈大地震」。
  • 臺大教授學術倫理案認定8人論文造假 校長督導不周
    新華社臺北3月30日電(記者 劉歡 吳濟海)有關臺灣大學教授涉及學術倫理案,臺灣地區科技主管部門與教育主管部門30日召開聯合記者會,公布共有8人論文經審議被認定為造假,其中臺大教授郭明良遭處分停權10年。
  • 研究員開發新算法打擊學術造假 用AI查重論文圖片
    有圖無真相  在打擊學術造假的徵途上,學術規範機構又下一城。資料圖:人工智慧機器人。  來自美國紐約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的機器學習研究員丹尼爾•阿庫納(Daniel Acuna)等在2018年開發出一套算法,能利用人工智慧(AI)識別學術論文中的圖像造假,對論文圖片進行查重。  他們分析了生命科學領域來自4324本期刊的76萬篇開放獲取(Open Access)論文,並從中提出有效的263萬張圖片。
  • 諾獎得主涉嫌學術造假,30多篇論文被曝P圖、複製粘貼
    近日,著名學術打假網站Pubpeer又曝光了一起嚴重學術造假,並且這一事件的主角還是2019年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截至今年10月16日,Pubpeer已經掛了塞門扎至少32篇論文涉嫌造假,其中有29篇都是最近兩周陸續公布的。
  • 非正式舉報論文造假邏輯在哪?3名學術大師頂得住嗎?結局都傷心
    近日一條「學術圈大地震!首醫校長饒毅實名舉報3人論文造假,被舉報者皆為學術名人」的帖文在網絡瘋傳,文中還附了上舉報信圖片。正在下班路上的挖挖機瀏覽完帖文內容,真的給呆住了。太不可思議了!說它不可思議,主要源於兩點:(1)論文造假的舉報者身份特殊。舉報信的署名者饒毅,可不是一般人啊,現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還是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
  • 諾獎得主涉嫌造假論文!領域"地震"要來了嗎?
    "如果這些文章出了問題,那對學術界將是大地震級別的災難。"韓通說。截至發稿(10月20日上午),Pubpeer上曝出的塞門扎問題論文已經達到40篇。這40篇論文的時間跨度為2001年到2018年,長達18年。其中2013年到2016年的論文就有15篇,超過1/3。
  • 諾獎得主涉嫌學術造假,30多篇論文被曝P圖、複製粘貼-虎嗅網
    近日,著名學術打假網站Pubpeer又曝光了一起嚴重學術造假,並且這一事件的主角還是2019年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截至今年10月16日,Pubpeer已經掛了塞門扎至少32篇論文涉嫌造假,其中有29篇都是最近兩周陸續公布的。
  • 淺談學術造假的認識
    摘 要:長期以來,我國科學研究和學術研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國研發人員總量已居世界第一,論文總量和被引次數逐步增長,湧現了大批專家學者等。但是少數人員的學術不端問題仍有發生,比如,論文抄襲、論文造假等。2019年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弘揚科學精神,建設創新文化,共同營造良好的科研環境再次被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