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論文可以一稿多投嗎?

2020-11-23 騰訊網

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麼是一稿多投,顧名思義,就是一篇稿子同時或者先後投給多個期刊社。現在期刊社的編輯期普遍很長,而且都是來稿不退,投稿人不知道稿件是否被錄取,什麼時候被錄取,導致投稿人很迷茫。這種情況下,有的人為了更迅速地發表文章就一稿多投,採用這種廣撒網的方式去投稿,想著這麼多期刊社總有一個會錄用。

學術刊物之間的競爭也很激烈,特別是核心期刊,同一學科的期刊社都為了下一屆能進北大中文核心、CSSCI、CSCD和統計源核心期刊目錄而在用論文的質量上下功夫,方式很多:約稿著名專家,拓寬徵稿來源,加快審稿速度,以爭取第一時間錄用到好論文。

這就出現了一稿兩用的情況,作者一稿多投給了兩家或者兩家以上的期刊社,結果都被錄用了。這種情況下對後發表論文的期刊社是相對不利的,所以各期刊社對這種情況都非常反感。

大家可能會想為什麼不能一稿多投?一篇文章從投稿開始需要經過審稿-錄用-排版-發表-上網等多道手續,而且期刊社審稿時間比較長,能不能一次性多投幾家期刊社? 我國著作權法第三十三條規定,著作權人向報社、期刊社投稿的,自稿件發出之日起十五日內未收到報社通知決定刊登的,或者自稿件發出之日起三十日內未收到期刊社通知決定刊登的,可以將同一作品向其他報社、期刊社投稿。雙方另有約定的除外。這說明作者在獲知論文將被刊登於某一學報或在等待學報編輯部通知的法定或約定時間內,不可一稿多投。

以上就是對一稿多投的簡單介紹,如果有論文發表的需求,或任何學術論文上的問題都可以在線留言或者直接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一稿多投了解一下,有人把批評一稿多投的文章發表了四次
    可是,萬萬沒想到的是:兩篇論文換湯不換藥,基本上一模一樣,只是少許句子增刪而已。筆者這裡也不作冗餘的對比分析,暫且把兩篇論文的第一頁貼出來供大家參考。兩篇論文的收稿日期分別是2007年3月15日和2007年3月16日,原來是傳說中的「一稿多投」啊。一稿多投就是作者為了提高發表的可能性,將自己相同或相似內容的稿件同時投給兩個及兩個以上的刊物。
  • 一稿多投但不發表_arxiv 不違背 一稿多投 - CSDN
    案例分析:一稿多投與重複發表 我本以為一稿多投(Duplicate Submission)與重複發表(Redundant (or Duplicate) Publication)的是同一回事, 可仔細回想和分析一下,發現有些「一稿多投」的作者還真的沒有「重複發表」的動機。
  • 期刊論文投會議算一稿多投嗎_一篇論文既投會議又投期刊 - CSDN
    案例分析:一稿多投與重複發表 我本以為一稿多投(Duplicate Submission)與重複發表(Redundant (or Duplicate) Publication)的是同一回事, 可仔細回想和分析一下,發現有些「一稿多投」的作者還真的沒有「重複發表」的動機。
  • 禁止「一稿多投」是合理的嗎?
    首先,我的立場是:寬待以正當發表(一稿一發)為目的的一稿多投,反對一稿多發。有了這個前提,我們可以開始下面的討論。1.一稿多發之弊端一稿多發,或者說重複發表,當然屬於學術不端,本次公布的行業標準也將其歸類為學術不端。在一般情況下,一稿多發對學術的主要危害,是對公共資源的浪費。
  • 李志民:論文一稿多投是否學術不端值得商榷
    在治理的過程中,關於學術不端的範疇也在逐漸由概況到具體,從模糊到明晰,但其中關於一稿多投是否屬於學術不端至今仍然爭論不休,有人將學術論文一稿多投比作一女兩嫁,一房多賣,也有人認為一稿多投並不像剽竊、篡改他人學術成果那樣非黑即白,它既是現實情況下不得已的手段,也是著作權人的合法權利。
  • 淮安市委黨校講師劉東傑多篇論文涉一稿多投被舉報
    據悉,事件當事人劉東傑為江蘇淮安市委黨校一講師,他對北京青年報記者回應稱,因為之前對相關的學術規範、學術道德的認識較淺,加上對自己的學術能力不自信,為了稿件能發表,才幹出一稿多投和重複發表的事。劉東傑稱,他現在已經在改正錯誤,願意為此事承擔責任。同一論文曾在不同期刊發表16次引關注近日,有媒體對劉東傑一稿多投的現象進行了曝光。
  • 湘潭大學教授論文一稿十投遭質疑
    《中國居民收入差距的演變——基於金融深化視角的實證研究》一稿十投是刊物處理投稿不及時造成的極端例子嗎?記者仔細查閱後發現,10篇論文的發表時間分布在2008年2月至6月之間,刊物收稿時間則分布在2007年12月6日至2008年3月15日之間。
  • 河南大學教授3年發表273篇論文 一稿多投18次
    昨日,《南方日報》報導了河南大學副教授王浩斌3年發表273篇論文一事,眾多網絡媒體轉載,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昨日,記者進一步調查發現,王浩斌不僅「論文高產」,同時還存在著大量的「一稿多投」、「重複發表」行為。
  • 專家談論文:「一稿多投」不違法 「克隆」原作應註明
    針對浙大博士後賀海波涉嫌論文造假一事,中國社科院智慧財產權專家李順德認為———  【新聞事件】  據2月6日《人民日報》報導,近日,浙江大學一個由院士牽頭的課題組多篇論文涉嫌造假一事,引起輿論關注。浙大藥學院博士後賀海波被指作為第一作者,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上發表的一系列學術論文涉嫌數據抄襲、一稿多投等。
  • 從「一稿多投」談起
    不知從何時起,「一稿多投」似乎已然被界定為「學術不端行為」。於是,新老學者在投稿時必須遵守此項規則,只有等到對方說「不」時才可另投。有些學刊耍大牌,不發退稿函,僅告知作者三個月杳無音信便可另投。一些學子不堪等待,便暗中多投,那心態也是竊竊的,不勝惶恐。
  • 一紙聲明能遏制「一稿多投」嗎?
    一紙聲明能遏制「一稿多投」嗎?「一稿多投」何至於如此泛濫?一紙聲明就能遏制「一稿多投」嗎?青年報記者就此展開調查。  青年報記者 酈亮  「一稿多投」僅僅是因為想多賺點稿費嗎?  這發布聲明的45家文學期刊,幾乎囊括了中國目前最重要的文學雜誌,可見「一稿多投」已經到了何等泛濫的地步。
  • 加入允許一稿多投……
    前幾天突然冒出來一個大膽的想法:如果學術界允許一稿多投會怎麼樣呢? 對於作者而言,論文完成之後,自己喜歡的期刊都可以試一試,甚至運氣好的話還可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穫。但,如果論文質量確實得不到眾多期刊的青睞,那麼即便一稿多投了,這篇文章最後還是會無疾而終。
  • 一稿多投被拒稿,確實是你的錯
    作者 | 陳彩嫻編輯 | 青暮今天,加拿大滑鐵盧大學(University of Waterloo)的計算機系教授Gautam Kamath在推特上發文,談到ICLR 2021拒絕了三篇論文投稿,原因是:一稿多投。這三篇論文的作者將投稿至ICLR 2021的同篇論文也投到了AAAI 2021。
  • 「一稿多投」往事
    我那時學習篆刻才四五年,臨創之餘,學著寫一些談論篆刻的文章四處亂投,雖然發表了一些,但命中率還不是很高,因此常常一稿多投,《青少年書法》雜誌是我「進攻」的重點目標之一。有一次,我寫了一篇論文《肖形印布局藝術初探》,文字約6000,加上圖例,足有8000字上下的篇幅。當時書法類刊物的《稿約》中都會聲明:三個月未接採用通知,或半年內未見刊用者,可另投他刊。
  • 關於一稿多投,你可能不知道的事
    關於一稿多投,你可能還不知道這些什麼是一稿多投?從定義上來說,論文的一稿多投是指同一作者或同一研究群體不同作者,在期刊編輯和審稿人不知情的情況下,試圖或已經在兩種或多種期刊同時或相繼發表內容相同或相近的論文,國際上也稱該種現象為重複發表(repetitive publication)、多餘發表(redundant publication)或自我剽竊(self-plagiarism)。
  • 上海交大:論文抄襲事件系「擅自更改題目並一稿多投」
  • 中文論文翻譯成英文論文再投英文期刊算不算一稿多投?
    我的初衷是想把這本刊辦好,給大家提供一個發論文的平臺和更好更快的論文發表服務。但是,我把徵稿函發出後,發現老師們有各種各樣的疑問和問題。很多問題都是我始料未及的,比如這條:「中文論文翻譯成英文論文再投英文期刊算不算一稿多投?」
  • 「一稿多投、一文多發」有利於科研成果廣泛快捷的交流
    來源:科學網 作者:王立新 論文是作者智慧和辛勤勞動的結晶,是人類科學進步的基石;期刊是發表論文的載體、是靠論文生存的寄生蟲。這是基本事實,是探討「一稿多投、一文多發」問題的出發點。 作者發表論文是促進人類科學進步的重要環節,所以發表的渠道越多越有利於學術成果的交流,因而也就越有利於人類科學事業的發展與進步。
  • 嚴禁一稿多投:NeurIPS 2019剛剛斃掉了19篇論文
    機器之心報導參與:澤南、杜偉上星期,人工智慧頂級學術會議 NeurIPS 2019 的論文評審結果剛剛放出。昨天,本屆 NeurIPS 程序主席、谷歌大腦研究員 Hugo Larochelle 等人發出了一篇公告,宣布大會剛剛因為一稿多投拒掉了 19 篇論文。
  • 拒絕「一稿多投」能救文學雜誌嗎?
    一旦發現有抄襲或「一稿多投」行為的,立即在這45家雜誌進行聯合封殺。文學雜誌一向獨立運營,像這樣大規模聯合整治的舉措不多見,這說明它們的確很為這些事傷腦筋。抄襲不用解釋,大家都懂。「一稿多投」則是相對陌生的概念,指的是作者把一篇稿子投給多家雜誌的行為。「一稿多投」之所以要被禁止,是因為它打擊了文學刊物的原創性與首發性,理論上是知錯犯錯。