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所高校的77名作者,被學術打假人發現問題論文。多所高校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表示,已啟動調查。
有人不但抄襲,還捏造國外合作作者,抄來抄去,抄得連自己都信了——「他們越來越自信,認為自己的工作不應該被埋沒,所以他們也開始引用自己的問題論文。」
人民視覺供圖
作者 |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言
編輯 | 張國
幾年前,一位歐洲數學家與中國同行合作發表了3篇論文,在其中一篇裡,他特別指出,這項研究是自己在訪問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數學系期間完成的,「非常感謝該系的盛情款待」。
直到2020年,3篇論文被期刊撤稿,「歐洲數學家」也現了原形——被撤稿的論文除了涉嫌抄襲和在同行評議中造假,還擁有共同的、不存在的通訊作者——丹麥羅斯基勒大學數學學院的比阿特麗斯·尤西(Beatriz Ychussie)。
羅斯基勒大學證實,該校沒有這位學者,也無法與此人取得聯繫。
3篇論文涉及兩位中國作者: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統計與大數據學院講師閆振海、河南大學商學院副院長李志強。
到目前為止,這兩位學者都沒有解釋自己是如何心有靈犀「結識」了那位查無此人的歐洲數學家。
針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詢問,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校方表示正在調查此事,已對閆振海有初步處理意見。河南大學也證實,李志強正在因此接受該校科研處的調查。
6月15日,學術打假人克萊德(Smut Clyde)和Tiger BB8(中文網名「扮虎」——記者注)在一個關注學術誠信的網站上公布了一份報告:國際數學期刊中,一批來自中國的論文顯示出一致的造假痕跡,包括虛構國外作者、虛構數學公式等問題,且這些問題論文之間頻繁相互引用、抄襲。已發現涉嫌造假的論文有65篇——其中21篇已被撤稿。
那些所謂的論文通訊作者,來自日本、泰國、奈及利亞、埃及、巴西、墨西哥和澳大利亞等地。論文裡署名的77位國內作者分布在44所高校,包括中南大學、湖南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等重點大學。
「虛構的故事幾乎一模一樣,都是這個國外作者在國外某個大學短期訪學時候做出的研究結果。」扮虎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這些虛構的國外作者,要麼被署名單位宣布查無此人,要麼是除了與這些中國作者「合作」的論文之外,沒有任何其他論著。
65篇問題論文裡,註明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有14篇,還有一些註明了黑龍江、四川、山西、河南、河北等省級科學基金。
記者採訪中發現,這些論文的中國作者,有的將論文作為學術成果用於申請博士學位,有的用於申報副教授職稱,有的用於獲取科研獎勵。
查無此人
閆振海是最早被撤稿的作者之一。今年2月4日,數學期刊《差分方程進展》宣布撤回他名下2015年的一篇論文。論文通訊作者正是比阿特麗斯·尤西。投稿時,閆振海正在中南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攻讀博士學位,他同時期的另一篇論文也有類似情況。數學期刊《不動點理論與應用》今年2月27日發布的撤稿聲明顯示,閆振海與名古屋大學學者Ikudol Miyamato合作的一篇論文,因偽造同行評議和虛構作者被撤稿。
如出一轍,論文中宣稱該文是通訊作者「作為訪問教授在名古屋大學數學研究所短暫停留期間撰寫的」,但名古屋大學否認了Ikudol Miyamato的身份。
閆振海的兩篇造假論文都發表在他在中南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中南大學學術委員會秘書龍瑤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該校學術委員會對閆振海論文被撤稿一事進行了處理,認定他「學術不規範」。至於撤稿後他的博士學位符不符合授予要求,需要由學位授予單位即該校研究生院調查處理。
李志強被撤稿的論文有3篇,發表於2015年,除了比阿特麗斯·尤西,他「合作」的通訊作者還有希臘約阿尼納大學數學學院的穆罕默德·維特羅(Mohamed Vetro),後者的身份同樣被約阿尼納大學否認。
通訊作者是在論文投稿、同行評議及出版過程中主要負責與期刊聯繫的作者,在論文中附註了電子郵箱等聯絡信息,需要及時回答編輯方面的問題,及時回復同行對論文的評論。當論文受到質疑,期刊會要求通訊作者補充提供資料。
已被撤稿的21篇論文中,通訊作者無一例外,對期刊要求撤稿的郵件沒有任何回應。
虛構通訊作者這種造假形式,讓學術打假人扮虎感到意外。他分析,隨著近年來中國作者大量造假被揭露,在論文中加一個外國合作者,「甚至讓老外作為通訊作者」,有助於規避國外期刊的審查。
他認為,虛構一個外國作者的目的可能有兩方面,一方面對國內作者的績效考核有利,可以標榜「有國際合作」;另一方面,加一個外國作者,國內作者可以更方便應對同事的此類疑問:「平常沒看見你做這方面的工作,怎麼發了這樣高深的英文論文?」
「他可以說認識了這樣一個老外,然後就聊,就出了這樣的論文。一句話,就是利於無中生有突然出了個看似不可能的科研成果。」扮虎說。
共同來源
兩位學術打假人比對發現,早期的幾篇問題論文,擁有共同的抄襲「素材」,即2012年至2013年幾篇正常論文。造假者編出至少6篇問題論文,這6篇論文又成為後續的抄襲材料,「他們越來越自信,認為自己的工作不應該被埋沒,所以他們也開始引用自己的問題論文。」
早期被抄襲的論文主要有兩篇,一篇是喬蕾與黃錦錦於2012年合著的論文,另一篇是喬蕾、高志強、鄧冠鐵合作的論文。
喬蕾目前是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教授,於2010年在北京師範大學獲得博士學位,鄧冠鐵是他在北師大的導師。
黃錦錦則來自周口師範學院,2012年與喬蕾合作過論文。黃錦錦名下有兩篇問題論文,因涉嫌抄襲及虛構作者,其中一篇已被撤稿。
此外,問題論文作者中,出自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的還有薛改仙、趙濤,他們均有涉事論文聲稱獲得了喬蕾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也都有論文被撤稿。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查詢發現,黃錦錦、薛改仙均為喬蕾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參與者。在項目分工中,黃錦錦負責「材料的收集和整理」,薛改仙負責「漸進估計」。
記者多次試圖電話聯繫喬蕾,均無人接聽。鄧冠鐵教授此前在答覆媒體時表示:「我不知道自己的論文被別人抄襲了,也不知道後面那些造假的事。我是喬蕾的導師,但他和別人合作發表文章的事我不清楚。」
在65篇涉嫌造假的論文中,河南財經政法大學佔了15篇,涉及4個學院的9名師生。該校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夏永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目前,學校對正在對涉事的六七名教師進行調查處理,涉及的論文比較多,審核的時間比較長,「還沒有最後的處理結果,應該很快了。」
哈爾濱工程大學計算機學院副院長孫建國的名字也在學術打假人的報告中出現了7次,他的兩篇論文已被撤稿。2015年孫建國作為第一作者發表在《不等式與應用》上的論文引起了打假人的關注,這篇論文被期刊認定與閆振海的撤稿論文「高度雷同」。該文的通訊作者是吉林大學數學學院2013級碩士研究生何秉航,論文卻煞有介事地聲稱:「文章是通訊作者在美國德拉瓦大學做訪問教授時完成的。」孫建國主持的兩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一項教育部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項目,也被列在問題論文中。
記者聯繫了孫建國本人,截至發稿未得到回覆。7月7日起,孫建國在哈爾濱工程大學官網的教師個人主頁已刪除。該校黨委宣傳部回覆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就相關人員涉及學術不端行為一事,該校迅速成立了專門工作組,經初步調查,發現存在學術不端問題,「學校正在對涉及人員公開發表的學術成果進行全面核查,並依據核查的結論依規依紀處理」。
扮虎建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有必要就此事介入調查,因為這不僅僅是經費問題,即使他們沒有真的使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也使用了該基金的名頭「行偷雞摸狗之事」。
以往檢查生物、醫學領域的可疑論文時,扮虎只需要在屏幕上一篇篇地「過」論文,先大致瀏覽圖片和圖表而不讀文字內容,發現可疑之處再細看。而對數學論文,這個技巧完全行不通,必須研讀論文內容和推導過程。
他們發現,這些論文的摘要、簡介和結論寫得完善而工整,但仔細閱讀和對照就會發現,「中間的推導過程可能是亂七八糟的」。他曾就問題論文請教基礎數學領域的一位名校教授,對方告訴他,除了一些地方有些不規範,完全看不出問題,並向他推薦了應用數學領域的一位中科院院士。「果然,院士一看送到的論文立刻說,這裡面的公式是錯的。」
多篇論文被撤稿的原因是,被查出與別的期刊論文高度重複。根據追查結果,它們屬於同期接受審稿的論文。「一開始我以為是審稿人洩露了正在審的稿件,從而使他人可以迅速成文投給其他期刊,然而,一旦看到另一篇論文,我們就發現內容是一樣的可疑和低劣。」扮虎說。
在他看來,這是一種規避審查的策略:造出兩篇甚至更多的論文,同時向不同期刊投稿,即使期刊查重,也只會查已經發表的論文,而同時接受審稿的論文幾乎沒有被查到的可能。
在這些論文的相似段落裡,即便是求證不同問題,其計算過程也幾乎完全一致,甚至出現了一模一樣的錯誤。2014年的一篇論文中,一篇參考文獻的作者被拼寫錯誤,錯誤隨即又被複製到了2017年的5篇問題論文中。扮虎說,他們把這種相似稱為「致敬式相似」。
65篇論文中,僅標題出現物理學大師薛丁格名字的論文就有34篇。看上去,這些作者對薛丁格的理論尤為感興趣。一些作者僅僅通過「Schrödingerean predator-prey system」與「the Schrödinger-prey operator」兩個概念之間的替換,就生產出新的問題論文。
學術打假人克萊德指出:「這些文獻插入了薛丁格的名字,不是感謝他對物理學和數學特殊的貢獻,更像是一種權力的護身符,將它作為一條竊取成果的捷徑。」
……
全文共計5591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