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牽動人心,為降低病毒擴散風險,全國多所高校延遲開學,教育部提倡「利用網絡平臺,停課不停學」。為保障全國高校學生的正常學習,打贏這場疫戰,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積極響應行動。
在此期間,有些同學已經在努力撰寫學術論文了,那麼我們很有必要注意自己的論文在什麼情況下會被知網查重檢測系統判定為學術不端。以中國知網的AMLC系統為例,在用該系統(數據來自:www.cnkiorg.cn)在線檢測論文時,可以發現不端文獻主要有重複發表、文獻複製比過高和一稿多投。
一、重複發表
1)同一作者的重複發表。有些作者可能迫於畢業或晉升職稱的壓力,將已經發表的文章,經過文字方面的處理後,再次發表。如本刊曾收到一篇來稿,經查詢比對後發現,該文的總文字複製比為57%,去除引用文獻複製比為53.2%,去除本人已發表文獻複製比為57%,單篇最大文字複製比為49%。在相似文獻列表中,排在第1位的文獻署名與該文獻完全相同,文獻複製比為45.5%,但已發表文章稿件題名與本稿件部分相似。此時,可大致判斷該文為一稿多投。為避免判斷失誤,導致同一作者不同階段的相同研究被誤判為重複發表,找來已發表文獻與本文進行人工比對,發現除文字部分相似度很高外,2篇文章中的3張表格相同,2張圖片完全相同,另2張圖片相似度很高,由此可以確定該文為重複發表。
2)同一組數據的重複發表。這一般發生在課題組內。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單獨的個人很難完成龐大的實驗檢測和數據處理等工作,一般都需要分工合作;但由於大家都有論文發表壓力,就會導致同一研究數據和圖表的重複使用。一般來說,這也會被列為學術不端的一種。如本刊在文獻檢測中發現,有一篇文章的文獻複製比為54.6%,去除引用文獻檢測結果和本人文獻檢測結果也是54.6%,這就說明作者並未引用己發表文章。其中單篇最大文字複製比為48.0%,在相似文獻列表部分,與排在第1位的文獻相似48.0%,並且顯示沒有引證,與其他文獻的相似比都小於5.0%,可排除複製源文獻。同時,通過仔細比對發現,第一作者沒有互相署名,但通信作者為同一人,並且作者單位中有一個單位是相同的。在內容方面,主要是實驗材料與方法、實驗設計、部分表格數據和結果與分析部分文字相同。綜上可以斷定該文為重複發表。後來通過電話諮詢得知,這2篇文章的第一作者屬於同一個大的課題組,由於數據共享而產生了上述問題。
二、文獻複製比過高
這一般也認為是學術不端的一種,可分為不當引用和過度抄襲。雖然中國知網的AMLC檢測系統為編輯部提供了檢測的途徑,但並未指出文獻複製比達到多大比例才算學術不端。中國知網為編輯部提供的《評價指標變化分析報告》中對嚴重疑似學術不端(簡稱為ALM)的規定為:
1)本文與發表在前的且本文未註明引用的其他文獻的文字重合度大於40%;
2)一稿多發稿件中第1次發表以後重複發表的稿件,包括同一作者改動已經發表的文獻再次投稿發表的文章,其改動部分少於10%。
顯然,中國知網以複製他人文獻大於40%、一稿多發大於90%來認定嚴重學術不端的。對於一般學術不端並未做明確的規定,只是設定了簡單的判別標準:沒有問題的,顯示為「綠色」;文字複製比在0~40%之間的為輕度,40%~50%為中度,大於50%為重度。在參考中國知網標準的基礎上,很多編輯部一般都有自己的判斷依據,對於引用、複製、抄襲的界定,各期刊設定標準差異懸殊,有低於5%的,也有超過30%的。本刊在用AMLC檢測系統檢測稿件時,一般稿件複製比如超過20%且沒有引用的,認為是疑似不端文獻,則做退稿處理;但如果作者引用了文獻,則另當別論。
三、一稿多投
用AMLC系統進行學術不端檢測時,會出現有些稿件雖然文字複製比不高,但在稿件前會出現一個黃色的嘆號,顯示稿件可能已提前檢測,並顯示了可能的檢測日期。此時,編輯可依據檢測日期確定該稿件是否存在一稿多投行為。此處的一稿多投之所以能逃過遠程稿件處理系統的未發表相似文獻檢測,主要是因為作者所投的其他期刊編輯部沒有採用遠程稿件處理系統或採用其他系統,與勤雲系統後臺沒有接通導致的;但是,顯示出黃色嘆號則是其他的編輯部也採用AMLC檢測了這篇稿件。如檢測日期較近,在1個月以內(或3個月以內),則可懷疑是一稿多投,此時應詢問作者是否也同時投到其他期刊;但如果投稿日期較久,如3個月以上,則可能是退稿後重新投稿,應按照正常稿件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