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網友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反映,作者署名單位為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的張東、侯亞偉、張墨、孫恩慧、譚捷、彭琴等人,發表於中文核心期刊《斷塊油氣田》2018年第2期的論文《底水油藏特高含水期剩餘潛力認識》,涉嫌一稿多投。
這名網友表示,該文與上述作者張東、侯亞偉、張墨、孫恩慧、譚捷、彭琴等人發表於《石油化工高等學校學報》2017年第5期的《基於Logistic模型的驅油效率與注入倍數關係定量表徵方法》 一文,「主體內容基本一致,只是更換標題和內容文字。」兩篇論文均屬於「十三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渤海油田加密調整及提高採收率油藏工程技術示範(2016ZX05058001)」項目。
澎湃新聞比對發現,兩篇論文中有大量公式、圖表以及表述內容一致。
11月19日,澎湃新聞聯繫《斷塊油氣田》期刊編輯部,一位徐姓負責人表示,此前曾接到關於《底水油藏特高含水期剩餘潛力認識》一文一稿多投的相關投訴,因為這兩篇文章確實很不相同,投訴人說一稿多投,希望投訴人能提供權威證明,但一直沒給提供。
徐姓負責人表示,「通過查重系統,兩篇論文是沒有重複率的,兩篇論文感覺確實有些類似,但是也有不少不同的地方。這是一篇很有爭議的文章。研究方向,有相似的也有不同的地方,因為好多論文都會借鑑別人的方法,這種只要投訴人能提供權威證明,證明一稿多投就可以撤稿。」
這名徐姓負責人還表示,圍繞該論文的爭議主要是作者堅決不認可是一稿多投,以及投訴方認為是一稿多投。「這個稿子不是不想退,因為爭議很大。如果作者認為有問題可以申請撤稿,還有第三方認證確實重了,可以撤稿,還有我們查重,確實重了也可以撤稿。」
但這位徐姓負責人並未回答記者提出的,兩篇論文的主要不同之處是什麼的問題。
澎湃新聞記者試圖通過電子郵件聯繫上述兩篇論文的第一作者張東,截至發稿時未得到回覆。
兩篇論文對比來看,《基於Logistic模型的驅油效率與注入倍數關係定量表徵方法》一文的摘要為:在水驅開發油田中,驅油效率是影響油藏採收率的重要參數之一,而孔隙體積注入倍數是直接影響油藏波及區域內最終驅油效率的決定性因素。採用相滲指數表達式的滲流方程,結合B-L理論及Welge方程推導驅油效率與孔隙體積注入倍數的半定量關係,該關係曲線滿足生命旋迴理論。根據Logistic 增長規律推導了兩者的定量關係,並在數值模擬中進行了較好的驗證,利用此方法可求得一定波及體積範圍內理論採收率條件下的最大孔隙體積注入倍數。隨著油田陸續進入高含水階段,驅油效率定量表徵方法對於評價水驅油藏開發效果、認識油藏剩餘潛力具有重要意義。
而《底水油藏特高含水期剩餘潛力認識》一文的摘要則寫道:底水油藏特高含水期時,波及體積趨於定值,提高採收率主要方式為提高驅油效率,而孔隙體積注入倍數是影響波及區域內最終驅油效率的決定性因素。文中採用相滲指數表達式的滲流方程,推導出驅油效率與孔隙體積注入倍數的半定量關係,並根據 Logistic 增長規律推導了兩者的定量關係;同時依據水脊半徑和形態的指數關係,實現了特高含水期底水油藏水平井水脊形態的定量描述和水脊體積的定量計算。 依據此方法,通過擬合實際生產數據,可以確定特高含水期底水油藏理論採收率條件下的最大孔隙體積注入倍數。 隨著油田的深入開發,該方法可定量計算高含水階段老井的剩餘潛力,可有效指導生產井後續的措施挖潛方向。
上述兩段表述不同,但大體意思一致。
此外,《基於Logistic模型的驅油效率與注入倍數關係定量表徵方法》一文有1孔隙體積注入倍數與驅油效率理論關係推導,2基於Logistic模型的Qi與ED的定量關係表徵(根據論文內容,Qi為孔隙體積注入倍數,ED為驅油效率——編者注),3理論計算結果驗證,4方法應用,5結論。
《底水油藏特高含水期剩餘潛力認識》一文分為0引言,1驅油效率與注入倍數的理論關係
Qi 與 ED關係表徵方法(根據論文內容,Qi為孔隙體積注入倍數,ED為驅油效率——編者注),3底水油藏水脊形態定量化表徵,4方法應用,5結論等部分。
此外,《基於Logistic模型的驅油效率與注入倍數關係定量表徵方法》一文的結論有三點:(1)隨著水驅油藏開發進入高含水期,後續油田可通過提高孔隙體積注入倍數來提高水驅驅油效率,從而得到提高採收率的目的。基於Logistic模型實現了孔隙體積注入倍數與驅油效率的定量關係表徵,以渤海某油田明下段某砂體為例,特高含水期孔隙體積注入倍數提高10倍,驅油效率可以提高至15%。(2)採用一維水驅油數值模擬實驗,研究不同孔隙體積注入倍數條件下的驅油效率,本方法與數值模擬計算結果一致。(3)通過擬合生產數據,可以得到符合實際生產規律的孔隙體積注入倍數與驅油效率理論曲線,結合相滲曲線可反求含水率98%條件下的理論注入倍數,可有效指導後續生產井挖潛方向。
而《底水油藏特高含水期剩餘潛力認識》一文的結論有三點:(1)隨著油田的深入開發,底水油藏特進入高含水期後,可通過提高Qi(Qi為孔隙體積注入倍數——編者注)的方式提高ED(ED為驅油效率——編者注),從而達到增加採收率的目的。以渤海油田某砂體為例,由Logistic 模型實現了ED與Qi的定量關係表徵,在Qi提高10倍的條件下,驅油效率可以增加15百分點。(2)實現了底水油藏特高含水期水平井的水脊形態定量描述,依據水脊三維形態,定量計算水脊體積。(3)通過擬合實際生產數據,可得到ED與Qi理論關係曲線,結合油田實際相滲曲線可計算出含水率98.0%時所對應的理論孔隙體積注入倍數。該參數可有效指導油田的進一步措施挖潛方向,為油田中後期開發對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指導意義。
仔細閱讀可以發現,上述兩段結論內容除第二點外,其餘一致。
兩篇論文公示、圖表對比。右為《底水油藏特高含水期剩餘潛力認識》一文。
兩篇論文公示、圖表對比。右為《底水油藏特高含水期剩餘潛力認識》一文。
兩篇論文公示、圖表對比。右為《底水油藏特高含水期剩餘潛力認識》一文。
兩篇論文對比。右為《底水油藏特高含水期剩餘潛力認識》一文。
兩篇論文對比。右為《底水油藏特高含水期剩餘潛力認識》一文。(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