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委黨校講師劉東傑多篇論文涉一稿多投被舉報

2021-01-15 中國青年網

劉東傑手寫的公開致歉信

近日,一名叫劉東傑的作者以相同或高度相似的題目在不同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的事情,引發網友關注。

據悉,事件當事人劉東傑為江蘇淮安市委黨校一講師,他對北京青年報記者回應稱,因為之前對相關的學術規範、學術道德的認識較淺,加上對自己的學術能力不自信,為了稿件能發表,才幹出一稿多投和重複發表的事。

劉東傑稱,他現在已經在改正錯誤,願意為此事承擔責任。

同一論文曾在不同期刊發表16次引關注

近日,有媒體對劉東傑一稿多投的現象進行了曝光。但北青報記者發現,早在2013年8月,就有網友質疑過此事,稱中共淮安市委黨校的劉東傑「一稿11投」,並附有網頁截圖。

北青報記者以「政府管理與基層自治協調困境研究」為篇名在中國知網上搜索發現,與上述題目完全相同的文章共10篇,作者皆為劉東傑一人,工作機構多為中國淮安市委黨校科研處;而與「政府管理與基層自治協調困境研究」篇名類似的文章共6篇,5篇作者為劉東傑,另一篇作者為劉東傑和張長立。

北青報記者在中國知網的「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共搜到關於「劉東傑」的文章95條,這95篇文章的作者都包含劉東傑,且其工作機構為「江蘇省淮安市行政學院」、「《新淮論壇》編輯部」或「中共淮安市委黨校科研處」。

北青報記者發現,以「基於多中心治理的公共政策產出機制研究」為篇名在知網上搜索,共出現篇名相同或類似、作者為劉東傑的文章18篇,其中16篇文章名稱完全相同。

除了名稱相同或近似,有媒體提出,多篇文章內容完全或部分相同。

在《高等學校科學技術學術規範指南》中,把「一稿多投」、「重複發表」與「抄襲」、「剽竊」等行為一起,列為「學術不端行為」。

當事人稱對學術規範和道德認識比較淺

針對劉東傑同一論文發表多次的現象,不少網友表示不解,也有人質疑此行為是否與「評職稱」有關?

劉東傑稱,造成內容相同或類似的文章在多個期刊上發表的原因,主要是當時他對學術規範和道德的認識比較淺,「當時認為只要沒有進行學術剽竊和抄襲就應該沒有多大問題。」劉東傑表示,他對自己學術能力不自信,不知道哪個期刊會用自己的稿子,一稿多投主要是「為了稿子能發表」。

劉東傑介紹,他目前身份是中共淮安市委黨校的一名講師,到黨校工作已有六七年,他告訴北青報記者,研究生到講師這個階段是不用論文評的,講師要滿5年才可以評下一個職稱,「我成為講師已經3年,大概還有2年才能評下一個職稱」。

劉東傑說,他最近幾年才開始有「評職稱」的壓力,但現在他一稿多投的所有的稿子都已經作廢了,不能再作為「評職稱」用。

多篇文章未經同意多掛他人名字

在知網中,同一篇相同或類似的文章署名不同,有曾經單獨署名為「劉東傑」的文章,但也有文章為「劉東傑」和別人共同署名。

以《政府管理與基層自治協調困境的原因及對策》文章為例,在2012年5月10日曾以「劉東傑和張長立」的名字合署發表在《領導科學》上,張長立的工作機構為中國礦業大學文法學院。但在2012年7月15日,發表在《嶺南學刊》上的文章《政府管理與基層自治協調困境:原因及對策》卻單獨署名為劉東傑。

此外,劉東傑的多篇文章為官方資助研究,例如有文章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民主執政的實現路徑與運行機制研究」(項目編號:10BZZ006)階段性研究成果、江蘇省黨校系統課題「政府行政管理與基層群眾自治有效銜接研究」(項目編號:XT1141)成果等。

為什麼出現相同或類似稿件有單獨署名也有聯合署名呢?劉東傑對北青報記者回應稱,那些文章全部是他所寫,但當時考慮到「掛個博導的名字可能比較容易發表」,才做了聯合署名,但這些事沒有經過對方同意,全都是他自作主張。

發出道歉信 願意承擔責任

劉東傑向北青報記者表示,他願意為自己一稿多投和重複發表的事承擔責任。

劉東傑稱,他此前曾經向一位編輯發過一封《公開道歉信》。在道歉信中,劉東傑表示,一稿多投「完全由我個人急功近利、學術倫理意識淡薄造成,願意負一切責任」,同時,「對於一稿多發的文章一律作廢,不作為評獎、評職稱等用」,在道歉信最後,劉東傑說,希望大家給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請後來者以我為戒」。

對話

劉東傑:一稿最多投三十多家編輯部

北青報:一稿最多會投多少家編輯部?

劉東傑:一般我都是投黨校學報,30多家。投稿會有梯度,第一天投幾家,過幾天再投幾家,不至於太被動,畢竟能不能發表不是我能決定的。

北青報:您有沒有評職稱的壓力?

劉東傑:肯定是有。在任何單位都會存在「稿子與考核掛鈎」這個問題。但現在所有的稿子已經作廢了,不能再作為「評職稱」用。我現在還是講師,研究生直接過渡為講師是不用論文評的。

北青報:什麼時候開始考慮論文和職稱之間的關係的?

劉東傑:一直到最近幾年才考慮這個事情的。因為講師滿5年才可以評下一個職稱,我現在做講師已經3年了,還有2年才能評職稱。

北青報:黨校有發稿的要求麼?

劉東傑:每個單位都有這個考核吧,但倒沒有具體要發多少的要求,但作為一個教師,你肯定是要出東西的嘛。

北青報:是為了稿費麼?

劉東傑:稿費寫一篇能給多少?一兩百?上千?我不是為了稿費。

北青報:2013年曾經有人對此進行過曝光,您知道嗎?

劉東傑:我確實不知道,因為我平常上網,都是上知網下載東西,別的網站我真的不太了解。平時會自己看看書、閱讀文件,當時也確實沒人告訴我。如果早知道,我早就不會這麼做了。

北青報:有編輯部質疑過您一稿多投嗎?

劉東傑:大概是去年,有個編輯曾經發郵件質疑,我回復道歉,說以後不會了,很抱歉,以後積極改過自新,但具體是哪個編輯部我忘了。

北青報:這件事對您有什麼影響?

劉東傑:這件事給我上了很好的一課,對我的刺激也比較大,一方面是個人聲譽,一方面單位要處理我,以後還能不能搞學術,現在很難講。已經向單位匯報了相關情況,單位正在研究。

我願意為此事承擔責任,請大家引以為戒,同時,感謝監督,希望以後繼續監督。(記者 孟亞旭)

相關焦點

  • 一篇論文重複發表16次 當事講師道歉
    據悉,事件當事人劉東傑為江蘇淮安市委黨校一講師,他對北京青年報記者回應稱,因為之前對相關的學術規範、學術道德的認識較淺,加上對自己的學術能力不自信,為了稿件能發表,才幹出一稿多投和重複發表的事。  劉東傑稱,他現在已經在改正錯誤,願意為此事承擔責任。  同一論文曾在不同期刊發表16次引關注  近日,有媒體對劉東傑一稿多投的現象進行了曝光。
  • 益陽市委副書記黎石秋碩博論文被指抄襲,還涉及一稿多投
    新京報訊(記者 劉名洋 實習生 陸寧玥)7月初,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吳丹紅在微博舉報稱,湖南益陽市委副書記黎石秋碩博論文存在嚴重抄襲。事發後,湖南大學及益陽市委組織部介入調查。今日(7月12日)新京報記者注意到,黎石秋多篇文獻還存在一稿多投的情況。
  • 河南大學教授3年發表273篇論文 一稿多投18次
    昨日,《南方日報》報導了河南大學副教授王浩斌3年發表273篇論文一事,眾多網絡媒體轉載,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昨日,記者進一步調查發現,王浩斌不僅「論文高產」,同時還存在著大量的「一稿多投」、「重複發表」行為。
  • 長江青年學者鄧大才被指學術不端 存在一稿多投
    現代快報訊 近日,有學生在網上舉報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分黨委書記、院長,長江青年學者鄧大才存在一稿多投、論文重複、抄襲等學術不端的問題。5月14日,鄧大才就此事向現代快報記者表示,早年因素養不高,確實存在一稿多投的現象。華中師範大學黨委宣傳部的一名工作人員則告訴記者,目前校方已成立調查組對此事進行調查。
  • 劉運喜:論文重複發表16次說明了什麼
    原標題:劉運喜:論文重複發表16次說明了什麼  近日,江蘇淮安市委黨校一講師,以相同或高度相似的題目在不同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的事情,引發網友關注。這位講師表示,一稿多投「完全由我個人急功近利、學術倫理意識淡薄造成,願意負一切責任」。
  • 湘潭大學教授論文一稿十投遭質疑
    同題論文一稿十投日前,一封質疑湘潭大學商學院一名教授一稿十投的信件,顯示在校長信箱「科研產業」板塊的網頁上。發信人「外校人員」的單位為「清華大學」,他在信件中羅列了10篇論文的信息,題目均為《中國居民收入差距的演變——基於金融深化視角的實證研究》,都於2008年發表在10家不同的學術刊物上。
  • 一稿多投但不發表_arxiv 不違背 一稿多投 - CSDN
    案例分析:一稿多投與重複發表 我本以為一稿多投(Duplicate Submission)與重複發表(Redundant (or Duplicate) Publication)的是同一回事, 可仔細回想和分析一下,發現有些「一稿多投」的作者還真的沒有「重複發表」的動機。
  • 嚴禁一稿多投:NeurIPS 2019剛剛斃掉了19篇論文
    機器之心報導參與:澤南、杜偉上星期,人工智慧頂級學術會議 NeurIPS 2019 的論文評審結果剛剛放出。昨天,本屆 NeurIPS 程序主席、谷歌大腦研究員 Hugo Larochelle 等人發出了一篇公告,宣布大會剛剛因為一稿多投拒掉了 19 篇論文。
  • 一稿多投了解一下,有人把批評一稿多投的文章發表了四次
    筆者又上期刊網站搜了一下,一篇名為《我國刑法第204條第2款立法評說》的論文出現了,該文認為上述規定應該廢止,筆者不贊同這個觀點,但也無意在這裡反駁,畢竟本文的主題是「一稿多投」嘛。而後,又發現了一篇同名作者論文《繳納稅款後又騙取出口退稅行為的性質之辨》,心想這個作者太膩害了,這麼一個小小的論題還能寫出兩篇論文,足見研究之深刻。
  • 湖北經濟學院一院長被指學術不端:論文拼湊,涉一稿多投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調查發現,蔡紅英的兩篇論文大量引用了他人已發表的論文,篇幅皆在一半以上;她在博士期間發表的專著也與他人已出版的專著在部分章節上存在大量相似;同時,蔡紅英的兩篇文章還涉嫌一稿多投。公開履歷顯示,蔡紅英曾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等多個項目,曾被評為全國金融系統優秀教師。她還是湖北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工程第二層次人選,享受湖北省政府專項津貼。
  • 期刊論文投會議算一稿多投嗎_一篇論文既投會議又投期刊 - CSDN
    案例分析:一稿多投與重複發表 我本以為一稿多投(Duplicate Submission)與重複發表(Redundant (or Duplicate) Publication)的是同一回事, 可仔細回想和分析一下,發現有些「一稿多投」的作者還真的沒有「重複發表」的動機。
  • 發表論文可以一稿多投嗎?
    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麼是一稿多投,顧名思義,就是一篇稿子同時或者先後投給多個期刊社這種情況下,有的人為了更迅速地發表文章就一稿多投,採用這種廣撒網的方式去投稿,想著這麼多期刊社總有一個會錄用。 學術刊物之間的競爭也很激烈,特別是核心期刊,同一學科的期刊社都為了下一屆能進北大中文核心、CSSCI、CSCD和統計源核心期刊目錄而在用論文的質量上下功夫,方式很多:約稿著名專家,拓寬徵稿來源,加快審稿速度,以爭取第一時間錄用到好論文。
  • 李志民:論文一稿多投是否學術不端值得商榷
    在治理的過程中,關於學術不端的範疇也在逐漸由概況到具體,從模糊到明晰,但其中關於一稿多投是否屬於學術不端至今仍然爭論不休,有人將學術論文一稿多投比作一女兩嫁,一房多賣,也有人認為一稿多投並不像剽竊、篡改他人學術成果那樣非黑即白,它既是現實情況下不得已的手段,也是著作權人的合法權利。
  • NeurIPS 2019 程序委員會主席發聲明:19 篇論文因一稿多投被拒收!
    本文是 NeurIPS 2019 程序委員會主席對近期作者反饋階段工作的幾點說明,主要介紹了審稿進度以及本屆 NeurIPS 為防止一稿多投現象做所的努力,並宣布了提交至 NeurIPS 的論文中有 19 篇由於存在一稿多投的問題將被拒收的決定。
  • 論文重複發表16次 層層防線在哪?
    近日,江蘇淮安市委黨校一講師,以相同或高度相似的題目在不同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最高紀錄是一文發16次。事情被曝光後,該講師倒也坦誠,公開道歉並給出了解釋。理由無非是擔心一投不中,心血付諸東流,為提高命中率,這才廣種薄收。誰知,「另闢蹊徑」不成,反而使自己陷入了尷尬境地。《高等學校科學技術學術規範指南》中,明確把「一稿多投」、「重複發表」與「抄襲」、「剽竊」等行為一起,列為學術不端行為。
  • 繼查出裁判沈寅豪抄襲後,馬寧一稿多投也遭舉報
    可令馬寧或未想到的是,上海德比才結束,就有山東球迷再次揭發並舉報:馬寧的論文,存在一稿多投現象,並認為這是嚴重的學術不道德、學術不端問題!原來,山東球迷通過公開的資料進行搜索後,發現作為某大學副教授的馬寧的論文,分別在2006年和2007年發布了一致性極強的兩次,更甚的是,論文中還有幾處錯別字,也被細心的球迷給揪了出來。
  • 專家談論文:「一稿多投」不違法 「克隆」原作應註明
    針對浙大博士後賀海波涉嫌論文造假一事,中國社科院智慧財產權專家李順德認為———  【新聞事件】  據2月6日《人民日報》報導,近日,浙江大學一個由院士牽頭的課題組多篇論文涉嫌造假一事,引起輿論關注。浙大藥學院博士後賀海波被指作為第一作者,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上發表的一系列學術論文涉嫌數據抄襲、一稿多投等。
  • 「一稿多投」往事
    我那時學習篆刻才四五年,臨創之餘,學著寫一些談論篆刻的文章四處亂投,雖然發表了一些,但命中率還不是很高,因此常常一稿多投,《青少年書法》雜誌是我「進攻」的重點目標之一。有一次,我寫了一篇論文《肖形印布局藝術初探》,文字約6000,加上圖例,足有8000字上下的篇幅。當時書法類刊物的《稿約》中都會聲明:三個月未接採用通知,或半年內未見刊用者,可另投他刊。
  • 一稿多投被拒稿,確實是你的錯
    作者 | 陳彩嫻編輯 | 青暮今天,加拿大滑鐵盧大學(University of Waterloo)的計算機系教授Gautam Kamath在推特上發文,談到ICLR 2021拒絕了三篇論文投稿,原因是:一稿多投。這三篇論文的作者將投稿至ICLR 2021的同篇論文也投到了AAAI 2021。
  • 關於一稿多投,你可能不知道的事
    最近,南大教授張曄、劉志彪被指「一稿多投、玩弄學術不端。」對此,教授回應道:張曄回應,「第一篇《企業家精神》是投的會議論文,後來被《南京社會科學》全部收到了增刊當中。所以那本增刊非常厚。正式論文發表在《南京大學》校刊當中;第二、三篇新農保的完全是不同研究對象,無需解釋;第五、六篇《加工貿易模式》一文是我的研究領域,當時投了其中一個期刊,很久沒有回應,以為不發表了,就重寫了一遍投了另外一個期刊。沒想到後來兩期刊都發了。所以兩篇文章觀點一致,但內容前後有所不同。」而劉志彪對此回應,請看清文章署名差異和內容再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