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傑手寫的公開致歉信
近日,一名叫劉東傑的作者以相同或高度相似的題目在不同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的事情,引發網友關注。
據悉,事件當事人劉東傑為江蘇淮安市委黨校一講師,他對北京青年報記者回應稱,因為之前對相關的學術規範、學術道德的認識較淺,加上對自己的學術能力不自信,為了稿件能發表,才幹出一稿多投和重複發表的事。
劉東傑稱,他現在已經在改正錯誤,願意為此事承擔責任。
同一論文曾在不同期刊發表16次引關注
近日,有媒體對劉東傑一稿多投的現象進行了曝光。但北青報記者發現,早在2013年8月,就有網友質疑過此事,稱中共淮安市委黨校的劉東傑「一稿11投」,並附有網頁截圖。
北青報記者以「政府管理與基層自治協調困境研究」為篇名在中國知網上搜索發現,與上述題目完全相同的文章共10篇,作者皆為劉東傑一人,工作機構多為中國淮安市委黨校科研處;而與「政府管理與基層自治協調困境研究」篇名類似的文章共6篇,5篇作者為劉東傑,另一篇作者為劉東傑和張長立。
北青報記者在中國知網的「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共搜到關於「劉東傑」的文章95條,這95篇文章的作者都包含劉東傑,且其工作機構為「江蘇省淮安市行政學院」、「《新淮論壇》編輯部」或「中共淮安市委黨校科研處」。
北青報記者發現,以「基於多中心治理的公共政策產出機制研究」為篇名在知網上搜索,共出現篇名相同或類似、作者為劉東傑的文章18篇,其中16篇文章名稱完全相同。
除了名稱相同或近似,有媒體提出,多篇文章內容完全或部分相同。
在《高等學校科學技術學術規範指南》中,把「一稿多投」、「重複發表」與「抄襲」、「剽竊」等行為一起,列為「學術不端行為」。
當事人稱對學術規範和道德認識比較淺
針對劉東傑同一論文發表多次的現象,不少網友表示不解,也有人質疑此行為是否與「評職稱」有關?
劉東傑稱,造成內容相同或類似的文章在多個期刊上發表的原因,主要是當時他對學術規範和道德的認識比較淺,「當時認為只要沒有進行學術剽竊和抄襲就應該沒有多大問題。」劉東傑表示,他對自己學術能力不自信,不知道哪個期刊會用自己的稿子,一稿多投主要是「為了稿子能發表」。
劉東傑介紹,他目前身份是中共淮安市委黨校的一名講師,到黨校工作已有六七年,他告訴北青報記者,研究生到講師這個階段是不用論文評的,講師要滿5年才可以評下一個職稱,「我成為講師已經3年,大概還有2年才能評下一個職稱」。
劉東傑說,他最近幾年才開始有「評職稱」的壓力,但現在他一稿多投的所有的稿子都已經作廢了,不能再作為「評職稱」用。
多篇文章未經同意多掛他人名字
在知網中,同一篇相同或類似的文章署名不同,有曾經單獨署名為「劉東傑」的文章,但也有文章為「劉東傑」和別人共同署名。
以《政府管理與基層自治協調困境的原因及對策》文章為例,在2012年5月10日曾以「劉東傑和張長立」的名字合署發表在《領導科學》上,張長立的工作機構為中國礦業大學文法學院。但在2012年7月15日,發表在《嶺南學刊》上的文章《政府管理與基層自治協調困境:原因及對策》卻單獨署名為劉東傑。
此外,劉東傑的多篇文章為官方資助研究,例如有文章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民主執政的實現路徑與運行機制研究」(項目編號:10BZZ006)階段性研究成果、江蘇省黨校系統課題「政府行政管理與基層群眾自治有效銜接研究」(項目編號:XT1141)成果等。
為什麼出現相同或類似稿件有單獨署名也有聯合署名呢?劉東傑對北青報記者回應稱,那些文章全部是他所寫,但當時考慮到「掛個博導的名字可能比較容易發表」,才做了聯合署名,但這些事沒有經過對方同意,全都是他自作主張。
發出道歉信 願意承擔責任
劉東傑向北青報記者表示,他願意為自己一稿多投和重複發表的事承擔責任。
劉東傑稱,他此前曾經向一位編輯發過一封《公開道歉信》。在道歉信中,劉東傑表示,一稿多投「完全由我個人急功近利、學術倫理意識淡薄造成,願意負一切責任」,同時,「對於一稿多發的文章一律作廢,不作為評獎、評職稱等用」,在道歉信最後,劉東傑說,希望大家給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請後來者以我為戒」。
對話
劉東傑:一稿最多投三十多家編輯部
北青報:一稿最多會投多少家編輯部?
劉東傑:一般我都是投黨校學報,30多家。投稿會有梯度,第一天投幾家,過幾天再投幾家,不至於太被動,畢竟能不能發表不是我能決定的。
北青報:您有沒有評職稱的壓力?
劉東傑:肯定是有。在任何單位都會存在「稿子與考核掛鈎」這個問題。但現在所有的稿子已經作廢了,不能再作為「評職稱」用。我現在還是講師,研究生直接過渡為講師是不用論文評的。
北青報:什麼時候開始考慮論文和職稱之間的關係的?
劉東傑:一直到最近幾年才考慮這個事情的。因為講師滿5年才可以評下一個職稱,我現在做講師已經3年了,還有2年才能評職稱。
北青報:黨校有發稿的要求麼?
劉東傑:每個單位都有這個考核吧,但倒沒有具體要發多少的要求,但作為一個教師,你肯定是要出東西的嘛。
北青報:是為了稿費麼?
劉東傑:稿費寫一篇能給多少?一兩百?上千?我不是為了稿費。
北青報:2013年曾經有人對此進行過曝光,您知道嗎?
劉東傑:我確實不知道,因為我平常上網,都是上知網下載東西,別的網站我真的不太了解。平時會自己看看書、閱讀文件,當時也確實沒人告訴我。如果早知道,我早就不會這麼做了。
北青報:有編輯部質疑過您一稿多投嗎?
劉東傑:大概是去年,有個編輯曾經發郵件質疑,我回復道歉,說以後不會了,很抱歉,以後積極改過自新,但具體是哪個編輯部我忘了。
北青報:這件事對您有什麼影響?
劉東傑:這件事給我上了很好的一課,對我的刺激也比較大,一方面是個人聲譽,一方面單位要處理我,以後還能不能搞學術,現在很難講。已經向單位匯報了相關情況,單位正在研究。
我願意為此事承擔責任,請大家引以為戒,同時,感謝監督,希望以後繼續監督。(記者 孟亞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