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民:論文一稿多投是否學術不端值得商榷

2021-01-15 中國科技論文在線

繼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公布《關於優化學術環境的指導意見》,2018年中辦、國辦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之後,近期兩辦再次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可以明顯的感覺出來,國家在治理學術不端,加強科研誠信方面持續「加碼」,體現了中央營造風清正氣的科研環境的決心。

在治理的過程中,關於學術不端的範疇也在逐漸由概況到具體,從模糊到明晰,但其中關於一稿多投是否屬於學術不端至今仍然爭論不休,有人將學術論文一稿多投比作一女兩嫁,一房多賣,也有人認為一稿多投並不像剽竊、篡改他人學術成果那樣非黑即白,它既是現實情況下不得已的手段,也是著作權人的合法權利。

應該說,定義一稿多投是否是學術不端並不能單純的從著作人或者發布方等某個單向角度來看,而是需要更加全面的去審視,比如,如果著作人一稿多投之後,拿著一稿多發的文章以多篇學術成果而非一篇學術成果去申請職稱、獎項等,這就構成了學術不端,不過這完全可以通過「同一篇論文不得作為多個學術成果」的規定輕鬆屏除,而除此之外,我們並不認為一稿多投存在學術不端的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明:

首先,將一稿多投定義為學術不端,既是出版商的「霸王條款」,也是學界屈從於出版商壓力的結果。

實際上,最不願意看到一稿多投這樣行為的,是學術刊物的運營者——出版商,他們甚至會成立這方面的同盟,建立作者黑名單制度,藉此封殺一稿多投。

這也是我一直主張要全面來看待一稿多投問題的重要原因,因為學術論文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公共產品,但從出版商角度來說,學術論文不同於普通文章,很有可能會產生重大學術成果,並由於影響因子,被引用數等數據的引入代表學術刊物的影響力,一稿多投在重複增加了本身的編輯工作量外,也會嚴重影響具體出版商的利益,因此不少學術刊物會直接註明不允許一稿多投。

由於目前的論文發表渠道被出版商壟斷,形成了論文發表的賣方市場,這可以看作是處於強勢低位的學術期刊編輯部給處於弱勢地位的投稿人定的規則,就是俗稱的「霸王條款」。

作為公共產品的學術成果,其使用具有非排他性,一家發表,並不影響另一家再發表,或轉載,而且理論上是發表的地方越多越有利於學術傳播和科技成果轉化。當然,如果出版者要求擁有專有版權,與作者籤了版權轉讓協議,也要充分尊重作者的權利,特別是網絡傳播權。

其次,是否許可他人使用作品, 是著作權人的基本權利,許可他人使用作品的權利種類等,著作權人具有選擇權和決定權。

我國著作權法第十條規定了著作權人享有包括發表權在內的四項人身權和包含複製權在內的13 項財產權共17 項著作權, 並且明確規定著作權人可以許可他人行使第(五) 項至第(十七) 項規定的權利, 並依照約定或者本法有關規定獲得報酬。這裡規定的「可以許可他人」 並不專指一個人(或一個組織), 而是泛指所有的第三人。這是著作權人依法享有的一稿多投權利的基本法律依據。

《著作權法》第二十四規定, 使用他人作品應當同著作權人訂立許可使用合同, 本法規定可以不經許可的除外。許可使用合同包括下列主要內容: 1) 許可使用的權利種類; 2) 許可使用的權利是專有使用權或者非專有使用權; 3) 許可使用的地域範圍、期間等。這一規定包含了著作權人這樣幾點基本的選擇權和決定權: 1) 著作權人將自己享有的第(五) 至第(十七)項權利是許可給一個人或不同的人, 即著作權人享有

將不同權利一同許可給一個人或不同的人的選擇權和決定權; 2) 著作權人享有對被許可人使用作品的地域範圍和期間的選擇決定權。這裡的地域範圍一般是指一個法域範圍內, 不排除一個法域範圍內再進行範圍細分, 期間的選擇權和決定權主要是許可期間的長短等。3) 著作權人享有對許可的權利是專有使用權還是非專有使用權享有選擇權和決定權。如果選擇的是非專有使用權, 則權利人享有不受限制的、再許可他人使用同一種權利的權利;如果許可的是專有使用權,則權利人再許可他人使用作品, 將受到專有使用權的限制。從著作權法關於許可使用的規定來看, 可以許可他人共同使用不同權利, 或許可他人使用同一種權利是一種常態, 排他性或專有使用許可是著作權許可使用領域的一種重要的例外。因此,一稿多投是著作權人依法享有的合法權利。

最後,可以簡單類比一下同為公共產品的學術論文和新聞稿件,為什麼後者可以轉發(當然前提是尊重版權),學術論文卻不能一稿多投多發呢?我們當然也希望學術論文能夠讓更多學術圈甚至普通人閱讀和了解吧。

綜上所述,法律上並沒有限制一稿多投,一稿多投並非學術不端,問題在於要加上限制條件,比如必須視作同一研究成果,而不能按照多個成果申報有關獎項、職稱等,這樣更有利於學術成果的傳播。(責任編輯王世新,榮譽主編李志民)

相關焦點

  • 湖北經濟學院一院長被指學術不端:論文拼湊,涉一稿多投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調查發現,蔡紅英的兩篇論文大量引用了他人已發表的論文,篇幅皆在一半以上;她在博士期間發表的專著也與他人已出版的專著在部分章節上存在大量相似;同時,蔡紅英的兩篇文章還涉嫌一稿多投。公開履歷顯示,蔡紅英曾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等多個項目,曾被評為全國金融系統優秀教師。她還是湖北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工程第二層次人選,享受湖北省政府專項津貼。
  • 論文一稿多發被指學術不端!專業人士:不會追究
    ,跟他在2006年發表在科技信息上的學術論文在存在極大的一致性,這屬於一稿多發。 該網友義正言辭的請求到:「這種行為明顯屬於一稿多發,重複發表,屬嚴重的學術不道德,學術不端。強烈請求領導嚴肅查處並處理這種學術不端行為。」
  • 長江青年學者鄧大才被指學術不端 存在一稿多投
    現代快報訊 近日,有學生在網上舉報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分黨委書記、院長,長江青年學者鄧大才存在一稿多投、論文重複、抄襲等學術不端的問題。5月14日,鄧大才就此事向現代快報記者表示,早年因素養不高,確實存在一稿多投的現象。華中師範大學黨委宣傳部的一名工作人員則告訴記者,目前校方已成立調查組對此事進行調查。
  • 既被撤稿又被定為學術不端!到底是誰在逼我們「一稿多投」?
    一方面是頻繁出現的一稿多投、一稿多發造成的學術不端,給期刊社和作者單位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一方面是漫長的投稿周期,快節奏高強度的科研論文考核壓力之下,學術論文投稿處於絕對劣勢的地位,那麼可以深入的分析一下,到底是誰在逼我們一稿多投。01、現階段的投稿主要是哪些渠道?
  • 南大教授被指「一稿多投、學術不端」? 回應:署名與內容有所不同
    北京青年報消息,近日,有網友指出南京大學教授張曄、劉志彪「一稿多投,學術不端」。兩位教授均對北青報記者做出了回應,張曄稱,第一篇《企業家精神》是投的會議論文,後來被《南京社會科學》全部收到了增刊當中;第二、三篇新農保的完全是不同研究對象,無需解釋;第五、六篇《加工貿易模式》一文是我的研究領域,當時投了其中一個期刊,很久沒有回應,以為不發表了,就重寫了一遍投了另外一個期刊。沒想到後來兩期刊都發了。所以兩篇文章觀點一致,但內容前後有所不同。
  • 高校一稿多投屬學術不端 情節嚴重者開除公職
    據了解,這是我省首個關於高校學術道德建設的實施細則,適用於從事高校教育教學活動和學術研究的所有教師、專職科研人員和學生等。  「一稿多投」讓位「槍手代寫」  《細則》中認定的學術不端行為共九條(附後)。
  • 湘潭大學教授論文一稿十投遭質疑
    剛剛在全國兩會期間表示「懲腐不力學術造假將蔓延」的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認為,一稿多投屬於學術不端,「原則上是不允許的,但有一些例外」,一是實際上需要,且出於出版或發行方的需要;一是已經作者改寫以適應不同層次讀者需要,「但這類情況至多二用或三用」。
  • 禁止「一稿多投」是合理的嗎?
    按:如果「3個月」的初審回復期限不變,那麼,禁止一稿多投,便不過是一種學術界/期刊界的霸權主義!《學術出版規範——期刊學術不端行為界定》作為行業標準,於2019年5月29日發布,2019年7月1日正式實施。其中,明確將「一稿多投」定性為學術不端。註:在上面的規定中,f條實際上是作者以一稿多發為目的進行的一稿多投。當在禁止之列。
  • 哪些情況下論文會被知網判定為學術不端?
    在此期間,有些同學已經在努力撰寫學術論文了,那麼我們很有必要注意自己的論文在什麼情況下會被知網查重檢測系統判定為學術不端。以中國知網的AMLC系統為例,在用該系統(數據來自:www.cnkiorg.cn)在線檢測論文時,可以發現不端文獻主要有重複發表、文獻複製比過高和一稿多投。
  • 馬寧遭網友實名舉報:論文一稿多發,學術不端
    直播吧10月24日訊 微博網友@阿彌陀佛-呵呵噠 曬出實名舉報馬寧的截圖,這名網友稱馬寧存在論文一稿多發的不端學術行為 舉報信件內容: 「關於舉報無錫職業技術學院馬寧副教授學術不端的問題
  • 從「一稿多投」談起
    不知從何時起,「一稿多投」似乎已然被界定為「學術不端行為」。於是,新老學者在投稿時必須遵守此項規則,只有等到對方說「不」時才可另投。有些學刊耍大牌,不發退稿函,僅告知作者三個月杳無音信便可另投。一些學子不堪等待,便暗中多投,那心態也是竊竊的,不勝惶恐。
  • 專家談論文:「一稿多投」不違法 「克隆」原作應註明
    針對浙大博士後賀海波涉嫌論文造假一事,中國社科院智慧財產權專家李順德認為———  【新聞事件】  據2月6日《人民日報》報導,近日,浙江大學一個由院士牽頭的課題組多篇論文涉嫌造假一事,引起輿論關注。浙大藥學院博士後賀海波被指作為第一作者,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上發表的一系列學術論文涉嫌數據抄襲、一稿多投等。
  • 陝西將一稿多投重複發表等行為列入學術不端
    本報訊(記者 張彥剛)11月14日,省教育廳正式通過其網站公示《陝西高等學校學術道德建設實施細則》,向社會徵求意見。公示明確將未經他人許可,不當使用他人署名等9類行為列入學術不端行為,並提出根據性質和情節,給予當事人警告、解職直至開除公職等處理。
  • 論文查重須知,學術不端行為主要有哪幾種?
    面對學術不端行為屢屢出現的情況,知網的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在做論文查重檢測時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而且效率很高。當前知網在國內比如學術、科技期刊等使用十分廣泛,有賴於知網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的幫助,能快速查出在學術研究中存在的抄襲、學術造假等不端行為。根據檢測結果,有關的編輯出版部門會根據實際情況給予制止。那麼在初審環節,存在的學術不端行為主要有哪幾種?
  • 發表論文可以一稿多投嗎?
    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麼是一稿多投,顧名思義,就是一篇稿子同時或者先後投給多個期刊社現在期刊社的編輯期普遍很長,而且都是來稿不退,投稿人不知道稿件是否被錄取,什麼時候被錄取,導致投稿人很迷茫。這種情況下,有的人為了更迅速地發表文章就一稿多投,採用這種廣撒網的方式去投稿,想著這麼多期刊社總有一個會錄用。
  • 一稿多投了解一下,有人把批評一稿多投的文章發表了四次
    筆者又上期刊網站搜了一下,一篇名為《我國刑法第204條第2款立法評說》的論文出現了,該文認為上述規定應該廢止,筆者不贊同這個觀點,但也無意在這裡反駁,畢竟本文的主題是「一稿多投」嘛。而後,又發現了一篇同名作者論文《繳納稅款後又騙取出口退稅行為的性質之辨》,心想這個作者太膩害了,這麼一個小小的論題還能寫出兩篇論文,足見研究之深刻。
  • 淮安市委黨校講師劉東傑多篇論文涉一稿多投被舉報
    據悉,事件當事人劉東傑為江蘇淮安市委黨校一講師,他對北京青年報記者回應稱,因為之前對相關的學術規範、學術道德的認識較淺,加上對自己的學術能力不自信,為了稿件能發表,才幹出一稿多投和重複發表的事。劉東傑稱,他現在已經在改正錯誤,願意為此事承擔責任。同一論文曾在不同期刊發表16次引關注近日,有媒體對劉東傑一稿多投的現象進行了曝光。
  • 球迷舉報馬寧論文一稿多發、重複發表,屬嚴重學術不端
    京魯大戰兩回合比賽的爭議判罰轟動中國足壇,昨天有球迷對次戰VAR裁判馬寧的論文提出質疑,舉報他一稿多發。博主「阿彌陀佛-呵呵噠」在微博上舉報稱:「馬寧2006年發表的論文與你2007年發表的論文存在極高的一致性。這屬於惡意一稿多發,重複發表,嚴重的學術不道德,學術不端。
  • 「一稿多投、一文多發」有利於科研成果廣泛快捷的交流
    來源:科學網 作者:王立新 論文是作者智慧和辛勤勞動的結晶,是人類科學進步的基石;期刊是發表論文的載體、是靠論文生存的寄生蟲。這是基本事實,是探討「一稿多投、一文多發」問題的出發點。 作者發表論文是促進人類科學進步的重要環節,所以發表的渠道越多越有利於學術成果的交流,因而也就越有利於人類科學事業的發展與進步。
  • 論文降重|從韓春雨到翟天臨,學術不端層出不窮,應該如何避免?
    近年來,學術不端的事件層出不窮,有些著名學者也難以倖免,這些人敗壞了學術的風氣,阻礙了學術的發展,給我國的科教事業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今天,我就帶大家一起來回顧這些事件,希望從中我們能得到一些啟示。一、何為學術不端?我們總說某人學術不端,那學術不端到底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