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剛接到的通知,知網太……(不敢說話了),看圖吧!
上面的這個信息,你可能看不大懂,不過沒關係,簡單來說就是——以後千萬別隨便檢測文章,不然就可能學術不端了!
從2019年10月開始,知網的大動作就沒有停過:
2019-10 知網分批次整改所收錄的期刊,凡是頁碼多、1P起發的期刊都要下架重整,直至符合要求才可以繼續收錄;(直接結果:期刊版面費上漲,要求提高,多本刊物不再被知網收錄)2020-01 疫情期間,知網聲稱免費開放通道,在家也可以輕鬆下載學術論文。其實,並沒有免費,或者說只是一部分免費,賺夠了名聲,卻沒有做實事;(直接結果:知網被JUBAO,請去喝茶)2020-04 知網檢測系統開始整改,大量碩論、期刊論文、本科論文系統被封停;(直接結果:檢測難,難檢測)2020-05 知網整改學術論文檢測系統(直接結果:一不小心就會被學術不端)
學術論文檢測系統的整改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重點。知網被請去喝茶以後,開始轉過來整改自己的產品,在學術不端檢測系統上,要求檢測時必須要提供論文題目、作者姓名、作者單位三項基本信息。
很多作者可能會說,讓提供就提供唄,也不是見不得人,這有什麼好說的。
只能說你想的太簡單,在宮鬥劇裡都活不過一集。
知網是專業做學術不端的,我們發的論文、專著大部分都是知網收錄的,就連檢測論文都是知網一家獨大的,它要真的想查你學術不端,那不是小case嗎?!
01
學術不端的第一種可能
場景:小明在某寶上買了一篇檢測,根據要求需要提供姓名和單位,小明為了不洩露自己的真實信息,確定編造一個單位和姓名。
論文檢測重複率只有12%,小明興高採烈地去投稿了,結果被告知學術不端,差點鬧到學校去。
分析:新政策出臺了,別搞小聰明,只要你的文章上知網,規規矩矩的寫真實姓名吧,不然你投稿的時候,編輯已上傳文章,系統就會檢測到同一篇署名不同的論文,前面的論文是原創,你的肯定就是假的,抄襲的,甚至是交易得來的。
02
學術不端的第二種可能
場景:小紅、小藍、小紫合作了一篇文章,原定小紅是第一作者,於是查重、投稿的事要小紅負責。小紅檢測的時候為了方便,沒有提供小藍和小紫的姓名。
於是投稿的時候,系統自動檢測到文章多加了兩個作者,被判定為學術不端,半年內不得發表論文。
分析:有幾個作者就要寫幾個作者,不然後續發文章加作者就是學術不端的行為。為什麼你初稿的時候沒有小藍、小紫,發稿的時候卻多了兩個人,這你能說的清楚嗎?就算你說清楚了,誰會相信呢?
03
學術不端的第三種可能
場景:小黑在某寶上買了一個檢測,店家說自己用的是雜誌社剩餘的次數,小黑很放心的發給他檢測了。結果發文的時候被提示學術不端,小黑很苦惱,咋回事呢?
分析:某寶上很多測期刊論文的,都是雜誌社內部開的,反正知網有贈送系統,自己用不完,就掙個外快唄。這樣恰恰就犯忌了。
假設你找的店家,拿的是《音樂研究》(*舉例,非針對,以下同)的系統,那知網默認的就是只能測音樂美聲方面的文章;突然店家測了一篇建築方向的文章,雖然不是你的文章,還是要連坐的。
N.
學術不端的第N種可能
場景:小白是建築專業的,找的商家用的正好是建築專業期刊的系統,假如說是《北方建築》的系統吧。
小白不知道自己用的是《北方建築》的系統,他測完之後就投了《百年建築》。編輯告訴他,「您一稿多投,恕不錄用。」
分析:知網分給雜誌社的系統,默認只能檢測自己的稿子,現在《百年建築》和《北方建築》雜誌社都查了同樣一篇稿子,系統才不會管那麼多呢,兩個同樣性質的雜誌社查了同一個作者的同一篇文章,不好意思,您就是一稿多投,學術不端了,小白拜拜吧!
想想真是可怕,檢測不對,不知不覺就被學術不端了,這以後發文章好難啊。
那麼,以後文章就不能自己預檢嗎,那不是更加發不出論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