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禁一稿多投:NeurIPS 2019剛剛斃掉了19篇論文

2020-11-23 機器之心Pro

機器之心報導

參與:澤南、杜偉

上星期,人工智慧頂級學術會議 NeurIPS 2019 的論文評審結果剛剛放出。昨天,本屆 NeurIPS 程序主席、谷歌大腦研究員 Hugo Larochelle 等人發出了一篇公告,宣布大會剛剛因為一稿多投拒掉了 19 篇論文。這讓人們的神經再次緊張了起來。

改一改再投也不行?NeurIPS 的程序主席們表示他們還在審查一些疑似與其他 AI 學術會議投稿雷同的論文,未來拒稿的數字可能還會增加。

「隨著 NeurIPS 2019 大會的審稿工作完成,作者回應階段開始,我們現在要宣布有關程序主席(PC)審稿策略的更新了,」Hugo Larochelle 說道。

Deadline 過去了,論文還沒有審完

首先,對於作者來說論文提交的 Deadline 是一道坎。對於審稿人來說,評審 Deadline 也一樣刺激。

7 月 25 日至 7 月 31 日是 NeurIPS 2019 論文作者起草並提交論文評審反駁意見的時間。針對目前給出的評審意見,作者們可以進行解釋消解評審的顧慮,抑或澄清審查中可能存在的任何誤解和事實錯誤。隨後,作者的回覆將通知提交給審稿人和大會區域主席(AC)之間進行討論,最終他們會給出評審建議。

大家可能已經注意到,論文評審的提交截止日 7 月 15 日和評審放出時間 7 月 25 日之間相隔多天。大會組織者表示,這一段時間原本計劃用於區域主席、高級區域主席和程序主席(PC)跟蹤逾期未審的論文,以在必要時緊急進行評審。

雖然大多數評審者按時完成了自己的評審任務,但仍然出現了大量評審者推遲提交評審,甚至在截止時間最後一刻選擇退出評審者行列的情況。所以直到 Deadline 之後 36 個小時,只有 73% 的論文獲得了至少 3 個評審結果,大約有 90% 的評審者提交了評審結果。

看來對於大會評審人員、區域主席和程序主席來說,他們度過了一段緊張繁忙的階段。

嚴禁一稿多投

正如會方在 Call for Papers 中所提到的,本屆 NeurIPS 2019 宣布與其他人工智慧學術會議展開了合作,以阻止一稿多投的現象。組織者選擇的合作會議與 NeurIPS 存在主題領域和評審時間上的交叉。

為了保證 NeurIPS 大會的內容具有原創性和新穎性,因此大會希望積極制止一稿多投的現象。此外,大會主席還希望避免論文作者利用系統漏洞的企圖,通過一稿多投來增加被接收的機會。找出這些一稿多投的論文也為大會增加了很多額外的工作量。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已經與 BMVC、ECML-PKDD、EMNLP-IJCNLP 以及 ICCV 的程序委員會主席展開合作。我們的流程管理人員運行相應腳本,對提交至 NeurIPS 的論文與這些學術會議上同一作者提交的論文進行對比。然後,我們檢查了相似度最高的論文,確定它們是否違反了雙重提交政策。通過以上操作,我們發現並確定提交至 NeurIPS 的 19 篇論文與同一作者提交至不同學術會議的其他論文存在明顯重複。因此,我們現在已經拒絕接收這 19 篇論文。我們還識別出了一些疑似出現重複的論文,並指定領域主席進行仔細調查,以幫助我們確定一個公平的解決方案。

此外,大會還對所有相同作者提交至 NeurIPS 的論文中運行相似度腳本,從而突出顯示具有明顯重複的論文案例。大會主席並沒有親自檢查這些重複論文,而是指定相同的評審者和領域主席進行審核。然後,NeurIPS 會通知他們,這些提交的論文會被一同進行評估,以確定接收其中的一篇是否導致另一篇因重複而無法被接收。

更多有關作者回應和論文雙重提交的信息可參閱《NeurIPS 2019 徵文須知》。

連結:https://neurips.cc/Conferences/2019/CallForPapers?source=post_page---------------------------

有損論文評審公平性?

將相同的評審分配給類似的論文以避免它們「可能」的雷同雖然可以提高評審論文的效率,但顯然也會有損論文評審的公平性。人們對於這種新的評審做法頗有微詞,英特爾科學家 Randall Munroe 表示:「這是一個讓評審機制走向偏見的好方法,我很驚訝機器學習會議會變得如此墮落——故意加劇審查制度的偏見。」

Munroe 認為,如果把應對「一稿多投」問題的任務交給大會的領域主席(AC),但讓他們以無偏見的方式進行審查效果或許會好得多,因為這對於領域主席來說相對簡單,而且一稿多投且在兩個大會上都被接收的情況其實很少見。

對此,程序主席 Hugo Larochelle 並不贊同:「請注意,如果論文有高度重複性,我們實際上希望兩邊都把它拒掉,因為我們希望阻止這種投機取巧的策略。」

Larochelle 又表示,其實目前這種方法對於論文作者來說也有好處,論文評審可以在評論中提出自己的看法,而論文作者也可以在回覆中進行反駁——如果讓領域主席來進行判斷,這些都就都做不到了。

看起來,為了降低大會接收論文的水分,組織者們正在採取各種手段。上周四,NeurIPS 2019 大會放出了論文的評審結果。對於每篇有效投稿的論文,作者們都得到了至少三個評審結果。

在知乎等社交平臺上,人們紛紛開始曬(tu)出(cao)收到的評審結果。總體而言,大多數評審給出的建議非常中肯,但也有一些缺乏專業知識/沒有仔細看論文/故意反問的:

你文章裡標點為什麼用那麼多?很難讀啊,我建議你把它修改一下。

當然,其中還有更加直擊靈魂的追問:

What is softmax?

最後,如果看到這些不淡定了,先吃一袋 NIPS 壓壓驚。

參考內容:

https://medium.com/@NeurIPSConf/author-response-4a58bbd101bf

相關焦點

  • NeurIPS 2019 程序委員會主席發聲明:19 篇論文因一稿多投被拒收!
    本文是 NeurIPS 2019 程序委員會主席對近期作者反饋階段工作的幾點說明,主要介紹了審稿進度以及本屆 NeurIPS 為防止一稿多投現象做所的努力,並宣布了提交至 NeurIPS 的論文中有 19 篇由於存在一稿多投的問題將被拒收的決定。
  • 一稿多投被拒稿,確實是你的錯
    作者 | 陳彩嫻編輯 | 青暮今天,加拿大滑鐵盧大學(University of Waterloo)的計算機系教授Gautam Kamath在推特上發文,談到ICLR 2021拒絕了三篇論文投稿,原因是:一稿多投。這三篇論文的作者將投稿至ICLR 2021的同篇論文也投到了AAAI 2021。
  • 一稿多投了解一下,有人把批評一稿多投的文章發表了四次
    筆者又上期刊網站搜了一下,一篇名為《我國刑法第204條第2款立法評說》的論文出現了,該文認為上述規定應該廢止,筆者不贊同這個觀點,但也無意在這裡反駁,畢竟本文的主題是「一稿多投」嘛。而後,又發現了一篇同名作者論文《繳納稅款後又騙取出口退稅行為的性質之辨》,心想這個作者太膩害了,這麼一個小小的論題還能寫出兩篇論文,足見研究之深刻。
  • 湘潭大學教授論文一稿十投遭質疑
    同題論文一稿十投日前,一封質疑湘潭大學商學院一名教授一稿十投的信件,顯示在校長信箱「科研產業」板塊的網頁上。發信人「外校人員」的單位為「清華大學」,他在信件中羅列了10篇論文的信息,題目均為《中國居民收入差距的演變——基於金融深化視角的實證研究》,都於2008年發表在10家不同的學術刊物上。
  • 淮安市委黨校講師劉東傑多篇論文涉一稿多投被舉報
    據悉,事件當事人劉東傑為江蘇淮安市委黨校一講師,他對北京青年報記者回應稱,因為之前對相關的學術規範、學術道德的認識較淺,加上對自己的學術能力不自信,為了稿件能發表,才幹出一稿多投和重複發表的事。劉東傑稱,他現在已經在改正錯誤,願意為此事承擔責任。同一論文曾在不同期刊發表16次引關注近日,有媒體對劉東傑一稿多投的現象進行了曝光。
  • 期刊論文投會議算一稿多投嗎_一篇論文既投會議又投期刊 - CSDN
    案例分析:一稿多投與重複發表 我本以為一稿多投(Duplicate Submission)與重複發表(Redundant (or Duplicate) Publication)的是同一回事, 可仔細回想和分析一下,發現有些「一稿多投」的作者還真的沒有「重複發表」的動機。
  • 一稿多投但不發表_arxiv 不違背 一稿多投 - CSDN
    案例分析:一稿多投與重複發表 我本以為一稿多投(Duplicate Submission)與重複發表(Redundant (or Duplicate) Publication)的是同一回事, 可仔細回想和分析一下,發現有些「一稿多投」的作者還真的沒有「重複發表」的動機。
  • 李志民:論文一稿多投是否學術不端值得商榷
    在治理的過程中,關於學術不端的範疇也在逐漸由概況到具體,從模糊到明晰,但其中關於一稿多投是否屬於學術不端至今仍然爭論不休,有人將學術論文一稿多投比作一女兩嫁,一房多賣,也有人認為一稿多投並不像剽竊、篡改他人學術成果那樣非黑即白,它既是現實情況下不得已的手段,也是著作權人的合法權利。
  • 發表論文可以一稿多投嗎?
    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麼是一稿多投,顧名思義,就是一篇稿子同時或者先後投給多個期刊社這種情況下,有的人為了更迅速地發表文章就一稿多投,採用這種廣撒網的方式去投稿,想著這麼多期刊社總有一個會錄用。 學術刊物之間的競爭也很激烈,特別是核心期刊,同一學科的期刊社都為了下一屆能進北大中文核心、CSSCI、CSCD和統計源核心期刊目錄而在用論文的質量上下功夫,方式很多:約稿著名專家,拓寬徵稿來源,加快審稿速度,以爭取第一時間錄用到好論文。
  • 河南大學教授3年發表273篇論文 一稿多投18次
    昨日,《南方日報》報導了河南大學副教授王浩斌3年發表273篇論文一事,眾多網絡媒體轉載,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昨日,記者進一步調查發現,王浩斌不僅「論文高產」,同時還存在著大量的「一稿多投」、「重複發表」行為。
  • 加入允許一稿多投……
    前幾天突然冒出來一個大膽的想法:如果學術界允許一稿多投會怎麼樣呢? 對於作者而言,論文完成之後,自己喜歡的期刊都可以試一試,甚至運氣好的話還可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穫。但,如果論文質量確實得不到眾多期刊的青睞,那麼即便一稿多投了,這篇文章最後還是會無疾而終。
  • 禁止「一稿多投」是合理的嗎?
    按:如果「3個月」的初審回復期限不變,那麼,禁止一稿多投,便不過是一種學術界/期刊界的霸權主義!《學術出版規範——期刊學術不端行為界定》作為行業標準,於2019年5月29日發布,2019年7月1日正式實施。其中,明確將「一稿多投」定性為學術不端。註:在上面的規定中,f條實際上是作者以一稿多發為目的進行的一稿多投。當在禁止之列。
  • 關於一稿多投,你可能不知道的事
    最近,南大教授張曄、劉志彪被指「一稿多投、玩弄學術不端。」對此,教授回應道:張曄回應,「第一篇《企業家精神》是投的會議論文,後來被《南京社會科學》全部收到了增刊當中。所以那本增刊非常厚。正式論文發表在《南京大學》校刊當中;第二、三篇新農保的完全是不同研究對象,無需解釋;第五、六篇《加工貿易模式》一文是我的研究領域,當時投了其中一個期刊,很久沒有回應,以為不發表了,就重寫了一遍投了另外一個期刊。沒想到後來兩期刊都發了。所以兩篇文章觀點一致,但內容前後有所不同。」而劉志彪對此回應,請看清文章署名差異和內容再判斷。
  • 「一稿多投」往事
    我那時學習篆刻才四五年,臨創之餘,學著寫一些談論篆刻的文章四處亂投,雖然發表了一些,但命中率還不是很高,因此常常一稿多投,《青少年書法》雜誌是我「進攻」的重點目標之一。有一次,我寫了一篇論文《肖形印布局藝術初探》,文字約6000,加上圖例,足有8000字上下的篇幅。當時書法類刊物的《稿約》中都會聲明:三個月未接採用通知,或半年內未見刊用者,可另投他刊。
  • 核心期刊論文涉嫌一稿多投?期刊:查重通過,撤稿需權威鑑定
    近日,有網友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反映,作者署名單位為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的張東、侯亞偉、張墨、孫恩慧、譚捷、彭琴等人,發表於中文核心期刊《斷塊油氣田》2018年第2期的論文《底水油藏特高含水期剩餘潛力認識》,涉嫌一稿多投。
  • 長江青年學者鄧大才被指學術不端 存在一稿多投
    現代快報訊 近日,有學生在網上舉報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分黨委書記、院長,長江青年學者鄧大才存在一稿多投、論文重複、抄襲等學術不端的問題。5月14日,鄧大才就此事向現代快報記者表示,早年因素養不高,確實存在一稿多投的現象。華中師範大學黨委宣傳部的一名工作人員則告訴記者,目前校方已成立調查組對此事進行調查。
  • 從「一稿多投」談起
    不知從何時起,「一稿多投」似乎已然被界定為「學術不端行為」。於是,新老學者在投稿時必須遵守此項規則,只有等到對方說「不」時才可另投。有些學刊耍大牌,不發退稿函,僅告知作者三個月杳無音信便可另投。一些學子不堪等待,便暗中多投,那心態也是竊竊的,不勝惶恐。
  • 山東大學文章因一稿多投及內容同質被撤
    編者按:山東大學文章因一稿多投及內容同質被撤,一篇文章投兩份期刊,撤銷兩次。昨日,Retraction Watch 推送了中國山東大學的文章因一稿多投被撤下的消息,消息寫到,「在 2011 年 11 月,一個以中國山東大學公衛學院為主的作者團隊將一篇論文投稿到了《婦產腫瘤學》雜誌上。但是在這之前兩個月,文章的第一作者決定將這篇論文,在去除了其他三名研究者(包括通訊作者)後,投稿到了《分子生理學雜誌》上。
  • 上海交大:論文抄襲事件系「擅自更改題目並一稿多投」
  • 專家談論文:「一稿多投」不違法 「克隆」原作應註明
    針對浙大博士後賀海波涉嫌論文造假一事,中國社科院智慧財產權專家李順德認為———  【新聞事件】  據2月6日《人民日報》報導,近日,浙江大學一個由院士牽頭的課題組多篇論文涉嫌造假一事,引起輿論關注。浙大藥學院博士後賀海波被指作為第一作者,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上發表的一系列學術論文涉嫌數據抄襲、一稿多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